一种静脉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5128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脉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静脉穿刺针,包括导管、针头、针座、针柄,以及位于针柄上的退针组件,所述退针组件利用操控部件控制位移部件带动针头分步位移,方便二次推进导管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该静脉穿刺针提供的退针组件结构简单,功能使用顺序安排得当,不仅提高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还有效保护穿刺针使用后不会意外刺伤医护人员。
【专利说明】一种静脉穿刺针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静脉穿刺针,具体是用于人体静脉输液、血液透析的留置针,属医疗器械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3]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用于静脉输液、血液透析等治疗的医疗器械,现有的静脉留置针具有柔性的导管,以及导管内部设置的金属针头,针头的尖端部分暴露在导管留置部分的外部。使用时,针头的尖端部分穿过患者皮肤插入目标静脉,使部分导管留置部分和针头前端进入目标静脉,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继续进入静脉,直至导管到达静脉的合适位置后,将针头从导管中取出。在一些情况下,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目标静脉进行穿刺时,需要通过观察回血来判断导管和针头是否已经刺入患者静脉血管,但由于回血路径较远或者患者静脉压不足,看到回血所需时间远远多于医护人员刺入患者静脉血管所需的时间,常常造成留置针针头穿刺不到位或者穿透血管后壁,需要重新进行留置针穿刺,给患者带来无谓的痛苦,所以在患者静脉压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在针头内腔形成负压,将人体静脉血管内部的血液吸入针头内腔,辅助快速回血来判断是否已经刺入患者静脉血管。另一种情况下,患者的目标静脉直径较小,因此,在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合适位置时,针头的尖端部分通常会刺穿目标静脉,使静脉通道的建立失败,所以应在导管和针头前端进入目标静脉后覆盖针头的尖端部分,覆盖方法应使进入目标静脉的导管保持静止位置,同时使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腔,当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后,再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此时不会出现刺穿静脉的危险。当然,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的长度应该是可控制的,因为覆盖不足会使尖端部分刺穿目标静脉,达不到覆盖效果;过度覆盖又会使导管得不到针头的支撑,当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合适位置时,导管会发生扭绞、弯曲等不容易进入人体静脉合适位置的情况。
[0004]中国专利公布号CN2614686公开了一种可迅速看见回血的静脉留置针,其在导管内部的针头上设有侧孔,侧孔与针孔相通,该侧孔可使医护人员对患者静脉血管进行穿刺时尽快看到回血,以便确认进入静脉血管,避免针头穿刺不到位或穿透血管后壁,但是该留置针侧孔无法解决患者静脉压不足时的快速回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是否进入静脉血管的判断问题。
[0005]中国专利公布号CN202136638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免冲管囊泡式负压静脉留置针,该留置针在输送液体的软管上设有弹性囊泡,按压囊泡可以产生负压,辅助患者静脉血管快速回血,该留置针解决了患者静脉压不足的快速回血问题,但该囊泡设置在软管上,按压时需要单独的手指进行操作,给医护人员的手指带来过多负担,使用多有不便。
[0006]中国专利公布号CN102791320公开了一种具有覆盖特征的导管装置,该装置具有导管适配器、针头、针座、偏压臂,当驱动所述偏压臂时,导管适配器相对于针座重新定位,针头的尖端部分被覆盖在导管内部,使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后再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具有保护目标静脉不被刺穿的技术效果。但是,该装置的偏压臂设置位置具有局限性,第一种在针座后部,需要把持针柄外的另一只手驱动偏压臂,实现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另一种在针柄上,针柄上设有定位凹槽,前后位移使偏压臂带动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定位凹槽限制偏压臂前后位移的距离。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多采用一只手按压患者手臂静脉处,另一只手把持留置针针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当医护人员松开按压的那只手去驱动偏压臂时,患者手臂静脉及表层皮肤会发生较大的位移,使静脉穿刺失败,严重的会导致留置针对目标静脉造成损伤,而偏压臂位于针柄上,利用手指相对于针柄的前后位移来驱动偏压臂时,又极易出现针头尖端部分上下不规则挑动,容易对目标静脉造成损伤并使静脉通道建立失败。因此,无论是用另一只手驱动偏压臂,还是在针柄上前后位移驱动偏压臂,都会存在对目标静脉造成损伤的风险。
[0007]为了解决上述留置针针头的尖端部分稳定退入导管内部,以及辅助静脉压不足的患者快速回血并尽快显示回血,减少留置针针头穿刺不到位或穿透静脉血管的情况,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问题,医疗器械研发人员亟需开发一种不仅能稳定的将留置针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并且利用负压辅助快速显示静脉回血,便于医护人员手指操作的一种静脉穿刺针。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穿刺针,第一解决现有留置针无法快速显示回血,判断是否已经刺入患者静脉血管的技术问题;第二解决现有留置针采用手指与针柄表面相对平行位移的方式控制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带来的刺穿静脉的风险;第三将辅助快速显示静脉回血与控制退针的部件均设置在针柄上,使人体握持穿刺针的手指既可以控制快速显示回血,判断是否已经穿刺进入患者静脉血管,又可以控制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以便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
[0009]本发明提供一种静脉穿刺针,包括:导管,针头,针座,针柄,以及退针组件,所述导管为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具有导管内腔,导管留置部分,导管连接部分,导管内腔一端为导管出液孔,另一端为导管进液孔;所述针头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具有针头内腔,尖端部分,针头主体部分,所述针头主体部分容纳于导管内腔,其尖端部分伸出导管内腔的导管出液孔;所述针座具有内部中空的针座内腔,以及针座前端和针座后端,其中针座内腔内部设有隔离塞,该隔离塞将针座内腔分隔为液体腔和退针腔,所述液体腔与导管的导管内腔相连通,针座前端内侧壁与导管连接部分外侧壁密封连接;所述针柄为方便人体手指把持的片状,具有与手指相接触的针柄第一表面和针柄第二表面;所述退针组件包括位移部件和操控部件,所述位移部件位于针座后端,与针头主体部分末端连接,位移部件带动针头进行至少一次位移,位移部件带动针头相对于导管发生第一次位移,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针头的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位移部件带动针头相对于导管发生第二次位移,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所述操控部件位于针柄上,在手指相对于针柄第一表面或针柄第二表面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操控部件将手指施加的外力传递至位移部件上。
[0010]所述导管可以是大部分为透明状态,局部为不透明状态,如果导管折断在人体静脉血管内部,不透明区域方便被X光设备寻找。
[0011 ]所述位移部件位于针座后端,既可以是位于针座后端退针腔内部的一个部件,也可以是位于针座后端的多个部件,当位移部件由多个部件组成时,所述多个部件之间具有相互配合或者连接的关系存在。上述手指的描述具体解释为人手的拇指、食指等,所述针柄表面分为针柄第一表面和针柄第二表面,根据多数医护人员的使用习惯,针柄第一表面和针柄第二表面分别相对于医护人员的右手拇指和右手食指,当然使用左手的医护人员也是存在的,也可以针对针柄第一表面和针柄第二表面安放左手相应的手指。
[0012]所述初始状态为针头尖端部分伸出导管内腔的导管出液孔,此时用于刺穿患者皮肤并进入患者静脉血管;所述第一状态为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腔内部,针头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此时导管内腔含有针头,针头和导管的一部分位于静脉血管内部,可以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患者静脉合适位置;所述第二状态为针头与导管分离,当导管和针头已经进入到患者静脉血管合适位置后,抽离针头,所述导管留置部分在静脉血管内部,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0013]所述操控部件位于针柄上,具体可以位于针柄表面或者位于针柄内部。使用穿刺针时,医护人员多采用两根手指捏住穿刺针的针柄,具体是拇指与食指相对,中间夹持穿刺针的针柄,拇指或者食指的指肚与针柄上的操控部件相接触,当需要操控部件施加外力给位移部件时,按压针柄上的操控部件,施力方向为垂直于针柄表面或接近垂直于针柄表面,当然,在施力方向与针柄表面具有一定角度也是可以的,角度可选在45°与135°之间,优选在90°左右,左右的偏移角度控制在正负10°之间。上述“手指相对于针柄第一表面或针柄第二表面不发生相对位移”理解为人体手指指肚与针柄表面不发生平行方向或接近于平行方向上的位置移动来施加外力给位移部件,其中接近平行方向定义理解为两个平面夹角小于等于15°,即:人体手指指肚的平面与针柄表面夹角小于等于15°我们认为就接近于平行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上手指指肚的平面与针柄表面属于搓动状态。
[0014]所述操控部件如果位于针座上,对于设置退针组件具有加工设计优势,但不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使用。具体情况是,医护人员用两根手指捏住穿刺针的针柄进行穿刺针使用,当需要退针时,需要松开捏住针柄的手指并位移到针座上进行操作,此过程具有穿刺针意外损伤患者静脉血管的风险。现有技术中针座多为圆柱形,设置操控部件不利于医护人员的手指施加外力,极易发生滑脱。
[0015]—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操控部件是位于针柄上拱形的弹片,所述弹片包括固定端,中部和活动?而,所述固定〗而与针柄固定连接,向下技压弹片中部,驱动弹片活动〗而向位移部件所在方向移动,当活动端驱动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时,针头向针座后端方向第一次移动,针头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所述弹片整体呈向上弯曲的拱形,固定端和活动端位于拱形的两个低点,中部位于拱形的高点,固定端设有凹槽或凸起,所述针柄设有凹陷,凹陷内部设有与固定端凹槽或凸起相配合的固定连接结构,使固定端与针柄固定连接,向下按压拱形弹片的中部,弹片活动端向位移部件方向位移,位移路径可由导向滑槽、滑轨控制,活动端向位移部件方向位移过程中,弹片弯曲的拱形降低,弹片中部向位移部件的方向有短距离靠近,所述短距离为毫米级,弹片施力方向垂直于针柄表面或接近垂直于针柄表面,而且弹片中部短距离位移不会出现针头尖端部分上下不规则的挑动,对目标静脉是安全的。当然,为使该结构设计更为优化,可在弹片中部下表面设置导柱,按压弹片中部时,弹片活动端向位移部件方向位移,弹片中部垂直向下位移,不会出现弹片中部向位移部件方向短距离的靠近。当弹片活动端触碰到位移部件后,带动位移部件移动,位移部件连接的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腔内部,针头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因为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所位移的距离较近,弹片活动端完全可以推动位移部件移动,但是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时,针头需要从导管内腔抽离,位移距离较远,所以在针柄上需要设置开启结构,并且在针座后端设置弹簧拉动位移部件,当弹片活动端触碰到开启结构时,针座后端的弹貪拉动位移部件移动,从而使针头抽尚导官内腔。上述弹片的设置具有结构设计简单,加工工艺便捷,使用过程安全方便的诸多有益效果O
[0016]所述弹片活动端与位移部件之间设有间隙,弹片中部下表面设有阻隔部分,液体腔相连通的弹性管路与阻隔部分底部相接触,向下按压弹片中部,阻隔部分挤压弹性管路的内腔,挤出管路内腔原有的部分液体,松开对弹片中部的按压,弹片中部弹起,与液体腔相连通的管路恢复,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形成负压,人体静脉内的血液被吸入针头内腔和导管内腔。所述间隙防止在按压弹片中部,形成负压显示回血时,弹片活动端首先触碰到位移部件,使针头尖端部分意外进入导管内腔内部,所以在辅助显示回血时,按压弹片中部一段距离后需要松开弹片中部,负压辅助人体静脉血管内部的血液进入针头内腔和导管内腔。上述与液体腔相连通的管路是输液管路的延伸,所述输液管路具体指穿刺针与外界连通的液体输送管路,该段输液管路穿过针柄,直接与液体腔相连通,阻隔部分作用该段具有弹性的输液管路上。当输液管路上游被截断时,通过挤压输液管路的管壁,挤出输液管路内腔原有的部分液体,松开对输液管路的挤压,在输液管路内腔形成负压,吸引人体静脉血管内部的血液进入针头内腔和导管内腔。
[0017]上述弹片采用聚丙烯、聚乙烯或者聚丙烯与热塑性弹性体TPE混合材料等弹性较好的塑料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选用弹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使用穿刺针时,人体手指的拇指指肚轻微按压弹片,阻隔部分挤压与液体腔相连通的管路,使管路内腔和液体腔内部的部分药液被挤出,输送液体的管路被暂时截断,使用穿刺针刺入人体静脉血管,手指拇指指肚松开弹片,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内部形成负压,辅助人体静脉血管内部的血液进入针头内腔和导管内腔,有助于医护人员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如果继续按压弹片,直至所述弹片活动端与位移部件前端接触,迫使位移部件带动针头向针座后端方向移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针头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内部,此时针头尖端部分不会刺伤或刺穿人体静脉血管,可以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到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当导管和针头已经进入到人体静脉合适位置后,拔出位移部件从而带动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上述结构设计将辅助快速显示静脉回血与控制退针的部件均设置在针柄上,使人体握持穿刺针的手指既可以控制快速显示回血,判断是否已经穿刺进入患者静脉血管,又可以控制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以便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头尖端部分刺穿人体静脉血管的风险。
[0018]所述操控部件是位于针柄上的囊体,该囊体具有预置流体的囊体内腔,其囊体内腔与退针腔相连通,并为退针腔充入流体,利用流体压力驱动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所述囊体为具有弹性的半球状,贴附在针柄上,其囊体内腔内部可以预置液体或气体,垂直按压针柄上的囊体,利用流体压力驱动针座后端的位移部件移动,从而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当导管和针头已经进入到静脉合适位置后,拔出位移部件从而带动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0019]所述位移部件包括位于退针腔内部的活塞,该活塞在退针腔内部位移,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所述活塞在退针腔内部移动,该活塞与针头主体部分固定连接,当囊体内的流体驱动活塞在退针腔内向后位移时,活塞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针座后端设有与活塞连接的位移主体,该位移主体带动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
[0020]所述位移部件上设有限位结构,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该限位结构用于阻止位移部件带动针头继续位移。所述限位结构具体是位移部件的位移主体上设置的活动孔和针头主体部分末端设置的T形结构,为使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时得到限位,避免位移不足或者过度位移,当活塞向针座后端方向位移时,活动孔为T形结构提供活动所需的空间距离,该空间距离可以保证针头相对于导管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但也不会产生过多位移。当需要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时,位移主体的活动孔钩挂住针头主体部分的T形结构,将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完成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另一种情况,所述位移部件外壁与针座后端内壁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限位结构,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限位结构用于阻止位移部件继续位移。所述限位结构为针座后端内壁上的凹陷和位移部件外壁上的凸圈,所述凹陷与凸圈相互嵌合。当然,所述凸圈也可以设置在针头主体部分的末端,凹陷设置在位移部件的内部。
[0021]所述操控部件是位于针柄上的齿条和齿轮,所述齿条和齿轮相互啮合,其齿条可相对于针柄的垂直方向发生位移,向下按压齿条从而带动齿轮旋转;所述齿轮与位移部件连接,齿轮旋转带动位移部件发生位移或者旋转,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所述齿条垂直于针柄表面设置,齿轮位于针柄内部,针柄内部还设有具有导向功能的齿条导槽,垂直按压齿条带动与其啮合的齿轮旋转,驱动位移部件同步发生旋转,该位移部件卷动针头主体部分末端,带动针头向针座后端方向位移,使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为了使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在退针腔内部设有单独的齿轮组,该齿轮组为可拆卸式啮合,其中一个齿轮与位移部件连接,另一个齿轮与针柄内部的齿轮同轴连接,当针柄内部的齿轮旋转带动同轴齿轮旋转时,位移部件上啮合的齿轮同时旋转,以带动针头从初使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向针座后端方向拔出位移部件,该位移部件上连接的齿轮、针头共同抽离,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0022]所述操控部件是位于针柄上的翘板,该翘板控制所述位移部件,向下按压翘板驱动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位移部件是位于退针腔的卡扣,所述卡扣与针头主体部分末端连接,其上设有卡扣凸起,针座后端设有卡扣通孔,卡扣凸起位于卡扣通孔内时,针头位于初始状态,尖端部分伸出导管内腔的导管出液孔;卡扣凸起退出卡扣通孔内时,针头位于第一状态,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内部。所述卡扣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当卡扣凸起从卡扣通孔内退出时,卡扣利用自身弹性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
[0023]基于上述方案,为进一步优化退针效果,穿刺针还包括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为弹簧,该弹簧与卡扣相连接,用于驱动卡扣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卡扣凸起位于卡扣通孔内时,弹簧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卡扣凸起退出卡扣通孔内时,弹簧恢复原状,对卡扣施加外力。
[0024]所述卡扣上设有第--^扣凸起和第二卡扣凸起,所述第--扣凸起和第二卡扣凸起位于卡扣通孔内时,弹簧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针头位于初始状态,尖端部分伸出导管内腔的导管出液孔;第一卡扣凸起退出卡扣通孔内时,弹簧的一部分恢复原状,针头位于第一状态,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内部;第—扣凸起和第二卡扣凸起退出卡扣通孔内时,弹簧恢复原状,针头位于第二状态,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该方案中卡扣由施力部件为卡扣施力,从而带动针头位移。所述第一卡扣凸起和第二卡扣凸起由上述翘板操控,翘板将第一卡扣凸起推出卡扣通孔时,弹簧施力卡扣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翘板将第二卡扣凸起也推出卡扣通孔时,弹簧再次施力卡扣带动针头从第一状态位移到第二状态。当然,为了避免将第一卡扣凸起和第二卡扣凸起同时推出卡扣通孔,退针位置及退针步骤难以控制,可以利用凸轮结构,单次从卡扣通孔内推出第一卡扣凸起或第二卡扣凸起。上述凸轮结构由旋转的齿轮驱动,针柄内部设置齿条与齿轮相互啮合。
[0025]所述针柄上设有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负压囊,该负压囊内部设有负压腔,该负压腔与液体腔及针头内腔相连通,人体手指向负压囊施力并松开负压囊后,负压腔连通的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形成负压。在输送液体的管路被截断时,按压所述负压囊挤出液体腔内部的部分药液,使用穿刺针刺入静脉血管后,松开负压囊,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内部形成负压,人体静脉血管内部的血液被吸入液体腔及针头内腔,有助于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人体静脉血管。
[0026]所述负压囊与操控部件共同设置在针柄同一侧表面上,人体手指的一部分区域向负压囊施力,另一部分区域向退针组件的操控部件施力。负压囊与操控部件共同设置在针柄第一表面或针柄第二表面上,人体手指的指肚分区域控制负压囊和操控部件,一部分区域用于按压并松开负压囊,另一部分区域用来按压操控部件为位移部件施力。优先选用人体用于捏持针柄的两个手指中的拇指,因为拇指指肚区域较大,便于按压负压囊和操控部件。另一种情况下,至少一部分所述的负压囊与操控部件重叠设置在针柄第一表面或针柄第二表面上,人体手指先接触负压囊并向负压囊施力,继续施力接触退针组件的操控部件。所述负压囊位于操控部件上部,即负压囊、操控部件、针柄表面三层从上至下堆叠设置,针柄表面为基底层,人体手指指肚先接触并按压负压囊,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内部形成负压,辅助人体静脉血管快速回血,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如果穿刺针已经进入静脉血管,人体手指指肚继续按压操控部件为位移部件施力,控制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腔,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人体静脉合适位置;穿刺针进入到静脉血管合适位置后,从导管内腔抽离针头,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0027]所述负压囊位于针柄第一表面或针柄第二表面上,退针组件的操控部件位于针柄相反的一侧。所述负压囊、操控部件分别位于针柄第一表面和针柄第二表面上,人体手指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控制,如此设置可以区别负压囊和操控部件的功能,利用不同的手指指肚进行操作,避免发生误操作。
[0028]为进一步快速显示静脉血管回血,所述针头容纳于导管内腔的部分上设有至少一个侧孔,该侧孔与针头的针头内腔相通。所述侧孔靠近于针头尖端部分设置,所述导管为透明状态,具体可以选用透明材料制成,静脉血管回血时,针头上的侧孔显示为红色点状,所述侧孔可在针头上呈线形状或点形状设置,便于医护人员观察静脉血管的回血以及回血速度。
[0029]所述穿刺针还包括提示部件,所述针座上设有透明显示区域,提示部件位于针座透明显示区域一侧,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时,该提示部件在透明显示区域内显示。所述提示部件与位移部件连接,上述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时,提示部件在透明显示区域显示特殊标记,优选英文或者汉字表示。具体地,所述提示部件位于透明显示区域左侧,或者称为前方,当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始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时,提示部件与位移部件共同向右侧移动,或者称为向后方移动,提示部件在透明显示区域上显示,提示使用者针头已经处于第一状态,可以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上述透明显示区域为在针座后端设置的一段透明状态的区域,优选针座主体为不透明状态,只有透明显示区域为透明状态。
[0030]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人体手指捏持的针柄上设置操控部件,利用手指指肚的按压为位移部件施加外力,操控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使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即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此时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该结构设计首先不使用把持针柄外的另一只手去操作,使该手一直处于轻压人体手臂皮肤的状态,不会松开人体手臂皮肤致使穿刺中的静脉血管移动,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另外,该结构设计使手指相对于针柄表面不发生相对平行状态的位移即可操作退针,避免手指在针柄表面上搓动错位所引起的针头尖端部分上下挑动,减少针头尖端部分对静脉血管的意外损伤风险,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头尖端部分刺穿人体静脉血管的风险。
[0031]本发明的操控部件采用多种机械结构设计,其中弹片结构利用软质材料的自身弹性,一方面可以暂时阻隔输送液体的管路,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形成负压,迅速看到静脉血管的穿刺回血,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位移部件发生位移,从针座中退出,在二次进针进入人体静脉合适位置时,避免穿刺针穿透静脉血管,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该弹片具有整体结构设计简单,加工工艺便捷,使用过程安全方便的诸多有益效果。另一种结构中,囊体结构利用预置流体操控位移部件发生位移,从而带动针头退针,该结构设计不仅使装置性能稳定,而且使装置加工制造方便,有助于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0032]本发明在人体手指捏持的针柄上设置有负压囊,在靠近针头尖端部分的针头外壁上设有贯穿的侧孔,利用手指指肚按压负压囊,挤出液体腔内部的部分药液,使用穿刺针刺入静脉血管后,松开负压囊,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内部形成负压,辅助人体静脉血管回血,并快速在侧孔位置显示回血,一方面有助于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避免穿透静脉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另一方面避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静脉损伤问题。
[0033]本发明在针柄上重叠设置操控部件和负压囊,人体的两根手指捏持针柄,包括食指和拇指,其中拇指的指肚与负压囊、操控部件接触,穿刺针使用时,夹闭输送液体的管路,拇指指肚向针柄表面以垂直角度或接近垂直角度按压负压囊,使针头内腔的部分药液排出,针头尖端部分、导管留置部分刺透皮肤进入静脉血管,松开按压的负压囊,针头内腔形成负压,辅助患者静脉血管快速显示回血,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如果穿刺针已经进入人体静脉血管,拇指的指肚向针柄表面以垂直角度或接近垂直角度再次增力按压,控制操控部件为位移部件施加外力,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使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即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该结构设计将判断是否进入静脉和安全推进导管结合为一体,使医护人员的操作全部集中在捏持针柄的手指上,而且操作方向设置为垂直或接近垂直于针柄表面,两种操作的施力方向一致,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诸多不足,而且让医护人员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并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
[0034]本发明在弹片中部下表面设有阻隔部分,该阻隔部分挤压与液体腔相连通的管路内腔,使针头内腔的部分药液排出,当针头尖端部分、导管留置部分刺透皮肤进入静脉血管,松开对弹片中部阻隔部分的按压,针头内腔形成负压,辅助患者静脉血管快速显示回血,判断穿刺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如果穿刺针已经进入静脉血管,拇指的指肚向针柄表面以垂直角度或接近垂直角度再次增力按压,控制操控部件弹片为位移部件施加外力,位移部件带动针头从初使状态位移到第一状态,即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该结构设计同样将判断是否进入静脉和安全推进导管结合为一体,使医护人员的操作全部集中在捏持针柄的手指上,而且操作方向设置为垂直或接近垂直于针柄表面,两种操作的施力方向一致,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诸多不足,而且让医护人员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并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B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1;
图9: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图8中C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2;
图11: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图10中D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3;
图13: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局部剖切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三实施方式立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四实施方式立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四实施方式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五实施方式立体剖切结构示意图1;
图18: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五实施方式立体剖切结构示意图2;
图19: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第五实施方式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操控部件囊体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负压囊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操控部件、负压囊相对位置关系结构示意I;
图23: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操控部件、负压囊相对位置关系结构示意2;
图24: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操控部件、负压囊相对位置关系结构示意3;
图25: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操控部件、负压囊相对位置关系结构示意4;
图26: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针头侧孔立体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7:为现有技术方案中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1;
图28:为现有技术方案中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2;
图29: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1;
图30: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2;
图31: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3;
图32: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4;
图33: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使用状态示意图5;
图34:为本发明静脉穿刺针提示部件显示状态示意图;
图中:1.穿刺针主体;11.导管;111.导管内腔;112.导管留置部分;113.导管连接部分;1131.外侧壁;11 Ia.导管出液孔;11 Ib.导管进液孔;12.针头;121.尖端部分;122.针头主体部分;123.针头内腔;124.侧孔;13.针座;131.针座内腔;132.针座前端;1321.内侧壁;133.针座后端;131a.液体腔;131b.退针腔;134.卡扣通孔;135.透明显示区域;14.隔离塞;15.针柄;151.针柄第一表面;152.针柄第二表面;16.限位结构;2.退针组件;21.位移部件;211.活塞;212.卡扣;212a.卡扣凸起;212b.第一^^扣凸起;212c.第二卡扣凸起;213.位移主体;22.操控部件;221.囊体;221a.囊体内腔;222.齿条;223.齿轮;224.翘板;225.凸轮;226.锥齿轮;227.弹片;2271.固定端;2272.中部;2273.活动端;2274.阻隔部分;31.初始状态;32.第一状态;33.第二状态;34.间隙;4.施力部件;41.弹簧;5.提示部件;61.输液管路;62.开关夹;63.正压接头;71.拇指;72.静脉血管;73.食指;8.负压囊;81.负压腔;9.现有技术操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一种静脉穿刺针,包括导管11、针头12、针座13、隔离塞14、针柄15、退针组件2,所述导管11采用聚氨酯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整体呈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其内部为导管内腔111,导管内腔111一端开口为导管出液孔111a,另一端开口为导管进液孔I Ilb,靠近导管出液孔Illa—端为导管留置部分112,靠近导管进液孔Illb—端为导管连接部分113;所述针头1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该针头12同样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具有针头内腔123、尖端部分121、针头主体部分122,所述针头主体部分122容纳于导管内腔111,其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111的导管出液孔Illa;所述针座13采用丙酸酯材料或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材料注塑制成,该针座13内部设有针座内腔131,针座内腔131的中间位置设有橡胶隔离塞14,所述隔离塞14与针座内腔131的内壁采用过盈配合,当然,在隔离塞14安装到位后,也可以用医用胶水粘接固定,上述隔离塞14将针座内腔131分为前后两个独立的腔体,为靠近针座前端132的液体腔131a和靠近针座后端133的退针腔131b,上述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1与液体腔131a相连通,上述导管连接部分113的外侧壁1131与针座前端132的内侧壁1321固定连接,采用医用胶水粘结或利用漏斗状的金属销固定连接;所述针柄15采用丙酸酯材料制成,整体呈方便人体手指把持的片状,具有与人体手指相接触的针柄第一表面151和针柄第二表面152,所述针柄15与针座13连接。如图2、3、4所示,为实现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的两次位移,穿刺针主体I上设有退针组件2,该退针组件2包括位移部件21和操控部件22,所述位移部件21位于针座后端133,一部分位于退针腔131b内部,并与针头主体部分122的末端连接;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弹片227,该弹片227采用聚丙烯与热塑性弹性体TPE混合材料制成,所述弹片227包括固定端2271、中部2272和活动端2273,整体呈向上凸起的拱形,固定端2271和活动端2273位于拱形两端低点,弹片227的固定端2271与针柄15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或者医用粘结剂粘接,弹片227的活动端2273可以相对于针柄15平行位移,垂直按压弹片227的中部2272,因弹片227发生形状变化,固定端2271固定不动,弹片227活动端2273相对于针柄15平行向后侧位移,或者称为活动端2273向针座后端133方向移动,进而接触并推动位移部件21向针座后端133方向移动,所述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尖端部分121退入导管内腔111内部,针头12尖端部分121被导管11覆盖,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导管内腔111内部,此时针头12尖端部分121不会刺伤或刺穿人体静脉血管72,可以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到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当导管11和针头12已经进入到人体静脉合适位置后,拔出位移部件21从而带动针头12从导管内腔111抽离,针头12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上述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可以理解为导管11不发生运动,针头12在导管内腔111向针座后端133方向运动,从初始状态31转换为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
[0037]如图29-33所示,为方便医护人员判断针头12是否已经进入人体静脉血管72,最便捷的方式为观察是否有静脉回血,但对于静脉压不足的患者,观察静脉回血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在上述弹片227中部2272的下表面设有阻隔部分2274,所述阻隔部分2274垂直于针柄15,按压弹片227中部2272,该阻隔部分2274垂直于针柄15方向移动,如图2、3、5所示,穿刺针设有输液管路61、开关夹62、正压接头63,所述输液管路61采用聚氯乙烯材料挤出成型,该输液管路61—端与液体腔13 Ia连通,另一端与正压接头63相连通,输液管路61的外部套设有开关夹62,可以暂时阻断输液管路61内部的液体输送。上述针座前端132的液体腔131a与输液管路61直接连通,而一部分输液管路61穿过针柄15内部,该部分输液管路61上侧设有阻隔部分2274。
[0038]穿刺针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让药液充满穿刺针内部,并从针头12尖端部分121滴落,关闭开关夹62,暂时阻断输液管路61内部的液体输送。第一步:如图29所示,医护人员的拇指71与食指73捏住穿刺针主体I的针柄15,其拇指71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食指73位于针柄第二表面152上,准备穿刺;第二步,如图30所示,使用穿刺针向患者的静脉血管72刺入;第三步,如图31所示,利用拇指71指肚轻轻垂直按压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弹片中部2272,阻隔部分2274向下挤压输液管路61,使输液管路61发生变形,将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内部的部分药液排出,弹片227移动端2273在针柄15内部向后水平移动,因设置间隙34,所以不会推动位移部件21移动;第四步,如图32所示,松开拇指71对弹片227的按压,弹片227弹起,通过透明导管11在针头12侧孔124处观察是否有静脉血管72回血,如果出现人体静脉血管72回血,辅助判断证明此时穿刺针主体I针头12尖端部分121及部分导管留置部分112位于患者静脉血管72内部;第五步,如图33所示,利用拇指71指肚再次垂直按压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弹片中部2272,弹片227移动端2273在针柄15内部向后水平移动,当活动端2273移动到与位移部件21接触时,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退入到导管内腔111内部,导管11前端为光滑的导管出液孔111a,医护人员以接近患者皮肤,但不压上患者皮肤的距离,向前二次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距离在15至25毫米左右;第六步,从导管内腔111抽离针头12,抽离方式可以是:医护人员一手握持针座13—手捏持位移部件21后端,相反方向施力拔出针头12和位移部件21,当然也可以继续向下按压操控部件22利用机械结构使位移部件21连带针头12从第一状态32位移至第二状态33。
[0039]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囊体221,该囊体22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一种方法是囊体221片状材料粘结在针柄第一表面151上,二者共同形成囊体内腔221a,另一种方法是袋状囊体221粘结在针柄第一表面151上,袋状囊体221具有囊体内腔221a。所述囊体内腔221a内部可以预置流体,所述流体为气体或液体,囊体内腔221a与退针腔131b相连通,按压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囊体221将囊体内腔221a内部的流体充入退针腔131b,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使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即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发生第一次位移,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到导管内腔111内部,此时推进导管11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是安全的,避免针头12尖端部分121意外刺穿静脉血管72。如图4所示,需要将针头12抽离导管内腔121内部时,手指握持位移部件21末端,由针座前端132向针座后端133方向拉出针头12,即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发生第二次位移,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
[0040]如图12所示,为使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时得到限位,避免位移不足或者过度位移,所述位移部件21外壁与针座后端133内壁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限位结构16,具体为针座后端133内壁上的凹槽和位移部件21外壁上的凸圈,二者为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当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后,凸圈进入凹槽内部,为位移部件21继续位移施加一定的阻力。当然,需要从导管内腔111抽离针头12时,人体手指施加的向外抽离的力可以克服限位结构16凹槽和凸圈产生的阻力,顺利使针头12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
[0041 ] 实施例3:
如图8、10所示,为保证位移部件21退针的平缓性,在位移部件21上连接有活塞211,所述活塞211由硅胶材料制成,位于退针腔13 Ib内部,与针头12相连接,其活塞211外壁与退针腔131b内壁可移动式平滑接触,当人体手指按压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囊体221将囊体内腔221a内部的流体充入退针腔131b内部时,可驱动活塞211向针座后端133方向位移,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活塞211外壁与退针腔131b内壁之间的间隙更容易在制造过程中得到控制,并且活塞211整体位于退针腔131b内部,外力无法干涉到活塞211在退针腔131b内部的位移。
[0042]如图8、9、10、11所示,为使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时得到限位,避免位移不足或者过度位移,上述针头主体部分122的末端设有T形结构,位移部件21位于退针腔131b内部的部分为位移主体213,该位移主体213上设有与该T形结构相配合的活动孔,当活塞211向针座后端133方向位移时,活动孔为T形结构提供活动所需的空间距离,该空间距离可以保证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当然,所述活塞211与位移部件21可以一体式设计,不用设置T形结构以及活动孔,当活塞211与位移部件21共同向针座后端133方向位移,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这段距离后,活塞211与位移部件21共同暴露在针座13外部,退针腔131b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此时再驱动囊体221也不会发生位移部件21位移,避免位移不足或者过度位移。
[0043]如图13所示,当需要从导管内腔111抽离针头12时,人体手指握持位移部件21的裸露部分,向针座后端133方向施力,上述位移主体213的活动孔钩挂住针头主体部分122末端的T形结构,带动针头12从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1抽离,顺利使针头12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
[0044]实施例4:
如图14所示,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15内部的齿条222和齿轮223,所述齿条222和齿轮223相互啮合,采用自润滑工程塑料材质注塑制成。上述齿条222垂直于针柄15表面设置,齿条222外围设有齿条导槽,该齿条导槽对齿条222具有导向功能和限位功能;上述齿轮223上设有传动轴,传动轴另一端设有可拆卸的齿轮组,齿轮组由两个齿轮组成,一个与传动轴固定连接,另一个与位移部件21可拆卸式连接,该可拆卸式连接理解为齿轮可以在退针腔131b内部旋转并固定于位移部件21上,当位移部件21需要带动针头12从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1抽离时,该齿轮与位移部件21—起移动。使用时,按压垂直于针柄15的齿条222,所述齿条222在齿条导槽的导向作用下,向下运动并带动与其啮合的齿轮223旋转,齿轮223利用传动轴驱动齿轮组旋转,旋转的外力驱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具体实现方式是针头主体部分122的末端连接有柔软的钢丝,钢丝缠绕在位移部件21可拆卸式连接的齿轮上,齿轮旋转卷动柔软的钢丝,使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当外力拔出位移部件21时,该位移部件21和其上连接的齿轮共同向针座后端133方向移动,连接的柔软钢丝拉动针头主体部分122,使针头12整体抽离导管内腔111,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
[0045]实施例5:
如图15、16所示,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15内部的翘板224,采用塑料材质注塑制成,针柄15内部设有支撑翘板224的支撑点,翘板224可围绕支撑点上下撬动,在翘板224的一端设有压簧,保持设置压簧的一端围绕支撑点翘起,该翘起的一端为人体手指按压的一端。所述位移部件21是位于退针腔131b内部的卡扣212,该卡扣212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或者塑料材料制成,与针头12的末端连接,其上设有卡扣凸起212a,该卡扣凸起212a位于针座后端133的卡扣通孔134内部。使用时,垂直按压针柄15上的翘板224,翘板224围绕支撑点旋转,低垂的一端抬起触动卡扣212上的卡扣凸起212a,使卡扣凸起212a退出卡扣通孔134内部,卡扣212利用自身弹性在退针腔131b内部发生位移,位移方向是从针座前端132向针座后端133移动,此时卡扣212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
[0046]实施例6:
如图17、18、19所示,所述穿刺针主体I上设有施力部件4,所述施力部件4具体为弹簧41,该弹簧41与卡扣212相连接,可以驱动卡扣212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具体方式是在卡扣212上设置第一卡扣凸起212b和第二卡扣凸起212c,所述第一^^扣凸起212b和第二卡扣凸起212c均位于卡扣通孔134内部,利用操控部件22将第一卡扣凸起212b和第二卡扣凸起212c推出卡扣通孔134,弹簧41会为卡扣212位移施加外力,辅助其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当然,如图17、18所示,所述操控部件22可以是齿条222和齿轮223以及锥齿轮226、凸轮225组成,所述凸轮225为盘形推杆凸轮,其中齿条222垂直于针柄15设置,垂直按压齿条222带动齿轮223旋转,齿轮223利用传动轴驱动锥齿轮226旋转,最终带动凸轮225旋转,凸轮225接触第一卡扣凸起212b后将其从卡扣通孔134内推出,弹簧41拉动卡扣212,从而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导管内腔111内部。上述凸轮225的凸起部分推出第一卡扣凸起212b后,不再触碰第二卡扣凸起212c,保持第二卡扣凸起212c在卡扣通孔134内部,当人体手指继续按压操控部件22,使凸轮225的凸起部分旋转到接触第二卡扣凸起212c时,将第二卡扣凸起212c从卡扣通孔134内推出,弹簧41再次拉动卡扣212,从而使卡扣212带动针头12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针头12整体从导管内腔111抽离。为此,上述第二卡扣凸起212c比第一卡扣凸起212b尺寸上略大,这样有助于两者按照顺序先后退出卡扣通孔134内部。
[0047]实施例7:
如图20所示,针柄15表面设置囊体221,按压囊体221为退针腔131b充入流体,流体驱动退针腔131b内部的位移部件21,从而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如图21所示,所述针柄15上还设有负压囊8,该负压囊8采用可恢复原状的弹性材料制成,优选硅胶材质制成。所述负压囊8内部设有负压腔81,该负压腔81与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相连通,人体手指指肚垂直向负压囊8按压,将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内部的药液部分排出,此时松开负压囊8,在负压腔81连通的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内部形成负压,人体静脉血管72内部的血液被吸入针头内腔123,用于辅助快速回血。为了快速显示回血,如图26所示,在靠近针头12尖端部分121的针头12外壁上设有侧孔124,该侧孔124容纳在导管内腔111内部,因导管11为透明状态,所以经导管11可以看到侧孔124处快速显示回血。
[0048]实施例8:
如图8、9、10、11所不,一种静脉穿刺针,包括导官11、针头12、针座13、隔尚塞14、针柄
15、退针组件2、负压囊8,所述导管11采用聚氨酯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整体呈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其内部为导管内腔111,导管内腔111 一端开口为导管出液孔111a,另一端开口为导管进液孔111b,靠近导管出液孔Illa—端为导管留置部分112,靠近导管进液孔Illb—端为导管连接部分113;所述针头1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该针头12同样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具有针头内腔123、尖端部分121、针头主体部分122,所述针头主体部分122容纳于导管内腔111内部,其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111的导管出液孔Illa;所述针座13采用丙酸酯材料注塑制成,该针座13内部设有针座内腔131,针座内腔131的中间位置设有橡胶隔离塞14,所述隔离塞14与针座内腔131内壁过盈配合,当然,在隔离塞14安装到位后,也可以用医用胶水粘接固定,上述隔离塞14将针座内腔131分为前后两个独立的腔体,为靠近针座前端132的液体腔131a和靠近针座后端133的退针腔131b,液体腔131a与退针腔131b并不连通,所述针头主体部分122穿过隔离塞14,但是当针头12抽离导管内腔111内部时,所述隔离塞14将液体腔131a和退针腔131b分隔,并且不会留下针头12通过时的通孔,主要由于隔离塞14采用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橡胶材质制成。上述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1与液体腔131a相连通,上述导管连接部分113的外侧壁1131与针座前端132的内侧壁1321固定连接,采用医用胶水粘结或利用漏斗状的金属销固定连接;所述针柄15采用硅胶材质制成,整体呈方便人体手指把持的片状,具有与人体两个手指相接触的针柄第一表面151和针柄第二表面152,所述针柄15与针座13连接。如图8、10所示,为实现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的两次位移,穿刺针主体I上设有退针组件2,该退针组件2包括位移部件21和操控部件22,所述位移部件21位于针座后端133,一部分位于退针腔131b内部,并与针头12的针头主体部分122末端连接;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囊体221,该囊体22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一种方法是囊体221片状材料粘结在针柄第一表面151上,二者共同形成囊体内腔221a,另一种方法是袋状囊体221粘结在针柄第一表面151上,袋状囊体221具有囊体内腔221a,所述囊体内腔221a内部可以预置流体,所述流体为气体或液体,囊体内腔221a与退针腔131b相连通,按压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囊体221将囊体内腔221a内部的流体充入退针腔131b,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使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即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发生第一次位移,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到导管内腔111,此时推进导管11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是安全的,避免针头12尖端部分121意外刺穿静脉血管72。如图4所示,需要针头12从导管内腔111抽离时,手指握持位移部件21末端,由针座前端132向针座后端133方向施力拉出针头12,即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发生第二次位移,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 ο如图5所示,穿刺针上还设有输液管路61、开关夹62、正压接头63,所述输液管路61采用聚氯乙烯材料挤出成型,该输液管路61—端与液体腔131a连通,另一端与正压接头63相连通,输液管路61的外部套设有开关夹62,可以暂时阻断输液管路61内部的液体输送。
[0049]现有技术方案中公开有操控部件位于针柄15上的技术方案,但现有技术操控部件9需要与针柄15表面发生平行位移才能将针头12尖端部分121退回到导管内腔内部。上述现有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损伤静脉的风险,具体情况简要分析如下,如图27、28所示,医护人员的手指捏持穿刺针的针柄15,准备进行穿刺治疗,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患者的静脉血管72中,此时需要将针头12尖端部分121退入导管内腔内部,以便二次推针至患者静脉血管72的合适位置;此时医护人员捏持针柄15的手指向针座后端方向推动现有技术操控部件9,这种推动是手指指肚与针柄15表面平行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可以解释为搓动现有技术操控部件9,该搓动现有技术操控部件9的方式在使针头12尖端部分121退回到导管内腔的同时,会让针头12尖端部分121向上或向下挑动,极容易出现向上挑破静脉血管壁或者向下刺穿静脉血管壁的风险,从而对患者的静脉血管72造成意外损伤。
[0050]如图21所示,所述针柄第一表面151上不仅设有操控部件22,还设有负压囊8。如图22所示,所述负压囊8位于操控部件22顶部,二者层叠状设置,其中负压囊8的负压腔81与穿刺针主体I的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相连通,操控部件22囊体221的囊体内腔221a与退针腔131b相连通,二者互不干涉。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正压接头63将需要输送的药液引入至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然后将穿刺针的输液管路61用开关夹62夹闭;第二步,医护人员的拇指71与食指73捏住穿刺针的针柄15,其拇指71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食指73位于针柄第二表面152上,利用拇指71指肚轻轻按压针柄第一表面151上的负压囊8;第三步,使用穿刺针向患者的静脉血管72刺入,松开拇指71按压的负压囊8,在针头12的侧孔124处看到快速显示回血,辅助判断证明此时穿刺针主体I针头12尖端部分121及部分导管留置部分112位于患者静脉血管72内部;第四步,医护人员的拇指71按压位于负压囊8下面的操控部件22,即囊体221,为退针腔131b充入流体,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退入到导管内腔111内部,导管11前端为光滑的导管出液孔Illa;第五步,医护人员以接近患者皮肤,但不压上患者皮肤的距离,向前二次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距离在15至25毫米左右;第六步,从导管内腔111抽离针头12,抽离方式可以是医护人员手指捏持位移部件21后端,拔出针头12和位移部件21,也可以继续向下按压操控部件22利用机械结构使位移部件21连带针头12抽离。上述按压负压囊8所需施加的外力小于按压操控部件22所需施加的外力。
[0051]如图23所示,所述负压囊8与操控部件22部分重叠设置,医护人员拇指71指肚分为两个区域,一部分区域用来按压负压囊8,辅助判断针头12尖端部分121及部分导管留置部分112位于患者静脉血管72内部;另一部分区域用来按压操控部件22,实现针头12从初使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上述结构设计有利于医护人员分步操作,也不会出现因为医护人员拇指71的动作导致的针头12尖端部分121上下挑动的意外情况。
[0052]如图24所示,所述负压囊8位于针柄第二表面152上,操控部件22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二者相对设置,上述按压负压囊8所需的外力小于按压操控部件22所需的外力,医护人员的食指73指肚与负压囊8相接触,拇指71指肚与操控部件22相接触。使用时,先用食指73指肚按压负压囊8形成负压,辅助快速回血,再用拇指71指肚按压操控部件22,实现针头12从初使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该结构设计有利于手指的分开操作。
[0053]如图25所示,所述负压囊8与操控部件22共同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上,且二者之间有一定距离,医护人员拇指71指肚分为两个区域,一部分区域用来按压负压囊8,另一部分区域用来按压操控部件22,该结构设计有利于加工制造。
[0054]如图34所示,所述穿刺针主体I还包括提示部件5,该提示部件5可以设置在位移部件21上,需要在位移部件21位移主体213的外壁上标注英文、汉字、符号。所述针座13上设有透明显示区域135,提示部件5位于针座13透明显示区域135—侧,当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时,该提示部件5随同位移部件21—起位移,并且在透明显示区域135内出现。上述透明显示区域135为在针座后端133设置的一段透明状态的区域,优选针座13主体为不透明状态,只有透明显示区域135为透明状态,这样设置有利于出现提示部件5时更加容易被发现。
【主权项】
1.一种静脉穿刺针,包括: 导管(11),该导管(11)为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具有导管内腔(111),导管留置部分(112),导管连接部分(113),导管内腔(111) 一端为导管出液孔(111a),另一端为导管进液孔(Illb); 针头(12),该针头(12)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具有针头内腔(123),尖端部分(121),针头主体部分(122),所述针头主体部分(122)容纳于导管内腔(111),其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111)的导管出液孔(Illa); 针座(13),该针座(13)具有内部中空的针座内腔(131),以及针座前端(132)和针座后端(133),其中针座内腔(131)内部设有隔离塞(14),该隔离塞(14)将针座内腔(131)分隔为液体腔(131a)和退针腔(131b),所述液体腔(131a)与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1)相连通,针座前端(132)内侧壁(1321)与导管连接部分(113)外侧壁(1131)密封连接; 针柄(15),该针柄(15)为方便人体手指把持的片状,具有与手指相接触的针柄第一表面(151)和针柄第二表面(152);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退针组件(2),该退针组件(2)包括位移部件(21)和操控部件(22),所述位移部件(21)位于针座后端(133),与针头主体部分(122)末端连接,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进行至少一次位移,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发生第一次位移,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进入导管内腔(111);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发生第二次位移,针头(12)从第一状态(32)位移到第二状态(33),针头(12)从导管内腔(111)抽离;所述操控部件(22)位于针柄(15)上,在手指相对于针柄第一表面(151)或针柄第二表面(152)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操控部件(22)将手指施加的外力传递至位移部件(2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15)上拱形的弹片(227),所述弹片(227)包括固定端(2271),中部(2272)和活动端(2273),所述固定端(2271)与针柄(15)固定连接,向下按压弹片(227)中部(2272),驱动弹片(227)活动端(2273)向位移部件(21)所在方向移动,当活动端(2273)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时,针头(12)向针座后端(133)方向第一次移动,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导管内腔(1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227)活动端(2273)与位移部件(21)之间设有间隙(34),弹片(227)中部(2272)下表面设有阻隔部分(2274),液体腔(131a)相连通的弹性管路与阻隔部分(2274)底部相接触,向下按压弹片(227)中部(2272),阻隔部分(2274)挤压弹性管路的内腔,挤出管路内腔原有的部分液体,松开对弹片(227)中部(2 2 7 2 )的按压,弹片(2 27 )中部(22 7 2 )弹起,与液体腔(131 a )相连通的管路恢复,在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形成负压,人体静脉内的血液被吸入针头内腔(123)和导管内腔(Ill)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15)上的囊体(221),该囊体(221)具有预置流体的囊体内腔(221a),其囊体内腔(221a)与退针腔(131b)相连通,并为退针腔(131b)充入流体,利用流体压力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部件(21)包括位于退针腔(131b)内部的活塞(211),该活塞(211)在退针腔(131b)内部位移,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部件(21)上设有限位结构(16),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 )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 ),该限位结构(16 )用于阻止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继续位移。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15)上的齿条(222)和齿轮(223),所述齿条(222)和齿轮(223)相互啮合,齿条(222)相对于针柄(15)的垂直方向发生位移,向下按压齿条(222)从而带动齿轮(223)旋转;所述齿轮(223)与位移部件(21)连接,齿轮(223)旋转带动位移部件(21)发生位移或者旋转,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 )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部件(22)是位于针柄(15)上的翘板(224),该翘板(224)控制所述位移部件(21),向下按压翘板(224)驱动位移部件(21)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所述位移部件(21)是位于退针腔(131b)的卡扣(212),所述卡扣(212)与针头主体部分(122)末端连接,其上设有卡扣凸起(212a),针座后端(133)设有卡扣通孔(134),卡扣凸起(212a)位于卡扣通孔(134)内时,针头(12)处于初始状态(31),针头(12)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111)的导管出液孔(Illa);卡扣凸起(212a)退出卡扣通孔(134)内时,针头(12)处于第一状态(32),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导管内腔(11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施力部件(4),所述施力部件(4)为弹簧(41),该弹簧(41)与卡扣(212)相连接,用于驱动卡扣(212)带动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和第二状态(33),卡扣凸起(212a)位于卡扣通孔(134)内时,弹簧(41)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卡扣凸起(212a)退出卡扣通孔(134)内时,弹簧(41)恢复原状,对卡扣(212)施加外力。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212)上设有第一卡扣凸起(212b)和第二卡扣凸起(212c),所述第一卡扣凸起(212b)和第二卡扣凸起(212c)位于卡扣通孔(134)内时,弹簧(41)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针头(12)处于初始状态(31),针头(12)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I 11)的导管出液孔(Illa);第—扣凸起(212b)退出卡扣通孔(134)内时,弹簧(41)的一部分恢复原状,针头(12)处于第一状态(32),针头(12)尖端部分(121)进入导管内腔(111);第一卡扣凸起(212b)和第二卡扣凸起(212c)退出卡扣通孔(134)内时,弹簧(41)恢复原状,针头(12)处于第二状态(33),针头(12)从导管内腔(111)抽离。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15)上设有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负压囊(8),该负压囊(8)内部设有负压腔(81),该负压腔(81)与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相连通,人体手指向负压囊(8)施力并松开负压囊(8)后,负压腔(81)连通的液体腔(131a)及针头内腔(123)形成负压。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囊(8)与操控部件(22)共同设置在针柄(15)同一侧表面上,人体手指的一部分区域向负压囊(8)施力,另一部分区域向退针组件(2 )的操控部件(22 )施力。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的负压囊(8)与操控部件(22)重叠设置在针柄第一表面(151)或针柄第二表面(152)上,人体手指先接触负压囊(8)并向负压囊(8)施力,继续施力接触退针组件(2)的操控部件(22)。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囊(8)位于针柄第一表面(151)或针柄第二表面(152)上,退针组件(2)的操控部件(22)位于针柄(15)相反的一侧。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任一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12)容纳于导管内腔(111)的部分上设有至少一个侧孔(124),该侧孔(124)与针头(12)的针头内腔(123)相通。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示部件(5),所述针座(13 )上设有透明显示区域(135 ),提示部件(5 )位于针座(13 )透明显示区域(135 )—侧,针头(12)从初始状态(31)位移到第一状态(32)时,该提示部件(5)在透明显示区域(135)内显不O
【文档编号】A61M5/158GK106063957SQ201610253128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2日 公开号201610253128.8, CN 106063957 A, CN 106063957A, CN 201610253128, CN-A-106063957, CN106063957 A, CN106063957A, CN201610253128, CN201610253128.8
【发明人】董东生, 周慷, 李娜
【申请人】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