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翻身儿童平卧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0281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防翻身儿童平卧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平卧辅助工具,具体是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
【背景技术】
[0002]双下肢悬吊皮牵引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和婴幼儿下肢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其中有效的牵引对患儿的恢复和预后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来言,正规的牵引能解决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使股骨头下降,有利于术中复位,减少股骨头机械压力,减低股骨头坏死率。对于下肢骨折的婴幼儿来言,悬吊皮牵引是首选的保守治疗方式,有效的牵引能减少成角畸形的发生率。而要保证有效牵引,维持固定的牵引体位是十分重要的。
[0003]行悬吊皮牵引的患儿多为1-2岁的幼儿,好奇好动,喜侧翻,爬行,牵引的体位不能保证,据观察统计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悬吊皮牵引治疗,其有效的牵引体位难以保持5分钟以上。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但增加了家长看护负担和护士巡视的次数,还常常使皮牵引过程成为一种形式。很多医院会使用约束带约束患儿上肢,这样患儿的好动天性受到抑制,会哭闹不止;而使用四头胸腹带的固定效果也不理想,因患儿常自行拉脱粘扣,固定过紧又影响患儿呼吸,且给更换床单造成困难。
[0004]除了上述医疗情况之外,正常的婴幼儿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也喜欢随意翻动,在没有家长的看护下,很容易摔倒床下,带了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防翻身儿童平卧板,该平卧板利用杠杆原理研制而成,通过肩带固定于婴幼儿的背部,可以防止婴幼儿随意翻身,且不会使婴幼儿胸腹部受到约束。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包括方形硬质支撑板和左、右固定带,所述硬质支撑板的上边缘设有下凹式弧形凹槽,在硬质支撑板的板面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固定带安装孔,在硬质支撑板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面设有棉质垫层,所述棉质垫层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的位置也开设有孔口,所述左、右固定带分别安装在对应侧的固定带安装孔处,并在硬质支撑板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侧形成左、右两根背式肩带。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硬质支撑板外部设有棉质护套,且棉质护套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的位置均开设有孔口。
[0008]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带安装孔为方形孔或圆形孔,每组固定带安装孔有3-5个,横向等距排列,两组固定带安装孔以硬质支撑板的纵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0009]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方形硬质支撑板的长度为20_30cm,宽度为
10-20cm,四个角均为弧形角,且下边缘也设有凹式弧形槽。
[0010]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左、右固定带均为长条状棉布带,且两根固定带以硬质支撑板的纵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每根固定带的其中一端从硬质支撑板设有棉质垫层的一侧穿过对应的固定安装孔之后,再从板体的上边缘绕回与另一端直接系接或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构件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方形硬质支撑板的长度为24-27cm,宽度为13_16cm0
[0012]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用两条有可调搭扣的棉布带将患儿肩部固定于一块套着着柔软棉垫套的硬板上,硬板的长度稍长于婴幼儿的肩宽,宽度与腰齐,患儿翻身时其自身重力成为阻力,使其无法自行翻身移动,有效体位得以保持,也可避免无人照看时坠床的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婴幼儿的双手可自行玩耍,胸腹部不受约束,方便皮肤护理和更换床单,外层棉垫可拆洗,入睡时可取下固定板。
[0013]本实用新型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用力学原理进行制动,有效舒适,不会给家长带来心理刺激;其造价低廉,使用舒适,便于清洗消毒,既可以用于做双下肢悬吊皮牵引治疗的患儿,也可以用于其它需要平卧治疗的病患儿或是休息时无人照顾的普通婴幼儿(主要用于6月龄以下的普通儿童),有效的防止其自行翻身导致的坠床。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采用直接系接式固定带的平卧板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采用连接扣连接式固定带的平卧板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设有防护套的平卧板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一硬质支撑板,2、3—左、右固定带,4 一固定带式安装孔,5—棉质垫层,6—棉质护套,7—连接构件,8—下凹式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中所述的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包括方形硬质支撑板I和左、右固定带2、3,两根固定带以硬质支撑板I的纵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方形硬质支撑板I采用硬质医用塑料制成,既能保持其支撑效果,又比较卫生;所述硬质支撑板I的长度和宽度均根据婴幼儿肩宽和高度确定,确保整个支撑板的长度比稍长于所使用的婴幼儿的肩宽,宽度与腰齐,一般其长度设置范围为20-30cm,最佳长度为24-27cm,宽度为10-20cm,其最佳宽度为13_16cm ;为了避免硬质板的四个角部将婴幼儿刮伤,将其四个角均设置成弧形角,上、下边缘也设有凹式弧形槽,上边缘的下凹式弧形凹槽8,可以使婴幼儿平躺着时其头部活动比较舒适,下边缘的弧形凹槽主要是为了使整个平卧板更加美观,使用起来也比较舒适。
[0019]如图1、图2所示,在硬质支撑板I的板面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固定带安装孔4,所述固定带安装孔为方形孔或圆形孔,每组固定带安装孔有3-5个,横向等距排列,两组固定带安装孔以硬质支撑板I的纵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可以方便调节两根固定带之间的距离,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婴幼儿。在硬质支撑板I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面设有棉质垫层5,棉质垫层5可以使婴幼儿使用时更加舒适,为了方便安装固定带,在棉质垫层5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4的位置也开设有孔口。所述左、右固定带2、3分别安装在对应侧的固定带安装孔4处,其安装方式根据需要可以自行设置,确保能够在硬质支撑板I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侧形成左、右两根背式肩带,方便整个平卧板的使用。
[0020]如图1和图2中的实施例是采用长条状棉布带,每根固定带的其中一端从硬质支撑板设有棉质垫层5的一侧穿过对应的固定安装孔4之后,再从板体的上边缘绕回与另一端直接系接或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构件7连接。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将平卧板直接放置在床上,然后将婴幼儿放置于平卧板上,然后使平卧板的上边缘与婴幼儿的肩部平齐,下边缘置于婴幼儿的腰部,然后将左、右固定带2、3的两端分别固定住婴幼儿的左、右肩部,在正面系紧,可以随意调节松紧。采用连接构件连接时,可以直接常用长度可调式连接扣。
[0021]如图3所示,在硬质支撑板I外部设有棉质护套6,且棉质护套6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4的位置均开设有孔口。采用棉质护套6时,可以在棉质护套6的内部设置棉质垫层,就不用在单独在硬质板体设置棉质垫层了,棉质护套6可以随意拆下清洗或更换。
[0022]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以将平卧板通过左、右固定带2、3固定在婴幼儿的肩部,平卧板设有棉质垫层5的一面与婴幼儿的背面接触,使平卧板的上边缘与婴幼儿的肩部平齐,下边缘置于婴幼儿的腰部,调节好固定带的长度,并将其系紧,便可以直接婴幼儿平放于床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力学原理对婴幼儿进行制动,婴幼儿可以随意活动,只是无法翻身,也不会对婴幼儿带来不适感,可避免无人照看时翻身坠床的可能,入睡时可取下固定板。
【主权项】
1.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其特征在于:该平卧板包括方形硬质支撑板(I)和左、右固定带(2、3),所述硬质支撑板(I)的上边缘设有下凹式弧形凹槽(8),在硬质支撑板(I)的板面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固定带安装孔(4),在硬质支撑板(I)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面设有棉质垫层(5),所述棉质垫层(5)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4)的位置也开设有孔口,所述左、右固定带(2、3)分别安装在对应侧的固定带安装孔(4)处,并在硬质支撑板⑴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侧形成左、右两根背式肩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其特征在于:在硬质支撑板(I)外部设有棉质护套(6),且棉质护套(6)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4)的位置均开设有孔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安装孔为方形孔或圆形孔,每组固定带安装孔有3-5个,横向等距排列,两组固定带安装孔以硬质支撑板(I)的纵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硬质支撑板(I)的长度为20-30cm,宽度为10-20cm,四个角均为弧形角,且下边缘也设有凹式弧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固定带(2、3)均为长条状棉布带,且两根固定带以硬质支撑板(I)的纵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每根固定带的其中一端从硬质支撑板设有棉质垫层(5)的一侧穿过对应的固定安装孔(4)之后,再从板体的上边缘绕回与另一端直接系接或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构件(7)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硬质支撑板(I)的长度为24-27cm,宽度为13_16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翻身儿童平卧板。所述防翻身儿童平卧板包括方形硬质支撑板和左、右固定带,所述硬质支撑板的上边缘设有下凹式弧形凹槽,在硬质支撑板的板面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固定带安装孔,在硬质支撑板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面设有棉质垫层,所述棉质垫层对应两组固定带安装孔的位置也开设有孔口,所述左、右固定带分别安装在对应侧的固定带安装孔处,并在硬质支撑板与儿童背部接触的一侧形成左、右两根背式肩带。本实用新型采用力学原理进行制动,有效舒适,造价低廉,既可以用于做双下肢悬吊皮牵引治疗的患儿,也可以用于其它需要平卧治疗的病患儿或是休息时无人照顾的普通婴幼儿,有效的防止其自行翻身导致的坠床。
【IPC分类】A61F5-045
【公开号】CN204411054
【申请号】CN201520046996
【发明人】卞荆晶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