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0841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理讯号侦测带包括:带状织物、导电传输单元、电讯号侦测单元、止滑结构及数据传送单元。导电传输单元的导电件穿设于带状织物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电讯号侦测单元及数据传送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电讯号侦测单元定义有感应部及连接部,感应部能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面,以侦测生物体的微量电讯号,连接部与导电件电性连接,而能据以透过数据传送单元将微量电讯号向外传送。止滑结构对应遮蔽部分的感应部,而能与感应部一同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面,进而可有效避免感应部相对于生物体滑动的问题。
【专利说明】
生理讯号侦测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生理讯号侦测带,特别是一种能有效防止生理讯号侦测带在生物体活动时脱离的生理讯号侦测带。
【背景技术】
[0002]按,现今常见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多是透过相关的绑带或是扣具结构,环绕设置于用户(或是生物体)上,而透过生理讯号侦测带的电极结构,贴附于用户的皮肤(或是生物体的体表面),据以侦测用户(或是生物体)的生理讯息(例如心跳)。此种生理讯号侦测带除了特定病患需要配戴外,目前也广泛地应用在各式运动员的训练中,藉以实时监测该运动员的各项生理讯息。
[0003]然而,此种生理讯号侦测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有多种问题,其中一个最为麻烦的问题是,生理讯号侦测带的感应部容易在使用者(例如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运动或是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脱离用户的皮肤(生物体的体表面),从而造成讯号侦测上的缺失,进而造成侦测上的不便。因此,如何使生理讯号侦测带在用户活动时,不易脱离用户的皮肤(生物体的体表面),实为相关业者所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缘此,本实用新型研究人员于是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理讯号侦测带,用以解决已知技术中,生理讯号侦测带容易因为生物体的活动,而造成感测单元相对于生物体的体表面滑动,而造成感测不准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理讯号侦测带,其适以设置于一生物体的体表面,所述生理讯号侦测带包括:一带状织物、至少一导电传输单元、至少一电讯号侦测单元、止滑结构及数据传送单元。带状织物的两端能选择性的相互连接,带状织物的两个相反的表面分别定义为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至少一导电传输单元穿设于带状织物。至少一电讯号侦测单元设置于第一表面,电讯号侦测单元定义有一感应部及一连接部,感应部相反于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外表面能对应贴附于该生物体的体表面,以侦测生物体的微量电讯号,连接部与感应部相连接,且连接部与导电传输单元相互电性连接,而连接部能将感应部所侦测的微量电讯号传送至导电传输单元。止滑结构设置感应部的外周缘与第一表面的交界处,而止滑结构对应遮蔽感应部的部分的外周缘及部分的第一表面;止滑结构相反于设置于第一表面的外表面具有微结构,而能与感应部一同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面。数据传送单元设置于带状织物的第二表面,且数据传送单元与导电传输单元相互电性连接,而数据传送单元能透过导电传输单元,接收连接部所传送的微量电讯号,并据以将其转换为数据传输讯号。
[0006]其中,该导电传输单元包含有两个导电件,该两个导电件分别设置于该带状织物的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设置于该第二表面的该导电件与该数据传送单元的一电连接结构,为能相互卡扣的扣具。
[0007]其中,该电讯号侦测单元为多层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且该电讯号侦测单元与该生物体的体表面接触的表面为导电织物。
[0008]其中,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具有一导电层、一接口层及一底层,该导电层及该底层设置于该接口层的两个相对的表面;该导电层形成有多个微孔洞,该导电层用以感测并传送该微量电讯号,该底层相反于与该接口层相连接的一侧,能与该第一表面相互连接。
[0009]其中,该电讯号侦测单元还定义有一延伸部,该连接部透过该延伸部与该感应部相连接,该延伸部沿一横向方向的宽度,小于该感应部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且该感应部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小于该带状织物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
[0010]其中,还包含有一绝缘隔离件,其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而能对应遮蔽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该导电件、该电讯号侦测单元的该连接部、该延伸部及至少一部分的该感应部。
[0011]其中,该生理讯号侦测带具有两个该导电传输单元,该电讯号侦测单元为一带状结构,且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定义有一非导电区,该非导电区据以将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区隔为两个导电区,各该导电区定义有该感应部,该两个导电区的该感应部能对应与该两个导电传输单元电性连接。
[0012]其中,各该电讯号侦测单元的该导电区,还定义有该连接部,其能对应与该两个导电传输单元电性连接。
[0013]其中,还包含有一绝缘隔离件,其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而能对应遮蔽该非导电区及该两个导电区的该连接部。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透过止滑结构的设置可有效避免生理讯号侦测带在生物体活动时,相对于生物体滑动,进而造成感测不准确的问题。
[0015]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分解示意图。
[0017]图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组装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前视图。
[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电讯号侦测单元的剖视图。
[002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止滑结构的不同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0023]图11、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又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及前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生理讯号侦测带;10-带状织物;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103-通孔;11-连接件;20-导电传输单元;21、21’_导电件;30-电讯号侦测单元;31-感应部;32-延伸部;33-连接部;301-导电层;3011-微孔洞;302-接口层;303-底层;40-止滑结构;50-数据传送单元;51-电连接结构;60-绝缘隔离件;Zl-非导电区;Z2-导电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发明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也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实用新型的图式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描绘,也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002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及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生理讯号侦测带I包含有一带状织物10、两个导电传输单元20、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两个止滑结构40、一数据传送单元50。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及止滑结构40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一侧,数据传送单元50则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相反一侧,导电传输单元20穿设于带状织物10,而使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与数据传送单元50相互电性连接。电讯号侦测单元30能用以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面,而侦测该生物体的微量电讯号,并据以透过导电传输单元20,将该微量电讯号传递至数据传送单元50,以透过数据传送单元50将其转换为数据传输讯号,而透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相对应的装置(例如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传递该数据传输讯号。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生理讯号侦测带I包含有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及两个止滑结构40为例,但于其他特殊应用中,生理讯号侦测带I也可以是仅包含有单一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及单一个止滑结构40。
[0028]进一步来说,带状织物10的两个相对面设置的表面分别定义为一第一表面101及一第二表面102。带状织物10的两端可以是分别设置有可相互连接的连接件11,据以可使带状织物10的两端可通过该连接件11而相互连接,进而形成一环状结构;具体来说,使用者可以是透过连接件11而将生理讯号侦测带I环绕设置于待侦测的生物体上。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连接件11可以是任何型式,例如图中所示的扣件型式,也或者可以是魔鬼毡、磁吸结构等,于此不加以限制。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带状织物10可以是由具有弹性的纤维所制成,且在更好的实施态样中,带状织物10内可依据需求含有蓄光纤维、抗菌纤维、温致变色纤维等,在此不加以限定。
[0029]各导电传输单元20穿设于带状织物10,其可以包含有两个导电件21、21’,而所述两个导电件21、21’可以是分别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且两个导电件21、21’装设于带状织物10上时彼此电性连接;当然,为使导电传输单元20能穿设于带状织物10上,带状织物10可以对应具有通孔103。在实际应用中,导电传输单元20可以是金属导电结构,而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二表面102的导电件21’可以是与数据传送单元50的一电连接结构51相对应配合设计,例如设置于第二表面102的导电件21’与数据传送单元50的电连接结构51可以是如图中所示,为彼此能相对应卡扣的扣具型式;相似地,设置于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则可以是配合实际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连接部33(于后详述)的外型对应进行设计,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特别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各导电传输单元20也可以是仅包含有单一个导电件(例如是仅包含图中的导电件21’),而其可以是固定设置于第二表面102,且该导电件21’可以是具有穿过带状织物10而能与连接部33相互固定的结构,在此不加以限制。
[0030]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为导电纤维,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在实际应用中,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可以是以胶合、超音波熔接、车缝等方式,固定设置于带状织物10上,在此不加以限制。另外,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型及其内含的纤维材料也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例如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可以是内含有蓄光纤维、抗菌纤维、温致变色纤维等相关具有特殊功能的纤维材料。
[0031]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定义有一感应部31、一延伸部32及一连接部33,感应部31与延伸部32相连接,且延伸部32与连接部33相连接。感应部31的外型可以是大致对应于带状织物1的外型,且感应部31沿一横向方向(图2中的Z轴方向)的宽度,可以是小于带状织物10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感应部31相反于面对第一表面101的一表面定义为一感应表面(图未标示),其用以与生物体的体表面接触,以侦测该生物体的微量电讯号。延伸部32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可以是小于感应部31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连接部33对应与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相互电性连接,而连接部33能据以将感应部31所感测的微量电讯号,透过导电件21、21’传递至数据传送单元50。在实际应用中,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连接部33的外型,可以是配合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的外型设计,例如可以是如图中所示,各连接部33与设置于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相互对应具有圆形状的外型。
[0032]如图2所示,两个止滑结构40可以是呈现为环形的片状结构,而两个止滑结构40的外型大致对应于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型,且各止滑结构40的大小是略大于其所对应的电讯号侦测单元30,即,各止滑结构40沿前述横向方向(图中的Z轴方向)的宽度,大于电讯号侦测单元30沿横向方向的宽度。
[0033]如图3所示,各止滑结构40可以是对应设置于其所对应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周缘与第一表面101的交界处,而对应遮蔽部分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周缘与部分的第一表面101,据以各止滑结构40可增强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周缘的结构强度。具体来说,在此所指的电讯号侦测单元30是以导电织物所制成,因此,各止滑结构40可直接做为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收边结构。再者,各止滑结构40能与其所对应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感应部31—同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面,进而让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感应部31在生物体活动时,不易相对于生物体的体表面移动。在较佳的态样中,各止滑结构40与感应部31的感应表面(相反于面对第一表面101的表面)相同侧的表面,可以是具有微结构,而能据以增加其与生物体的体表面接触时的摩擦力。
[0034]特别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各止滑结构40可以是先形成在其所对应的感应部31的外周缘,而后再与电讯号侦测单元30—并固定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当然,在另外的实施态样中,各止滑结构40也可以是在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固定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后,再对应设置于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周缘与第一表面101的交界处;或者,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与止滑结构40同时固定设置于带状织物10。
[0035]值得一提的是,止滑结构40依据实际不同的制作流程(如上所述,例如是先与电讯号侦测单元30相结合后,再设置于带状织物10;或是,直接设置于已设置有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带状织物10上),而可以是具有不相同的材质及制作方式,例如止滑结构40可以是另一织物,而以车缝、胶合或是超音波熔接的方式形成于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与第一表面101上,抑或者止滑结构40可以是涂料,而对应涂布于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周缘与第一表面101的交界处。当然,在实际实施中,止滑结构40的宽度及其设置位置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图中所示仅为其中一种态样,并不以此为限。
[0036]如图3及图4所示,当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及其所对应的止滑结构40皆对应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后,绝缘隔离件60则对应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且对应遮蔽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连接部33的位置,藉以避免生物体直接接触设置于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换言之,绝缘隔离件60的大小是大于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连接部33及延伸部32,而小于带状织物10,在较佳的实施态样中,绝缘隔离件60的大小可如图中所示,大致对应于电讯号侦测单元30。
[0037]如图5及图6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可达到相对较大的感测效能,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感应部31沿前述横向方向的宽度,可以是略小于带状织物10沿前述横向方向的宽度,而各止滑结构40则对应形成于邻近带状织物10的边界处。当然,在其他的应用中,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及止滑结构40的大小、外型及其设置位置,皆不以图中所示为限。
[0038]请参阅图7,其显示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可以是多层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其可以是包含有一导电层301、一接口层302及一底层303。导电层301与底层303分别设置于接口层302的两个相对面的表面,导电层301、接口层302及底层303可以分别为不同材质或是相同材质的织物,而透过胶合、车缝或是超音波熔合等方式相互固定。导电层301用以感测并传送该微量电讯号。
[0039]具体来说,导电层301可以是导电织物,接口层302可以是吸水的织物,而底层303则可以是绝缘织物。其中,所述导电层301相反于与接口层302相连接的外表面,即为前述的感应表面,而所述底层303的相反于与接口层302相连接的外表面则是对应设置于第一表面101。在实际应用中,电讯号侦测单元30整体可以是具有可饶性,且所述导电层301可以是利用多种方法制备,例如可以是将纤维和细碎的金属混纺、电纺含有奈米金属颗粒的纤维、混纺导电聚合物或是在纤维表面上镀上导电材料等。
[0040]在较佳的实施态样中,导电层301可以是如图中所示,具有多个微孔洞3011,藉此,导电层301的外表面(感应表面)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面时,生物体的汗液将可透过微孔洞3011进入接口层302中,而被接口层302所吸收,导电层301进而可透过接口层302中所含有的液体,增加感测的导电率,从而增加导电层301侦测生物体的体表面的微量电讯号的效能。另外,底层303在较佳的实施态样中,可以是可防水材质。
[0041]数据传送单元50是对应可拆卸地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二表面102,且数据传送单元50能依据设置于第二表面102的导电件21’的形式的不同,而具有相对应的电连接结构51(例如是图中的扣具形式),藉以,数据传送单元50能透过该电连接结构51与导电件21’电性连接,从而通过导电件21’接收来自电讯号侦测单元30所传送至设置于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的微量电讯号。
[0042]换言之,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感应部31,由生物体的体表面所侦测到的微量电讯号,将通过导电传输单元20(设置于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的导电件21、21’),从而传递至数据传送单元50,藉此透过数据传送单元50内部的相关构件的处理,从而将该微量电讯号转换为相对应的相关数据传输讯号,以传送至相对应的装置(例如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其中,所述位于数据传送单元50内的相关构件,可依据需求加以设置,例如可以是至少包含有微处理器、电源供应及管理单元、讯号转换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例如是蓝牙、红外线传输模块)、滤波单元、讯号放大器等,用以将所述微量电讯号,转换成相关的数据传输讯号以向外传送。
[0043]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数据传送单元50透过所述相关电连接结构51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02的导电件21’的相对应配合,从而可拆卸地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二表面102。但,在其他特殊的应用中,所述数据传送单元50也可以是直接固定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二表面102,藉以可使生理讯号侦测带I成为一次性使用产品;当然,也可是使数据传送单元50具有相对应的可更换电池的结构,从而使其可重复利用。
[0044]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I的不同实施态样,在本实施例主要是举例说明,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可具有不同形式的变化,而生理讯号侦测带I的其他相关结构,则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如图8所示,有别于前述实施例,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可以是不具有前述的延伸部32(如图2所示),而电讯号侦测单元30整体可以是呈现为一宽度大致相同的矩形体(当然,不局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而两个电讯号侦测单元30彼此相邻近的一端,则对应为前述的连接部33。
[0045]如图9所示,在其他的实施态样中,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外露于第一表面101的感应部31的外型,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的外型,相对地,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所对应的止滑结构40则可依据各感应部31的外型而设置于其外周缘与第一表面101的交界处。
[0046]如图10所示,在另一实施态样中,各电讯号侦测单元30所对应的止滑结构40,也可以是不完全沿感应部31的外周缘设置,而可以是仅设置于感应部31的部分外周缘与带状织物10的交界处。当然,图中所示的止滑结构40的设置位置,仅为其中一示范态样不以此为限。
[0047]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理讯号侦测带的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生理讯号侦测带I包含有一带状织物10、两个导电传输单元(图未标示,请复参图2)、一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一止滑结构40及一数据传送单元50。带状织物1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定义为一第一表面101及一第二表面102;电讯号侦测单元30设置于第一表面101,而数据传送单元50则设置于第二表面102,导电传输单元20穿设于带状织物10,而能使电讯号侦测单元30与数据传送单元50相互电性连接,且导电传输单元20能据以使电讯号侦测单元30所侦测到的微量电讯号,传递至数据传送单元50。其中,关于导电传输单元20、数据传送单元50的详细说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针对本实施例的电讯号侦测单元30进行详细说明。
[0048]如图11所示,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可以是具有一非导电区Zl,而该非导电区Zl则可据以将该电讯号侦测单元30,对应分隔为两个导电区Z2,各导电区Z2中则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定义有一感应部31及一与感应部31相连接的连接部33。各导电区Z2中的感应部31是用来与生物体的体表面接触,而各导电区Z2中的连接部33则是用来与对应设置于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电性连接。
[0049]如图11及图12所示,止滑结构40则可以是大致对应于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型;而,止滑结构40设置于带状织物10的第一表面101时,可以对应遮蔽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外周缘与第一表面101的交界处。当然,止滑结构40的设置方式、材质、外型及设置位置等,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不局于图中所示。绝缘隔离件60则可以是对应遮蔽电讯号侦测单元30的非导电区Zl及两个导电区Z2的连接部33设置,且可同时遮蔽设置于第一表面101的导电件21。
[00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理讯号侦测带适以设置于一生物体的体表面,所述生理讯号侦测带包括: 一带状织物,其两端能选择性的相互连接,该带状织物的两个相反的表面分别定义为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至少一导电传输单元,其穿设于该带状织物; 至少一电讯号侦测单元,其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定义有一感应部及一连接部,该感应部远离该第一表面的外表面能对应贴附于该生物体的体表面,以侦测该生物体的微量电讯号,该连接部与该感应部相连接,且该连接部与该导电传输单元相互电性连接,而该连接部能将该感应部所侦测的微量电讯号传送至该导电传输单元; 一止滑结构,其设置该感应部的外周缘与该第一表面的交界处,而该止滑结构对应遮蔽该感应部的至少一部份的外周缘及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该止滑结构远离该第一表面的外表面具有微结构,而能与该感应部一同贴附于该生物体的体表面;以及 一数据传送单元,其设置于该带状织物的该第二表面,且该数据传送单元与该导电传输单元相互电性连接,而该数据传送单元能透过该导电传输单元,接收该连接部所传送的微量电讯号,并据以将其转换为数据传输讯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该导电传输单元包含有两个导电件,该两个导电件分别设置于该带状织物的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设置于该第二表面的该导电件与该数据传送单元的一电连接结构,为能相互卡扣的扣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该电讯号侦测单元为多层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且该电讯号侦测单元与该生物体的体表面接触的表面为导电织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具有一导电层、一接口层及一底层,该导电层及该底层设置于该接口层的两个相对的表面;该导电层形成有多个微孔洞,该导电层用以感测并传送该微量电讯号,该底层相反于与该接口层相连接的一侧,能与该第一表面相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该电讯号侦测单元还定义有一延伸部,该连接部透过该延伸部与该感应部相连接,该延伸部沿一横向方向的宽度,小于该感应部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且该感应部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小于该带状织物沿该横向方向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绝缘隔离件,其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而能对应遮蔽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该导电件、该电讯号侦测单元的该连接部、该延伸部及至少一部分的该感应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该生理讯号侦测带具有两个该导电传输单元,该电讯号侦测单元为一带状结构,且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定义有一非导电区,该非导电区据以将该电讯号侦测单元区隔为两个导电区,各该导电区定义有该感应部,该两个导电区的该感应部能对应与该两个导电传输单元电性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各该电讯号侦测单元的该导电区,还定义有该连接部,其能对应与该两个导电传输单元电性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理讯号侦测带,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绝缘隔离件,其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而能对应遮蔽该非导电区及该两个导电区的该连接部。
【文档编号】A61B5/00GK205514581SQ201620116456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5日
【发明人】陈东釽
【申请人】万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