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茶网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5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滤茶网茶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滤茶网茶具,其涉及到泡出茶,具体而言,为了放入绿茶等各种的茶叶并泡出茶,在包括一次性杯子在内的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上安装可拆装式或一体式的装茶器(Loader)的茶具。
在此,装茶器为起到滤茶网器作用的物品,在装入茶叶的状态下,在饮用各种茶水的杯子中,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概念,可理解为符合作为可拆装式或一体式安装的新结构的茶具的一个主要部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泡出绿茶等茶叶的方式,是在茶杯上设有滤茶网具(Strainer),将茶叶放入滤茶网具后,在茶叶上注入热水的泡茶方式。
参照图1,在此图示的是泡出绿茶等草本茶时通常使用的杯子。该茶杯1基本上由容器3、盖子5和置于容器3与盖子5之间的滤茶网具2构成,并在该滤茶网具2的上端形成从其上缘部向外延伸的凸缘(flange)6。该滤茶网具2在容器3的壁部的上端部架置其凸缘6,比能装茶叶4的容器3的直径和容积都小,且为另一容器。该滤茶网具2在构成其主体的圆筒壁和下部面上形成按规定排列的多个滤茶网孔7。
因此,使用杯1时,先在容器3上放上滤茶网具2,在其中装入适量的茶叶4后,注入热水,第一次一边冲泡一边达到规定高度。接着盖上盖子5,等待一段时间后,第二次冲泡茶叶4,品尝用这种方式被滤茶网滤过的草本茶。
可是,这样使用杯1直接冲泡茶叶4的传统方式,在使用没有滤茶网具2的普通茶碗、杯子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地泡出茶来。另外,对滤茶网具2来说,就存在必须事先准备用于适用或设置滤茶网具2的专用杯1的麻烦。另外,滤茶网具2其深度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在只能注入少量热水8的情况下,会存在不能充分冲泡茶叶4的使用上的问题。
作为其它方法,是将茶叶装入一次性茶袋,并将该袋装茶直接放进一次性茶杯或其它茶杯中进行泡茶的方式,因其方便性而深受欢迎。然而,像这样使用将茶叶包装入滤纸的袋装茶制品的情况下,虽然袋装茶应该在茶杯中浸泡而从茶叶中充分冲泡出茶的成分,但因袋装茶的冲泡性能较低,使茶本来的味道无法充分泡出,而存在使茶的味道减半的不足之处。
进而,普通的内置滤茶网具的茶杯的结构是想饮茶的时候,注入热水,在泡茶的过程当中,热水和茶叶在长时间接触的状态下被饮用。由于这样的结构,在泡例如茶叶中的绿茶、茉莉花茶之后,它们特有的残存的苦味就会直接传达给饮用者,其结果会使茶的味道降低。
由于这样的原因,非常希望在茶杯、一次性杯子或容器等上安装分体式或一体式的滤茶网具,将茶叶等的内容物充分泡出,并保持在饮茶时不损坏并保持茶本来的味道。
另外,也非常希望制成在杯子上设置在滤茶网滤过后能将茶叶固有的苦味最小化的滤茶网具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进行设计的,其目的是提供具有装入绿茶等各种茶叶,设有在包括一次性杯子等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上安装的拆装式或一体式的可以滤茶的装茶器的滤茶网茶具。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在各种茶叶中,特别是装入绿茶、茉莉花茶时,设有在包括一次性杯子等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上安装的拆装式或一体式的能够避免滤茶后有苦味残存的装茶器的滤茶网茶具。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滤茶网茶具包括容器,其具有一次性杯子、各种杯子形状的盖;滤茶网具,其装茶叶,并且由具有多个按规定排列而形成的滤茶网孔的滤茶网壁和下部壁构成,用以在该容器中装入茶叶并可稳定地收纳;装茶器,其由覆盖部构成,该覆盖部可拆装地卡合,而使在该滤茶网具的上端开口部开闭,并且具有从其上端面的中央延伸至盖的下部面的支承棒。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滤茶网茶具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子和装茶器,该装茶器装规定量的茶叶的装茶器,将热水从滤茶网具的开口部注入并泡开茶。其特征在于,具有滤茶网具,其由滤茶网壁和下部面构成,所述滤茶网壁具有过滤泡出的茶的作用,在圆筒部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从而能够泡出茶,所述下部面与该滤茶网壁的下部的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盖部,其覆盖滤茶网具的上部面,且具有支承棒,该支承棒在盖部的中心,与上部成为一体而突出,与盖一起支承位于容器内的滤茶网具;下垫部,其从滤茶网具的下部突出,使容器的下部面和滤茶网具的下部面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滤茶网茶具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子和装茶器,该装茶器将规定量的茶叶装入其中,注入热水使泡出的茶与茶叶不接触而回收,其可分离地一体设置在滤茶网茶具内。该滤茶网茶具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覆盖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将规定量的茶叶装入其内并注入热水泡开茶的装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滤茶网具、覆盖部和第一延长部。所述滤茶网,其具由具有作为泡出茶的过滤器的作用而在圆筒部上形成的多个滤茶网孔而能够泡出茶的滤茶网壁,及与该滤茶网壁的下部中心部相接且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的下部面构成;所述覆盖部,其具有覆盖滤茶网具的上部面,在其中心向上部一体突出,将位于容器内的滤茶网具与盖一起支承的支承棒,及从滤茶网壁的开口上端的周围延伸,与容器的壁部紧贴的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其具有从滤茶网具的下部突出、维持容器的下部面与同一下部面之间的规定间隔的下垫部,且从该下部的圆周边缘延伸,与容器的壁部紧贴固定。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滤茶网茶具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和将规定量的茶叶装入内部的装茶器,将热水从滤茶网具的开口部注入,并泡开茶。其特征在于,具有滤茶网具和盖部。所述滤茶网具具有隔断壁,其以内置茶叶的深度而使热水不溢出;滤茶网壁,在其之上的圆筒部上形成的多个滤茶网孔并使热水溢出而能够泡出茶水;下部面,其与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且能够提供滤茶网壁的底部;第一延长部,其形成有在该下部面的圆周边缘延伸并与容器的壁部相接,用于回收浸泡过的茶的多个第一回收孔;下部壁,其由一个以上的第一固定部构成,在第一延长部的圆周边缘,从多个规定部位延伸,与茶具的壁部紧贴支承。所述盖部具有具有支承棒的上部面,其在该滤茶网具的上部,形成向装在其内部的茶叶供给热水的多个流入孔,通过在其中心规定高度上突出与容器的盖接触,为了支承滤茶网而具有形成的支承棒;从上部面的外周边缘朝向下方延伸,与滤茶网壁的上部卡合的凸缘;从上部面经凸缘而延伸,与容器壁部相接形成并具有回收泡开的茶的多个第二回收孔的第二延长部;第二延长部的圆周边缘上从规定部位延伸,与茶具的壁部紧贴而被支承的一个以上的第二固定部。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容器的圆筒部从大致中间部位向上方沿圆弧状的壁部延伸,成为篮子状的容器的装茶器。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容器的圆筒部从大致中间部位向上方沿圆弧状的壁部延伸,成为篮子状的容器的滤茶网具;及从该滤茶网具的上端延伸,在茶具的壁部的圆弧上固定并支承装茶器的支承上端部。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滤茶网茶具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和装茶器,该装茶器将规定量的茶叶装入其内,将热水从滤茶网具的开口部注入并泡开茶。其特征在于,具有栓部和滤茶网具。所述栓部具有由容器的盖支承,且在其中心形成可以供给热水的缺口部,在其下部沿外周边缘按规定长度设有连续设置的卡合槽;所述滤茶网具具有下部面,其成为圆筒状主体、在其上端栓部的卡合槽处卡合的卡合突起沿内周边缘形成,与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而形成主体底部;隔断壁,其从该下部面的圆周边缘沿壁部延伸,在规定高度上不形成滤茶网孔而防止与茶叶的接触;滤茶网壁,其该隔断壁上沿圆筒部延伸至规定高度,在该圆筒部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而能够泡出茶水。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在包括一次性杯子等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上安装的拆装式或一体式的滤茶网茶具。该茶具在一次性杯子等上分体或一体式安装,充分地将茶叶等的内容物泡出,能够维持在饮用时不损坏茶原本的味道,特别是放入绿茶、茉莉花茶泡茶时,能够消除饮用后残存的苦味。


图1是设有可以泡茶的滤茶网具的以往的杯子的纵剖面图;图2A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表示将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一体设置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茶具结构体的底面图;图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其它变形实施例,是表示设有将可以泡出茶的滤茶网孔形成为长形状的狭缝装茶器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茶具结构体的底面图;图4是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类似的其它实施例,是表示形成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下部以及别的结构的下垫突起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5是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或其它的实施例,是表示从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下部面延伸的具有固定部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6A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表示将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一体设置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装茶器的底面图;图6C是图6A所示的其它实施例中,具有多个细孔的装茶器的底面图;图7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变形的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结构的纵剖面图;图7B是表示图7A的装茶器的平面图;图7C是表示图7A的装茶器的底面图;图8是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类似的其它实施例,是表示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结构的纵剖面图;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表示具有形成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与容器一起内置茶叶的结构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9B是图9A所示的茶具结构体平面图;图10A是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类似的变形实施例,表示具有形成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与容器一起内置茶叶的结构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0B是图10A所示的茶具结构体平面图;图11A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1B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实施例的其它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1C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实施例的其它另一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2A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2B是表示图12A的茶具结构体的装茶器上部盖的平面图;图12C是表示图12A的茶具结构体的装茶器下部容器的平面图;
图13A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的其它实施例中,具有一体式的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3B是表示图13A的茶具结构体的装茶器的平面图;图14A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的其它实施例中,具有一体式的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4B是表示图14A的茶具结构体的装茶器的平面图;图15A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的其它实施例中,具有一体式的可以泡出茶的装茶器的茶具结构体的纵剖面图;图15B是表示图15A的茶具结构体的装茶器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3容器4茶叶5盖9支承棒10、30、40、50装茶器11、31、42、51滤茶网具12覆盖部13滤茶网壁14下部壁15脚部16滤茶网孔17滤茶网孔18突出部19卡合部20饮用口100 茶具结构体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2A、2B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基本上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3、盖住该容器3的上部开口的盖子5和将规定量的茶叶装入其内部,并注入热水进行泡茶的装茶器10。该装茶器10可以用于泡各种茶叶4,如普洱茶、观音茶、茉莉花茶、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风味茶、草本茶等。
因此,装茶器10由放茶叶4的滤茶网具11和在该滤茶网具11的上端开口部结合的覆盖部12构成。
滤茶网具11具有滤茶网壁13,其为了起到泡茶过滤器的作用,在其圆筒部形成多个滤茶网孔17,而可以泡出茶;下部壁14,其在该滤茶网壁13的下部配置成为底面,在中心部相接,于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16。覆盖滤茶网具11的上部面的覆盖部12,其中央部在上方一体突出,位于容器内时,与容器3的盖5一起支承装茶器10,在容器3内不摇动。
滤茶网具11如图2B所示,可以制成具有圆形断面的圆筒状,为使在容器3中的热水可自由流动,在其侧壁和底面上穿孔形成多个滤茶网孔17和16。另外,滤茶网具11具有从其滤茶网壁13以规定的长度向下方延伸、突出于下部壁14而形成的脚部15。该脚部15在位于装茶器10的容器内时,维持容器的底部和下部壁14之间的规定间隔。
为使覆盖部12在滤茶网具11的上端卡合,希望制成具有比滤茶网壁13的直径稍大的断面的圆筒状。另外,由于覆盖部12在滤茶网壁13的上端开口部可拆装地结合,滤茶网具11成为可开闭的结构。因此,覆盖部12的下端内周边缘的内侧形成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18,滤茶网壁13也在其外周面的上端突出形成卡止部19,以使与突出部18相接触,并以搭锁的方式卡合。另外,位于覆盖部12上端的中心的支承棒9向上方延伸。该支承棒9在与滤茶网具11结合的状态下,置于容器3的内部,则在容器3的上端与覆盖的盖5的中心部分相结合。
在此,使覆盖部12与滤茶网具11结合的突出部18和卡止部19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举一个例子,覆盖部12的开口的下端的周围形成多个凹槽,与该凹槽相对应的滤茶网具11的开口的上端的周围形成多个突起,凹槽和突起互相嵌入,可以形成覆盖部12和滤茶网具11嵌入卡合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茶具结构体100具有装茶器10和盖5的容器3。进而,饮茶时在构成装茶器10的滤茶网具11中,先装入规定量的茶叶4。此时,滤茶网具11由覆盖部12覆盖,位于容器3的底部大致中心部位。
进而,茶具结构体100上安装置于容器3内的对装茶器10覆盖盖5而完成的制品。接着,使用茶具结构体100的使用者饮茶时,打开盖5在容器3内注满适量的热水,盖上盖5等待一定时间,使泡出茶后,通过盖5的一侧形成的饮用口20饮茶。
以下例示与这样的结构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另外,为避免重复,对与第一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为同一主要部分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相关说明。
如图3A及图3B所示,该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中,代替形成于滤茶网具11的滤茶网壁13和下部壁14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滤茶网孔17和16,在滤茶网壁13上垂直形成为狭长孔的垂直狭缝21,在下部壁14上也形成呈放射状以规定角度配置的多个水平狭缝22。在下部壁14的下部的圆周边缘隔着规定的间隔相互之间方向相对而形成下垫部23,其因为以规定高度突出,所以维持与容器3的底部间的规定间隔。其它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相同。
接着,参照图4,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装茶器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装茶器10。但是,该实施例的装茶器10中,下垫突起24与第二实施例的下垫部23相类似形成,在下部壁14上隔着规定间隔排列多个。
如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中,代替第一实施例的脚部15,在装茶器10上形成扩张部25。该扩张部25作为支承滤茶网具11的另一支承装置,从滤茶网壁13的下端延伸至规定长度且具有规定宽度相接,扩张时在圆周方向相接排列。该扩张部25在滤茶网壁13的外侧方向通过自身弹性力弯曲延伸。因此,当装茶器10位于容器3内时,扩张部25紧贴在容器3的内壁面上,因而可以在从容器3的壁部隔着规定间隔隔离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另外,该扩张部25在其断面形成多个另外的滤茶网孔,饮用通过该滤茶网孔而泡开的茶。
图6A、图6B及图6C表示的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其它变形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提出了将装茶器10置于容器3内的其它方法。
在这些图中,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装茶器10具有将滤茶网具11和支承棒9设在中心的覆盖部12(图2A至图4),但应该理解为这与图2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相同。该装茶器10以与所述实施例中的脚部15、下垫部23、下垫突起24、及扩张部25不同的方式,置于容器3内。
该装茶器10位于从容器3的底部突出形成的间隔部26上。此时,间隔部26从底部隔着规定间隔支承装茶器10的下部壁14的中心。或者,装茶器10在其滤茶网具11的上端相接,在外周边缘按规定数突出设置或固定设置圆形或四边形的邻接突起27和28。因此,若将装茶器10置于容器3内,则装茶器10通过介由邻接突起27和28与容器3的内壁隔着规定间隔被支承,可以更顺利地过滤茶。
另外,该装茶器10如图6B所示,在上部面形成多个可以过滤茶的滤茶网孔16,如图6C所示,多个狭缝29可以隔着规定间隔呈放射状形成。
接着,如图7A、图7B及图7C所示,例示了在第二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中,能够构成单一体的装茶器30。该装茶器30中装茶叶34的圆筒状的滤茶网具31与支承棒39一体构成。滤茶网具31由卫生材质的聚合物制成,可以在成型时装入茶叶34,或在成型时于规定位置设置规定大小的缺口部,装入茶叶34后,对缺口部进行密封。滤茶网具31在其整个主体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37。另外,滤茶网孔37的下方的下部壁上,形成呈放射状的多个狭缝38。
如图7B所示,滤茶网具31在其上部中心支承棒39向上方一体延伸,在其主体的圆筒部上,形成可以过滤茶的滤茶网孔37。该支承棒39可以用作把手,如所述实施例中,也可以用作为容器内固定位置的装置。
如图7C所示,滤茶网具31在其下部形成平坦的下垫部35,在其内部的圆筒部上形成可以泡出茶的多个滤茶网孔37。
另一方面,在与第二实施例相类似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滤茶网具31中代替可以泡出茶的滤茶网孔37,能够形成多个狭缝38。该狭缝38在滤茶网具31的外壁的圆筒部上,隔着规定间隔呈放射状排列,缺口的高度可以不同。
图9A和图9B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剖面图及平面图。如这些图所示,茶具结构体100具有容器41,该容器41由在其下部的一部分装入规定量的茶叶49的结构的装茶器40构成。
装茶器40具有其本身由滤茶网具42构成的覆盖部43。覆盖部43为了过滤茶在其整个面上按规定排列分布有多个滤茶网孔47。该覆盖部43具有从其外周边缘部延伸到上端部的为大致长条状的支承片44,及该支承片44间比支承片短以规定长度形成的挡片45。
如图9B所示,覆盖部43的外周边缘部上具有规定宽度的支承片44与容器41的内侧壁部的上端紧贴,档片45与位于支承片之间的容器41的内侧壁紧贴。由此,茶具结构体40在使用未图示的盖时,先向除去盖的滤茶网具42的内部装入茶叶49,通过覆盖部43,在支承片44和档片45与容器41的内壁紧贴的状态下,在规定位置被支承。
与第三实施例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由图10A和图10B表示其剖面图及平面图。
如图10A所示,该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在容器41的中间部位上,装茶器40形成独立间隔室,在该间隔室装入茶叶49。该装茶器40具有滤茶网具42,其具有从容器41的下部到规定高度的下部壁46;覆盖部43,其从滤茶网具42的下部壁46向上部隔着规定间隔隔离放置,并形成一定的空间。该滤茶网具42的下部壁46具有不仅起到滤茶作用且具有茶的回收作用的多个第一滤茶网孔48在其整个断面上按规定排列形成。该下部壁46具有从其圆周边缘至规定高度向上延伸的凸缘部或档片45,且该档片45在容器41的内侧壁部紧贴。有这样的结构的档片45在容器41的规定位置支承下部壁46,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固定装置来固定。
覆盖部43,其底上具有与滤茶网具42的下部壁46相对应的上壁部,该上壁部也具有不仅起到滤茶作用且具有茶的回收作用的多个第二滤茶网孔47在其整个断面上按规定排列形成。覆盖部43具有从其圆周边缘部向上方大致延伸至容器41的上端部的支撑部44,该支撑部44在容器41的内侧壁部紧贴。有这样的结构的支撑部44在容器41的规定位置支承覆盖部43,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固定装置来固定。覆盖部43如图10B所示,其支撑部44在容器41的上端部的内侧壁面的周围紧贴,在规定位置被支承。
在此,滤茶网具42的下部壁46和覆盖部43的直径与容器41内的规定位置的直径大致一样,可知由具有稍小直径的容器41的壁部进行支承。
接着,图11A、图11B及图11C是表示与第三实施例相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剖面图,对与第三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省略相关说明。
首先,如图11所示,茶具结构体100具有杯子形状的兼用作滤茶网具的装茶器40。该装茶器40的开口朝向容器41的底部倒立装入茶叶49,其壁部43′的周围具有不仅起到滤茶作用且具有茶的回收作用的多个第二滤茶网孔47′按规定排列形成。
接着,图11B中表示与第三实施例相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对与第三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省略相关说明。
该茶具结构体100具有圆锥形的兼用作滤茶网具的装茶器40。该装茶器40的开口朝向容器41的底部倒立装入茶叶49,其壁部43′的周围具有不仅起到滤茶作用且具有茶的回收作用的多个第二滤茶网孔47′按规定排列形成。
图11C表示与第三实施例相类似的其它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在该实施例中,茶具结构体100由容器41的下部的一部分装入规定量的茶叶49的装茶器40构成。
装茶器40具有覆盖部43,该覆盖部43用于过滤茶的多个滤茶网孔47在其整个面上按规定排列分布。另外,覆盖部43从其外周边缘部延伸至上端部的呈大致长条状的支承片44对称形成。该支承片44具有规定宽度,在容器41的内侧壁部的上端紧贴,将覆盖部43支承在容器41的内侧壁部的规定位置。
接着,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如图12A、12B及12C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一次性杯子或其他的各种容器。
该茶具结构体100由滤茶网具51和覆盖该滤茶网具51的盖52构成。在此,盖52为支承后述的滤茶网具51的覆盖部70,在其中心部形成突出部61,在圆周边缘相接的部分形成可以饮茶的饮用口62。
容器53设有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安装的装茶器50。该装茶器50具有滤茶网具51,滤茶网具51由形成茶叶装填部的滤茶网壁63和形成与该滤茶网壁63下部面的下部壁66构成。滤茶网壁63具有隔断壁64,其以内置茶叶的深度而使热水不会溢出;滤茶网壁65,其在其上的圆筒部形成的使热水可以流出的多个滤茶网孔,而可以泡出茶。下部壁66具有第一延长部69,其在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67的下部面68,从该下部面68的圆周边缘延伸;一个以上第一固定部71,其在第一延长部69的圆周边缘上从多个规定部位延伸并与茶具的壁部紧贴而支承。第一延长部69上与容器53的内侧壁部相接形成多个第一回收孔72。该第一延长部69相对于下部面68的水平方向向上倾斜30~40度左右,因此,泡开的茶与装在装茶器50内的茶叶可以不经二次接触而回收。
覆盖部70覆盖滤茶网具51的上端,并且由与滤茶网具51的下部面68对应的上部面74,及从该下部面74延伸的第二延长部76构成。该第二延长部76也在相对于上部面74的水平方向向上倾斜30~40度,因此,泡开的茶与装在装茶器50内的茶叶可以不经二次接触而回收。上部面74上形成多个流入孔75,在其上溢出的热水向装在装茶器50内的茶叶上供给。上部面74的中心支承棒73在规定高度突出,该支承棒73在茶具结构体100的盖52上形成的突出部61的内部槽或内部凹槽面卡合,在上部面74与盖52间提供规定空间。另外,上部面74的凸缘77与滤茶网壁63的上端相接,从圆周边缘向下方延伸,因此,可起到覆盖装茶器50的作用。即,该凸缘77的下端部形成向内弯曲的突起,在滤茶网壁65上与该突起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凹槽,安装时突起与凹槽相卡合。这样的卡合也可以采取其它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上部面74的圆周边缘的规定位置上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突起,对应于该突起,在滤茶网壁65的上端边缘位置上形成凹槽后,使它们相互卡合。
第二延长部76从上部面75经凸缘77成为规定角度,例如30~40度,而延伸,在容器53的内侧壁部相接,形成用于回收泡开的茶的多个第二回收孔78。在第二延长部76上,第二固定部79在其圆周边缘上从多个规定部位或遍及整体延伸,在容器53的内侧壁部紧贴而支承,或放置而支承装茶器50。
因此,覆盖部70的上部面74上形成多个孔75,通过向滤茶网具51供给热水,从装入的茶叶流出的热水通过该孔75而泡出茶。在第二延长部76上,形成与圆周边缘相接的第二回收孔78,通过此孔,过滤过的茶沿与之相接的容器53的内侧壁部而被回收。第二固定部79在上部面74的最外周边缘的规定位置、在图中相互对称的四处的规定宽度,或者从整个圆周边缘,沿容器53的内侧壁部向下延长规定长度。因此,安装装茶器50时,第二固定部79紧贴与茶具结构体的容器53的内侧壁部的规定位置。
因此,该茶具结构体100为了饮茶可以将装入茶叶的装茶器50置于容器51内适当的可脱离的位置,将热水从装茶器50的上部适量供给而泡出茶,充分泡开的茶通过在第一延长部69上形成的第一回收孔72和第二延长部76上的第二回收孔78,可以不经与茶叶的二次接触而回收。
另一方面,未图示的,第一延长部69和第二延长部76可以一起形成也可以单独形成。装茶器50只有第二延长部76而位于容器51内,或者,也可以构成脚部在其下部面68上规定高度上支承的结构。第二延长部76单独在容器53内支承装茶器50的情况,当然必须具有规定的牢固性。另外,可以从这些延长部,将圆筒部局部的或者整体的延伸的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9不是向下延伸而与容器53的壁部紧贴,而是向上延伸而与容器53的内侧壁部紧贴,而确定装茶器50的位置,并且成为可分离的支承的结构。
图13A及图13B中,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类似的变形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在该实施例中,茶具结构体100具有在容器53的内侧壁部的一部分圆弧上设有滤茶网具51的装茶器50。该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中,与第四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省略其相关说明。
该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具有盖52和装茶器50,装茶器50具有在盖52的下部、覆盖容器53的开口的密封膜52′和滤茶网具51。密封膜52′具有对盖52的辅助作用,在其对面形成多个滤茶网孔,使热水流入,在滤茶网具51的上端结合。也可以不要该密封膜52′。
盖52的一侧上,设有为回收泡出的茶而穿孔的饮用孔82及栓80。该栓由乙烯树脂或聚碳酸酯的材料制成,其上面从圆周边缘的邻接部位朝向中心形成切开的多个切缝。因此,平时维持密封状态,而饮用时可以简单地切开。
滤茶网具51,其下端边部83的圆弧与容器53的内侧壁部的规定位置的圆弧为同一形状,而且延伸的下端凸缘85在容器53的内侧壁部适当地固定设置。上端边部84从下端边部83延伸,或者成为延伸并且扩大的圆弧,进而延伸形成上端凸缘86。上端凸缘86通过与盖52或密封膜52′相对而适当地固定设置,滤茶网具51置于容器51内。该滤茶网具51整体上为篮子状的容器,一侧壁88上形成有多个滤茶网孔89。这样结构的茶具结构体100,泡开的茶在与装在装茶器50内的茶叶分离的状态下,通过栓80使用吸管饮用泡出的茶,或者通过在盖52的规定部位形成的饮用口饮用。
图14A及图14B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类似的其它变形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剖面图和平面图,与第四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省略其相关说明。
如图所示,装茶器50没有对滤茶网具51的密封膜52′,取而代之,延长部90从与盖52相接的滤茶网具51的上端部84的正下方的侧壁88延伸置容器53的内侧壁部。该延长部90为与容器53的内侧壁部大致对称的圆弧,进而,延伸形成固定凸缘91。该固定凸缘91紧贴容器53的内侧壁部而构成装茶器50的一部分。该滤茶网具51整体上成为篮子状的容器,在一侧壁88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89。这样结构的茶具结构体100也成为泡出的茶在容器内与茶叶分离的状态,因此,可以通过栓80使用吸管饮用泡出的茶,或者通过在盖52的规定部位形成的饮用口82饮用。
图15A及图15B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类似的其它变形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的剖面图和平面图,与第四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省略其相关说明。
该实施例的茶具结构体100具有将滤茶网具51与设在盖52上的栓部80一体结合的装茶器50。该装茶器50具有滤茶网具51,该滤茶网具51介由栓部80,与茶具结构体100的盖52一体结合。设在盖52上的栓部80形成在其中心可供给热水的切缝81,在其下部圆周方向上形成延长规定长度的卡合槽93。滤茶网具51通过该卡合槽93与栓部80一体卡合。盖52在其圆周边缘上与容器53的内侧壁部相接,形成饮用口82。
滤茶网具51为圆筒状的主体,可以通过在盖52的规定部位形成的饮用口82饮茶。在滤茶网具51的上端与卡合槽93卡合的卡合突起94在圆周方向形成。滤茶网具51提供具有下部面97,其主体底部在中心部相接的规定部位上形成有多个滤茶网孔98;隔断壁96,其从该下部面97的圆周边缘沿壁部向上方延伸,在规定高度无滤茶网孔而防止与茶叶的接触;滤茶网壁95,其在该隔断壁96上延伸至规定高度,在规定高度上具有多个滤茶网孔99,而成为可以过滤茶的过滤器环。多个滤茶网孔99在滤茶网壁96上按规定排列而形成滤茶网壁95。
因此,这样结构的茶具结构体100可以维持使泡开的茶在容器内与茶叶分离的状态,泡出的茶可以通过在盖52的规定部位形成的饮用口82而方便地饮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在包括一次性杯子等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上安装的拆装式或一体式的滤茶网茶具。该茶具在一次性杯子等上分体或一体式安装,充分地将茶叶等的内容物泡出,能够维持在饮用时不损坏茶原本的味道,特别是放入绿茶、茉莉花茶泡茶时,能够消除饮用后残存的苦味。因此,可以说本发明具有非常高的产业利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茶具,其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子和在内部容纳规定量的茶叶的滤茶网具,将热水从滤茶网具的开口部注入而泡开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容器内装入规定量的茶叶的状态下设有的装茶器;所述装茶器具有滤茶网具,其由滤茶网壁和下部面构成,所述滤茶网壁,在圆筒部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而能够泡出茶,以作为泡出茶的过滤器而发挥作用,所述下部面与该滤茶网壁的下部的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盖部,其覆盖滤茶网具的上部面,且具有支承棒,该支承棒在盖部的中心,与上部成为一体而突出,与盖一起支承位于容器内的滤茶网具;下垫部,其从滤茶网具的下部突出,使容器的下部面和所述滤茶网具的下部面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在滤茶网壁的上端部和盖部的开口端部处形成相互对应的多个凹槽和突起作为卡合机构,而将盖部覆盖并固定在滤茶网具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在滤茶网具的滤茶网壁和下部面上形成的按规定排列的滤茶网孔,以细长孔形状代替圆形并呈放射状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在过滤器的下部面形成的下垫部是脚部、突起、扩张部中的任意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装茶器通过衬套而位于容器内,所述衬套具有从容器内侧壁部一体突出的突起和形成于滤茶网具的侧面的半圆形及六面体形状的突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滤茶网具是装填茶叶的单一体的密封体,在滤茶网壁上滤茶网孔按规定形状排列。
7.一种茶具,其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和在内部容纳规定量的茶叶的装茶器,将热水从滤茶网具的开口部注入而泡开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容器内装入规定量的茶叶的状态下设有的装茶器;所述装茶器具有滤茶网具和盖部,所述滤茶网具具有隔断壁,其以内置茶叶的深度而使热水不溢出;滤茶网壁,在其之上的圆筒部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并使热水溢出而能够泡出茶水;下部面,其与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且提供滤茶网壁的底部;第一延长部,其形成有在该下部面的圆周边缘延伸并与容器的壁部相接,用于回收浸泡过的茶的多个第一回收孔;下部壁,其由在第一延长部的圆周边缘从多个规定部位延伸并且与茶具的壁部紧贴而被支承的一个以上的第一固定部构成,所述盖部具有上部面,其在该滤茶网具的上部形成向装在其内部的茶叶供给热水的多个流入孔,并且通过在其中心规定高度突出与容器的盖接触,而为了支承滤茶网具而具有形成的支承棒;凸缘,其从上部面的外周边缘朝向下方延伸,与滤茶网壁的上部卡合;第二延长部,其从上部面经凸缘而延伸,与容器壁部相接形成并具有回收泡开的茶的多个第二回收孔;第二固定部,其为一个以上,并且在第二延长部的圆周边缘上从规定部位延伸,与茶具的壁部紧贴而被支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容器的圆筒部从大致中间部位向上方沿圆弧状的壁部延伸而成为篮子状的容器的装茶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容器的圆筒部从大致中间部位向上方沿圆弧状的壁部延伸而成为篮子状的容器的滤茶网具;从该滤茶网具的上端延伸,并且在茶具的壁部的圆弧上固定并支承装茶器的支承上端部。
10.一种茶具,其具有一次性杯子或各种杯子形状的容器、盖住该容器的上部开口的盖子和在内部容纳规定量的茶叶的滤茶网具,将热水从滤茶网具的开口部注入而泡开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容器内装入规定量的茶叶的状态下设有的装茶器;所述装茶器具有栓部和滤茶网具,所述栓部具有由容器的盖支承,且在其中心形成可以供给热水的缺口部,在其下部沿外周边缘按规定长度设有连续设置的卡合槽,所述滤茶网具具有下部面成,其为圆筒状主体、在其上端与栓部的卡合槽卡合的卡合突起沿内周边缘形成,与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而形成主体底部;隔断壁,其从该下部面的圆周边缘沿壁部延伸,在规定高度上不形成滤茶网孔而防止与茶叶的接触;滤茶网壁,其该隔断壁上沿圆筒部延伸至规定高度,在该圆筒部上形成多个滤茶网孔,而能够泡出茶水。
全文摘要
一种滤茶网茶具,在一次性杯子等杯状容器安装拆装式或一体式装茶器,放入绿茶等茶叶泡茶。具有一次性杯子、杯状有盖容器;装茶叶的滤茶网具,由多个排列形成滤茶网孔的滤茶网壁和下部壁构成,容器中装茶叶并稳定收纳;覆盖部构成的装茶器,覆盖部可拆装地卡合使滤茶网具的上端开口部开闭,从上端面中央延伸至盖下部面的支承棒。装茶器有滤茶网具,由滤茶网壁和下部面构成,滤茶网壁有过滤作用,在圆筒部形成多个滤茶网孔泡茶,下部面与滤茶网壁下部中心部相接,在规定部位形成多个滤茶网孔;盖部覆盖滤茶网具上部面,支承棒在盖部中心与上部一体突出支承容器内的滤茶网具;下垫部从滤茶网具下部突出使容器下部面和滤茶网具下部面间保持间隔。
文档编号A47J31/06GK101066185SQ200610127490
公开日2007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日
发明者李太焕 申请人:株式会社B&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