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31152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科护理的医用器具,具体是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包括工作箱(1)、控制箱(2),所述的工作箱(1)的一侧配合设置控制箱(2);所述的工作箱(1),其上部配合设置曲轴(8),底部配合设置轮子(3),所述的工作箱(1),其内部配合设置气缸Ⅰ(12)、气缸Ⅱ(16)和Y型出气管(18),所述的气缸Ⅰ(12)、气缸Ⅱ(16)内分别设置活塞Ⅰ(13)、活塞Ⅱ(1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做人工呼吸时,会面临心理压力打,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问题,解决了医护人员使用气囊呼吸器容易造成手部的酸痛,降低呼吸器捏放的效率,威胁病患生命的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科护理的医用器具,具体是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
【背景技术】
[0002]呼吸科包括呼吸内科和呼吸外科,呼吸包括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流涕、咽喉痛、胸痛、肺炎、都属于呼吸的范围。在临床呼吸科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在心内科急重患者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呼吸障碍,对这类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是医护人员经常使用的一种很重要且最常用的抢救手段。然而,在需要做人工呼吸的患者中,有许多患者可能患有不同类型的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在为他们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心内科病房中这类病人会更多一些,因此,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工作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其一方面医护人员基于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基于不愿意和患者发生分泌物接触,容易交叉感染,导致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造成不便,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使得一些患者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扩散,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威胁医护人员的生命。目前,医护人员常借助于人工呼吸器对患者进行及时的人工呼吸,其市场上的呼吸器主要为气囊式呼吸器,气囊式人工呼吸器主要在使用时通过医护人员将面罩扣在患者口部,然后通过手捏气囊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对于一些病患的突发病况情况下的应急抢救,其使用起来虽然方便,但是其需要医护人员快速捏动气囊帮助病患进行人工呼吸,其造成医护人员的手部酸痛,从而使得医护人员手部捏放动作迟缓,降低了捏动气囊的速度,降低了病患突发呼吸困难的应急抢救成功率,增大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费时费力,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做人工呼吸时,会面临心理压力大,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问题,解决了医护人员使用气囊呼吸器容易造成手部的酸痛,降低呼吸器捏放的效率,威胁病患生命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5]—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包括工作箱1、控制箱2,所述的工作箱I的一侧配合设置控制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箱I,其上部配合设置曲轴8,底部配合设置轮子3,所述的工作箱I,其内部配合设置气缸I 12、气缸Π 16和Y型出气管18,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内分别设置活塞I 13、活塞Π 15,活塞杆I 7、活塞杆Π 6分别贯穿设置于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内,且所述的活塞杆I 7、活塞杆Π 6一端分别与所述的活塞I 13、活塞Π 15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曲轴8配合连接,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上分别配合设置单向出气阀I 14、单向出气阀Π 17,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的底部出气口分别与Y型出气管18—端的连接,气管9的一端贯穿于所述的工作箱I的侧壁并深入工作箱I内部与所述的Y型出气管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气管9的另一端配合设置气嘴11且贯穿设置于呼吸面罩10内;所述的曲轴8的一端减速器5和电机4的主轴连接。
[0006]其中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所述的减速器5和电机4,其具体处于所述的工作箱I上部的一侧,且所述的电机4的主轴与所述的减速器5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的减速器5的输出轴与曲轴8的一端配合连接。
[0007]其中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所述的轮子3具体为万向轮。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9]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操作方便,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做人工呼吸时,会面临心理压力大,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问题,解决了医护人员使用气囊呼吸器容易造成手部的酸痛,降低呼吸器捏放的效率,威胁病患生命的问题,干净卫生,避免了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压力大,且容易交叉感染的问题,避免了医护人员使用气囊呼吸器容易造成手部酸痛的问题,提高了病患突发呼吸困难的应急抢救成功率,省时省力,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用方便,实用可靠。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0012]其中,1.工作箱,2.控制箱,3.轮子,4.电机,5.减速器,6.活塞杆Π,7.活塞杆I,8.曲轴,9.气管,10.呼吸面罩,11.气嘴,12.气缸1,13.活塞I,14.单向出气阀I,15.活塞Π,16.气缸Π,17.单向出气阀Π,18.Y型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14]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包括工作箱1、控制箱2,所述的工作箱I的一侧配合设置控制箱2;所述的工作箱I,其上部配合设置曲轴8,底部配合设置轮子3,所述的工作箱I,其内部配合设置气缸I 12、气缸Π 16和Y型出气管18,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内分别设置活塞I 13、活塞Π 15,活塞杆I 7、活塞杆Π 6分别贯穿设置于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内,且所述的活塞杆I 7、活塞杆Π 6—端分别与所述的活塞I 13、活塞Π 15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曲轴8配合连接,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上分别配合设置单向出气阀I 14、单向出气阀Π 17,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的底部出气口分别与Y型出气管18—端的连接,气管9的一端贯穿于所述的工作箱I的侧壁并深入工作箱I内部与所述的Y型出气管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气管9的另一端配合设置气嘴11且贯穿设置于呼吸面罩10内;所述的曲轴8的一端减速器5和电机4的主轴连接。
[0015]其中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所述的减速器5和电机4,其具体处于所述的工作箱I上部的一侧,且所述的电机4的主轴与所述的减速器5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的减速器5的输出轴与曲轴8的一端配合连接。
[0016]其中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所述的轮子3具体为万向轮。
[001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呼吸面罩10放置于患者口部,使得气管9上的气嘴11伸入患者的口腔内,然后通过操作控制箱2,使得减速器5和电机4工作,并带动曲轴8转动,同时随着曲轴8的转动,活塞杆I 7、活塞杆Π 6也随着曲轴8的转动在气缸I 12、气缸Π 16内带动活塞I 13、活塞Π 15进行上下交替运动,同时充气被挤压出气缸I 12、气缸Π 16,然后通过Y型出气管18进入气管9内,并通过气管9上的气嘴11对患者送气进行应急呼吸,当患者胸廓抬起时,医护人员抬起呼吸面罩10,同时气嘴11随抬起的呼吸面罩10离开患者口腔,医护人员看到胸廓收回,气流呼出时,再次将呼吸面罩10放置于患者口部,使得气管9上的气嘴11伸入患者的口腔内,进行第二次吹气,如此反复直至患者恢复复苏成功,或死亡,或准备好做气管插管工作。
[001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操作方便,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为病人做人工呼吸时,会面临心理压力大,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问题,解决了医护人员使用气囊呼吸器容易造成手部的酸痛,降低呼吸器捏放的效率,威胁病患生命的问题,干净卫生,避免了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压力大,且容易交叉感染的问题,避免了医护人员使用气囊呼吸器容易造成手部酸痛的问题,提高了病患突发呼吸困难的应急抢救成功率,省时省力,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用方便,实用可靠。
【主权项】
1.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包括工作箱(I)、控制箱(2),所述的工作箱(I)的一侧配合设置控制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箱(I),其上部配合设置曲轴(8),底部配合设置轮子(3),所述的工作箱(I),其内部配合设置气缸I (12)、气缸Π (16)和Y型出气管(18),所述的气缸I (12)、气缸Π (16)内分别设置活塞1(13)、活塞Π (15),活塞杆1(7)、活塞杆Π (6)分别贯穿设置于所述的气缸1(12)、气缸Π (16)内,且所述的活塞杆1(7)、活塞杆Π(6)—端分别与所述的活塞1(13)、活塞Π (15)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曲轴(8)配合连接,所述的气缸I (12 )、气缸Π (16)上分别配合设置单向出气阀I (14 )、单向出气阀Π (17 ),所述的气缸I(12)、气缸Π (16)的底部出气口分别与Y型出气管(18)—端的连接,气管(9)的一端贯穿于所述的工作箱(I)的侧壁并深入工作箱(I)内部与所述的Y型出气管(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气管(9)的另一端配合设置气嘴(11)且贯穿设置于呼吸面罩(10)内;所述的曲轴(8)的一端减速器(5)和电机(4)的主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器(5)和电机(4),其具体处于所述的工作箱(I)上部的一侧,且所述的电机(4)的主轴与所述的减速器(5)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的减速器(5)的输出轴与曲轴(8)的一端配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子(3)具体为万向轮。
【文档编号】A61M16/00GK205411865SQ201521087337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3日
【发明人】李云霞
【申请人】李云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