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3303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在机器人手术中对电源进行保护以防止断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机器人手术是一种利用机器人完成手术操作的技术,外科医生可以远离手术台操作机器人进行手术,相比于普通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出血少,创口小,患者恢复快,目前在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腹部外科等手术中均有应用。
[0003]现在临床上的机器人手术主要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该系统主要由控制台和操作臂组成,手术时外科医生可坐在远离手术台的控制台前,头靠在视野框上,双眼接受来自不同摄像机的完整图像,共同合成术野的三维立体图。医生双手控制操作杆,手部动作传达到机械臂的尖端,完成手术操作,从而增加操作的精确性和平稳性。
[0004]在机器人手术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运作正常,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机器人的电力供给一般通过导线连接设置在墙体上的插座,导线则为明线,易被拖动。当导受到拽、拉等情况时,可使导线的插头从插座上脱落,切断机器人的电力供应,使机器人的机械臂出现卡死、复位等暂时不受控制的情况,给手术带来巨大风险。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可使手术过程中电源插头不会轻易脱落,保证系统的电力供给。
[0006]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包括套装在电源导线与插头连接处的导线外部的固定管,固定管的端部通过支杆连接有固定器,插头的外表面与固定管的端部或/和支杆接触;当插头与插座配合时,固定器固定在插座周围。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管的管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条形的开口,开口上安装有侧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开口的一侧设有转轴,开口另一侧设置有凹口 ;所述的侧门为弧形板结构,侧门的一侧装在转轴上,侧门另一侧设置有与凹口配合的弧形弹片;侧门闭合时弹片伸入凹口中并挤压凹口对侧门位置进行固定。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杆在固定管的下端部设置三个,间隔120°均匀分布。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器采用吸盘。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杆呈S形。
[00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4]1.使用方便,采用吸附固定、按压操作的方式,可方便地安装在电源上;
[0015]2.保护全面,可对电源插头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防止插头出现偏倒、脱离等情况,保证插头与插座的紧密接触;
[0016]3.固定效果好,采用三足固定的方式,能抵御较大的拖拽力度,且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侧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
[0020]图中标号代表:I一吸盘,2—支杆,3—固定管,4一凹口,5—导线,6—弹片,7—侧门,8—转轴,9 一插头,10—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稳定的电力供应是保持机器人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而一旦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电力突然中断的情况,可使得正在进行手术操作的机械臂不受控制,非常危险。而在手术室中造成电力供给中断大多来自于插头从插座上脱落。由于机器人的位置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一般机器人的导线都是明线,而不是暗线布设;电源插座一般在墙上,那么导线顺着地面延伸到插座的过程中,被不慎拖动的可能性很大;而一旦发生导线拽动的情况,插头将直接从插座上脱落。为了尽可能减小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发明人提出了一种保护装置:
[0022]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包括套装在电源导线5与插头9连接处的导线5外部的固定管3,固定管3的端部通过支杆2连接有固定器,插头9的外表面与固定管3的端部或/和支杆2接触;当插头9与插座10配合时,固定器固定在插座10周围。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方案的设计思路是,机器人系统电源供给稳定则需要插头9一直保持和插座10的接触,也就是将插头9与插座10相对固定。机器人系统的插头9 一般为圆形插头9,传统的固定方法,如胶布等难以固定。本方案中在导线5外部靠近插头9的一端环绕设置了固定管3,由于插头9较导线5大,那么固定管3的下端部可与插头9的外表面接触;这样在向后部拽拉导线5时,拉力将通过接触的部分分担到固定管3上。如将固定管3进行有效的固定,也就相当于对插头9进行了固定。考虑到圆形插头9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这类插头9后端小,前端大,整体呈锥台形,那么可以考虑采用支杆2将固定管3固定在插座10周围的墙面上。由于插头9前端大,因此支杆2应向外倾斜设置。设置了支杆2后,支杆2可以与插头9外表面的某部分接触,使得如插头9受力,部分力度也将通过支杆2来承担,而支杆2与固定管3为一体结构,只要保证支杆2与固定管3牢固地固定在墙面上,就能保持插头9的稳定。插头9的外表面应至少和固定管3的下端或支杆2中一个接触,才能保证插头9在固定管3和支杆2构成的结构中是稳定且不能活动的。
[0024]固定器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只要能将支杆2的端部固定在墙面即可。手术室的墙面一般都很光滑,而在光滑的表面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固定效果好的固定器可米用吸盘I。
[0025]吸盘I的吸附效果很好,也能经受较大的拉力。可做一个实验,将直径约1.5cm的吸盘I吸附在玻璃面上后,如向后拽拉吸盘1,需要很大的力度才能使吸盘I与玻璃面脱离。吸盘I在吸附过程中将内部空气挤压使其内部产生负压状态,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吸盘I贴附在墙上。而保证其内部真空状态的条件则是不能漏气。手术室墙面都很光滑,这为吸盘I的牢固吸附提供了有力条件。而为了赶走吸盘I内部空气,吸附前可以在吸盘I上涂抹一定的水,方便吸附。
[0026]采用吸盘I作为固定器后,一个条件需要考虑就是吸盘I吸附需要占据一定的面积。如支杆2采用直杆,对于锥台形的插头9,支杆2将需要向两侧倾斜很大角度,使插头9的外表面不能与支杆2接触,这时候插头9在固定管3与支杆2之间还是有活动空间的。为了进一步改进这个结构,本方案中将支杆2设置成S形,这样在支杆2内部留有足够空间容纳插头9,且对于不同规格的插头9,S形结构的支杆2能很容易地与插头9的外表面接触,这就固定了插头9在支杆2中的位置。支杆2这种结构还可以使吸盘I尽量远离插座10部分设置,这就为吸盘I留有了足够的吸附空间,可设置规格较大的吸盘I以增加吸附力度。
[0027]为方便本装置安装在插头9部位,固定管3的管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条形的开口,开口上安装有侧门7。具体地,开口的一侧设有转轴8,开口另一侧设置有凹口 4 ;所述的侧门7为弧形板结构,侧门7的一侧装在转轴8上,侧门7另一侧设置有与凹口 4配合的弧形弹片6 ;侧门7闭合时弹片6伸入凹口 4中并挤压凹口 4对侧门7位置进行固定。
[0028]如图2所示,条形开口贯穿整个固定管3,开口的宽度应大于导线5直径。侧门7打开后,能将导线5通过条形开口放置于固定管3内部,同时插头9自支杆2之间进入到支杆2中。放置好导线5后,关闭侧门7即可。为尽可能简化此部分结构,设置了凹口 4和弹片6结构。弹片6是弧形的,伸入凹口 4中后处于弹性压缩状态,起到固定作用。而需要打开侧门7时,只需要将弹片6从凹口 4中抠出,可方便打开侧门7。
[0029]要保持结构的稳定,应至少设置三个支杆2。本例中,支杆2在固定管3的下端部设置三个,间隔120°均匀分布。
[0030]越多的支杆2可使吸附后更加牢固,然而越多的支杆2则意味着支杆2之间的间隙越小,这样插头9不能方便地从间隙中通过,同时为避免相邻的吸盘I之间相互影响,吸盘I不能太大。综合考虑其整体结构,设置三个支杆2已经能满足其使用要求,此时可通过增大吸盘I直径来增加吸附力度。
【主权项】
1.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装在电源导线(5)与插头(9)连接处的导线(5)外部的固定管(3),固定管(3)的端部通过支杆(2)连接有固定器,插头(9)的外表面与固定管(3)的端部或/和支杆(2)接触;当插头(9)与插座(10)配合时,固定器固定在插座(10)周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杆⑵在固定管(3)的下端部设置三个,间隔120°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杆(2)呈S形。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器采用吸盘(I)。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管(3)的管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条形的开口,开口上安装有侧门(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的一侧设有转轴(8),开口另一侧设置有凹口⑷;所述的侧门(7)为弧形板结构,侧门(7)的一侧装在转轴⑶上,侧门⑵另一侧设置有与凹口⑷配合的弧形弹片(6);侧门(7)闭合时弹片(6)伸入凹口⑷中并挤压凹口⑷对侧门(7)位置进行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手术电源保护装置,包括套装在电源导线与插头连接处的导线外部的固定管,固定管的端部通过支杆连接有固定器,插头的外表面与固定管的端部或/和支杆接触;当插头与插座配合时,固定器固定在插座周围。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采用吸附固定、按压操作的方式,可方便地安装在电源上;保护全面,可对电源插头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防止插头出现偏倒、脱离等情况,保证插头与插座的紧密接触;固定效果好,采用三足固定的方式,能抵御较大的拖拽力度,且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IPC分类】H01R13-56, H01R13-629, A61B19-00
【公开号】CN204542380
【申请号】CN201520211095
【发明人】杨凡, 蒋思瑾, 吴安琪, 马莉亚, 袁园园, 田婷, 王芳, 王媛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