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23048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内科病重的人来说,往往需要卧在床上,以便于进行康复。卧床患者在治疗期间,服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卧床患者常常不能自行起身服药,需要护理人员或家人托住患者的肩部将患者扶起,然后将药片或胶囊之类的药物放进患者的嘴里,再向患者的嘴里倒水以将药物冲进食道;或是将口服液喂入患者嘴里。
[0003]上述做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医护人员在喂患者服药片或胶囊时,患者需要用水服药,患者躺卧在床上喝水时,水易洒落在患者衣物或床上造成患者不适;或是患者躺卧在床上服药液时,药液易洒落而造成药液浪费,且会污染衣物或床单,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服药,减少药物浪费,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处设有开合的杯盖,所述杯体内设有一横隔,所述横隔将所述杯体的内腔分为药液腔和水腔;
[0007]所述药液腔内设有一可沿所述药液腔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将所述药液腔分为储液腔和第一充气腔,所述储液腔的上部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通有服液管,所述第一充气腔的下部设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连通有第一气囊;
[0008]所述水腔内设有一可沿所述水腔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将所述水腔分为储水腔和第二充气腔,所述水腔的上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有单向瓣膜,所述出水口连通有服水管,所述第二充气腔的下部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有第二气囊。
[0009]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杯体的外侧壁设有固体药物服用装置,所述固体药物服用装置包括储药管和设在储药管的顶部可开合的管盖,所述储药管的底部设有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的一端伸进所述储药管内,所述推拉杆在所述储药管外的部分设有容固体药物通过的通孔,所述推拉杆伸进所述储药管内的一端与弹簧的一端接触,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储药管的内壁上,所述储药管的底部设有出药口,所述出药口连通一滑药管。
[001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服药管、服水管和滑药管上分别设有标识贴。
[0011 ]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进水口连通一进水漏斗。
[0012]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推拉杆露在所述储药管外的一端设有推手。
[0013]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出液口和出水口的上方分别设有放气阀。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卧床患者在服用药液时,医护人员事先将配好的药液置于药液腔内,温水置于水腔内,然后交给患者,患者通过手捏第一气囊即可对第一滑板施加压力,第一滑板对药液腔内的药液施加压力,使药液经出药口、服液管进入患者口中,服完药液后,患者可手捏第二气囊即可对第二滑板施加压力,第二滑板对水腔内的水施加压力,使水经出水口、服水管进入患者口中进行漱口 ;患者需要服用药片或胶囊时,医护人员事先将药片或胶囊置于储药管内,然后交给患者,患者用手推推拉杆,储药管内的药片或胶囊经推拉杆上的通孔、再经滑药管进入患者口中,患者手捏第二气囊即可对第二滑板施加压力,第二滑板对水腔内的水施加压力,使水经出水口、服水管进入患者口中进行服药。
[0016]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服药管、服水管和滑药管上分别设有标识贴,便于患者进行区分,避免患者拿错;进水漏斗方便医护人员将水注入杯体内;当药液腔和水腔内压力过大时,可通过放气阀进行放气而降低压力,避免发生意外。
[0017]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且结构简单,卧床患者在服用药液或水时不会外洒而造成药液浪费,也不会弄脏衣物或床单,且患者可自行进行服药,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_杯体,2-杯盖,3-横隔,4-第一滑板,5-出液口,6-放气阀,7_服液管,8-标识贴,9-第一进气管,10-第一气囊,11-药液腔,12-水腔,13-第二滑板,14-进水口,15-出水口,16-单向瓣膜,17-进水漏斗,18-服水管,19-第二进气管,20-第二气囊,21-储药管,22-管盖,23-推拉杆,24-弹簧,25-出药口,26-滑药管,111-储液腔,112-第一充气腔,121-储水腔,122-第二充气腔,231-推手,23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本图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结构部分。
[0022]—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包括杯体1,杯体1的顶部开口处设有开合的杯盖2,杯盖2与杯体1密闭配合,杯体1内设有一横隔3,横隔3将杯体1的内腔分为药液腔11和水腔12。
[0023]药液腔11内设有一可沿药液腔11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板4,第一滑板4将药液腔11分为储液腔111和第一充气腔112,储液腔111的上部设有出液口 5,出液口 5的上方设有放气阀6,出液口 5连通有服液管7,服液管7上设有标识贴8,例如标识贴8上可标注“a”,第一充气腔112的下部设有第一进气管9,第一进气管9连通有第一气囊10,第一气囊10上设有标识贴8,例如标识贴8上可标注“A”。
[0024]水腔12内设有一可沿水腔12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板13,第二滑板13将水腔12分为储水腔121和第二充气腔122,水腔12的上部设有进水口 14和出水口 15,进水口 14处设有单向瓣膜16,进水口 14连通一进水漏斗17,出水口 15的上方设有放气阀6,出水口 15连通有服水管18,服水管18上设有标识贴8,例如标识贴8上可标注“b”,第二充气腔122的下部设有第二进气管19,第二进气管19连通有第二气囊20,第二气囊20上也设有标识贴8,例如标识贴8上可标注“B”。
[0025]杯体1的外侧壁设有固体药物服用装置,固体药物服用装置包括储药管21和设在储药管21顶部可开合的管盖22,管盖22与储药管21密闭配合,储药管21的底部设有推拉杆23,推拉杆23的一端伸进储药管21内,推拉杆23露在储药管21外的一端设有推手231。
[0026]推拉杆23在储药管21外的部分设有容固体药物通过的通孔232,推拉杆23伸进储药管21内的一端与弹簧24的一端接触,弹簧24的另一端抵靠在储药管21的内壁上,储药管21的底部设有出药口 25,出药口 25连通一滑药管26,滑药管26可由内壁光滑的塑料管或金属管制成,滑药管26上设有标识贴8,例如标识贴8上可标注“c”。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处设有开合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体内设有一横隔,所述横隔将所述杯体的内腔分为药液腔和水腔; 所述药液腔内设有一可沿所述药液腔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将所述药液腔分为储液腔和第一充气腔,所述储液腔的上部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通有服液管,所述第一充气腔的下部设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连通有第一气囊; 所述水腔内设有一可沿所述水腔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将所述水腔分为储水腔和第二充气腔,所述水腔的上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有单向瓣膜,所述出水口连通有服水管,所述第二充气腔的下部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有第二气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的外侧壁设有固体药物服用装置,所述固体药物服用装置包括储药管和设在储药管顶部的可开合的管盖,所述储药管的底部设有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的一端伸进所述储药管内,所述推拉杆在所述储药管外的部分设有容固体药物通过的通孔,所述推拉杆伸进所述储药管内的一端与弹簧的一端接触,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储药管的内壁上,所述储药管的底部设有出药口,所述出药口连通一滑药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服药管、服水管和滑药管上分别设有标识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连通一进水漏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杆露在所述储药管外的一端设有推手。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和出水口的上方分别设有放气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科卧床患者用服药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内设有药液腔和水腔;所述药液腔内设有一可沿所述药液腔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板,所述药液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出液口和第一进气管;所述水腔内设有一可沿所述水腔的内壁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板,所述水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出水口和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分别连通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且结构简单,卧床患者在服用药液或水时不会外洒而造成药液浪费,也不会弄脏衣物或床单,且患者可自行进行服药,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IPC分类】A61J7/00
【公开号】CN204932292
【申请号】CN201520683524
【发明人】张安民, 刘同军
【申请人】张安民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