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灸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16390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灸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灸器,属于中医灸法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灸法是中医学的瑰宝,它是借灸火的热力及艾灸的药性,通过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治病、防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灸疗以艾绒作为施灸热源,有温热刺激和药理功效,但在燃艾过程中排放烟尘、污染空气,存在一定的弊端,是当前阻碍其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经加工提炼而成的微烟艾条。又将艾加工提炼有效成分为油剂,或直接涂敷治病,或再施用物理热源加温。这些方法的出现具有时代先进性,同时,也只是从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艾灸法,但与传统的艾灸法相比较虽然操作便捷了,但其疗效却不如传统的艾灸法,所以继续探寻更加完美的灸材是很有必要的。
[0003]传统艾灸的应用不是很方便,所以已经有许多研究人员开展新型灸疗仪器的研制,取得了不少进展,如WT电热艾灸仪、激光仪、多功能艾灸器、红外艾灸治疗仪、万象定位自动推进式艾灸器等仪器开发,均已在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操作等特点,但在临床疗效上,尚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灸疗,而且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在临床上尚难以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灸器,以温热及灸膏药性相结合,避免了无烟灸条存热去药的弊端,热疗、磁疗及药物透皮治疗有机结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磁灸器与弹力固定带有机结合,避免体位变化造成的灸疗器移位及烫伤等,应用方便、安全,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种磁灸器,包含磁疗柱、法兰盘、灸热导流管、灸疗隔热杯、葫芦壳身、葫芦壳盖、弹力压盖、微型风机装置和灸疗喷嘴旋口,法兰盘的下方设有磁疗柱,法兰盘上方设有葫芦壳身,葫芦壳身内设有灸疗隔热杯,灸疗隔热杯内设有灸热导流管,灸热导流管垂直布置在法兰盘上的灸疗隔热杯内,并穿过法兰盘至法兰盘下方,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端部设有灸疗喷嘴旋口 ;所述灸疗隔热杯的上部开口处设有弹力压盖,葫芦壳身的上部开口设有葫芦壳盖,葫芦壳盖压在弹力压盖上。
[0007]所述灸热导流管侧壁上设有多个孔,便于导热。
[0008]所述葫芦壳身侧面设有微型风机装置,微型风机装置穿过葫芦壳身和灸疗隔热杯,进入到灸疗隔热杯内;所述灸热导流管为直管,位于灸疗隔热杯内的灸热导流管直径与位于灸疗隔热杯外的灸热导流管直径相等。
[0009]所述葫芦壳盖上设有微型风机装置,微型风机装置穿过葫芦壳盖进入灸疗隔热杯内;所述灸热导流管为变径管,位于灸疗隔热杯内的灸热导流管直径大于位于灸疗隔热杯外的灸热导流管直径。
[0010]所述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端部与灸疗喷嘴旋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转动灸疗喷嘴旋口,可以调整灸疗喷嘴旋口伸出的距离。
[0011]所述磁疗柱数量为三个,鼎足布置在法兰盘下方,灸热导流管端部的灸疗喷嘴旋口位于三个磁疗柱的中心。
[0012]所述葫芦壳身为葫芦状壳体,上部开口。
[0013]所述微型风机装置,包括微型风机、电源开关和电源,微型风机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连接,微型风机的出风口进入灸疗隔热杯内。
[0014]使用本实用新型,首先将无烟艾柱点燃,置于灸疗隔热杯内,将葫芦壳盖、弹力压盖旋紧固定;打开微型风机装置送风助燃,并将灸热吹向灸热导流管;在人体穴位涂布灸膏,然后用弹力固定带将磁灸器置于穴位上,并根据灸疗喷嘴旋口的温度及穴位感觉,旋转葫芦壳体调节灸疗喷嘴旋口与穴位的距离,起到调节温度的目的,每次治疗20-30分钟。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以温热及灸膏药性相结合,避免了无烟灸条存热去药的弊端,热疗、磁疗及药物透皮治疗有机结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磁灸器与弹力固定带有机结合,避免体位变化造成的灸疗器移位及烫伤等,应用方便、安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解不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灸热导流管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磁疗柱1、法兰盘2、灸热导流管3、灸疗隔热杯4、葫芦壳身5、葫芦壳盖6、弹力压盖7、微型风机装置8、灸疗喷嘴旋口 9。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1]—种磁灸器,包含磁疗柱1、法兰盘2、灸热导流管3、灸疗隔热杯4、葫芦壳身5、葫芦壳盖6、弹力压盖7、微型风机装置8和灸疗喷嘴旋口 9,法兰盘2的下方设有磁疗柱1,法兰盘2上方设有葫芦壳身5,葫芦壳身5内设有灸疗隔热杯4,灸疗隔热杯4内设有灸热导流管3,灸热导流管3垂直布置在法兰盘2上的灸疗隔热杯4内,并穿过法兰盘2至法兰盘下方,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3端部设有灸疗喷嘴旋口 9;所述灸疗隔热杯4的上部开口处设有弹力压盖7,葫芦壳身5的上部开口设有葫芦壳盖6,葫芦壳盖6压在弹力压盖7上;
[0022]所述灸热导流管侧壁上设有多个孔,便于导热。
[0023]所述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3端部与灸疗喷嘴旋口9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转动灸疗喷嘴旋口,可以调整灸疗喷嘴旋口伸出的距离。
[0024]所述磁疗柱1数量为三个,鼎足布置在法兰盘下方,灸热导流管3端部的灸疗喷嘴旋口位于三个磁疗柱1的中心。
[0025]所述葫芦壳身5为葫芦状壳体,上部开口。
[0026]实施例一,所述葫芦壳身5侧面设有微型风机装置8,微型风机装置8穿过葫芦壳身5和灸疗隔热杯4,进入到灸疗隔热杯4内;所述灸热导流管为直管,位于灸疗隔热杯内的灸热导流管直径与位于灸疗隔热杯外的灸热导流管直径相等。
[0027]所述微型风机装置8,包括微型风机、电源开关和电源,微型风机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连接,微型风机的出风口进入灸疗隔热杯4内。
[0028]使用本实用新型,首先将无烟艾柱点燃,置于灸疗隔热杯4内,将葫芦壳盖、弹力压盖旋紧固定;打开微型风机装置送风助燃,并将灸热吹向灸热导流管3;在人体穴位涂布灸膏,然后用弹力固定带将磁灸器置于穴位上,并根据灸疗喷嘴旋口的温度及穴位感觉,旋转葫芦壳体调节灸疗喷嘴旋口与穴位的距离,起到调节温度的目的,每次治疗20-30分钟。
[0029]实施例二,所述葫芦壳盖上设有微型风机装置,微型风机装置穿过葫芦壳盖进入灸疗隔热杯内;所述灸热导流管为变径管,位于灸疗隔热杯内的灸热导流管直径大于位于灸疗隔热杯外的灸热导流管直径。
[0030]所述微型风机装置,包括微型风机、电源开关和电源,微型风机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连接,微型风机的出风口进入灸疗隔热杯内。
[0031]本实用新型在不断研制革新的基础上,继续传承中国灸器的发展之路,改善传统灸器的相对不足,寻求更有效、更安全的灸器,能够适用于临床治疗的需要,结合中医灸学理论与灸器临床实用中的问题。
【主权项】
1.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磁疗柱(1)、法兰盘(2)、灸热导流管(3)、灸疗隔热杯(4)、葫芦壳身(5)、葫芦壳盖(6)、弹力压盖(7)、微型风机装置(8)和灸疗喷嘴旋口(9),法兰盘(2)的下方设有磁疗柱(1),法兰盘(2)上方设有葫芦壳身(5),葫芦壳身(5)内设有灸疗隔热杯(4),灸疗隔热杯(4)内设有灸热导流管(3),灸热导流管(3)垂直布置在法兰盘(2)上的灸疗隔热杯(4)内,并穿过法兰盘(2)至法兰盘下方,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3)端部设有灸疗喷嘴旋口(9);所述灸疗隔热杯(4)的上部开口处设有弹力压盖(7),葫芦壳身(5)的上部开口设有葫芦壳盖(6),葫芦壳盖(6)压在弹力压盖(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灸热导流管侧壁上设有多个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葫芦壳身(5)侧面设有微型风机装置(8),微型风机装置(8)穿过葫芦壳身(5)和灸疗隔热杯(4),进入到灸疗隔热杯(4)内;所述灸热导流管为直管,位于灸疗隔热杯内的灸热导流管直径与位于灸疗隔热杯外的灸热导流管直径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葫芦壳盖上设有微型风机装置,微型风机装置穿过葫芦壳盖进入灸疗隔热杯内;所述灸热导流管为变径管,位于灸疗隔热杯内的灸热导流管直径大于位于灸疗隔热杯外的灸热导流管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3)端部与灸疗喷嘴旋口(9)之间通过螺纹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疗柱(1)数量为三个,鼎足布置在法兰盘下方,灸热导流管(3)端部的灸疗喷嘴旋口位于三个磁疗柱(1)的中心。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风机装置(8),包括微型风机、电源开关和电源,微型风机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连接,微型风机的出风口进入灸疗隔热杯(4)内。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磁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风机装置,包括微型风机、电源开关和电源,微型风机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连接,微型风机的出风口进入灸疗隔热杯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灸器,属于中医灸法器械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法兰盘(2)的下方设有磁疗柱(1),法兰盘上方设有葫芦壳身(5),葫芦壳身内设有灸疗隔热杯(4),灸疗隔热杯内设有灸热导流管(3),灸热导流管垂直布置在法兰盘上的灸疗隔热杯内,并穿过法兰盘至法兰盘下方,法兰盘下方的灸热导流管端部设有灸疗喷嘴旋口(9);所述葫芦壳身侧面设有微型风机装置(8),微型风机装置穿过葫芦壳身和灸疗隔热杯,进入到灸疗隔热杯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以温热及灸膏药性相结合,避免了无烟灸条存热去药的弊端,热疗、磁疗及药物透皮治疗有机结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避免体位变化造成的灸疗器移位及烫伤等,应用方便、安全。
【IPC分类】A61M37/00, A61N2/00, A61H39/06
【公开号】CN205126844
【申请号】CN201520946943
【发明人】李律, 李继安, 崔鹏
【申请人】李律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