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78080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包括打气泵、储气囊、安全阀、过滤器、间歇通气阀、鼻腔呼吸阀和软管连接组件,所述打气泵有两组,分别为脚动打气泵和电动打气泵。脚动打气泵和电动打气泵分别通过软管连接组件与储气囊周边连接,储气囊还通过连接组件分别与安全阀和过滤器连接,过滤器通过软管连接组件接间歇通气阀的进气端,间歇通气阀通过软管连接组件接鼻腔呼吸阀的进气端,鼻腔呼吸阀出气端制成与人体鼻孔位置对应的锥形喷气嘴形状。通过电源和脚动进行打气;便携式可穿戴,使其能在高原地区和野外运动使用;间歇通气阀、鼻腔呼吸阀等部件制作采用粘胶工艺,加工难度小,制造成本低,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专利说明】
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
[0001 ] 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动电动气体加压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提高缺氧人群血氧饱和度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
【背景技术】
[0003]在肺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扩散进入血液的速度与肺泡内外氧气压力和浓度梯度成正比,梯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缺氧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提高吸入氧气浓度、增大吸入空气压力两种技术方案,其中提高吸入氧气浓度方法运用最多,如深冷法制氧机、分子筛制氧机、氮氧膜富氧机、磁场法富氧器、化学和电化学制氧装置、氧气瓶罐等,但增大吸入空气压力的技术方案应用较少。提高吸入气体氧气浓度技术方案治疗效果好、见效快、应用广,存在问题是设备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维护项目多;相应地,增大吸入空气压力的技术方案设备结构简单,能耗消耗较低,维护内容较少,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增大吸入空气压力的技术方案更具应用前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高海拔地区大气压力不足造成的环境性缺氧和各种呼吸能力弱化造成病理性或生理性缺氧,提出一种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可穿戴身上使用,行走时通过重力驱动脚动打气栗产生压缩空气,停止时通过电力驱动电动打气栗产生压缩空气,气体沿着管路和储气囊、经间歇通气阀和鼻腔呼吸阀控制后按呼吸频率同步进入人体,能够很好解决高原低压环境和呼吸能力弱化引起的缺氧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包括打气栗、储气囊、安全阀、过滤器、间歇通气阀、鼻腔呼吸阀和软管连接组件,所述打气栗有两组,分别为脚动打气栗和电动打气栗。脚动打气栗和电动打气栗分别通过软管连接组件与储气囊周边连接,储气囊还通过连接组件分别与安全阀和过滤器连接,过滤器通过软管连接组件接间歇通气阀的进气端,间歇通气阀通过软管连接组件接鼻腔呼吸阀的进气端,鼻腔呼吸阀出气端制成与人体鼻孔位置对应的锥形喷气嘴形状。
[0006]优选地,所述电动打气栗通过导线连接一个输出直流电的电源适配器,电动打气栗输出气体压力不小于70 kPa,输出气体流量不小于12L/min。所述电动打气栗的栗体和电动机集成,并以直流电源供电。所述电源适配器为直流电源,输出电压和电流满足电动打气栗的工作要求。
[0007]优选地,所述脚动打气栗为柔性脚动打气栗或是刚性脚动打气栗;所述柔性脚动打气栗包含柔性封闭腔体、第一复位弹簧、底座、进气阀和出气阀,第一复位弹簧安装于柔性封闭腔体内,柔性封闭腔体固定在底座上,同样固定在底座上的进气阀和出气阀连通柔性封闭腔;所述刚性脚动打气栗包含基座、单向阀、刚性封闭腔体、第二复位弹簧、活塞和驱动杠杆,第二复位弹簧和活塞置于刚性封闭腔体内,单向阀固定在刚性封闭腔外壁面靠近基座的位置,驱动杠杆通过铰链与活塞外端连接,刚性封闭腔体底部和驱动杠杆一端通过铰链与基座连接;所述脚动打气栗输出气体压力不小于30kPa,输出气体流量不小于12L/min0
[0008]优选地,所述柔性封闭腔体为柱状结构,其截面为类似鞋底形、圆形或多边形。
[0009]优选地,所述储气囊为弹性扁袋结构,容积I?3L,耐压值大于100kPa,其四周分别设有与脚动打气栗、电动打气栗、安全阀和过滤器相连的接口。
[0010]优选地,所述安全阀安全泄放压力大小可调,内径与软管连接组件相互匹配。
[0011]优选地,所述过滤器连接位置与间歇通气阀交换;即储气囊接间歇通气阀的进气端,间歇通气阀与过滤器连接,过滤器接鼻腔呼吸阀的进气端。
[0012]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为圆柱形或扁平型结构,设置在间歇通气阀内部形成集成结构;滤芯可过滤5.0um以上粒径颗粒。
[0013]优选地,所述间歇通气阀包含进气端、阀座、阀片、弹簧、阀盖、吸气单向阀和出气端;所述阀片和弹簧置于阀盖与阀座形成的空间之中,阀盖分别设有吸气单向阀和出气端的气管接头,阀座设有进气端的气管接头,且其内径大于进气端的内径;阀片紧贴进气端,且其直径小于阀座,阀盖通过卡扣、螺杆或胶水与阀座密封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吸气单向阀固定在阀盖上,允许外界空气进入,阻止内部气体流出。
[0015]优选地,所述的鼻腔呼吸阀包括进气端、软管、软垫和喷气嘴;所述锥形喷气嘴数量为2个,锥度45°的喷气嘴大端与软管连通,喷气嘴小端间距与人体鼻孔中心距对应;所述软垫类似柔性膜片,长宽大于成人鼻头,中间位置开有两个与喷气嘴大端相同的异形孔,通过中间位置的两个异形孔固定于喷气嘴大端,阻止外界空气进入鼻腔,允许内部气体流出鼻腔。
[0016]优选地,所述间歇通气阀进气端气管接头以前的软管为硅胶管连接组件、出气端气管接头以后的软管为乳胶管连接组件。乳胶管内径与相邻两个组件进气、出气接头匹配,长度为400_800mm。
[0017]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8]1.本实用新型脚动电动打气栗设计压力满足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和各种呼吸机能弱化情况的使用要求,实际使用时根据不同海拔和缺氧情况调节安全阀泄压值,不会出现气压伤等安全事故;
[0019]2.本实用新型为穿戴型,可以将脚动打气栗固定在鞋底下与脚同步运动;电源适配器、电动打气栗、储气囊、安全阀、过滤器、间歇通气阀等组件固定在腹部,鼻腔呼吸阀及吸气软管固定在头部,所有组件如同衣服一样穿在身上,同人体一起运动;
[0020]3.本实用新型依靠重力驱动脚动打气栗和电力驱动电动打气栗产生压缩空气,有无电源均可使用,特别适合于高原地区人群和老人、孕妇使用;
[0021]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鼻腔呼吸阀上的两个大半锥形喷气嘴的设置,使压缩空气在鼻腔内断续喷气,减少了压缩空气流失,提高了吸氧效率,且使鼻腔呼吸阀能牢固穿戴,不容易脱落;
[0022]5.本实用新型的脚动打气栗、电动打气栗、储气囊、安全阀、过滤器等部件采用标准组件,采购方便,价格适中,货源充足;间歇通气阀、鼻腔呼吸阀等部件制作采用粘胶工艺,加工难度小,制造成本低,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原理图;
[0024]图2为图1中过滤器(6)与间歇通气阀(7)交换位置的原理图;
[0025]图3为柔性脚动打气栗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刚性脚动打气栗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间歇通气阀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过滤器(6)装在间歇通气阀(7)内部的集成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鼻腔呼吸阀及软管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电源适配器;2、电动打气栗;3、脚动打气栗;4、储气囊;5、安全阀;6、过滤器;7、间歇通气阀;8、鼻腔呼吸阀;9、柔性封闭腔体;10、第一复位弹簧;11、底座;12、进气阀;13、出气阀;14、基座;15、单向阀;16、刚性封闭腔体;17、第二复位弹簧;18、活塞;19、驱动杠杆;20、进气端;21、阀座;22、阀片;23、弹簧;24、阀盖;25、吸气单向阀;26出气端;27、软管;28、软垫;29、喷气嘴。
[0031]【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3]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包含电源适配器1、电动打气栗
2、两组脚动打气栗3、储气囊4、安全阀5、过滤器6、间歇通气阀7、鼻腔呼吸阀8和软管连接组件;电源适配器通过导线与电动打气栗相连,电动打气栗、脚动打气栗通过软管与储气囊下边相连,安全阀和过滤器通过软管与储气囊上边相连,间歇通气阀通过软管与过滤器相连,鼻腔呼吸阀通过软管与间歇通气阀相连;所述电动打气栗输出气体压力为70kPa、输出气体流量为12L/min;所述脚动打气栗输出气体压力为30kPa、输出气体流量为12L/min;所述电源适配器为直流电源;所述储气囊为长条形弹性储气囊,容积I?3L,耐压值大于100 kPa,其四周分别设有与脚动打气栗、电动打气栗、安全阀和过滤器相连的接口;所述安全阀安全泄放压力大小可调,内径与软管相同;所述过滤器为圆柱形或扁柱形结构,滤芯可过滤5.0um以上粒径颗粒;所述间歇通气阀以前的连接组件为娃胶管,其内径为8?10mm。
[0034]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柔性脚动打气栗结构示意图,包含柔性封闭腔体9、第一复位弹簧10、底座11、进气阀12和出气阀13;柔性封闭腔内装第一复位弹簧,然后共同固定在底座上,进气阀和出气阀也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柔性封闭腔体为柱状结构,其截面类似鞋底形、圆形或多边形,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置于柔性封闭腔体内,所述进气阀、出气阀与柔性封闭腔体连通。
[0035]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刚性脚动打气栗结构示意图,包含基座14、单向阀15、刚性封闭腔体16、第二复位弹簧17、活塞18和驱动杠杆19;活塞和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在刚性封闭腔体内,单向阀安装在刚性封闭腔体外面靠近基座的位置,刚性封闭腔体一端和驱动杠杆一端分别固定在基座上。
[0036]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间歇通气阀结构示意图,包含进气端20、阀座21、阀片22、弹簧23、阀盖24、吸气单向阀25和出气端26 ;所述阀盖通过卡扣、螺杆或胶水等方式与阀座密封连接;所述阀片和弹簧置于阀盖与阀座形成的空间之中,阀片紧贴进气端,直径50?75mm;所述阀盖上设有吸气单向阀25和气管接头;所述阀座21上设有气管接头,阀座内径50?80mm。
[0037]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鼻腔呼吸阀及软管结构示意图,包含出气端26、软管27、软垫28和喷气嘴29;软管两端合并后接出气端26,软管中间位置制作两个大半锥形喷气嘴,喷气嘴套上软垫;所述喷气嘴数量为2个,呈大半锥形,大端直径同与之相连的软管,锥度45°左右,并分别与成人鼻孔中心距对应;所述软管为乳胶管,其内径与相邻两个组件进气阀、出气阀匹配,长度400?800mm。
[0038]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气栗、储气囊(4)、安全阀(5)、过滤器(6)、间歇通气阀(7)、鼻腔呼吸阀(8)和软管连接组件,所述打气栗包括脚动打气栗(3)和电动打气栗(2);所述脚动打气栗和电动打气栗分别通过软管连接组件与储气囊(4)周边连通,储气囊(4)还通过软管连接组件分别与安全阀和过滤器(6)连接,过滤器(6)通过软管连接组件接间歇通气阀(7)的进气端,间歇通气阀(7)通过软管连接组件接鼻腔呼吸阀(8)的进气端,鼻腔呼吸阀(8)出气端制成与人体鼻孔位置相对应的锥形喷气嘴(29)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打气栗(2)通过导线连接一个输出直流电的电源适配器(I),电动打气栗(2)输出气体压力不小于70 kPa,输出气体流量不小于12L/mi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动打气栗(3)为柔性脚动打气栗或是刚性脚动打气栗;所述柔性脚动打气栗包含柔性封闭腔体(9)、第一复位弹簧(10)、底座(11)、进气阀(12)和出气阀(13),第一复位弹簧(10)安装于柔性封闭腔体内,柔性封闭腔体固定在底座上,同样固定在底座上的进气阀和出气阀连通柔性封闭腔;所述刚性脚动打气栗包含基座(14)、单向阀(15)、刚性封闭腔体(16)、第二复位弹簧(17)、活塞(18)和驱动杠杆(19),第二复位弹簧和活塞置于刚性封闭腔体内,单向阀固定在刚性封闭腔外壁面靠近基座的位置,驱动杠杆通过铰链与活塞外端连接,刚性封闭腔体底部和驱动杠杆一端通过铰链与基座连接;所述脚动打气栗(3)输出气体压力不小于30kPa,输出气体流量不小于12L/mi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述柔性脚动打气栗的柔性封闭腔体(9)为柱状结构,其截面为类似鞋底形、圆形或多边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囊(4)为弹性扁袋结构,容积I?3L,耐压值不低于100 kPa。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6)的连接位置与间歇通气阀(7)交换;即储气囊(4)接间歇通气阀(7)的进气端,间歇通气阀(7)与过滤器(6)连接,过滤器(6)接鼻腔呼吸阀(8)的进气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6)为圆柱形或扁柱型结构,设置在间歇通气阀(7)内部形成集成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通气阀(7)包含进气端(20)、阀座(21)、阀片(22)、弹簧(23)、阀盖(24)、吸气单向阀(25)和出气端(26);所述阀片(22)和弹簧(23)置于阀盖(24)与阀座(21)形成的空间之中,阀盖(24)分别设有吸气单向阀(25)和出气端(26)的气管接头,阀座(21)设有进气端(20)的气管接头,且其内径大于进气端(20)的内径;阀片(22)紧贴进气端(20),且其直径小于阀座(21),阀盖(24)通过卡扣、螺杆或胶水与阀座(21)密封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腔呼吸阀(8)包含出气端(26)、软管(27)、软垫(28)和喷气嘴(29);所述锥形喷气嘴(29)数量为2个,锥度45°的喷气嘴大端与软管(27)连通,喷气嘴小端间距与人体鼻孔中心距对应;所述软垫(28)通过中间位置的两个异形孔固定于喷气嘴大端,阻止外界空气进入鼻腔,允许内部气体流出。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脚动电动加压吸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通气阀(7)进气端(20)气管接头以前的软管为硅胶管连接组件、出气端(26)气管接头以后的软管为乳胶管连接组件。
【文档编号】A61M16/00GK205460286SQ201620156697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日
【发明人】吴新社
【申请人】吴新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