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7385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覆膜支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0002]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瘤壁瘤样异常突起。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差,总体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
[0003]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的手术难度大、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大;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手术难度小、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小。由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总体上优于开颅手术,所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为治疗颉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0004]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球囊辅助ONYX栓塞技术、覆膜支架重塑技术。然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技术难以达到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尤其是对于宽颈、梭形、大/巨型动脉瘤,易造成动脉瘤复发;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宽颈动脉瘤栓塞问题,通常要求瘤腔与瘤颈比值大于1:1,瘤颈小于4mm;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由于支架的限制,增加了微导管到位的难度,同时也为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带来困难,主要是因为穿过支架的网眼的微导管不能随意调整位置,出现栓塞死角导致分隔填塞;球囊辅助ONYX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后其占位效应通常不会缓解,而且还会加重,梭形或宽颈动脉瘤用ONYX栓塞后,其裸露的ONYX面积较大,形成血栓的几率明显增高,可出现自发载瘤动脉闭塞和远端血栓栓塞,此外,ONYX有时会有泄漏,阻塞沿途穿支血管或远端分支。
[0005]现有的覆膜支架大多采用球囊扩张,其精确性较差,通过病变区域的能力弱,而且由于动脉瘤颈的作用,导致动脉在该位置处的直径变小,这样更增加球囊通过的难度,球囊扩张不到位致使支架不能完全释放贴壁,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此外现有覆膜支架的放置都是一次性,若是位置放置不当只能重新放置一个,原来的覆膜支架只能作废,这样造成手术成本的增加,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直接封堵动脉瘤颈,从根本上改变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达到在解剖学上重建载瘤动脉的目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且可回收使用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包括圆筒形网状结构的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架中段表面包裹有覆膜,所述支架主体一端还连接有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导丝以及套设在所述导丝上的输送导管,所述导丝前端经热熔断金属焊接在所述支架主体的一端。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不透X线的第一标记点,所述第一标记点的数量为八个。
[0010]进一步的,所述覆膜的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不透X线的第二标记点,所述第二标记点的数量为四个。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中段表面全部附着有所述覆膜。
[0012]进一步的,所述覆膜为聚氨酯经纳米高压电纺制成的薄膜,厚度为10-20 μ m。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在完全释放后的直径为2_5mm。
[0014]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支架主体采用空心镍钛合金管经化学蚀刻技术镂空而成,顺应性良好,易通过迂曲的颅内动脉到达靶血管,仅用一个支架即可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明显减少手术操作的时间、难度以及手术费用;
[0016]2、覆膜直接封堵动脉瘤颈部,使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达到在解剖学上重建载瘤动脉的目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
[0017]3、推送装置在不透X线标记点的显影定位作用下可将支架主体送到准确位置,其中,推送装置并不进入动脉瘤体内,可以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同时当支架主体位置放置不当时,该推送装置中还能将其回收重新放置,可提高定位精准性,避免了因支架释放位置不当,导致治疗失败或需要植入多枚支架,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覆膜支架的应用范围;
[0018]4、采用热熔断金属焊接点作为电解脱熔断点,操作简单,容易分离。
[0019]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微泡样小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颅内动脉疾病的治疗,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定位精准、安全性和完全闭塞率高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主体和覆膜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支架主体;2、第一标记点;3、动脉瘤;4、载瘤动脉;5、输送导管;6、导丝;7、第二标记点;8、支架中段;9、电解脱熔断点;10、覆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所示,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输送导管5以及导丝6,导丝6置于输送导管5里面,导丝6的前端与支架主体I的一端通过热熔断金属焊接成整体,该焊接点作为电解脱熔断点9,当支架主体I位置放置正确后,电解导丝6末端可将导丝6与支架主体I分离。本实用新型的支架主体I由一根空心的镍钛合金管经化学蚀刻技术镂空而成圆筒形网状结构,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长度及不同直径,其完全释放后的直径大小在2-5mm之间。支架主体I的中间部位为支架中段8,如图2所示,支架中段8的表面全部包裹着覆膜10,本实用新型的覆膜10采用聚氨酯等制成薄膜状,膜厚为10~20Mm,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抗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能随着支架主体I的释放,牢固地附着于支架中段8表面。为保证支架主体I的位置放置精准,在支架主体I的左右两端对称地各设有四个不透X线的第一标记点2,在覆膜10两端靠近边缘部分对称地各设有两个不透X线的第二标记点7,第一标记点2和第二标记点7帮助支架主体I在释放过程中进行显影定位,保证支架主体I释放时能使支架中段8完全覆盖动脉瘤颈。
[0025]具体的,操作该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6]步骤1:将输送导管5沿轴向伸入载瘤动脉4里面,向前推送直至其前端通过动脉瘤3的颈部;
[0027]步骤2:保持输送导管5不动,将导丝6沿着输送导管5轴向朝前推送,这时支架主体I会被推动向前,通过第一标记点2的显影定位作用,可以确定支架主体I放置的具体位置,接着根据第二标记点7的位置,慢慢调整支架主体I,直至支架中段8覆盖住动脉瘤3的颈部;
[0028]步骤3:保持导丝6不动,往外撤掉输送导管5 ;
[0029]步骤4:等到支架主体I完全释放后,检查其放置的位置是否正确,覆膜10是否能够完全覆盖住动脉瘤3的颈部,若正确则执行步骤501,若不正确,血液仍可进出动脉瘤3,则执行步骤502 ;
[0030]步骤501:将电解脱器与导丝6末端接通,此时电解脱熔断点9会被电熔解脱,此时可以取出导丝6,其中,电解脱器产生的电流小于I毫安,电熔解脱的时间不超过十秒。
[0031]步骤502:将输送导管5重新往前推动,这时支架主体I可被回收进输送导管5里面进行重新放置。
[0032]本实用新型通过单纯支架值入使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可直接封堵动脉瘤颈,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达到解剖学上重建载瘤动脉的目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治疗效率高、无副作用,相比传统的治疗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突出的贡献。
[00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网状结构的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I)的支架中段(8)表面包裹有覆膜(10),所述支架主体(I) 一端还连接有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导丝(6)以及套设在所述导丝(6)上的输送导管(5 ),所述导丝(6 )前端经热熔断金属焊接在所述支架主体(I)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I)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不透X线的第一标记点(2),所述第一标记点(2)的数量为八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10)的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不透X线的第二标记点(7),所述第二标记点(7)的数量为四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中段(8 )表面全部附着有所述覆膜(10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10)为聚氨酯经纳米高压电纺制成的薄膜,厚度为10-20 μ 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I)在完全释放后的直径为2-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包括圆筒形网状结构的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架中段表面包裹有覆膜,所述支架主体一端还连接有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导丝以及套设在所述导丝上的输送导管,所述导丝前端经热熔断金属焊接在所述支架主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能使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达到在解剖学上重建载瘤动脉的目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定位精准、安全性和完全闭塞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且能回收利用,降低手术成本。
【IPC分类】A61F2-91, A61B17-12
【公开号】CN204446194
【申请号】CN201420749410
【发明人】曾延华, 陈旭东, 何凡, 李鑫, 李启洋
【申请人】曾延华, 陈旭东, 何凡, 李鑫, 李启洋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