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3697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装置,尤其是适用于所有诊疗过程中需要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患者及气道存在异物需要取出的患者的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0002]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使用极为普遍,其操作方法主要为:经鼻腔或口腔置入纤维支气管镜,当气管镜进入至病变支气管时,由支气管镜侧孔(活检孔)注入生理盐水20ml,对病变支气管进行灌洗后经负压吸引至集液管。经对于肺泡灌洗液进行生化分析,明确患者的病变(肺炎,肿瘤等)。由于患者个体性差异及各级支气管的直径不同,纤维支气管镜无法与病变支气管紧密贴合,造成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在注入生理盐水行肺泡灌洗的同时,生理盐水会沿间隙返流,使得带有炎性因子的灌洗液流向非病变支气管,造成炎症扩散,使感染并发症大大增加。在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异物操作上,传统方法为经活检孔置入活检钳,气管镜直视下钳住气道内异物,经气管镜取出。对于钝圆形异物(钢珠、果核、纽扣等)钳夹困难,无法取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并发症且同时能将钝圆形异物取出的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在所述导管主体上设有充气球囊、注气管及注水管,所述注气管及所述注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连接。
[0005]所述充气球囊距离所述导管主体的非连接端0.5厘米。
[0006]所述导管主体的长度为120厘米、直径为2毫米。
[0007]在所述注气管、所述注水管与所述导管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固定夹。
[0008]在所述注气管的非连接端连接有三通接口。
[0009]本实用新型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能防止操作过程中含有炎性因子的灌洗液返流,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并发症。而且可通过扩张的球囊逆行牵拉将钝圆形异物取出,具有传统装置不可比拟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本实用新型一种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包括长度为120厘米,直径为2毫米的导管主体1,距导管主体1尖端(非连接端)0.5厘米处设有可充气球囊2(充气后最大直径2厘米),注水管4和注气管3分别与导管主体1连接,并通过固定夹6固定。通过注气管3上三通接口 5的注气腔开口端进行气体注入,并可以外接压力表进行球囊压力实时监测。
[0013]在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操作时,导管主体1由支气管镜活检孔进入病变支气管,经充气球囊2充气后气管镜直视下充气球囊2与支气管壁紧密贴合,由注水管4的注水管腔注入生理盐水进行肺泡灌洗,防止操作过程中含有炎性因子的灌洗液返流,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并发症。同时经注气管3的气测压管腔充气后,充气球囊2在异物下方扩张。可通过扩张的充气球囊2逆行牵拉将钝圆形异物取出,具有传统装置不可比拟的优势。
[0014]本实用新型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能防止操作过程中含有炎性因子的灌洗液返流,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并发症。而且可通过扩张的球囊逆行牵拉将钝圆形异物取出,具有传统装置不可比拟的优势。
[0015]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在所述导管主体上设有充气球囊、注气管及注水管,所述注气管及所述注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充气球囊距离所述导管主体的非连接端0.5厘米,所述导管主体的长度为120厘米、直径为2毫米,在所述注气管、所述注水管与所述导管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固定夹,在所述注气管的非连接端连接有三通接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在所述导管主体上设有充气球囊、注气管及注水管,所述注气管及所述注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充气球囊距离所述导管主体的非连接端0.5厘米。所述导管主体的长度为120厘米、直径为2毫米。在所述注气管、所述注水管与所述导管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固定夹。在所述注气管的非连接端连接有三通接口。本实用新型支气管镜灌洗球囊导管能防止操作过程中含有炎性因子的灌洗溶液返流,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并发症。而且可通过扩张的球囊逆行牵拉,将钝圆形异物从支气管内取出,具有传统装置不可比拟的优势。
【IPC分类】A61B17/50, A61M3/02, A61M25/10
【公开号】CN205084179
【申请号】CN201520816884
【发明人】余跃天, 皋源, 李昱洁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