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53228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对腹肌施加有效的刺激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在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中,电极部具有形成在片状的基材上的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基材具有形成第1电极群的第1基部和形成第2电极群的第2基部。可以将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本体部和基材设置为单独的个体,并且本体部和基材能够分离。基材构成为,在将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在人的腹部上时,在使第1基部位于较之本体部的中心线更靠右手方向时,第2基部位于较之中心线更靠左手方向。而且,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之间经由人能够通电,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电极。
【专利说明】
腹肌用电刺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腹肌用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人们知道如果在肌肉纤维中流过电流的话会引起肌肉收缩。特别是在医疗、 体育领域中,以增强肌肉为目的而被加以利用。具体来说,使用了以下肌肉刺激方法:通过 粘贴的电极对人体进行通电,基于电信号使肌肉紧张及松弛。而且,作为使肌肉收缩的电信 号,特别是低频信号被认为是有效的。这是因为随着该电信号的频率的升高,肌肉便不再进 行收缩了。
[0003] 但是,在使电信号为低频的情况下,受到人体皮肤表面上的电阻等影响,容易产生 疼痛。另一方面,存在在使电信号为高频的情况下,难以受到上述电阻等的影响,难以产生 疼痛的性质。
[0004] 而且,作为利用电信号来对肌肉施以刺激的肌肉刺激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 这样的结构:具备内置有电源的本体部以及从本体部延伸设置的一对电极,并且通过将一 对电极粘贴在人体上,使电脉冲流经人体来施以肌肉刺激。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58303号公报 [0008]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09]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只具备一对向肌肉施加刺激的电极。因此,为 了对大范围展开在腹部中央的腹肌施加有效的刺激,还存在改良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0010]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背景而研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腹肌施加有效的刺激 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
[0011] 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具备本体部、容纳在该 本体部内的电源部、由该电源部供应电力的同时形成在片状的基材上的电极部、和对向该 电极部的电力供应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腹肌用电刺激装置构成为使上述电极部与人的腹 部接触来对该腹部施加电刺激,其特征在于,
[0013] 上述本体部和上述基材构成为单独的个体,上述本体部安装在该基材上,同时该 本体部与上述基材能够分离,
[0014] 上述电极部具有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
[0015] 上述基材具有形成上述第1电极群的第1基部和形成上述第2电极群的第2基部,
[0016] 上述基材的构成为,在将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在上述腹部上时,在使上述 第1基部位于较之与上述人的身高方向平行且通过上述本体部的中心的中心线更靠上述人 的右手方向时,上述第2基部位于较之上述中心线更靠上述人的左手方向,
[0017] 上述第1电极群和上述第2电极群之间构成为经由上述人能够通电,同时上述第1 电极群和上述第2电极群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电极。
[0018] 实用新型效果
[0019] 人的腹肌由在身高方向上延伸的两根腹直肌组成。而且,腱划向着与身高方向交 叉的方向对两根腹直肌进行了划分,每根腹直肌形成3~4个分区。而且,在上述腹肌用电刺 激装置中,电极部的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进一步,基材构成 为,在将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在人的腹部上时,在使形成第1电极群的第1基部位于 较之本体部的中心线更靠人的右手方向时,形成第2电极群的第2基部位于较之本体部的中 心线更靠人的左手方向。因此,容易将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成各电极与腹直肌的四 个以上的分区相对应。因此,在各电极所对应的分区中,容易通过电极对各个运动点(存在 于表皮上的、容易向与肌肉相连的神经通电的位置)施加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对 各分区的肌肉施加电刺激。由此,除了促进腹直肌的肌肉运动(收缩及松弛)以外,还能够起 到促进血液循环、令腹直肌肥大以及促进代谢的效果。
[0020] 另外,在将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在腹部上时,第1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和第 2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隔着本体部,排列在人的左右方向上。因此,在本体部的左右能够得 到同等的电刺激,能够对腹肌施加均衡的刺激。
[0021] 另外,在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中,由于电源部被容纳在本体部内,因此不需要从 外部供应电力,因此能够使其无线化。因此,易用性良好,同时还能够在没有外部电源的地 方使用。
[0022] 另外,第1电极群及第2电极群形成在基材上,通过将本体部安装在该基材上,能够 将第1电极群及第2电极群与本体部一体地进行设置。因此,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是在以 本体部为基准保持相互的特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贴附在腹部上的。由此,仅是以本体部 位于人的肚脐的稍微上侧,同时本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在人的腹部 上,就能够容易地安装成各电极与腹直肌上的四个以上的分区相对应。因此,成为易用性良 好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
[002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对腹肌施加有效的刺激的腹肌用 电刺激装置。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实施例1中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正视图。
[0025] 图2是实施例1中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0026] 图3是实施例1中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侧视图。
[0027]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0028]图5 (a)是图1中的Va-Va线位置处的剖面的部分放大图,图5 (b)是图1中的Vb-Vb线 位置处的剖面的部分放大图。
[0029]图6是图5 (a)中的皮肤相对部附近的放大图。
[0030]图7是实施例1中的对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0031]图8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0032]图9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存储在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中的基本波形的图。
[0033]图10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从腹肌用电刺激装置输出的突发脉冲波的图。
[0034]图11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从腹肌用电刺激装置输出的电压变化的图。
[0035] 图12是实施例1中的对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主要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36] 图13是实施例1中的对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第1嵌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37] 图14是实施例1中的对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第2嵌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38] 图15是实施例1中的对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第3嵌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39]图16是变形例2中的表示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0040] 图17是变形例3中的具有在弯曲的同时呈放射状延伸设置的槽的腹肌用电刺激装 置的部分放大后视图。
[0041] 图18是变形例4中的具有两端被配置在皮肤相对部的外周端缘处的槽的腹肌用电 刺激装置的部分放大后视图。
[0042]图19是变形例5中的具有大致椭圆形的皮肤相对部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的后视 图。
[0043] 符号说明
[0044] 1、1 e:腹肌用电刺激装置;10、10e:本体部;10a:中心线;101、101 e:皮肤相对部; 113:槽;120:延伸部;17:切入部;18:孔;20:电源部;30:电极部;31:右侧电极群(第1电极 群);32:左侧电极群(第2电极群);311~314、321~324:电极;33:基材;330:第1基部;340: 第2基部;35:垫;301:第1电极对;302:第2电极对;303:第3电极对;40:控制部;50: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以本体部位于人的肚脐的稍微上侧,同时本体部的中心线 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在人的腹部上来使用。
[0046] 优选地,上述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在这种情况下,能 够防止来自电极部的、经由人流动的电流发生偏移,从而能够对腹直肌中的各电极所对应 的分区的肌肉施加均衡的电刺激。
[0047] 优选地,将上述第1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构成为: 以上述中心线为基准位于线对称处。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在腹部上 时,仅是以本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来安装在人的腹部上,就能够沿着左 右一对腹直肌来配置第1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和第2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因此,能够对腹 直肌中的各电极所对应的分区的肌肉施加均衡的电刺激。
[0048]优选地,上述第1电极群以及上述第2电极群分别包含三个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在 腹直肌被划分成六个以上的腹部上,由于各电极被配置成与六个分区相对应,因此能够对 该分区的肌肉施加更为有效的电刺激。
[0049]优选地,在上述基材上,形成向上述本体部切入的切入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 中,由于电极部容易追随人的腹部的运动而变形,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中电极部从腹部上 剥离,或者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从腹部上脱落。另外,通过切入部,能够减少在腹肌用电刺激 装置与腹部之间产生的汗或湿气的积存。由此,还能够防止在使用中电极部从腹部上剥离 或者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从腹部上脱落。
[0050] 实施例
[0051] (实施例1)
[0052] 使用图1~图15对上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以下,有时省略为"EMS装置")的实施例 进行说明。
[0053] 如图1~图6所示,本例的EMS装置1具备本体部10、电源部20、电极部30以及控制部 40 〇
[0054]电源部20被容纳在本体部10内。
[0055]电极部30由电源部20供应电力,同时形成在片状的基材33上。
[0056]控制部40控制对电极部30的电力供应。
[0057]而且,如图7所示,EMS装置1构成为使电极部30与人2的腹部3接触来对该腹部3施 加电刺激。
[0058] 如图2所示,电极部30具备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
[0059] 基材33具有形成第1电极群31的第1基部330和形成第2电极群32的第2基部340。
[0060] 进一步,如图7所示,基材33构成为,在将腹肌用电刺激装置1安装在腹部3上时,在 使第1基部330位于较之与人2的身高方向Y平行且通过本体部10的中心的中心线10a更靠人 2的右手方向XI时,第2基部340位于较之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左手方向X2。
[0061] 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之间构成为经由人2能够通电。
[0062] 而且,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
[0063]如图7所示,本例的EMS装置1构成为能够安装在人2的腹部3上来使用。在以下的 EMS装置1的结构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以如图7所示的穿着EMS装置1的状态为基准来表 示方向。即,将人2的身高的长度方向称为身高方向Y,将身高方向Y上的从脚部朝向头部的 方向称为上侧Y1,将从头部朝向脚部的方向称为下侧Y2。另外,面向人2的正面,将从与身高 方向Y平行的、通过肚脐3a的人2的中心轴2a起,向人2的右手5a-侧的方向作为右方向XI (也称为右手方向XI),将从中心轴2a起,向人2的左手5b-侧的方向作为左方向X2(也称为 左手方向X2)。而且,将右方向XI和左方向X2合称为左右方向X。再有,这些表示仅是为了方 便起见,实际穿着EMS装置1时的方向不限定于图7所示的方式。
[0064]接着,对本例的EMS装置1的其他部分进行说明。
[0065]如图1所示,在EMS装置1的中央设置有本体部10。如图1及图3所示,本体部10为大 致的圆盘状。如图5(a)、图5(b)所示,本体部10包括:容纳后述的电源部20及控制部40的壳 体11,和安装在壳体11上并形成腹肌用电刺激装置1的外壳的外壳形成体12。壳体11由ABS 制成。外壳形成体12由硅制成。壳体11包括第1壳体111和第2壳体112,其中,第1壳体111呈 凹状,第2壳体112被安装在第1壳体111上,并且在其与第1壳体111之间形成有容纳控制部 40的容纳部13。通过将沿着第2壳体112的外缘竖立设置的肋112a嵌合在第1壳体111的外缘 部111a的内侧,从而将第2壳体112接合在第1壳体111上。
[0066] 如图1、图5(b)所示,在第1壳体111上形成有:形成后述的操作部50的一部分的第1 悬臂5 la及第2悬臂51b。第1悬臂51a及第2悬臂5 lb挖空第1壳体111的壁部的一部分从而形 成为悬臂梁状态。第1悬臂51a和第2悬臂51b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从身高方向Y的上侧Y1向 下侧Y2排列。
[0067] 如图1、图5(b)所示,外壳形成体12被安装在第1壳体111上的与第2壳体112相反的 一侧上。而且,如图1所示,外壳形成体12覆盖两个悬臂51a、51b。在外壳形成体12上,在第1 悬臂51a的正上方突出形成有符号"+",在第2悬臂51b的正上方突出形成有符号从而形 成了构成后述的操作部50的一部分的操作面54。根据上述悬臂的排列,"+"在身高方向Y的 上侧Y1,同时在身高方向Y的下侧Y2,在人体工程学上使使用者容易进行操作。
[0068]如图5(a)、图5(b)所示,在形成在第1壳体111与第2壳体112之间的容纳部13中,容 纳有形成控制部40(参照图8)的控制基板41。控制基板41是印刷基板,在控制基板41上设置 有未图示的布线图和电子部件42等,形成了控制电路。另外,在控制基板41上电连接有表面 封装型的小型的扬声器43。电子部件42及扬声器43的驱动电压均为3.0V。
[0069]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形成控制部40的控制基板41上装载有升压电路,通过该 升压电路能够对构成电源部20的电池2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控制 部40具有调整电极部30中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平)的输出调整部401。而且,电池21的电力, 根据由后述的操作部50设定的输出电平,通过输出调整部401升压至规定的电压(例如, 40V),并供应给包含电极311~313、321~323的电极部30。另外,如后所述,在操作部50上的 操作面54的"+"按钮被按下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40打开EMS装置1的电源,成为能 够向电极部30供应电力的状态。在操作面54的按钮被按下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控制 部40关闭EMS装置1的电源,停止向电极部30供应电力。这样,控制部40,根据操作部50的操 作方式,控制向电极部30的电力供应。
[0070] 在本例中,如图5(b)所示,在容纳部13中还容纳有形成操作部50的开关机构52。开 关机构52为触觉开关,并具备能够按下的开关部53。开关机构52与控制部40电连接。开关机 构52分别被配设在形成在第1壳体111上的第1悬臂51a以及第2悬臂51b的正下方。由此,在 通过覆盖第1壳体111的外壳形成体12的操作面54从外部按压第1悬臂51a时,通过处于悬臂 梁状态的第1悬臂51a的弯曲,开关机构52的开关部53被按下。而且,在解除操作面54上的按 压时,通过处于悬臂梁状态的第1悬臂51a的复原力,第1悬臂51a回到原来的位置。第2悬臂 51b也构成为能够进行同样的按压以及按压的解除。
[0071] 如图5(a)、图5(b)所示,在第2壳体112上形成有电池保持部14,该电池保持部14保 持构成电源部20的电池21。由此,将电源部20内置在本体部10内。电池21能够更换,在本例 中,作为电池21,采用了小型且薄型的硬币型电池(锂离子电池 CR2032、额定电压3.0V)。再 有,代替该电池21,可以采用额定电压为3.0~5.0V的电池。
[0072] 在保持上述电池21的电池保持部14上,可装卸地安装有防止电池21脱落的盖15。 盖15形成为比电池21大一圈的圆盘状,并且在其外周上嵌入安装有对盖15和第2壳体112之 间进行密封的0环16。电池21通过未图示的导线与控制部40电连接。如图2所示,在第2壳体 112上,等间隔地形成了多个从盖15的外周呈放射状延伸的槽113。
[0073] 如图5(a)、图5(b)所示,在第2壳体112上形成有向肋112a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112b。在凸缘部112b和第1壳体111的外缘部111 a之间,通过未图示的防水用两面贴纸来夹 持片状的基材33。基材33由PET制成。如图2所示,基材33展开在EMS装置1的与外壳形成体12 一侧的表面(外侧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里侧表面33a)的全部区域上。
[0074] 如图1~图3所示,在本体部10的周围配置有延伸部120。如图3及图5所示,延伸部 120包括:从外壳形成体12的外周端缘延伸出来的电极支撑部121和夹持在凸缘部112b与第 1壳体111的外缘部111 a之间的基材33。如图1及图3所示,基材33的外侧表面被电极支撑部 121覆盖。另外,基材33与电极支撑部121通过未图示的3M公司制造的粘合胶带及硅粘接处 理剂接合。
[0075]如图3~图5所示,本体部10具有在EMS装置1的使用时朝向人体一侧的皮肤相对部 101。如图4及图6所示,皮肤相对部101在其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端113a被配置在皮肤相对 部1 〇 1的外周端缘处或其附近的多个槽113。延伸部120,在本体部10的周围具有在厚度方向 上贯通的孔18。
[0076] 在基材33的里侧表面33a上,形成有电极部30。如图2及图8所示,电极部30具备作 为第1电极群的右侧电极群31和作为第2电极群的左侧电极群32。右侧电极群31形成在基材 33的第1基部330上,左侧电极群32形成在基材33的第2基部340上。而且,如图7所示,构成为 在将EMS装置1安装在腹部3的正中间,在使第1基部330位于较之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右手 侧XI时,第2基部340位于较之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左手方向X2。作为第1电极群的右侧电极 群31包含右侧电极311~313,作为第2电极群的左侧电极群32包含左侧电极321~323。
[0077] 如图2所示,各电极311~313、321~323皆被形成为角部带有圆度的大致的长方 形。而且,各电极311~313、321~323的长度方向(例如,在第3右侧电极313中,用符号w所表 示的方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X。在本例中,各电极311~313、321~323皆形成为同一形状。 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形状,例如在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设为w,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设为h时,可以将h/w设为0.40~0.95,优选设为0.50~0.80,在本例中,将h/w设为0.55。
[0078] 如图2所示,在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非电极 形成部34,该非电极形成部34形成为规定大小的六角形。另外,在各右侧电极311、312、313 上分别形成有从本体部10引出的导线部311&、312&、313&,它们用于经由控制部40与电源部 20电连接。同样地,在各左侧电极321、322、323上分别形成有从本体部10引出的导线部 321&、3223、3233,它们用于与控制部40连接。在各导线部3113~3133、3213~3233上施加了 硅涂层,使其不能与外部导通。另外,在各个电极311~313、321~323上,在与导线部311a~ 313a、321a~323a相连的部分及其附近的区域(在图2中用符号C所表示的斜线区域)内也施 加了硅涂层,使其不能与外部导通。各右侧电极311~313彼此并列连接,并且各左侧电极 321~323也彼此并列连接。
[0079]如图2所示,电极部30形成在基材33的里侧表面33a上。在本例中,将含有银浆的导 电性墨水印刷在基材33的里侧表面33a上来形成电极部30。由此,电极部30与基材33-体地 形成。再有,通过将在基材33之外单独准备的导电性部件埋设在基材33中,能够使电极部30 与基材33-体地形成。
[0080] 在右侧电极群31以及左侧电极群32中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 323。在本例中,右侧电极群31和左侧电极群32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311~313、321~ 323,其数量分别为三个。即,在右侧电极群31中配备有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以 及第3右侧电极313。在左侧电极群32中配备有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 侧电极323。而且,在基材33的第1基部330中,分别将形成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 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的部分作为第1右侧基部331、第2右侧基部332以及第3右侧基部333。 另外,在第2基部340中,分别将形成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 的部分作为第1左侧基部341、第2左侧基部342以及第3左侧基部343。
[0081 ]而且,在各电极311~313、321~323上贴附有凝胶状的垫即胶垫35(积水化成品工 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于夕y歹少"(ST-gel)(注册商标)、型号:SR-RA240/100)。胶垫35具有 导电性,各电极311~313、321~323能够通过胶垫35向腹部3(参照图7)通电。另外,胶垫35 具有高粘着性,能够通过胶垫35将EMS装置1安装在腹部3上。
[0082] 如图2所示,胶垫35具有比各电极311~313、321~323大一圈的形状,并分别覆盖 各电极311~313、321~323。由于胶垫35能够更换,因此在胶垫35随着使用而粘着力下降、 或者破损、或者污垢明显等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更换。另外,也可每隔规定的时间(例如, 一个月、两个月等)将使用过的胶垫35更换成新品。
[0083] 如图2所示,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均从本体部10 延伸出来,以使其位于较之与人2(参照图7)的身高方向Y平行的、通过本体部10的中心的中 心线l〇a更靠人2的右手方向XI的区域(第1区域S1)。而且,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 312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沿着身高方向Y从上侧Y1向下侧Y2排列。
[0084] 另一方面,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从本体部10延 伸出来,以使其位于较之中心线l〇a更靠人2的左手方向X2的区域(第2区域S2)。而且,第1左 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也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沿着身高方向Y 从上侧Π 向下侧Y2排列。
[0085] 而且,如图2所示,右侧电极群31和左侧电极群32构成为:在安装在腹部3(参照图 7)上时,以本体部10的左右方向X上的中心线10a为基准位于线对称处。即,构成为:在安装 在腹部3上时,以中心线10a为基准,第1右侧电极311与第1左侧电极321位于线对称处,第2 右侧电极312与第2左侧电极322位于线对称处,第3右侧电极313与第3左侧电极323位于线 对称处。
[0086] 另外,如图2所示,右侧电极群31以及左侧电极群32构成为:在安装在腹部3(参照 图7)上时,在身高方向Y上形成了:一对第1电极对301,其包括位于右侧电极群31以及左侧 电极群32的各自最上侧Y1的第1右侧电极311和第1左侧电极321;-对第3电极对303,其包 括位于最下侧Y2的第3右侧电极313和第3左侧电极323;第2电极对302,其包括位于第1电极 对301和第3电极对303之间的一对第2右侧电极312和第2左侧电极322。由此,第1电极对 301、第2电极对302以及第3电极对303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沿着身高方向Y从上侧Y1向下 侧Y2排列。
[0087] 而且,较之第1电极对301以及第3电极对303,第2电极对302更向左右方向X的外侧 突出。即,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较之构成第1电极对301的第1右侧电极311以及构成第3电极 对303的第3右侧电极313,构成第2电极对302的第2右侧电极312向右方向XI稍微突出。同样 地,较之构成第1电极对301的第1左侧电极321以及构成第3电极对303的第3左侧电极323, 构成第2电极对302的第2左侧电极322向左方向X2稍微突出。
[0088]另外,如图2所示,第1电极对301呈V字状倾斜,使其越朝向延伸方向越位于上侧。 而且,如上所述,各电极311~313、321~323为同一大小。另一方面,电极部30的基材33中的 各右侧基部331~333比各右侧电极311~313大,各左侧基部341~343比各左侧电极321~ 323 大。
[0089]另外,如图2所示,第1电极对301被配置在较之第3电极对303更靠左右方向X的外 侦L且较之第2电极对302更靠左右方向X的内侧的位置。即,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较之构成 第3电极对303的第3右侧电极313,构成第1电极对301的第1右侧电极311向右方向XI稍微突 出。同样地,较之构成第3电极对303的第3左侧电极323,构成第1电极对301的第1左侧电极 321向左方向X2稍微突出。
[0090] 而且,如图2所示,第1右侧基部331的下方外缘部331a向右方向XI鼓出,第1左侧基 部341的下方外缘部341a向左方向X2鼓出。
[0091] 另外,第2右侧基部332的中央外缘部332a向右方向XI稍微鼓出,第2左侧基部342 的中央外缘部342a向左方向X2稍微鼓出。
[0092] 进一步,第3右侧基部333的上方外缘部333a向右方向XI鼓出,第3右侧基部333的 下方外缘部333b向下方向(Y方向中的下侧方向)鼓出。另外,第3左侧基部343的上方外缘部 343a向左方向X2鼓出,第3左侧基部343的下方外缘部343b向下方向鼓出。
[0093] 通过将基材33中的各基部331~333、341~343设置成如上述那样,如图1及图7所 示,从正面一侧来看EMS装置1时,EMS装置1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包裹腹部3的腹直肌4。另 外,由于电极配置也是符合腹直肌4的分区4a的配置,因此可期待对各肌肉进行有效的刺 激。进一步,通过认识到上述形状,能够使使用者联想起腹部3绷紧、腹肌分块的印象。由此, 通过使用EMS装置1,能够得到一种意念训练的效果,其用于形成腹肌分块的绷紧的腹部3。 (通过意念训练来提高运动效果一般为人们所知。)
[0094] 另外,如图2所示,在右侧电极群31以及左侧电极群32中,在彼此相邻的电极311~ 313、321~323之间,形成有向着本体部10切入的切入部17。在本例中,在第1右侧电极311和 第2右侧电极312之间、在第2右侧电极312和第3右侧电极313之间、在第3右侧电极313和第3 左侧电极323之间、在第3左侧电极323和第2左侧电极322之间、在第2左侧电极322和第1左 侧电极321之间、以及第1左侧电极321和第1右侧电极311之间的共计六处形成了切入部17。
[0095] 如图2及图4所示,在本体部10的周围配置有四个孔18。更具体地,四个孔18配置在 围绕本体部10的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的外侧。如图4所示,四个孔18中的两个孔 18a配置在较之本体部10更靠上侧Y1处。四个孔18中的剩余的两个孔18b配置在较之本体部 10更靠下侧Y2处。另外,一对孔18a以及一对孔18b分别在左右方向X上互相排列地配置。
[0096] 如图2及图4所示,配置在上侧Y1处的一对孔18a配置成:连接它们而形成的虚拟直 线L1通过本体部10的上侧Y1,同时通过后述的第1电极对301与第2电极对302之间。另外,配 置在下侧Y2处的一对孔18b配置成:连接它们而形成的虚拟直线L2通过本体部10的下侧Y2, 同时通过后述的第2电极对302与第3电极对303之间。
[0097] 另外,孔18a以及孔18b分别沿着虚拟直线L1及虚拟直线L2延伸。
[0098] 接下来,使用图对本例的EMS装置1的结构以及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说明。
[0099]本例的EMS装置1构成为按照以下方式对肌肉施加电刺激。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 例的方式中,从电极311~313、321~323反复输出包括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脉冲群输出中断 期间R1~R5的突发脉冲波(B1~B5)。如图9所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间隔输出停止时间 N1~N5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在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内,比输出停止时 间N1~N5更长地停止脉冲信号的输出。
[0100] 如图8所示,EMS装置1在本体部10的内部具备电源部20、控制部40、操作部50,同时 具备皮肤检测部402以及电池电压检测部406。
[0101] 皮肤检测部402对电极部30是否与皮肤接触进行检测。详细来说,皮肤检测部402 与电极部30电连接,并对右侧电极群31和左侧电极群32之间的电阻值进行检测。然后,将检 测值与预先设置好的阈值进行比较,在检测值比阈值小时,则检测为右侧电极群31以及左 侧电极群32与皮肤接触。
[0102]电池电压检测部406对电源部20中的电池21的电压进行检测,并对所检测出的电 源部20中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进行判断。在本例中,电池21的额定 电压V为3.0V,阈值Vm为2. IV。
[0103]如图8所示,在电源部20内配备有电池21。另外,在控制部40内配备有输出调整部 401、电源关闭计数器403、计时器404、输出模式切换部405以及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输出 调整部401对电极部30中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平)进行调整。在本例中,设置为最大输出电压 为40V,并且输出电平每下降一级,则100%输出电压就下降2.0V。输出电平有从1级到15级 的十五个等级。
[0104]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对从接收到计数开始信号起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计时器404 对从接收到输出开始信号起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中的输 出模式切换为第1输出模式、第2输出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构成为频率设 置部,其对所输出的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进行设置。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存储有第1输出 模式、第2输出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在第1输出模式、第2输出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中预 先存储有作为突发脉冲波类型的基本波形,这些突发脉冲波类型具有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 R1~R5,并且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构成了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再有,突发脉冲波类型存 储部405a还包含在程序上的突发脉冲波的波形的定义描述。
[0105]接着,对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进行说明。
[0106]首先,在作为持续时间存储部的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内存储有如图9所示的五个 突发脉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各基本波形B1~B5包括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脉冲群输 出中断期间R1~R5。即,各基本波形B1~B5具有共同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同时,脉冲群输出 中断期间R1~R5的长度不同。
[0107]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间隔着输出停止时间N1~N5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 ~S5。在本例中,输出五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即,脉冲群输出期间P按照如下顺序依次 执行:第1矩形波脉冲信号S1、第1输出停止时间N1、第2矩形波脉冲信号S2、第2输出停止时 间N2、第3矩形波脉冲信号S3、第3输出停止时间N3、第4矩形波脉冲信号S4、第4输出停止时 间N4、第5矩形波脉冲信号S5、第5输出停止时间N5。
[0108] 而且,在本例中,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脉冲电压是一定的,输出 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也是一定的。在本例中,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 为100ys,脉冲电压在100 %输出时为± 40V,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为100ys。因 此,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lms。而且,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中的电压极性按照 输出顺序交替变更。即,第1矩形波脉冲信号S1、第3矩形波脉冲信号S3以及第5矩形波脉冲 信号S5具有正极性,第2矩形波脉冲信号S2以及第4矩形波脉冲信号S4具有负极性。
[0109] 如上所述,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以及各输 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分别为lOOys。因此,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 号S1~S5的脉冲周期为200ys,足够短。因此,使用者将这些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 一个电刺激。再有,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频率为5000Hz。
[0110] 在各基本波形B1~B5中,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不输出脉冲信号。而且,脉冲 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长。在本例中,如图9所 示,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1 m s,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 5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499ms、249ms、124ms、61.5ms、49ms。这样,与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输出停止时间相比,脉冲 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具有非常长的持续时间。
[0111] 因此,如图9所示,第1突发脉冲波(2Hz)包括l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499ms的脉 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即,第1突发脉冲波(2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2Hz的频率输出 的波。
[0112] 另外,第2突发脉冲波(4Hz)包括l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249ms的脉冲群输出中 断期间R2。即,第2突发脉冲波(4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4Hz的频率输出的波。
[0113] 另外,第3突发脉冲波(8Hz)包括l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124ms的脉冲群输出中 断期间R3。即,第3突发脉冲波(8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8Hz的频率输出的波。
[0114] 另外,第4突发脉冲波(16Hz)包括l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61.5ms的脉冲群输出 中断期间R4。即,第4突发脉冲波(16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16Hz的频率输出的波。
[0115] 另外,第5突发脉冲波(20Hz)包括l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49ms的脉冲群输出中 断期间R5。即,第5突发脉冲波(20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20Hz的频率输出的波。
[0116] 而且,通过将基本波形B1~B5以规定的组合在规定的期间内重复进行输出,如图 10(a)~(e)所示,能够输出规定的突发脉冲波。而且,如上所述,由于使用者将脉冲群输出 期间P中的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一个电刺激,因此如图10(a)所示,在重复基 本波形B1的第1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2Hz的电刺激。同样地,在重复基本波形B2的第2 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4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3的第3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 为8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Μ的第4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16Hz的电刺激,在重复 基本波形B5的第5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20Hz的电刺激。
[0117] 而且,通过第1~第3输出模式对基本波形B1~B5进行适当的选择,能够组合构成 规定频率的突发脉冲波,其中,第1~第3输出模式被存储在作为持续时间存储部的输出模 式存储部405a中,基本波形B1~B5被存储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首先,如表1所示,第1 输出模式为预热模式,其被构成为按照顺序依次来进行下述的第1状态~第4状态。各状态 的条件如下:
[0118] ⑴在第1状态中,以第1突发脉冲波(2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再有,如图11所 示,在第1状态的开始5秒将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到100%,即进行所谓的软启动。
[0119] (2)在第2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
[0120] (3)在第3状态中,以第3突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0121] (4)在第4状态中,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0122] 而且,第1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即,第1状态~第4状态的持续期间的合计)为1分 钟。由于该第1输出模式被构成为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2Hz到16Hz阶段性地升高,因此将第1 输出模式称为预热模式。
[0123] (表 1)
[0124]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
[0125]
[0126]
[0127] 在作为这样的预热模式的第1输出模式中,伴随着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2Hz阶段性 地升高到16Hz,提高了肌肉的运动频率,该肌肉或身体逐渐变暖。由此,防止发生急剧的血 压上升、该肌肉中的暂时氧气不足等。另外,通过使该肌肉逐渐变暖,增加了血流量并且提 高了该肌肉的柔软性。由此,在后续的训练模式中,容易进一步获得刺激肌肉产生的效果。 另外,通过在进行训练模式之前进行该预热模式,能够使使用者适度地适应刺激,因此可提 高身体感觉。
[0128] 接下来,如表2所示,第2输出模式为训练模式,其被构成为按照顺序依次来进行下 述第1状态~第4状态。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0129] (1)在第1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3秒的100 %输出之后,维持2秒的 无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0130] (2)在第2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2突发 脉冲波(4Hz)进行2秒的100 %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0131] (3)在第3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4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2突发 脉冲波(4Hz)进行2秒的100 %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0132] (4)在第4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5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2突发 脉冲波(4Hz)进行2秒的100 %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0133] 再有,如图11所示,在第2输出模式中,在第1状态~第4状态的各自的开始5秒内, 将输出电压从〇%逐渐增大到100%,即进行所谓的软启动。
[0134] 而且,第2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20分钟。由于在该第2输出模式中,在以规定的期 间维持了频率为20Hz的第5突发脉冲波之后,又以规定的期间维持了无输出或者频率为4Hz 的第2突发脉冲波,因此在有效刺激肌肉方面很优异。因此将第2输出模式称为训练模式。
[0135] (表 2)
[0136] 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0137]
[0138] 接下来,如表3所示,第3输出模式为冷却模式,其被构成为按照顺序依次来进行下 述第1状态~第4状态。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0139] (1)在第1状态中,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输出。
[0140] (2)在第2状态中,以第3突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输出。
[0141] (3)在第3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0秒的输出。
[0142] (4)在第4状态中,以第1突发脉冲波(2Hz)进行20秒的输出。
[0143] 再有,在第3输出模式中,如图11所不,使各状态中的输出逐渐地减少,在第1状态 开始时为1〇〇%,在第4状态结束时为50%。
[0144] 而且,第3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1分钟。由于在该第3输出模式中,被构成为突发 脉冲波的频率从16Hz到2Hz阶段性地降低,因此将第3输出模式称为冷却模式。
[0145] (表 3)
[0146] 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
[0147
[0148] 在作为这样的冷却模式的第3输出模式中,通过伴随着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16Hz 阶段性地降低到2Hz,肌肉的运动频率降低,该变暖的肌肉或身体逐渐冷却下来。而且,将在 之前进行的训练模式中在肌肉中产生的疲劳物质积极地从该肌肉中排出,可防止疲劳物质 过剩地残留在该肌肉中。
[0149] 如上所述,在连续进行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3 输出模式(冷却模式)的情况下的合计时间为22分钟。再有,在本例中,如图11所示,在第1输 出模式和第2输出模式之间以及第2输出模式中的各状态之间的合计四处,分别设置了 2秒 钟的休止期间。因此,包含该休止期间在内的整个行程的合计时间为22分8秒。
[0150] 接下来,对本例的EMS装置1的动作流程进行以下详细描述。
[0151] 对图12所示的主要动作流程S100进行说明。在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首先,按下操 作面54的"+"2秒(S101)。由此,打开EMS装置1的电源,启动EMS装置1,同时通过扬声器43来 发出通知已启动的通知音("哔一一")(S102)。之后,EMS装置1进入输出待机状态,输出电平 为〇,同时使操作部50的输入无效(S103)。
[0152]接着,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104)。在通过皮肤检 测部402检测到皮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是"),则使操作部50有效(S105)。 然后,通过操作部50来输入输出电平(S106)。输出电平的输入是从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来 进行的。每按压一次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的"+",输出电平就增大一级,每按压一次操作面 54的,输出电平就减小一级。在设置好了输出电平时,从控制部40向计时器404发送输出 开始信号,计时器404开始测量(S107)。另外,在使用时间中(从操作部50有效后到电源关闭 为止)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输出电平的操作。
[0153] 从计时器404开始测量时(经过时间为0)到经过时间为1分钟之间,电极部30中的 输出模式设为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S108)。在经过时间达到1分钟时,通过作为频率设 置部的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切换成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并维 持20分钟,直至经过时间为21分钟(S109)。在经过时间达到21分钟时,通过作为频率设置部 的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切换成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并维持1 分钟,直至经过时间为22分钟(S110)。在经过时间达到22分钟时,结束计时器404的测量 (S111)。然后,停止EMS装置1(S112)。这样,通过从S108进行到S111,在进行了一套的第1输 出模式(预热模式)、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之后,结束。 [0154]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 中的"否"),则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113)。然后,从控 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 测量(S114)。
[0155] 接下来,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115)。在通过皮肤 检测部402检测到电极部30与皮肤接触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步骤S103,进入输出待机状态 (S115中的"是")。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 下(S115中的"否"),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已超过2分钟(S116)。在判 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116中的"否"),再次返回到 S115,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另一方面,在S116中,在判断为 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已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116中的"是"),关闭EMS装置1的 电源(S117)。
[0156] 接着,对在上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插入的并被优先处理的嵌 入处理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进行作为第1嵌入处理的皮肤检测嵌入处理S200。皮肤检测 嵌入处理S200,在使用途中电极从人体脱离的情况下,作为自动地关闭电源的功能来使用。 在皮肤检测嵌入处理S200中,首先,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 (S201)。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检测到皮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是"),返回 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 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否"),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 哔、哔")(S202)。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 器403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203)。
[0157] 接下来,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204)。在通过皮肤 检测部402检测到皮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步骤S103 (S204中的"是")。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 下(S204中的"否"),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已超过2分钟(S205)。在判 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205中的"否"),再次返回 到S204,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相接触。另一方面,在S205中,在判 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已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205中的"是"),关闭EMS装 置1的电源(S206)。
[0158] 接着,如图14所示,对在上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插入的并被 优先处理的第2嵌入处理,即电池电压下降处理S300进行说明。电池电压下降处理S300是在 电池21的电池电压下降的情况下自动地关闭电源的功能。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了解到 需要处理更换电池的情况等。首先,通过电池电压检测部406来判断所检测出的电源部20中 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S301)。在判断为电池电压V不低于规定的阈 值Vm的情况下(S301中的"否"),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判 断为电池电压V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 ("哔、哔、哔")(S302)。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 闭计数器403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303)。
[0159] 接下来,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已超过2分钟(S304)。在判断 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304中的"否"),再次返回到 S304。在判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已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304中的"是"), 关闭EMS装置1的电源(S305)。
[0160] 接着,如图15所示,对在上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插入的并被 优先处理的第3嵌入处理,即中断处理S400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控制部40来判断按下操作 部50中的操作面54的按钮的时间是否在2秒以上(S401)。在判断为按下按钮的时间 没有在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否"),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 方面,在判断为按下按钮的时间在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是"),通过扬声器43来 发出通知即将关闭EMS装置1的电源并结束的通知音("哔一一")(S402)。然后,关闭电源 (S403)。
[0161] 以下,对本例的EMS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描述。
[0162] 根据本例的EMS装置1,电极部30的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总共包含四个以上 的电极。进一步,基材33构成为,在将腹肌用电刺激装置1安装在人2的腹部3上时,在使形成 第1电极群31的第1基部330位于较之本体部10的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右手方向XI时,形成 第2电极群32的第2基部340位于较之本体部10的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左手方向X2。因此,容 易将EMS装置1安装成各电极311~323与腹直肌4的四个以上的分区4a相对应。因此,在各电 极311~323所对应的分区4a中,容易通过电极311~323对各个运动点施加电刺激。其结果 是,能够有效地对各分区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由此,除了促进腹直肌4的肌肉运动(收缩及 松弛)以外,还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令腹直肌肥大以及促进代谢的效果。
[0163] 另外,在将本例的EMS装置1安装在腹部3上时,第1电极群31所包含的电极311~ 313和第2电极群32所包含的电极321~323夹持本体部10排列在人2的左右方向X上。因此, 本体部10的左右能够得到同等的电刺激,能够对腹肌4施加均衡的刺激。
[0164] 另外,在EMS装置1中,由于电源部20被容纳在本体部10内,因此不需要从外部供应 电力,因而能够使其无线化。因此,易用性良好,同时还能够在没有外部电源的地方使用。
[0165] 另外,通过将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形成为从本体部10延伸出来,从而与 本体部10-体地进行设置。因此,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是在以本体部10为基准保 持相互的特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贴附在腹部3上的。由此,仅是以本体部10位于人2的肚 脐3a的稍微上侧,同时本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在人2的腹 部3上,就能够容易地安装成各电极311~323与腹直肌4上的四个以上的分区4a相对应。因 此,成为易用性良好的EMS装置1。
[0166] 另外,在本例中,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311~313、 321~323。由此,能够防止来自电极部30的、经由人2流动的电流发生偏移,从而能够对腹直 肌4中的各电极311~313、321~323所对应的分区4a的肌肉施加均衡的电刺激。
[0167] 另外,在本例中,将第1电极群31所包含的电极311~313和第2电极群32所包含的 电极321~323构成为:以中心线10a为基准位于线对称处。由此,在将本例的EMS装置1安装 在腹部3上时,仅是以本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在人2的腹部 3上,就能够沿着左右一对腹直肌4来配置第1电极群31所包含的电极311~313以及第2电极 群32所包含的电极321~323。因此,能够对腹直肌4中的各电极311~323所对应的分区4a的 肌肉施加均衡的电刺激。
[0168] 另外,在本例中,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分别包含三个电极311~313、321 ~323。由此,在腹直肌4被划分成六个以上的腹部3上,各电极311~313、321~323被配置成 与六个分区4a相对应,因此能够对该分区4a的肌肉施加更为有效的电刺激。
[0169] 另外,在本例中,在基材33上形成有向本体部10切入的切入部17。由此,在使用中, 由于电极部30容易追随人2的腹部3的运动而变形,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中电极部30从腹部 3上剥离,或者EMS装置1从腹部3上脱落。另外,通过切入部17,能够减少在EMS装置1与腹部3 之间产生的汗或湿气的积存。由此,还能够防止在使用中电极30从腹部3上剥离或者EMS装 置1从腹部3上脱落。
[0170]另外,EMS装置1在皮肤相对部101(第2壳体112)的外表面上具有多个槽113,该多 个槽113的一端113a被配置在皮肤相对部101的外周端缘处。另外,延伸部120在本体部10的 周围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18。因此,EMS装置1能够将在穿着中在其与人体之间产生 的汗或湿气等自然地排出到外部。因此,EMS装置1能够减轻长时间穿着时的不快感,能够容 易长时间持续穿着。另外,EMS装置1能够在穿着EMS装置1的同时进行日常活动的方式下使 用。
[0171] 另外,延伸部120具有两对孔18a、18b。这些孔18被配置成:连接孔18a彼此而形成 的虚拟直线L1以及连接孔18b彼此而形成的虚拟直线L2分别通过从本体部10偏离的位置。 因此,在使EMS装置1弯曲时,本体部10难以成为弯曲的障碍。
[0172] 另外,EMS装置1被配置成六个电极311~313、321~323排列成两列。而且,孔18被 配置成:虚拟直线L1、L2在作为一侧电极列的右侧电极群31与作为另一侧电极列的左侧电 极群32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X)上延伸。因此,通过以虚拟直线LI、L2沿着人体的左右方向X 的方式来穿着EMS装置1,能够更好地抑制EMS装置1的剥离或脱落等。
[0173] 另外,EMS装置1被配置成:虚拟直线L1通过第1电极对301与第2电极对302之间,虚 拟直线L2通过第2电极对302与第3电极对303之间。因此,EMS装置1能够起到提高电极311~ 313、321~323的耐久性,提高对于身体曲线的追随性以及电极311~313、321~323的位置 与腹直肌4的适合性这些所有的效果。因此,EMS装置1能够特别适合穿着在腹部3上。
[0174] 另外,在本例的EMS装置1中,形成电刺激的第1~第5突发脉冲波在脉冲群输出期 间P内,间隔着输出停止时间N1~N5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因此,在脉冲群输出 期间P内,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处于被分割成多个的状态。由此,与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R 无分割地连续输出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使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 合计输出时间相同的同时减小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每一个的脉冲宽度。其结果是,能 够在维持从EMS装置1中输出的、流经肌肉或与肌肉相连的神经的电刺激的同时,减轻使用 者的疼痛,因此能够提高使用EMS装置1的过程中的身体感受。
[0175] 另外,虽然在突发脉冲波(基本波形B1~B5)中,脉冲群输出期间P被构成为间隔着 输出停止时间N1~N5来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但是和具有与此脉冲群输出期间 P的期间相同的、连续进行输出的脉冲输出期间的突发脉冲波相比,脉冲的输出期间P是相 同的。因此,即使是具有间隔着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突发脉冲波,也 能够获得与具有未间隔输出停止时间的脉冲输出期间的突发脉冲波相近的身体感受。 [0176]另外,由于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间隔着输出停止时间N1~N5输出了多个矩形波 脉冲信号s 1~S5,因此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 宽度与全部的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总合。因此,与在该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内无 分割地连续输出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情况相比,由于在使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 间相同的同时,根据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量相应地缩短了实际的脉冲信号输出时间,因 此能够降低电力消耗。因此,即使是用低容量的电源也能够进行驱动,因此有利于装置的小 型化。
[0177]另外,形成电刺激的突发脉冲波包括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 ~R5,并且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输出停止时间 N1~N5长。由于在突发脉冲波中具备这样的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因此不用变更脉 冲群输出期间P,仅通过将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变更为规定的长度,就能 够容易地将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设置为所期待的值。由此,易于控制,从而输出由突发脉冲波 形成的电刺激,并且能够对肌肉进行高效的刺激,其中,该突发脉冲波具有适合于使肌肉进 行收缩、松弛的频率。
[0178]在本例中,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包含极性彼此不同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由 此,由于在一个突发脉冲波(基本波形B1~B5)内,易于消除电荷的偏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 轻使用者的疼痛。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EMS装置1的过程中的身体感受和易用程 度。
[0179]进一步,像本例这样,在第1突发脉冲波中的第1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所输出的五个 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是按照"正、负、正、负、正"的顺序依次来输出的情况下,在第1突发 脉冲波之后到来的第2突发脉冲波中的第2脉冲群输出期间内所输出的五个矩形波脉冲信 号能够按照"负、正、负、正、负"的顺序依次来输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第2突发脉 冲波确实地消除在第1突发脉冲波中产生的电荷偏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疼痛。 进一步,在上述第2脉冲群输出期间内,仅将在上述第1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所输出的多个矩 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极性反相(使电位反转)即可,因此与对各脉冲群输出期间内的各个 矩形波脉冲信号的极性分别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控制负担。
[0180] 再有,虽然在本例中设置为在同一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包含极性彼此不同的矩形 波脉冲信号S1、S3、S5和矩形波脉冲信号S2、S4,但是也可以代替其作如下设置:可以将第1 突发脉冲波的第1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的全部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极性设为正,将在第 1突发脉冲波之后、间隔着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到来的第2突发脉冲波的第2脉冲群 输出期间内的全部矩形波脉冲信号的极性设为负,并重复第1突发脉冲波和第2突发脉冲 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各个脉冲群输出期间内,矩形波脉冲信号的极性相同,但是在重 复输出的突发脉冲波的整体上,包含了极性彼此不同的矩形波脉冲信号。即使是在这种情 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突发脉冲波确实地消除在第1突发脉冲波中产生的电荷偏离,因此能 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疼痛。
[0181] 在本例中,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 间(1ms)长。由此,通过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能够充分确保在突发脉冲波中重复输 出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间隔,因此易于使使用者将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多个矩形波脉冲 信号S1~S5识别为一个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高频(在本例中,频率为5000Hz)的 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输出为低频(在本例中,为2~20Hz)的突发脉冲波,能够输出适合于 肌肉刺激的电刺激。
[0182]在本例中,具有: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其预先存储有多 个突发脉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该多个突发脉冲波类型通过使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 持续时间相同,同时使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不同来具有彼此不同的频 率;频率设置部(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其通过从存储在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 存储部405a)内的多个突发脉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中选择出任一个,来对电刺激中 的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进行设置。由此,由于在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 405a)中预先存储有多个规定频率的突发脉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因此在变更突发 脉冲波的频率时,频率设置部(输出模式切换部405)从存储在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 模式存储部405a)内的突发脉冲波类型中选择出规定的类型即可,易于对突发脉冲波的频 率进行变更。由此,成为适合于对肌肉进行高效的刺激的EMS装置1。
[0183] 另外,在本例中,突发脉冲波中的矩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以及输出停止 时间N1~N5为一定。由此,易于根据突发脉冲波的频率对施加给肌肉的电刺激进行变更。因 此,易于对基于突发脉冲波频率的电刺激进行调整,并且易于输出适合于对肌肉进行有效 刺激的电刺激。
[0184] 另外,本例包括:本体部10、输出电刺激的多个电极部30、向电极部30供给电力的 电源部20、控制电源部20的电力供电的控制部40、被构成为可对控制部40的控制方式进行 变更的操作部50,并且,电源部20被内置在本体部10内。由此,由于不需要在外部准备供给 向电源部30的电力,因此即使是在难以确保电源的室外、外出地等,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使 用。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连接电源的电线等,能够提高易用性,同时便携性优异。
[0185]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部30在从本体部10延伸设置的片状的基材33上形成有:多个 电极311~313、321~323和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该导线部通过控制部40将电极 311~313、321~323与电源部20电连接。由此,在从本体部10延伸设置的片状的基材33上形 成了电极部30,能够将本体部10与电极部30-体化。因此,不需要用于连接本体部10和电极 部30的电线等,能够提高易用性,同时便携性优异。
[0186] 另外,在本例中,在电源部20中配备有可更换的电池21。由此,仅通过更换电池21 就能够补充电力,因此易于超出电池容量地、长时间地进行使用。由此,由于不需要过度地 内置大容量的电源,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0187] 另外,在本例中,电池21为硬币型电池。由此,由于电池21是小型的,因此有助于 EMS装置1的小型化。而且,由于伴随着EMS装置1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轻量化,因此电极部30难 以从使用者的身体上剥离、脱落,提高了易用性,同时还提高了便携性。进一步,电池21还是 薄型的,因此有利于EMS装置1薄型化。而且,通过使EMS装置1薄型化,使用者能够在安装了 EMS装置1的状态下,从其上面穿着衣服。因此,可以在上下班途中或上下学途中、做家务或 工作等劳动中,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状况下使用EMS装置1。另外,与其他干电池等相比,硬 币型电池在高工作电压下具有稳定的放电特性,因此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使EMS装置1稳 定地运行。
[0188] 再有,在电源部20中,代替硬币型电池,还可以采用纽扣型电池等小型的电池。另 外,代替硬币型电池等一次电池,还可以内置可充电的二次电池。作为上述电池的充电设 备,可以配备能够与外部电源相连的供电用的端子,也可以配备使用了电磁感应的非接触 型的供电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重复使用该电池,因此与使用非充电型的电池的情况 相比,能够减少消耗品。
[0189] 另外,作为电池21可以采用额定电压为3.0~5.0V的电池,在本例中,采用了3.0V 的电池21。由于EMS装置1所配备的电子部件42、扬声器43等的驱动电压一致,因此不需另外 配备用于驱动这些电子部件42、43的降压电路或升压电路。由此,有利于小型化。
[0190]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部30具有三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如上所述,由 于通过在脉冲群输出时间P内包含输出停止时间N1~N5,从而降低了电力消耗,因此即使是 具备三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的本结构,也能够施加充分的电刺激。由此,由于 能够对大范围的肌肉施加电刺激,因此能够对肌肉进行高效的刺激。
[0191] 再有,在本例中,形成电极部30的基材33通过从本体部10延伸设置的同时,与从外 壳形成体12延伸设置的电极支撑部121相接合,从而能够一体地形成电极部30和本体部10。 代替这种方式,也可以通过将基材33和本体部10设置为单独的个体,同时将电极支撑部121 和外壳形成体12形成为单独的个体,从而构成为本体部10和电极部30在不使用时能够彼此 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电极部30从本体部10上分离,并更换成其他形态的电极部。另 外,由于电极部30不具有电子部件,因此通过分离,能够容易地对电极部30进行清洗。
[0192] 如上所述,根据本例,能够提供一种在提高使用时的身体感受的同时能够对肌肉 施加有效的刺激的EMS装置1。
[0193] 在本例中,基于上述表2所示的第1状态至第4状态来执行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 式)。代替这种方式,也可以像以下所示的变形例1这样,在与本例相同的第1状态至第4状态 中,在第2状态和第3状态之间执行表4所示的第2a状态,并且在第3状态和第4状态之间执行 表4所示的第3a状态。
[0194] (表 4)
[0195] 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0196]
[0197] 在变形例1中,如表4所示,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
[0198] (2a)在第2a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3突 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进一步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 100%输出。
[0199] (3a)在第3a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3突 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进一步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 100%输出。
[0200] 再有,与本例中的第2输出模式(参照表2)相比,由于在该变形例1中追加了第2a状 态以及第3a状态,因此在连续进行表4所示的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第2输出模式(训练 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7令却模式)时的合计时间为2 3分钟。
[0201]由于第2a状态被构成为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4Hz到16Hz阶段性地升高,因此从第 2a状态向第3状态切换时的频率变化较平滑。同样地,从第3a状态向第4状态切换时的频率 变化较平滑。而且,在该变形例1中,通过相对于实施例1的情况增加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 态,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中的电刺激类型产生较大变化。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使用者习 惯于该电刺激所引起的身体感受降低,能够对腹直肌进行更有效的刺激。另外,通过设置第 2a状态、第3a状态,还能起到通过施加电刺激排出疲劳肌肉中的疲劳物质的效果。再有,在 按照这样设定了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的该变形例1中,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 用效果。
[0202]再有,在实施例1中,在变更突发脉冲波的频率时,频率设置部(输出模式切换部 405)从存储在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内的突发脉冲波类型中选择 出规定的类型。代替这种方式,也可以按照下述变形例2这样来进行设置。如图16所示,在变 形例2中,具有:操作面54a、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计算部405b以及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设置部 405c,其中,操作面54a作为频率选择部,对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进行选择。
[0203]而且,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计算部405b根据由频率选择部(操作面54a)所选择出的 频率,对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的持续时间进行计算。
[0204]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设置部405c根据由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计算部405b所计算出的 上述持续时间,对上述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的持续时间进行设置。
[0205]另外,在变形例2中,对与实施例1同等的结构要素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206] 根据该变形例2,由于能够通过频率选择部(操作面54a)将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设置 为所期待的频率,因此通过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收缩的强度、收缩与松弛的间隔),对突发脉 冲波的频率进行适当设置,成为能够针对各使用者进行进一步高效的肌肉刺激的EMS装置 1。再有,在该变形例2中,除了发挥与突发脉冲波的频率的变更方式相关的作用效果之外, 还能够发挥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
[0207] 另外,槽113的形状、数量及位置不限定于实施例1的方式,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 例如,如图17所示的变形例3那样,槽113可以具有螺旋状弯曲的形状。另外,如图18所示的 变形例4那样,槽113可以具有两端113a、113b被配置在皮肤相对部101的外周端缘处,并在 俯视上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槽113的形状、粗细及条数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可以 变更为各种方式。
[0208] 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孔18的形状、数量及位置也不限定于实施例1的方式,可以变 更为各种方式。例如,虽然实施例1中的孔18呈大致长圆形,但是也可以将孔18的形状设置 为圆形。
[0209] 另外,虽然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在后视上皮肤相对部101的形状为圆形的EMS装置1 的例子,但是代替这种方式,还可以像以下的变形例5这样来设置。如图19所示,变形例5的 EMS装置le具有本体部10e和从本体部10e向外侧延伸出来的延伸部120e。在延伸部120e的 一侧表面上,排列成两列地配置有八个电极311~314、321~324。这些电极311~314、321~ 324构成为在身高方向Y上排列的四对电极对301~304。在本例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四对电 极对301~304中的最上侧Y1的电极对称为第1电极对301,随着从第1电极对301趋向下侧 Y2,按顺序称为第2电极对302、第3电极对303以及第4电极对304。
[0210] 本体部10e具有在后视上呈大致椭圆形的皮肤相对部101e。皮肤相对部101e与实 施例1同样地作为第2壳体112以及盖15。在皮肤相对部101e的较之盖15的更外侧,配置有多 个槽113。
[0211] 另外,在本体部10e的周围,配置有两对孔18(18a、18b)。孔18中的配置在上侧Y1的 一对孔18a被配置成:连接它们而形成的虚拟直线L1通过较之本体部10e的更靠上侧Y1处。 另外,一对孔18a被配置成:虚拟直线L1通过第2电极对302的上侧Y1的端缘附近。
[0212] 配置在下侧Y2的一对孔18b被配置成:连接它们而形成的虚拟直线L2通过较之本 体部10e的更靠下侧Y2处。另外,一对孔18b被配置成:虚拟直线L2通过第3电极对303的下侧 Y2的端缘附近。
[0213] 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再有,在图19中使用的符号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符号,除非 有特殊说明,否则就表示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要素。
[0214] 由于变形例5与实施例1同样地具有孔18和槽113,因此能够减轻长时间穿着时的 不快感,能够容易长时间持续穿着。另外,变形例5的EMS装置le与实施例1同样地能够特别 适合穿着在腹部上。
【主权项】
1. 一种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具备本体部、容纳在该本体部内的电源部、由该电源部供 应电力的同时形成在片状的基材上的电极部、和对向该电极部的电力供应进行控制的控制 部,该腹肌用电刺激装置构成为使所述电极部与人的腹部接触来对该腹部施加电刺激,其 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基材构成为单独的个体,所述本体部安装在该基材上,同时该本体 部与所述基材能够分离, 所述电极部具有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 所述基材具有形成所述第1电极群的第1基部和形成所述第2电极群的第2基部, 所述基材的构成为,在将所述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安装在所述腹部上时,在使所述第1基 部位于较之与所述人的身高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本体部的中心的中心线更靠所述人的右 手方向时,所述第2基部位于较之所述中心线更靠所述人的左手方向, 所述第1电极群和所述第2电极群之间构成为经由所述人能够通电,同时所述第1电极 群和所述第2电极群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电极。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群和所述第2电 极群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群所包含的电 极和所述第2电极群所包含的电极构成为:以所述中心线为基准位于线对称处。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群 和所述第2电极群分别包含三个电极。5.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 形成有向所述本体部切入的切入部。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形成有向所 述本体部切入的切入部。7.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及 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以分别覆盖所述电极的方式,可更换地贴附在所述第1基部和所述第2 基部上。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 状的垫以分别覆盖所述电极的方式,可更换地贴附在所述第1基部和所述第2基部上。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 状的垫以分别覆盖所述电极的方式,可更换地贴附在所述第1基部和所述第2基部上。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腹肌用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 胶状的垫以分别覆盖所述电极的方式,可更换地贴附在所述第1基部和所述第2基部上。
【文档编号】A61N1/36GK205434693SQ201620152103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9日
【发明人】松下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Mt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