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2132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包括主导管、充气囊、充气导管、套管和给药导管,充气囊设置于主导管上,充气导管与充气囊连通,主导管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套管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开口,套管设置于主导管的内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重合且第一开口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开口的两端固定连接形成第三开口,给药导管套设于套管的内部,给药导管的末端和给药导管的管壁朝向第三开口的位置均开设有给药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实现气管导管末端和周围对气管的给药;避免气管导管远端开口堵塞导致无法正常给药。
【专利说明】
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0002]通过气管导管实现气管内给药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医护人员,在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出现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快速去掉气管导管与复苏囊或呼吸机的连接口,从气管导管口处直接加注药物。但是,由此断开患者与复苏囊或呼吸机的衔接,往往会造成患者缺氧,影响患者的呼吸,甚至于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特别是对ICU患者、CCU患者、新生儿、早产儿的抢救,通过上述操作对气管导管内给药受到时间的限制,影响到抢救的成功与失败。为解决上述问题,医护人员曾用注射器穿刺气管导管进行给药,如此又带来了卫生安全和气管导管被损坏等问题。现有的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是在气管导管的内部增加一根给药导管,药物经给药导管到达给药导管的末端并进入人体的气管。但是,由于给药导管位于气管导管内部且为前端开口,药物仅能作用于气管导管远端的气管而不能作用于气管导管周围的气管,这使得给药存在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作为异物的气管导管,其本身对气管的刺激很大,全麻插管、拔管期间,因麻醉深度、疼痛、吸痰、导管刺激等因素,可发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神经外科手术后,气管拔管时会造成剧烈呛咳,甚至可能发生颅内再次出血。临床医师更希望减少气管导管本身的刺激,最好能够抑制气管周围气道对刺激的反应。因此,与单纯的气管导管远端给药相比,气管导管周围给药对患者更有利。除此之外,现有的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只是在气管导管的远端开口给药,如果气管内的分泌物堵塞了开口,则导致无法正常给药。
[0003]专利号为CN105311722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可加药测温冲洗型双腔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衔接口、充气套囊、充气导管、温度传感器和加药导管;衔接口设置在气管导管的一端;充气套囊设置在气管导管的另一端;充气套囊包括内腔和外腔;气管导管包括充气腔和冲洗腔;充气腔与冲洗腔并联设置;外腔与加药腔的一端连通;加药腔的另一端与加药导管连通;外腔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界连通的加药孔;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充气套囊远离气管导管的一端。本方案通过将气管导管设置为双腔,充气腔正常充气,冲洗腔对患者喉咙或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取和冲洗,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加药导管位于气管导管外且加药导管连接加药腔和加药装置,不能实现气管导管末端和周围对气管的给药。
[0004]专利号为CN104874079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气囊、接头、充气管,吸引管,导管上有吸引孔,吸引管与吸引孔连通,一端从导管引出,气囊上设置有储物凹槽。本方案主要为保障气道封闭,保护气道粘膜,同时保障在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时,避免病人刺激性剧烈咳嗽和不适等并发症发生,从根本上预防气囊上滞留物渗漏物进入下呼吸道和肺部,但是也不能实现气管导管末端和周围对气管的给药。【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以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包括主导管、充气囊、充气导管、套管和给药导管,充气囊设置于主导管上,充气导管与充气囊连通,主导管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套管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开口,套管设置于主导管的内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重合且第一开口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开口的两端固定连接形成第三开口,给药导管套设于套管的内部,给药导管的末端和给药导管的管壁朝向第三开口的位置均开设有给药孔。
[0007]进一步的,给药导管的管壁距离给药导管的末端的长度为给药导管长度的三分之一的位置开设有给药孔。
[0008]进一步的,给药导管的外径大于第三开口的宽度。
[0009]进一步的,套管和给药导管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0010]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导管末端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一接口可拆卸连接充气装置。[0011 ]进一步的,所述给药导管末端设置有第二接口,第二接口可拆卸连接给药装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0013]1、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实现气管导管末端和周围对气管的给药;
[0014]2、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避免气管导管远端开口堵塞导致无法正常给药。
[0015]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9]其中,
[0020]1、主导管,2、充气囊,3、充气导管,4、套管,5、给药导管,51、给药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包括主导管1、充气囊2、充气导管3、套管4和给药导管5,充气囊2设置于主导管I上并环绕主导管I与主导管I固定连接,充气导管3与充气囊2连通,充气导管3的末端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一接口可拆卸连接充气装置。主导管I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套管4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开口,套管4设置于主导管I的内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重合且第一开口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开口的两端固定连接形成第三开口,给药导管5套设于套管4的内部,给药导管5的末端和给药导管5的管壁距离给药导管5的末端的长度为给药导管5长度的三分之一朝向第三开口的位置均开设有给药孔51,给药导管5的另一末端设置有第二接口,第二接口可拆卸连接给药装置。本实施例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使用时,通过充气装置给充气囊2充气,使气管导管固定在患者的气管中,通过给药装置将药物通过给药导管5的末端和管壁处的给药孔51,使药物不仅能到达主导管5远端的气管,同时还能到达主导管5周围的气管壁上,这样更有利于药物的快速吸收,扩大药物的作用范围,同时避免主导管远端开口堵塞导致无法正常给药。
[0023]实施例二:
[0024]如图2所示,本实施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套管4和给药导管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给药导管5的外径大于套管4侧边处的第三开口的宽度。如此,将给药导管5嵌入在套管4内,结构简化、降低成本且方便装配和使用。
[0025]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管、充气囊、充气导管、套管和给药导管,充气囊设置于主导管上,充气导管与充气囊连通,主导管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套管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开口,套管设置于主导管的内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重合且第一开口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开口的两端固定连接形成第三开口,给药导管套设于套管的内部,给药导管的末端和给药导管的管壁朝向第三开口的位置均开设有给药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给药导管的管壁距离给药导管的末端的长度为给药导管长度的三分之一的位置开设有给药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给药导管的外径大于第三开口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套管和给药导管的横截面均为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导管末端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一接口可拆卸连接充气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改良的可气管内给药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导管末端设置有第二接口,第二接口可拆卸连接给药装置。
【文档编号】A61M16/04GK205515883SQ20162018453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0日
【发明人】刘苏, 刘岳鹏
【申请人】刘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