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3243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与供电机构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在近红外发生器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接触的水冷器,所述的水冷器与水冷循环机构相连。优点在于:配有水冷循环机构和水冷器,水冷器对近红外发生器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
【专利说明】
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临床上需要用红外线进行治疗时,一般要都是采用中红外,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便:由于中红外发射时会产生比体温高出10?30度的高温,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出现细胞水分蒸发是无可避免;操作人员要不停的旋转手中红外治疗器械,以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但长时间运动极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以致会经常出现病灶局部有轻度灼伤现象,一但被红外线灼伤是很难恢复原样的;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目前的红外治疗根本无法实现;现在的近红外治疗设备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热量,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由于近红外光是不可见光,要使红外光源精确对准病灶有困难。
[0003]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脉冲式近红外线偏振光治疗仪[申请号:CN 02274066.X],是由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上的控制开关、显示灯等组成,在壳体内依次安装有光源、透镜、隔热片、滤光片、斩光器,在壳体外端安装有光缆,在光缆的一端安装有治疗头,在治疗头内安装有透镜和偏振片。
[0004]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操作人员要不停的旋转手中红外治疗器械,以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但长时间运动极容易使人产生疲劳,红外治疗设备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热量,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整体设计还不够合理。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避免因设备产热而病灶过治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与供电机构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在近红外发生器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接触的水冷器,所述的水冷器与水冷循环机构相连。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选用的是近红外发生器,其能够朝外发射近红外光,发射时不会产生比体温高的高温,不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能有效避免细胞水分蒸发;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还配有水冷循环机构和水冷器,水冷器对近红外发生器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
[0007]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内侧固设有近红外限距环,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穿设于近红外限距环中,所述的透光聚集镜通过呈筒状的防护定位套盖固定在手柄外壳上。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近红外限距环利于近红外发生器的固定。
[0008]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具有直径大于后端的筒状安装部,所述的水冷器、近红外发生器、近红外限距环、透光聚集镜和防护定位套盖均设置在筒状安装部上。
[0009]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的后端位于筒状安装部内,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的前端具有定位凸环且位于筒状安装部外,所述的防护定位套盖将定位凸环压紧在筒状安装部的端面和防护定位套盖之间,所述的透光聚集镜部分轴向露出于防护定位套盖外。定位凸环位于防护定位套盖和筒状安装部之间,利于近红外限距环固定。
[0010]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水冷循环机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水栗和储水罐,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水冷器相连且沿着手柄外壳轴向设置,所述的水栗和储水罐串联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的水栗为微型水栗且设置在手柄外壳内。水栗将储水罐中的冷水通过进水管栗入到水冷器中,水冷器中的水再通过出水管重新进入到储水罐中,从而实现水冷循环,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
[0011 ]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供电机构和水冷循环机构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的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壳内。
[0012]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控制系统上连接有用于调整近红外发生器所发出的近红外光强度的强度调节机构。
[0013]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供电机构为恒流电源。
[0014]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本系统还包括能够发出可视光的近红外光指示灯且当近红外光指示灯工作时其可视光的照射位置与近红外发生器所发射的近红外光的照射位置相同。近红外光指示灯能够指示近红外光的发射位置,操作人员使用时只调好角度聚好焦,即只要将红外光指示灯光对准病灶中心就可以,不需要旋转近红外治疗器械,也可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长时间治疗不会造成人员疲劳,不能造成病灶局部轻度灼伤现象,利于恢复。
[0015]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近红外光指示灯内置于手柄外壳前端或者外置于手柄外壳。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的优点在于:
[0017]第一,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选用的是近红外发生器,其能够朝外发射近红外光,发射时不会产生比体温高的高温,不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能有效避免细胞水分蒸发。
[0018]第二,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
[0019]第三,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还配有水冷循环机构和水冷器,水冷器对近红外发生器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
[0020]第四,近红外光指示灯能够指示近红外光的发射位置,操作人员使用时只调好角度聚好焦,即只要将红外光指示灯光对准病灶中心就可以,不需要旋转近红外治疗器械,也可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长时间治疗不会造成人员疲劳,不能造成病灶局部轻度灼伤现象,利于恢复。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图。
[0023]图中,手柄外壳1、近红外发生器2、供电机构3、透光聚集镜4、水冷器5、水冷循环机构6、近红外限距环7、防护定位套盖8、筒状安装部9、定位凸环10、进水管11、出水管12、水栗
13、储水罐14、机壳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2所示,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I,手柄外壳I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2,近红外发生器2与供电机构3相连,近红外发生器2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I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4,在近红外发生器2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I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2接触的水冷器5,水冷器5与水冷循环机构6相连。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选用的是近红外发生器2,其能够朝外发射近红外光,发射时不会产生比体温高的高温,不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能有效避免细胞水分蒸发;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还配有水冷循环机构6和水冷器5,水冷器5对近红外发生器2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
[0027]其中,手柄外壳I前端内侧固设有近红外限距环7,近红外发生器2穿设于近红外限距环7中,透光聚集镜4通过呈筒状的防护定位套盖8固定在手柄外壳I上。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近红外限距环7利于近红外发生器2的固定。更具体地说,手柄外壳I前端具有直径大于后端的筒状安装部9,水冷器5、近红外发生器2、近红外限距环7、透光聚集镜4和防护定位套盖8均设置在筒状安装部9上。更具体地说,近红外限距环7的后端位于筒状安装部9内,近红外限距环7的前端具有定位凸环10且位于筒状安装部9外,防护定位套盖8将定位凸环10压紧在筒状安装部9的端面和防护定位套盖8之间,透光聚集镜4部分轴向露出于防护定位套盖8外。定位凸环10位于防护定位套盖8和筒状安装部9之间,利于近红外限距环7固定。
[0028]其中,水冷循环机构6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水栗13和储水罐14,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分别与水冷器5相连且沿着手柄外壳I轴向设置,水栗13和储水罐14串联在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之间;水栗13为微型水栗且设置在手柄外壳I内。水栗13将储水罐14中的冷水通过进水管11栗入到水冷器5中,水冷器5中的水再通过出水管12重新进入到储水罐14中,从而实现水冷循环,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供电机构3和水冷循环机构6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壳15内。供电机构3为恒流电源。
[0029]作为一种改进,控制系统上连接有用于调整近红外发生器2所发出的近红外光强度的强度调节机构。本系统还包括能够发出可视光的近红外光指示灯且当近红外光指示灯工作时其可视光的照射位置与近红外发生器2所发射的近红外光的照射位置相同。近红外光指示灯能够指示近红外光的发射位置,操作人员使用时只调好角度聚好焦,即只要将红外光指示灯光对准病灶中心就可以,不需要旋转近红外治疗器械,也可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长时间治疗不会造成人员疲劳,不能造成病灶局部轻度灼伤现象,利于恢复。近红外光指示灯内置于手柄外壳I前端或者外置于手柄外壳I。
[003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1]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手柄外壳1、近红外发生器2、供电机构3、透光聚集镜4、水冷器5、水冷循环机构6、近红外限距环7、防护定位套盖8、筒状安装部9、定位凸环10、进水管
11、出水管12、水栗13、储水罐14、机壳1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主权项】
1.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I)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2),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与供电机构(3)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I)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4),在近红外发生器(2)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I)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2)接触的水冷器(5),所述的水冷器(5)与水冷循环机构(6)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I)前端内侧固设有近红外限距环(7),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穿设于近红外限距环(7)中,所述的透光聚集镜(4)通过呈筒状的防护定位套盖(8)固定在手柄外壳(I)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I)前端具有直径大于后端的筒状安装部(9),所述的水冷器(5)、近红外发生器(2)、近红外限距环(7)、透光聚集镜(4)和防护定位套盖(8)均设置在筒状安装部(9)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7)的后端位于筒状安装部(9)内,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7)的前端具有定位凸环(10)且位于筒状安装部(9)外,所述的防护定位套盖(8)将定位凸环(10)压紧在筒状安装部(9)的端面和防护定位套盖(8)之间,所述的透光聚集镜(4)部分轴向露出于防护定位套盖(8)外。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冷循环机构(6)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水栗(13)和储水罐(14),所述的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分别与水冷器(5)相连且沿着手柄外壳(I)轴向设置,所述的水栗(13)和储水罐(14)串联在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之间;所述的水栗(13)为微型水栗且设置在手柄外壳⑴内。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机构(3)和水冷循环机构(6)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的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壳(15)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统上连接有用于调整近红外发生器(2)所发出的近红外光强度的强度调节机构。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机构(3)为恒流电源。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包括能够发出可视光的近红外光指示灯且当近红外光指示灯工作时其可视光的照射位置与近红外发生器(2)所发射的近红外光的照射位置相同。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红外光指示灯内置于手柄外壳(I)前端或者外置于手柄外壳(I)。
【文档编号】A61N5/06GK205434708SQ201521142493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发明人】焦亚桂, 王云景, 焦大勇
【申请人】温州康诺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