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4036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可转换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转换引流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下端部间隔布设有通孔,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布设且下端封闭用于注水实现软管变硬的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注水穿出软管的侧壁,所述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滴水管,软管内还设置有一对注水后用于封闭软管下端部的水囊,所述水囊的注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该引流管不仅结构简单,转换方便快捷。
【专利说明】
可转换引流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转换引流管。
【背景技术】
[0002]在医学上,人体的胸腔、颈部、腹腔、背部及四肢出现积液时,由于乳胶管构造简单,且使用方便,通常会采用乳胶管作为引流管进行引流。但是在这些部位发生严重感染或胃肠道瘘时,通常会通过抽吸的方式将积液吸出,此时若采用乳胶管就容易造成内脏、肠、组织等被吸住,可出现出血、引流管堵塞甚至消化道瘘的情况。而另一种方式就是更换引流管,换成材质更硬且下端封闭的可冲洗硬质塑料管配上内套管进行引流。由于更换引流管,使得后面插入的引流管一方面无法插入正确的部位,另一方面更换工序也非常繁琐,耗费时间,很不实用。为此需要一种可转换的引流管。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转换引流管,该引流管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转换方便快捷。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可转换引流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下端部间隔布设有通孔,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布设且下端封闭用于注水实现软管变硬的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注水穿出软管的侧壁,所述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滴水管,软管内还设置有一对注水后用于封闭软管下端部的水囊,所述水囊的注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0005]进一步地,所述软管自上而下分三段区域,每段区域的内壁分别贴设有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的注水管,位于中段和下段区域内的注水管的注水端分别由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软管。
[0006]进一步地,所述滴水管的下端设置有呈八字形的出水口,滴水管的上端由软管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水囊的注水管包括分别与水囊相连接的注水支管,所述注水支管经注水总管由软管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软管,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注水总管穿出软管的端部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水囊呈半圆状且水囊的上表面注水后形成平面或下凹弧面。
[0009]进一步地,所述软管内还设置有由软管上端穿入且下端部设置有斜切口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的外径小于软管。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软管的内径大于等于0.6cm,所述软管的长度为20?30cm,软管下端部布设有通孔的区域长度为3?4cm,所述下段区域的长度为12?16cm,所述中段区域的长度为8?10cm,软管内壁光滑。
[0011]进一步地,本产品当普通引流管使用时接引流袋,当负压吸引使用时内套管和软管之间允许空气进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引流管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方便在人体内需要引流的部位出现严重感染或消化道瘘时,可以快速方便地使普通引流管转成负压吸引可冲洗双套管,同时该引流管的使用方法简便。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区放大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区放大图;
[0016]图中:10-软管11-通孔L1-上段区域L2-中段区域L3-下段区域20-注水管21-注水端30-滴水管31-出水口 40-水囊41-单向阀42-注水支管43-注水总管50-内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0018]参考图1至图3
[0019]—种可转换引流管,包括一内壁光滑其抗压能力好的软管10,所述软管为乳胶管,所述软管的下端部间隔布设有通孔11,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布设且下端封闭用于注水实现软管变硬的注水管20,从而使软管转化成硬管。所述注水管的注水穿出软管的侧壁,以便进行注水。所述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滴水管30,通过相软管下部滴水,保证内套管的通畅。软管内还设置有一对注水后用于封闭软管下端部的水囊40,所述水囊的表面具有一定的硬度,以防止注水时破损。所述水囊的注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41,以便向水囊注水后防止水向往泄漏,同时需卸水时,只需将单向阀的阀杆推动即可。
[0020]软管的通孔,在软管变硬且软管的端部封闭后且内套管在软管内向外吸液体的时候,使液体流入软管内,同时可防止出现组织或内脏被吸在内套管上的情况。
[0021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自上而下分三段区域:上段区域L1、中段区域L2和下段区域L3,每段区域的内壁分别贴设有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的注水管20,位于上段区域的注水管的注水端可设置于软管的上端部,位于中段和下段区域内的注水管的注水端21分别由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软管,注水管的注水端上还设置有启闭阀。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滴水管的下端设置有呈八字形的出水口31,滴水管的上端由软管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以便将滴水管和注水管的注水端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方便注水。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囊的注水管包括分别与水囊相连接的注水支管42,所述注水支管经注水总管43由软管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软管,与注水管的注水端设置于同一区域,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注水总管穿出软管的端部上。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囊呈半圆状且水囊的上表面注水后形成平面或下凹弧面。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内还设置有由软管上端穿入且下端部设置有斜切口的内套管50,所述内套管的外径小于软管,通过内套管向外抽积液。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的内径大于等于0.6cm且小于等于1.5cm,所述软管的长度为20?30cm,软管下端部布设有通孔的区域长度为3~4cm,以防止软管伸出人体的部位不会出现液体倒出乱滴的现象。所述下段区域的长度为12?16cm,所述中段区域的长度为8?1cm0
[0027]该可转换引流管的使用方法:将软管的一端伸入人体需要引流的部位;将软管留在人体外过长的部位将根据具体情况从中段区域或上段区域剪断,保证软管不会过长,同时不影响软管变硬的情况,接上引流袋;待完成引流后将软管取出。当需要引流的部位发生严重感染或消化道瘘时,分别向注水管和水囊内注水,使软管变硬以及封闭软管的下端部,注水时可通过测压器调节注水管及水囊压力在适当水平,将一下端具有斜切口的内套管插入软管内进行负压吸引,内外套管间空气可自由出入,同时向滴水管内注水,使滴水管向软管下端滴水,以保证内套管在抽吸积液时通畅。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可转换引流管,包括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下端部间隔布设有通孔,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布设且下端封闭用于注水实现软管变硬的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注水穿出软管的侧壁,所述软管的内侧壁设置有滴水管,软管内还设置有一对注水后用于封闭软管下端部的水囊,所述水囊的注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换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自上而下分三段区域,每段区域的内壁分别贴设有一根自上而下呈螺旋状的注水管,位于中段和下段区域内的注水管的注水端分别由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软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换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水管的下端设置有呈八字形的出水口,滴水管的上端由软管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转换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囊的注水管包括分别与水囊相连接的注水支管,所述注水支管经注水总管由软管下段区域的上部穿出软管,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注水总管穿出软管的端部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转换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囊呈半圆状且水囊的上表面注水后形成平面或下凹弧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换引流管及,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还设置有由软管上端穿入且下端部设置有斜切口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的外径小于软管。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换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内径大于等于0.6cm,所述软管的长度为20?30cm,软管下端部布设有通孔的区域长度为3~4cm,所述下段区域的长度为12?16cm,所述中段区域的长度为8?10cm,软管内壁光滑。
【文档编号】A61M25/10GK205549200SQ201620262890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叶勇, 于荣国, 尚秀玲, 王耀东, 李建党
【申请人】叶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