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1259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静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护套。
【背景技术】
[0002]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冬天湿度较低或气候干燥时,在使用一些电器产品用后、穿脱化纤的衣服后以及驾驶汽车后等会在身体上累积大量的静电,当人们与导体接触时,因静电放电使人有电击感觉,会给人带来恐惧感。静电电击时的不同感觉与电压直接相关,根据《GB 12158-200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人体与导体间发生放电的电荷量达到2X10-7C以上时就可能感到电击。当人体的电容为10pF时,发生电击的人体电位约3kV。当带电体是静电非导体时,引起人体电击的界限会因条件不同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当电位在3kV以上向人体放电时,将感到电击。
[0003]为了解决这些静电电击现象,人们采用很多方法进行静电释放,如图1所示,常见的方法通过直接接地释放法,这种方法局限与相对固定的物体或设备,不能解决人体受静电电击问题;如图2所示,还有通过采用导静电材料,串接电阻的一端,电阻的另一端串接静电导体的方式,进行静电释放,这种方法能释放人体所携带的静电荷,但是在静电导体与其他静电导体相互接近时,会发生打火现象,在一些特定环境不适合使用,例如加油站等;同时接触时迅速放电电流大小得不到有效控制,人体依然会有电击感觉。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人体静电释放装置会发生打火现象以及使人仍有电击感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护套,旨在解决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人体静电释放装置会发生打火现象以及使人仍有电击感觉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护套,所述手机护套上设有静电耗散体和第一静电导体,所述手机护套内设有导电连接件;
[0006]所述静电耗散体连接在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一端,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静电导体;
[0007]所述静电耗散体将人体上的电荷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转移到所述第一静电导体上。
[0008]所述静电耗散体设置在所述手机护套表面,所述静电耗散体包括静电耗散接触点和第二静电导体,所述静电耗散接触点设置在第二静电导体上,所述第二静电导体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一端。
[0009]所述导电连接件为电阻。
[0010]所述第一静电导体为金属体。
[0011]所述第一静电导体为挂在所述手机护套端部的金属环。
[0012]所述第二静电导体为金属体。
[0013]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机护套,采用静电耗散体作为接触点或面,当在人体接触时,使静电从人体沿着静电耗散体表面自由流动,然后流向导电连接件,最后转移到静电导体上,从而实现人体静电安全降压,避免人体遭受静电电击而造成对接触静电导体恐惧,同时当人体逼近静电接触点或面时不会发生打火现象,该装置不仅可用于固定装置,也可用于可移动式或便携式装置上,既可连续使用也可间断使用,同时本装置造价便宜,具有一定的市场化价值。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0022]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如图3所示,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包括静电耗散体101、导电连接件102以及第一静电导体103。
[0023]静电耗散体101连接在导电连接件102的一端,导电连接件10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静电导体103。
[0024]静电耗散体101将人体上的电荷通过导电连接件102转移到第一静电导体103上。
[0025]具体的,静电耗散体101包括静电耗散接触点105和第二静电导体104,静电耗散接触点105设置在第二静电导体104上,第二静电导体104连接导电连接件102的一端。
[0026]优选的,导电连接件102为电阻。
[0027]优选的,第一静电导体103为金属体或导电液体。
[0028]优选的,第二静电导体104为金属体。
[0029]优选的,静电导体的材料为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小于1Χ106Ω的材料。
[0030]优选的,静电耗散体101的材料为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在I X 106 Ω?IX 109 Ω之间的材料
[0031]本实用新型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采用静电耗散体作为接触点或面,当在人体接触时,使静电从人体沿着静电耗散体表面自由流动,然后流向导电连接件,最后转移到静电导体上,此时,静电将驻留在该静电导体上,静电导体可在人体放电完成后将电荷转移,也可在使用中直接连到其他导体将静电转移,从而实现人体静电安全降压,避免人体遭受静电电击而造成对接触静电导体恐惧,同时当人体逼近静电接触点或面时不会发生打火现象,该装置不仅可用于固定装置,也可用于可移动式或便携式装置上,既可连续使用,也可间断使用。
[0032]本实用新型一种人体静电电压吸收装置,可形成不同类型的防静电电击产品,可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人群均适用,有效避免了人体静电放电时的电击现象,同时本装置造价便宜,具有市场化价值。
[003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机护套,手机护套上设有静电耗散体201和第一静电导体202,手机护套内设有导电连接件;静电耗散体201连接在导电连接件的一端,导电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静电导体202。
[0034]静电耗散体201将人体上的电荷通过导电连接件转移到第一静电导体202上。
[0035]静电耗散体201设置在手机护套表面,静电耗散体包括静电耗散接触点和第二静电导体,静电耗散接触点设置在第二静电导体上,第二静电导体连接导电连接件的一端。
[0036]优选的,导电连接件为电阻,设置在手机护套的内部。
[0037]优选的,第一静电导体202为金属体。
[0038]优选的,第一静电导体202为挂在手机护套端部的金属环。
[0039]优选的,第二静电导体为金属体。
[0040]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手机护套也成为人们常用的保护手机的外部装置,本实用新型在手机护套上采用人体防静电电击安全降压法,人手可触碰的手机护套的表面采用静电耗散性材料,再铺一层静电导体,然后连接一个阻抗约为IMΩ电阻的一端,电阻的另外一端连接到一块金属挂环。当人身上累积了静电时,人手触碰手机护套,静电电荷通过静电耗散性材料,然后通过电阻转移到金属挂环,从而将人体静电电压降至安全水平,避免发生静电电击所造成的电击感觉。
[0041]当放电次数较多时,挂环静电荷会升高,此时可将挂环与其他导体接触,转移静电电荷,本实用新型手机护套可成为手机外壳的一个新卖点。
[0042]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机护套,采用静电耗散体作为接触点或面,当在人体接触时,使静电从人体沿着静电耗散体表面自由流动,然后流向导电连接件,最后转移到静电导体上,从而实现人体静电安全降压,避免人体遭受静电电击而造成对接触静电导体恐惧,同时当人体逼近静电接触点或面时不会发生打火现象,该装置不仅可用于固定装置,也可用于可移动式或便携式装置上,既可连续使用也可间断使用,同时本装置造价便宜,具有一定的市场化价值。
[0043]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手机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护套上设有静电耗散体和第一静电导体,所述手机护套内设有导电连接件; 所述静电耗散体连接在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一端,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静电导体; 所述静电耗散体将人体上的电荷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转移到所述第一静电导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耗散体设置在所述手机护套表面,所述静电耗散体包括静电耗散接触点和第二静电导体,所述静电耗散接触点设置在第二静电导体上,所述第二静电导体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件为电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电导体为金属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电导体为挂在所述手机护套端部的金属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电导体为金属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静电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机护套,手机护套上设有静电耗散体和第一静电导体,手机护套内设有导电连接件;静电耗散体连接在导电连接件的一端,导电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静电导体;静电耗散体将人体上的电荷通过导电连接件转移到第一静电导体上,通过采用静电耗散体作为接触点或面,当在人体接触时,使静电从人体沿着静电耗散体表面自由流动,然后流向导电连接件,最后转移到静电导体上,从而实现人体静电安全降压,避免人体遭受静电电击而造成对接触静电导体恐惧,同时当人体逼近静电接触点或面时也避免了发生打火现象。
【IPC分类】A61N1-14
【公开号】CN204521999
【申请号】CN201420702408
【发明人】邓春志
【申请人】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