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76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扫地装置,特别是一种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
社会在急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方式便利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中国家庭中“扫帚-簸箕”的清扫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家用清扫机械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市场,家庭经济水平和观念的差异将其细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几大部类。就目前市场中主要的而言,吸尘器主要针对地毯和降低空气中灰尘的使用需要,它的缺点是要求发动机的功率强大因而售价高昂,其消费群体相对而言收入较高;“扫帚-簸箕”这种传统清扫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曲腰弓背的劳作,尘土飞扬,费力费时很麻烦,但其成本较低,适应着城市和农村中的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因而暂时还没有被淘汰。
关于家用自动或半自动扫地装置的研究由来以久,在现行专利和失效专利中可以找出很多。采用电动机为动力来源的各项技术,虽然使用方便,但成本太高,不适合于在中低收入家庭中推广。以中国专利《多功能清洁机》(申请号97203245)为代表的各项技术,其动力来源则完全采用机械装置实施,该专利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技术特征是“它包括主箱、后箱、滚刷、行走轮和传动机构、长形墩布及手柄架组成。当推该机向前行走时,与车轮同步转动的大齿轮经过中间介齿轮传给带动滚刷转动的小齿轮,由于该机滚刷中超越离合器的作用,正走时,滚刷具有将脏物迅速扫进该机主箱内而反走时滚刷则不转的功能,该设备不仅具有清扫、贮存脏物和拖地三种功能,还可以将三工序一次完成”,该类技术的缺点在于由于清扫轮位于滚轮中间,这样,两侧墙边的垃圾无法扫除;由于清扫单纯依靠清扫轮,这样,前后墙边的垃圾无法扫除;墙角的垃圾也无法扫除;同时,清扫时尘土飞扬的局面没有解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缺陷,研制一种成本低廉、动力来源简单而有效的家用半自动清扫机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行走轮、大齿轮、小齿轮、滚筒式转帚、可伸缩的操作杆等组成,与行走轮同轴同步转动的大齿轮通过咬合直接带动另轴的小齿轮并引导该另轴上的滚筒式转帚转动,其特征在于通过内置棘轮机构单向联动的两个大齿轮同轴固定在一个行走轮两侧,与之传动对应的小齿轮、滚筒式转帚以及联动小齿轮和滚筒式转帚的轴也分别构成两组,行走轮轴的两端以及两组小齿轮轴各自的两端用4个刚性板对各轮轴予以定位,各刚性板分成两组向上与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刚性连接固定或成型一体,每个半圆柱筒形盖壳的前端都固定有直立或略倾斜的排帚,半圆柱筒形盖壳在排帚部位位置上要超出行走轮的边缘,每个半圆柱筒形盖壳的两端各开有两条插槽,外观为簸箕状的垃圾斗可插入插槽中固定,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的上表面之间跨过行走轮通过 形或 形的固定座刚性连接固定或成型一体,可伸缩的操作杆与固定座间铰链连接,所述的通过内置棘轮机构单向联动的两个大齿轮只在可伸缩的操作杆拉向身体内侧时转动。
采用以上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显示如下1)采用单轮驱动方式,行走轮位于中间,使接近墙边的垃圾得到清扫,并将行走轮这一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一半。2)采用排帚和滚筒式转帚的二级清扫结构,大部分地面采用滚筒式转帚清扫,墙边墙角采用排帚扫出再经滚筒式转帚扫至垃圾斗上,极大的扩大了可清扫范围。3)排帚、半圆柱筒形盖壳、滚筒式转帚以及垃圾斗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使清扫时弥漫的尘土被大致局限在该范围内,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清扫时一般尘土飞扬的问题。4)由于两个大齿轮通过内置棘轮机构单向联动,而大齿轮被内置棘轮机构单向联动的方向为保证其只在可伸缩的操作杆拉向身体内侧时转动,这样,当人们以习惯性动作向身体内侧拉回本实用新型时,从左侧观看,行走轮产生顺时针转动,而对应的小齿轮联动的滚筒式转帚则产生逆时针运动,即垃圾被向身体内侧扫动,恰好扫卷至其后方的垃圾斗上。同时,棘轮机构保证了当向身体外侧推出操作杆时,滚筒式转帚并不产生转动,也就不会将垃圾斗上的垃圾再反向扫回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小齿轮相对于大齿轮的固定位置为小齿轮通过两组小齿轮轴固定在刚性板上相对于大齿轮偏前方,即偏向接近于排帚的部位上。这样,可以保证垃圾斗有足够的使用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外观为簸箕状的垃圾斗的每一个在内部按部位分成撮箕和集尘箱,在此二者相接触边缘的撮箕部位内部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分别小于集尘箱部位内部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以此为基础,在撮箕与集尘箱相接触部位向上大于90度构成三面环绕的斜壁,与此形状吻合的块板状物铰链连接在集尘箱内靠近斜壁的边缘并保证重心偏下后对应搭在该斜壁上,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板状物的运动距集尘箱底有一定缝隙,集尘箱内从斜壁部位向后前高后低略成型为坡面,撮箕内从斜壁部位向前坡高逐渐增大依次成型为2个后高前低的坡面。这样做的优点是1)板状物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构成垃圾进出的单向控制门,垃圾斗倾斜时在重力作用下板状物与斜壁分开使撮箕内存的垃圾进入集尘箱,垃圾斗水平时在重力作用下板状物重新对应搭在斜壁上使集尘箱内的垃圾无法返回撮箕内。2)撮箕内依次成型的2个坡面基本构成在该部位接收和暂时存储垃圾的单向通道,即垃圾被滚筒式转帚扫到靠外的坡面上后下陷落在两坡面之间的凹陷部位,当垃圾斗倾斜时顺第二个坡面再滑进集尘箱内;由于撮箕内两个坡面从斜壁部位向前是坡高逐渐增大,即撮箕内靠外的坡面坡高较大而靠内的坡面坡高较小,这样,垃圾斗略一倾斜,凹陷部位的垃圾便会滑向集尘箱,而当垃圾斗水平时,来不及进入集尘箱内的垃圾又滑回凹陷部位内却不会从靠外的坡面上向外泄露。3)集尘箱内的坡面保证了即便在垃圾斗水平时垃圾仍会缓慢地后滑,从而将板状物下的空间空开,以避免垃圾塞在板状物下使之无法正常开启。综上,也就很好地解决了一般垃圾斗垃圾容易外泄露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可伸缩的操作杆与固定座间铰链连接部位之后,在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或通过凹槽滑动连接有凸块,所述的凸块高度高于铰链连接部位。这样,凸块构成操作杆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向下倾斜角度的限位点。其意义在于1)当借助操作杆将本实用新型向身体内侧回拉时,操作杆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而当借助操作杆将本实用新型向身体外侧推出时,操作杆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直到操作杆的倾斜被凸块挡住,这时,操作杆继续向外推出将促使除操作杆外的本实用新型其它部分发生倾斜,即使垃圾斗口倾斜上翘,也就使撮箕内暂时保存的垃圾自动滑进集尘箱内。2)如果凸块是通过凹槽滑动连接在固定座上,将凸块滑开使之不阻挡操作杆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向下地倾斜,这时,本实用新型的整体高度将下降,从而有利于对家用的立柜底部等部位进行清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可伸缩的操作杆远离铰链部位的另一端上套接有“ヘ”状的手柄。这样,握住手柄时的操作将更为得劲。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半圆柱筒形盖壳内置一层化纤材料。这样,半圆柱筒形盖壳内的灰尘会被吸附在化纤材料上,从而更好地解决了扫地时尘土飞扬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插槽在半圆柱筒形盖壳边缘的开设位置以垃圾斗插入插槽中后,垃圾斗只在与滚筒式转帚接触部位的底部与地面摩擦接触为准。这样可降低使用时垃圾斗与地面摩擦而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排帚和滚筒式转帚的帚苗按软硬形式可分为多种,并可在排帚和滚筒式转帚的帚体上互换。这样就解决了居室和庭院等不同环境的清扫适应性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简图附图2是半圆柱筒形盖壳部位形状结构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4是作为最佳实施方式的垃圾斗形状结构图。
附图5是垃圾斗内部的撮箕、撮箕坡面、斜壁以及铰链连接的板状物等形状图。
附图6是一侧为斜壁的撮箕坡面的形状图。
附图7是通过内置棘轮机构单向联动的大齿轮与小齿轮的相对安装部位示意图。
以上各附图中,(1)、(2)是棘轮机构,(3)、(4)是大齿轮,(5)是行走轮,(6)、(7)是小齿轮,(8)、(9)是滚筒式转帚,(10)、(11)、(12)、(13)是4个刚性板,(14)、(15)是半圆柱筒形盖壳,(16)、(17)是排帚,(18)、(19)是垃圾斗,(20)是 形或 形的固定座,(21)是可伸缩的操作杆,(22)是垃圾斗(18)、(19)中每一个在内部的撮箕部位,(23)是垃圾斗(18)、(19)中每一个在内部的集尘箱部位,(24)是在撮箕(22)与集尘箱(23)相接触部位向上大于90度构成的三面环绕的斜壁,(25)是板状物,(26)、(27)是撮箕(22)内部的两个坡面,(28)是固定座(20)上的凹槽,(29)是固定座(20)上的凸块,(30)是操作杆(21)上的“へ”状的手柄。
首先来看附图3,附图3涉及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行走轮(5)、大齿轮(3)、(4)、小齿轮(6)、(7)、滚筒式转帚(8)、(9)等组成,大齿轮(3)、(4)通过内置的棘轮机构(1)、(2)予以单向联动,同轴固定在一个行走轮(5)两侧并与之同轴同步转动的大齿轮(3)、(4)通过咬合直接带动另轴的小齿轮(6)、(7)并引导该另轴上的滚筒式转帚(8)、(9)转动,与之传动对应的小齿轮(6)、(7)、滚筒式转帚(8)、(9)以及联动小齿轮和滚筒式转帚的轴也分别构成两组,行走轮轴的两端以及两组小齿轮轴各自的两端用4个刚性板(10)、(11)、(12)、(13)对各轮轴予以定位。在本图中,大齿轮(3)、(4)与小齿轮(6)、(7)之间是通过咬合直接带动,根据情况,也可以采用链条传动的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增加中间介齿轮,即增加成本,这里暂不予考虑。通过内置棘轮机构(1)、(2)单向联动的两个大齿轮(3)、(4)与小齿轮(6)、(7)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在于两个大齿轮(3)、(4)很短距离的滚动就可以使小齿轮(6)、(7)作方向相反的快速转动,从而带动滚筒式转帚(8)、(9)转动对地面进行清扫,通过控制大齿轮(3)、(4)与小齿轮(6)、(7)之间的半径比,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滚筒式转帚(8)、(9)转速,即获得最佳的清扫速度。同时,由于内置棘轮机构(1)、(2)的存在,就可以在行走轮(5)反向旋转时,避免滚筒式转帚(8)、(9)的反向旋转,即避免垃圾被收拾后又被反向扫出来。
再来看附
图1和附图2,这两幅图给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和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部位形状结构图,结合附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本实用新型各刚性板(10)、(11)、(12)、(13)分成两组向上与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刚性连接固定或成型一体,每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前端都固定有直立或略倾斜的排帚(16)、(17),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在排帚(16)、(17)部位位置上要超出行走轮(5)的边缘,每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两端各开有两条插槽,外观为簸箕状的垃圾斗(18)、(19)可插入插槽中固定,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上表面之间跨过行走轮(5)通过 形或 形的固定座(20)刚性连接固定或成型一体,可伸缩的操作杆(21)与固定座(20)间铰链连接。在附图3中,对各轮轴予以定位的4个刚性板(10)、(11)、(12)、(13)显示为长方形,这只是为了绘画方便的需要,实际上,出于与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在内部的固定定位更为牢靠和节省材料的考虑,刚性板(10)、(11)、(12)、(13)可以为扇形等各种形状。排帚(16)、(17)的设置是出于清扫墙边和墙角的需要,因为滚筒式转帚(8)、(9)的作用线路为圆形,其对墙边和墙角的清扫无能为力,而排帚(16)、(17)由于直立或略倾斜固定在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前端,而且,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在排帚(16)、(17)部位位置上要超出行走轮(5)的边缘,就可以按照一般笤帚的方式将排帚(16)、(17)贴近这些部位而将垃圾扫出,再经滚筒式转帚(8)、(9)将垃圾进一步扫至后方的垃圾斗(18)、(19)上,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清扫部件由滚筒式转帚(8)、(9)和排帚(16)、(17)共同组成。同时,应该注意到,排帚(16)、(17)、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滚筒式转帚(8)、(9)以及垃圾斗(18)、(19)实际上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使清扫时弥漫的尘土被大致飞扬在该范围内,而外泄弥漫的尘土只有很少,另外作为最佳实施方式,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内置一层化纤材料,该化纤材料容易吸附尘土,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一般扫地时尘土飞扬的问题。结合附
图1和附图3,我们应该注意到,前面所讲的通过内置棘轮机构(1)、(2)单向联动的两个大齿轮(3)、(4)的转动方向为只在可伸缩的操作杆(21)拉向身体内侧时转动,这种附加规定符合一般人们扫地时的习惯,即当人们以习惯性动作向身体内侧拉回操作杆(21)时,从左侧观看,行走轮(5)产生顺时针转动,由小齿轮(6)、(7)联动的滚筒式转帚(8)、(9)则逆时针运动,即垃圾被向身体内侧扫动,恰好扫卷至其后方的垃圾斗(18)、(19)上。同时,棘轮机构(1)、(2)保证了当向身体外侧推出操作杆(21)时,滚筒式转帚(8)、(9)并不转动,也就不会将垃圾斗(18)、(19)上的垃圾再反向扫回来。
这里,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齿轮(3)、(4)与小齿轮(6)、(7)之间通过行走轮轴、两组小齿轮轴在4个刚性板(10)、(11)、(12)、(13)上的相对固定位置应该有所要求将本实用新型平放在地面上时,如果小齿轮(6)、(7)是固定在大齿轮(3)、(4)的正下方,那麽,除非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作得很宽,否则垃圾斗(18)、(19)会很短,因为出于使用的考虑,滚筒式转帚(8)、(9)必须要处于垃圾斗(18)、(19)边缘略前的部位,否则滚筒式转帚(8)、(9)的帚苗所扫的将不是地面而是只在垃圾斗(18)、(19)上转扫。附图7以一侧的部位为例显示的是大齿轮(3)、(4)与小齿轮(6)、(7)之间正确的相对固定方位,结合附图7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项要求应该是——小齿轮(6)、(7)通过两组小齿轮轴固定在刚性板(10)、(11)、(12)、(13)上相对于大齿轮(3)、(4)偏前方,即偏向接近于排帚(16)、(17)的部位上。
另外,排帚(16)、(17)和滚筒式转帚(8)、(9)的帚苗按软硬形式可分为多种,并可在排帚(16)、(17)和滚筒式转帚(8)、(9)的帚体上互换。这样就解决了居室和庭院等不同环境的清扫适应性问题。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和农村、已装修的居室、未装修的居室以及庭院的清扫环境并不相同,对于起清扫作用的帚苗的要求也并不相同。就如我们用硬扫帚扫院子、用稍硬一些的扫未装修的居室、用软毛扫帚扫已装修的居室道理一样。本实用新型滚筒式转帚(8)、(9)、排帚(16)、(17)的帚苗和帚体间采用组合安装形式,帚苗分为软、硬两种,它们都固定在帚体上,二者可以在帚体上互换,以分别适应不同的清扫环境的需要;滚筒式转帚(8)、(9)的滚筒式帚体上可平均分布多组帚苗,而排帚(16)、(17)的帚苗本身就比滚筒式转帚(8)、(9)的帚苗要稍硬一些。
前文所讲的在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边缘所开设的插槽在各附图中并没有画出和标出,作为最佳实施方式,插槽在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边缘的开设位置以垃圾斗(18)、(19)插入插槽中后,垃圾斗(18)、(19)只在与滚筒式转帚(8)、(9)接触部位的底部与地面摩擦接触为准,即垃圾斗(18)、(19)边缘倾斜地与地面相交,垃圾斗(18)、(19)底面的其它部分相对于地面悬空。这样,与地面摩擦接触的只是垃圾斗(18)、(19)边缘,从而避免了使用中对垃圾斗(18)、(19)底面的过度磨损。
从附
图1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可伸缩的操作杆(21)远离铰链部位的另一端上套接有“ヘ”状的手柄(30)。采用这样的形状后,一方面,由于可伸缩的操作杆(21)的内杆和外杆之间可借助“ヘ”状的手柄(30)相对转动,从而在扫地时帮助人选择最佳的握持角度,另一方面,“ヘ”状的手柄(30)本身还使人操作时的手感非常舒服,这些基本都符合人在扫地时的操作习惯和人体力学。
下面来看附图4和附图5,外观为簸箕状的垃圾斗(18)、(19)的每一个在内部按部位分成撮箕(22)和集尘箱(23),在此二者相接触边缘的撮箕(22)部位内部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分别小于集尘箱(23)部位内部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以此为基础,在撮箕(22)与集尘箱(23)相接触部位向上大于90度构成三面环绕的斜壁(24),与此形状吻合的一块板状物(25)铰链连接在集尘箱(23)内靠近斜壁(24)的边缘并保证重心偏下后对应搭在该斜壁(24)上,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板状物(25)的运动距集尘箱(23)底有一定缝隙,集尘箱(23)内从斜壁(24)部位向后前高后低略成型为坡面,撮箕(22)内从斜壁(24)部位向前坡高逐渐增大依次成型为2个后高前低的坡面(26)、(27)。集尘箱(23)坡面在各图中并没有画出,从附图4和附图5可清晰地看出撮箕(22)内的坡面(26)、(27)的样子。附图6进一步给出了一侧为斜壁(24)的撮箕坡面(26)的形状图,而撮箕坡面(27)的相应一端则既可以为斜壁也可以为直壁。垃圾斗(18)、(19)采用如上所述的形状结构后,其优点是a)板状物(25)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构成垃圾进出的单向控制门,垃圾斗(18)、(19)倾斜时,在重力作用下板状物(25)与斜壁(24)分开使撮箕(22)内存的垃圾进入集尘箱(23),垃圾斗(18)、(19)水平时在重力作用下板状物(25)重新对应搭在斜壁(24)上使集尘箱(23)内的垃圾无法返回撮箕(22)内。b)撮箕(22)内依次成型的2个坡面(26)、(27)基本构成在该部位接收和暂时存储垃圾的单向通道,即垃圾被滚筒式转帚(8)、(9)扫到靠外的坡面(27)上后下陷落在两坡面(26)、(27)之间的凹陷部位,当垃圾斗(18)、(19)倾斜时顺第二个坡面(26)再滑进集尘箱(23)内;由于撮箕(22)内两个坡面(26)、(27)从斜壁(24)部位向前是坡高逐渐增大,即撮箕(22)内靠外的坡面(27)坡高较大而靠内的坡面(26)坡高较小,这样,垃圾斗(18)、(19)略一倾斜,凹陷部位的垃圾便会滑向集尘箱(23),而当垃圾斗(18)、(19)水平时,来不及进入集尘箱(23)内的垃圾又滑回凹陷部位内却不会从靠外的坡面(27)上向外泄露。3)集尘箱(23)内的坡面保证了即便在垃圾斗(18)、(19)水平时垃圾仍会缓慢地后滑,从而将板状物(25)下的空间空开,以避免垃圾塞在板状物(25)下使之无法正常开启。综上,也就很好地解决了一般垃圾斗垃圾容易外泄露的问题。
以上的介绍分析已经涉及到垃圾斗(18)、(19)水平和倾斜的位置转换关系,即垃圾斗(18)、(19)倾斜时有利于垃圾在撮箕(22)和集尘箱(23)内的单向流通,而垃圾斗(18)、(19)水平时垃圾只是被滚筒式转帚(8)、(9)扫到撮箕(22)上后暂时保存。实际使用中,如果垃圾量较大,那麽,就要求垃圾斗(18)、(19)水平和倾斜的转换频率必须很快,这样,就又涉及到本实用新型作为最佳实施方式的另一项结构。返回头再来看附
图1,从该图中我们发现,可伸缩的操作杆(21)与固定座(20)间铰链连接部位之后,在固定座(20)上固定连接或通过凹槽(28)滑动连接有凸块(29),凸块(29)的高度高于铰链连接部位。凸块(29)的作用在于它构成操作杆(21)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向下倾斜角度的限位点。也就是说,a)当借助操作杆(21)将本实用新型向身体内侧回拉时,操作杆(21)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而当借助操作杆(21)将本实用新型向身体外侧推出时,操作杆(21)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直到操作杆(21)的倾斜被凸块(29)挡住,这时,操作杆(21)继续向外推出将促使除操作杆(21)外的本实用新型其它部分发生倾斜,即使垃圾斗(18)、(19)口倾斜上翘,也就使撮箕(22)内暂时保存的垃圾自动滑进集尘箱(23)内。b)如果凸块(29)是通过凹槽(28)滑动连接在固定座(20)上,将凸块(29)滑开使之不阻挡操作杆(21)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向下地倾斜,这时,本实用新型的整体高度将下降,从而有利于对家用的立柜底部等部位进行清扫。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凸块(29)和凹槽(28)之间设置锁定装置,使凸块(29)相对于凹槽(28)的定位和滑动非常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包括行走轮、大齿轮、小齿轮、滚筒式转帚、可伸缩的操作杆等组成,与行走轮同轴同步转动的大齿轮通过咬合直接带动另轴的小齿轮并引导该另轴上的滚筒式转帚转动,其特征在于通过内置棘轮机构(1)、(2)单向联动的两个大齿轮(3)、(4)同轴固定在一个行走轮(5)两侧,与之传动对应的小齿轮(6)、(7)、滚筒式转帚(8)、(9)以及联动小齿轮和滚筒式转帚的轴也分别构成两组,行走轮轴的两端以及两组小齿轮轴各自的两端用4个刚性板(10)、(11)、(12)、(13)对各轮轴予以定位,各刚性板(10)、(11)、(12)、(13)分成两组向上与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刚性连接固定或成型一体,每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前端都固定有直立或略倾斜的排帚(16)、(17),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在排帚(16)、(17)部位位置上要超出行走轮(5)的边缘,每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两端各开有两条插槽,外观为簸箕状的垃圾斗(18)、(19)可插入插槽中固定,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的上表面之间跨过行走轮(5)通过 形或 形的固定座(20)刚性连接固定或成型一体,可伸缩的操作杆(21)与固定座(20)间铰链连接,所述的通过内置棘轮机构(1)、(2)单向联动的两个大齿轮(3)、(4)只在可伸缩的操作杆(21)拉向身体内侧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齿轮(6)、(7)相对于大齿轮(3)、(4)的固定位置为——小齿轮(6)、(7)通过两组小齿轮轴固定在刚性板(10)、(11)、(12)、(13)上相对于大齿轮(3)、(4)偏前方,即偏向接近于排帚(16)、(17)的部位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观为簸箕状的垃圾斗(18)、(19)的每一个在内部按部位分成撮箕(22)和集尘箱(23),在此二者相接触边缘的撮箕(22)部位内部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分别小于集尘箱(23)部位内部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以此为基础,在撮箕(22)与集尘箱(23)相接触部位向上大于90度构成三面环绕的斜壁(24),与此形状吻合的一块板状物(25)铰链连接在集尘箱(23)内靠近斜壁(24)的边缘并保证重心偏下后对应搭在该斜壁(24)上,以铰链连接部位为轴板状物(25)的运动距集尘箱(23)底有一定缝隙,集尘箱(23)内从斜壁(24)部位向后前高后低略成型为坡面,撮箕(22)内从斜壁(24)部位向前坡高逐渐增大依次成型为2个后高前低的坡面(26)、(27)。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伸缩的操作杆(21)与固定座(20)间铰链连接部位之后,在固定座(20)上固定连接或通过凹槽(28)滑动连接有凸块(29),所述的凸块(29)高度高于铰链连接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伸缩的操作杆(21)远离铰链部位的另一端上套接有“ヘ”状的手柄(3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内置一层化纤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槽在半圆柱筒形盖壳(14)、(15)边缘的开设位置以垃圾斗(18)、(19)插入插槽中后,垃圾斗(18)、(19)只在与滚筒式转帚(8)、(9)接触部位的底部与地面摩擦接触为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帚(16)、(17)和滚筒式转帚(8)、(9)的帚苗按软硬形式可分为多种,并可在排帚(16)、(17)和滚筒式转帚(8)、(9)的帚体上互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轮驱动半自动家用扫地装置,内置棘轮机构单向联动的2大齿轮同轴固定在1行走轮两侧,传动对应的小齿轮、滚筒式转帚、小齿轮轴成2组,定位各轮轴的4刚性板与前端固定直立或略倾斜排帚的2半圆柱筒形盖壳刚性固定,半圆柱筒形盖壳在排帚位置超出行走轮边缘,簸箕状垃圾斗经插入半圆柱筒形盖壳两端插槽中固定,2个半圆柱筒形盖壳上表面间跨过行走轮以H或ㄇ形固定座连接,可伸缩的操作杆与固定座铰接。
文档编号A47L11/00GK2464240SQ0025207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22日
发明者冯哲 申请人:冯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