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片消毒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6746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ct片消毒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毒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CT片和CT片袋消毒的消毒袋。
【背景技术】
[0002]CT技术是利用X射线术对人体某部位进行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广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数模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处理后,将数字信号转为由黑到白灰度不等的小方块,按照矩阵排列,构成CT图像,即在进行CT扫描后得到的CT片。
[0003]CT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通过CT片可清楚地观察到人体各部位的病变情况,是医生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CT片通常为暗黑色的胶片,CT片制好后,装入到CT片袋中,以便于携带。
[0004]医生在进行CT片的观察时,通常将CT片取出,然后对着电灯等有较强光线的部分观察,观察过程中由于手部直接接触CT片,容易造成CT片的污染;并且患者也会自行观察CT片,而CT片的使用过程中,鲜有医生或患者在观察完毕后对CT片进行消毒,这就造成了CT片表面在多次观察使用后会变脏,继而装到CT片袋中后,也会对CT片袋造成污染。但是CT片在医生会诊时或进行手术过程中也常用到,如不能对其方便地进行消毒,难以达到科室或手术室的无菌要求;另外,仅对CT片消毒,其再装入到CT片袋中后,会被二次污染,再次使用时,仍达不到要求。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T片消毒袋,能方便地一次性对CT片和CT片袋进行消毒,达到无菌要求。
[0006]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CT片消毒袋,包括袋体和提手,在袋体中靠近袋口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与袋体底面平行的滑槽,滑槽中活动式安装有用于擦拭CT片的消毒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滑槽中活动式安装有滑柱,滑柱伸入滑槽中,并在伸入的一端设置有直径大于滑槽宽度的滑块,使滑柱可沿着滑槽移动而不能从滑槽中脱出。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消毒器包括消毒夹,消毒夹由两个对称设置的夹臂通过扭矩弹簧连接而成,捏动两个夹臂的后端,两个夹臂的前端打开;在夹臂上包裹设置有消毒棉,消毒棉上分布有刷毛。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夹臂上设置有通向夹臂前端的液槽,液槽的后端设置有消毒液费O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消毒液囊为弹性囊,其中装有消毒液,捏动消毒液囊,消毒液从消毒液囊中被挤出,顺着液槽流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滑柱穿过消毒夹的扭矩弹簧设置。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4]1.采用袋装方式,便于携带;
[0015]2.能同时对CT片和CT片袋进行消毒,杜绝了在仅对CT片消毒后而被CT片袋二次污染的情况;
[0016]3.操作简便,不需要准备专用的消毒器具,仅需要从消毒袋中取出时一次性操作即可;
[0017]4.结构简单,消毒液可补充添加,能多次使用,消毒过程彻底,不留死角,一次性对CT片和CT片袋的内、外表面进行消毒,确保其达到无菌要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0019]图2为消毒夹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0021]图中标号代表:1 一袋体,2—滑槽,3—消毒液囊,4一提手,5—消毒夹,6—刷毛,7—滑块,8—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CT片和装CT片的CT片袋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CT片领到后,不同人观察过程中,大多数用手直接接触CT片,不同人手上的细菌留在CT片上,而鲜有人使用手套进行CT片的观察,或观察后对CT片进行消毒的;而CT片其颜色本来就比较暗,难以观察到CT片上留下的污渍、汗迹等,从而造成使用过程中忽略CT片卫生状况的情况。
[0023]而在科室医生进行会诊或着手术室中,都需要使用到CT片以作为参考,因此如不在其使用前消毒,将使其不能达到卫生要求而造成交叉感染;另外,消毒过程不能仅对CT片消毒,而同时也要对CT片袋消毒,才能达到要求,但是随身携带一套消毒器具显然现实,也不方便。针对这种情况,本方案提出一种CT片消毒袋,包括袋体I和提手4,在袋体I中靠近袋口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与袋体I底面平行的滑槽2,滑槽2中活动式安装有用于擦拭CT片的消毒器。
[0024]本方案的思路是,要同时对CT片和CT片袋的内外表面进行消毒,而将其分开分别消毒,比较麻烦,因此在CT片仍装在CT片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全面消毒,则非常方便使用。为此,本方案中设置了一种袋体I结构,内表面设置有滑槽2,滑槽2中活动式安装的消毒器,可以伸入CT片袋和CT片之间,然后沿着滑槽2滑动,即将与其接触的CT片和CT片袋的部分进行了消毒;将其伸入不同位置,反复几次,即能对CT片、CT片袋进行全面的消毒;消毒器可采用紫外线灯、擦拭方式的消毒设备等。
[0025]为了使本方案的使用性能更优,进一步提出以下技术特征:
[0026]滑槽2中活动式安装有滑柱,滑柱伸入滑槽2中,并在伸入的一端设置有直径大于滑槽2宽度的滑块7,使滑柱可沿着滑槽2移动而不能从滑槽2中脱出。
[0027]滑槽2为消毒器提供了通道,并且起到安装消毒器的作用。为了使消毒器能沿着滑槽2滑动且不从中脱落,设置了滑柱结构,滑柱伸入滑槽2 —端设置有滑块7,滑块7的直径大于滑柱,同时也大于滑槽2的槽宽;滑槽2可以采用倒T形滑槽2,使滑柱能方便移动,又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脱出。
[0028]消毒器包括消毒夹5,消毒夹5由两个对称设置的夹臂通过扭矩弹簧连接而成,捏动两个夹臂的后端,两个夹臂的前端打开;在夹臂上包裹设置有消毒棉,消毒棉上分布有刷毛6。
[0029]考虑到便携和结构简单,本方案中提出一种消毒器结构,其整体结构包括类似普通的夹子消毒夹5,消毒夹5由两个对称的夹臂构成,两者由扭矩弹簧连接;捏动后端使两个夹臂后端距离靠近时,前端相互分开。夹臂上包裹的消毒棉能使消毒液更加渗透充分,而刷毛6则能便于清除表面污渍和细菌。
[0030]利用消毒夹5进行消毒的好处是,当CT片和CT片袋共同装在该消毒袋中后,在进行消毒时,两个消毒夹5分别夹在CT片袋的两侧,则伸入消毒袋中的夹臂一侧与CT片接触,另一侧则与CT片袋内表面接触;松开夹臂后端后,另一个夹臂则与CT片袋外表面接触,这样的情况下,CT片和CT片袋一共六个面,均能与夹臂上的消毒棉、刷毛6接触,只需要一次沿着滑槽2拖动消毒夹5的过程,就能同时完成CT片和CT片袋的消毒;并且夹在夹臂之间的CT片袋,由于被夹臂夹持,消毒更加彻底。当然,为更好的消毒,可以再将其中一个消毒夹5夹在CT片上,再进行一次消毒。
[0031]夹臂上设置有通向夹臂前端的液槽8,液槽8的后端设置有消毒液囊3。
[0032]消毒棉和刷毛6在进行消毒时,需要使用消毒液,将消毒液均匀涂在CT片和CT片袋表面的同时,进行摩擦刷动,进行消毒。由于其位于袋体I结构中,如将消毒液直接涂在其上,则容易从袋体I侧壁上渗出,并且味道比较大,不方便,因此在每次使用时,仅需要涂上适量的消毒液即可。消毒液装在消毒液囊3中,最好将消毒液囊3和夹臂一同设置,使用时则非常便捷,捏动即可。
[0033]消毒液囊3为弹性囊,其中装有消毒液,捏动消毒液囊3,消毒液从消毒液囊3中被挤出,顺着液槽8流动。
[0034]消毒液囊3可采用弹性囊,如眼药水囊,在普通情况下,消毒液不会从中溢出,而捏动消毒液囊3,则将消毒液挤出,并顺着液槽8流动,逐渐渗入到消毒棉和刷毛6上。每次使用消毒液应适当,避免过多消毒液顺着CT片袋流下,且利于其干燥过程;消毒液可以采用酒精,价格便宜并且方便干燥;在不使用该消毒袋时,可将消毒夹5从袋体I中转出,使其干燥。
[0035]滑柱穿过消毒夹5的扭矩弹簧设置。
[0036]消毒夹5可以固结在滑柱上,可滑柱一同在滑槽2中滑动;一种较好的方式是,由于扭矩弹簧中原本就有弹簧环绕而成的圆形通道,因此正好可以将滑柱穿过扭矩弹簧设置,使结构更加简单,方便固定且集成性好。
【主权项】
1.一种CT片消毒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I)和提手(4),在袋体(I)中靠近袋口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与袋体(I)底面平行的滑槽(2),滑槽(2)中活动式安装有用于擦拭CT片的消毒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片消毒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2)中活动式安装有滑柱,滑柱伸入滑槽(2)中,并在伸入的一端设置有直径大于滑槽(2)宽度的滑块(7),使滑柱可沿着滑槽(2)移动而不能从滑槽(2)中脱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CT片消毒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毒器包括消毒夹(5),消毒夹(5)由两个对称设置的夹臂通过扭矩弹簧连接而成,捏动两个夹臂的后端,两个夹臂的前端打开;在夹臂上包裹设置有消毒棉,消毒棉上分布有刷毛(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CT片消毒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臂上设置有通向夹臂前端的液槽(8),液槽(8)的后端设置有消毒液囊(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CT片消毒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毒液囊(3)为弹性囊,其中装有消毒液,捏动消毒液囊(3),消毒液从消毒液囊(3)中被挤出,顺着液槽(8)流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CT片消毒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柱穿过消毒夹(5)的扭矩弹簧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T片消毒袋,包括袋体和提手,在袋体中靠近袋口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与袋体底面平行的滑槽,滑槽中活动式安装有用于擦拭CT片的消毒器。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不需要准备专用的消毒器具,仅需要从消毒袋中取出时一次性操作即可;结构简单,消毒液可补充添加,能多次使用,消毒过程彻底,不留死角,一次性对CT片和CT片袋的内、外表面进行消毒,确保其达到无菌要求。
【IPC分类】A61L2-18
【公开号】CN204275095
【申请号】CN201420745999
【发明人】余玲, 王西玲, 邓琪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