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保护内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1315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阴茎保护内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阴茎保护内裤,它包括内裤(3),在所述的内裤(3)中间开有内裤口(3.1),在所述的内裤口(3.1)安装有防过敏胶布制作而成的阴茎底盘(1),在所述的阴茎底盘(1)的下方安装有同口径的帽身(2);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术后往往由于会阴部的不适而拉扯尿道或抓挠会阴部伤口,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严重时可导致伤口裂开的缺点,具有简单而实用,且能促进患儿伤口的愈合的优点。
【专利说明】
阴茎保护内裤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是一种阴茎保护内裤。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先天性尿道下裂、包皮过长、包茎的患儿越来越多,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逐渐突现出一个新的问题一一阴茎伤口的护理。
[0003]但由于患儿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控能力,术后往往由于会阴部的不适而拉扯尿道或抓挠会阴部伤口,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严重时可导致伤口裂开。
[0004]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支被架来保护患儿的会阴部伤口,这个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完全防止患儿的抓扯,冬天时患儿也容易受凉,而且不适合出院后的家庭护理。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因患儿剧烈活动或抓挠而影响的伤口的愈合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阴茎保护内裤,其简单而实用,且能促进患儿伤口的愈合。
[0006]本实用新型阴茎保护内裤它包括内裤,在所述的内裤中间开有内裤口,在所述的内裤口安装有防过敏胶布制作而成的阴茎底盘,在所述的阴茎底盘的下方安装有同口径的帽身。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帽身上设置有若干小孔。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阴茎底盘与所述的帽身之间的内圈采用0.5毫米的螺旋拧口结构。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帽身为硬制透明塑胶帽身。
[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优点:1、采用本实用新型阴茎保护内裤的结构解决了因患儿烦躁不安而抓挠伤口,影响伤口的愈合;2、本实用新型阴茎保护内裤避免了使用临床上支被架的造成的缺陷;3、采用本实用新型阴茎保护内裤的结构为患儿家长减轻照护患儿的担负。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内裤的具体示意图。
[0013]图中:阴茎底盘1、内圈1.1、帽身2、小孔2.1、内裤3、内裤口3.1。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15]参照图1-2所示:阴茎保护内裤,它包括内裤3,在所述的内裤3中间开有内裤口3.1,在所述的内裤口3.1安装有防过敏胶布制作而成的阴茎底盘I,在所述的阴茎底盘I的下方的通口处安装有同口径的帽身2;在所述的帽身2上设置有若干小孔2.1;所述的阴茎底盘I与所述的帽身2之间的内圈1.1采用0.5毫米的螺旋拧口结构;所述的帽身2为硬制透明塑胶制作而成。
[0016]下面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在具体的使用过程,它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所有使用实施方式。
[0017]当出现病患时,将阴茎底盘I可贴于患儿阴囊外,采用圆形防过敏胶布制作而成,阴茎底盘I与所述的帽身2之间的内圈1.1设计为约0.5cm的螺旋拧口;以便于更换胶布和伤口换药。帽身2采用有一定硬度的透明塑胶用帽身,以患儿捏不塌陷为宜且便于观察伤口大小根据阴茎长短而定,帽身2有多个小孔以利于散热。
[0018]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前三天由于阴茎外敷料比较厚,仅采用支被架保护伤口,3天后打开阴茎外敷料后,仅留优拓包裹伤口时即采用自制阴茎帽保护伤口,防止患儿抓扯,冬天被褥厚重时配合使用支被架托起被褥,防止患处受压,夏天则可以单独使用。优拓于术后第10天折除,继续使用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将其套在需要保护伤口上至完全愈合。而包皮环切的患儿则在术后直接使用本实用新型至伤口愈合即可。
[0019]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主权项】
1.阴茎保护内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内裤(3),在所述的内裤(3)中间开有内裤口(3.1),在所述的内裤口(3.1)安装有防过敏胶布制作而成的阴茎底盘(I),在所述的阴茎底盘(I)的下方安装有同口径的帽身(2);在所述的帽身(2)上设置有若干小孔(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茎保护内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茎底盘(I)与所述的帽身(2)之间的内圈(1.1)采用0.5毫米的螺旋拧口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茎保护内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帽身(2)为硬制透明塑胶制作而成。
【文档编号】A61F5/00GK205515058SQ20152113056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
【发明人】徐丽芬, 杨荆艳, 曾俊, 张莹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