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86854阅读:9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进行心脏直视手术时,需要打开胸腔、切开心脏并暂时阻断上、下腔静脉的血流向右心房,使心房内处于无血状态,血液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及手术后出血较多,常常需要对患者输入大量同种异体的库存血,由于大量输入同种异体库存血存在疾病传播的问题,因此,尽量减少同种异体库存血的输入是心脏外科手术医生们共同的目标。
[0003]目前,临床上减少同种异体库存血输入的做法通常为:一、直接从CPB管路中放取备用血,但是,这种方法放血不均匀,容易引起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心脏骤停,不利于心肌保护,同时操作过程中容易引起污染,不符合无菌操作。二、在体外循环开始后从膜式氧合器中放出适量的血液以备后续使用,由于该部分备用血来自患者自身,因此使用时较为安全。但是,体外循环中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相接触,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脱颗粒并受到体外循环设备中灌注泵的机械性损伤,造成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凝血因子缺乏,同时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低温,血液稀释时加入的肝素和鱼精蛋白复合物的作用,患者输入此部分备用血后使得术后异常出血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术后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0004]介于上述原因,若能在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前放取备用血液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在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前放取备用血的过程非常平稳、均匀,同时此时血液未受灌注泵的机械作用,并且血液未被稀释,若此时取血留作后续备用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异常出血的情况,使得术后恢复时间较短,但是,由于业内一直采用上述两种方式放取备用血,现今市面上仍没有一家医疗器材企业进行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前取血的研宄,也没有一家企业生产可在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前放取备用血的器材。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在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前放取备用血液的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包括三通管、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及第三端头,所述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及第三端头均包括端头本体及设于所述端头本体的前端的导入头,所述端头本体的后端相互连接,所述导入头的外径小于端头本体的外径,所述端头本体的外周面设有用于防止导管松脱的第一防脱凹槽,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内径小于端头本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导管套设于第一端头的端头本体,所述第二导管套设于第二端头的端头本体,所述第二导管的前端设有带尖头的瓶塞穿刺部件,所述第二导管的外部套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导管内的血液流速的流速调节器。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管的前端设有第一导入套,所述第一导入套的内径大于第一导管本体的内径,所述第一导管的外部套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导管内的血液流速的流速调节器。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的端头本体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的大径大于端头本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后端连接有螺纹连接组件,所述螺纹连接组件包括导管连接套及设于导轨连接套后端的螺纹连接套,所述螺纹连接套与外螺纹连接,所述导管连接套的后端设有外翻的防脱钩,所述螺纹连接套的前端设有内翻的防脱挡环,所述导管连接套的外径小于螺纹连接套的内径,所述导管连接套的外周面设有第二防脱凹槽,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后端设有第二导入套,所述第二导入套的内径大于导管连接套的外径,所述导管连接套的前端从螺纹连接套内穿过并与第二导入套连接,所述第二导入套的外部套设有用于将第二导入套与第二防脱凹槽夹紧的夹环。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外部还套设有用于将其与第一防脱凹槽夹紧的夹环。
[0010]优选的,所述夹环包括一个开口的环形夹片,所述环形夹片的开口处相向设置有弹性卡勾及与所述弹性卡勾相配合的卡钩孔。
[0011]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三通管,通过在三通管的端头本体的前端设置导入头,在端头本体的外周面设置第一防脱凹槽,在三通管的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上分别连接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并且在第二导管的前端连接瓶塞穿刺部件,由于上述导入头及第一防脱凹槽的存在,工厂生产装配时,工人能较轻松地将导管与端头连接且连接后导管不易从端头和端头脱落;该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将第三端头与从患者上、下腔静脉总干引流下来的导管相连接,将第一导管与人工心肺机的氧合器相连接,用瓶塞穿刺部件将第二导管与取血容器(一般为血袋)连接,手术时先用止血钳夹住第一导管来调整第一导管内的血液流量,同时将第二导管上的流速调整器调至最大流量状态,此时上、下腔静脉总干流来的未经稀释的血液一部分会经第二导管流入血袋中,根据止血钳对第一导管的夹紧情况,另一部分血液会经第一导管进入人工心肺机中被稀释,待血袋中的血量达到计划取血量后,将第二导管上的流速调整器调至关闭状态,取走血袋即完成备用血的放取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临床放取备用血(限于需要取的备用血量较少的情况)时,也可以用止血钳将第一导管完全夹紧,即关闭第一导管,待取血完成后再打开第一导管让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在进行心脏直视手术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端头的端头本体的前端设置了导入头,医务人员能快速地将第三端头与上、下腔静脉总干引流导管相连接,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可以实现在血液稀释前放取备用血,达到了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异常出血)的发病几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夹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为:
[0016]I一一三通管2—一第一导管3—一第二导管 11一一端头本体12—一导入头13—一第一防脱凹槽14一一外螺纹 15—一导管连接套
[0017]16——螺纹连接套17——第二防脱凹槽
[0018]18一一夹环21—一第一导入套31—一瓶塞穿刺部件32 流速调节器151 防脱钩161 防脱挡环181——环形夹片182——弹性卡勾183——卡勾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如图1所示,一种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包括三通管1、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管2及第二导管3,三通管I包括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及第三端头,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及第三端头均包括端头本体11及设于端头本体11的前端的导入头12,端头本体11的后端相互连接,导入头12的外径小于端头本体11的外径,端头本体11的外周面设有用于防止导管松脱的第一防脱凹槽13,第一导管2和第二导管3的内径小于端头本体11的外径,第一导管2套设于第一端头的端头本体11,第二导管3套设于第二端头的端头本体11,第二导管3的前端设有带尖头的瓶塞穿刺部件31,第二导管3的外部套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导管3内的血液流速的流速调节器32。
[0023]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包括一个三通管1,通过在三通管I的端头本体11的前端设置导入头12,在端头本体11的外周面设置第一防脱凹槽13,在三通管I的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上分别连接第一导管2和第二导管3,并且在第二导管3的前端连接瓶塞穿刺部件31,由于上述导入头12及第一防脱凹槽13的存在,工厂生产装配时,工人能较轻松地将导管与端头连接且连接后导管不易从端头和端头脱落;该体外循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放血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将第三端头与从患者上、下腔静脉总干引流下来的导管相连接,将第一导管2与人工心肺机的氧合器相连接,用瓶塞穿刺部件31将第二导管3与取血容器(一般为血袋)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