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707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筷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筷子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动筷与定筷的分别,且动筷 上设有转轴部,定筷上设有定位部的筷子结构。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在餐厅用餐时,经常看到用餐者的持筷方式或用筷方法
十之八九都不正确,欠缺雅观,甚至有奇特的持筷方式而自己察觉不到;.又经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查询国内外相关筷子的专利, 一般是针对筷子的易持性或稳 定性而设计额外的助持器结构,并没有深入解说或让持筷者能了解体会到使用 筷子的正确性、雅观性、步骤或人体工学原理,且拿走了附加的助持器之后, 持筷者就失去了持筷的要领,有的更是误导持筷的方法,使筷子形成如烤肉夹 (夹钳)般使用状态,当然不美观也欠缺灵活性,也破坏传统筷子固有的型态。 一般在用餐时,手掌容易沾到油渍,以致用筷时手指与筷子之间很容易相 对滑动,当每次用筷夹物时,有意无意之间常要调整持筷位置;又已有多种公 开的专利,如日本1998年特许/〉开号10-313998、 1995年实用新型/>开号 7-"59、 2002年实用新型登录号第3089628号,1999年实用新型登录号第 3061(H5号等,然而它们都是在筷子上做成一固定大小及位置的凹陷造型以供手 指固定,但对于不同大小的手指用筷时反而造成夹持不灵活。
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将餐具精致化,从而形成为高尚的生活习俗,而中国发 明了三千五百多年的文明用筷方式反而到现在用法不一,在家里父母不教或无 法有效地教导小孩,在学校老师也不教或无法有效地教导学生,因为他们本身 也不知正确持筷的方法与原理。而筷子已被视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而筷子的 使用也成为一种艺术,不只中国人或东方人使用,外国人也心向往之且乐于学 习用筷,但如何掌握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却是一道难题,常造成教者及受教 者的困扰,究其原因乃是一般常态筷子上并无任何标记或其他附加结构,而且 一般学习环境又常限于用饭时间,以致教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具体讲解正确的持
筷方法,当然受教者也无法确实了解到正确持筷方法的关键点以自行练习;为 解决上述问题,已有多种筷子助持器的设计,且包括国内外多件专利,如曰本 公开特许7>才艮特开2003-275085 ( P2003-275085 )、 特开2001-269257 (P2001-269257 )等或我国的新型专利第78343号,发明/〉开号第200733918 号,然而该等筷子助持器中有的是与筷子固定结合,使一双筷子像一把夹钳或 烤肉夹,已失去使用筷子的本意;又有的是与筷子成可拆式结合,但学习使用 时仍需另外安装或拆除该助持器,也造成学习者的麻烦,尤其不论是固定结合 或可拆式结合,其筷子本体上常需设置额外结构以配合助持器使用,而该额外 结构往往已破坏筷子的固有型态,使筷子失去固有的艺术本质。因此如何使筷 子易学易用,并让使用者不需任何助持器即可简易学习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 且又不破坏筷子的固有型态,.是本案实用新型发明人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筷子结构,用以克服已有技术不美观、 灵活性欠缺、传统筷子固有的型态被破坏的缺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筷子结构,该筷子结构包括 一动 筷及一定筷,该动筷,其顶面上设置一转轴部,该转轴部包括一抵止面及一承 放面,使该转轴部相对于该动筷的表面形成一弧形槽构造,对人手拇指的指垫 提供一相对贴合的触压感,当使用者藉其拇指的指垫压按在该转轴部上,使该 转轴部夹持在拇指的指垫及食指第 一关节或稍后笫二指节之间,使用者可以该 转轴部作为该动筷的转轴支点,通过食指及中指的第一指节筒易夹持并操作该 动筷绕着该转轴部支点枢转运动;该定筷,其顶面或底面设有复数个定位部, 该定位部相对于该定筷的表面形成 一 向内凹的斜弧形面,从而对无名指的第一 指节提供一相对卡合的固定位置,使用者藉其无名指的第一指节相对卡合在该 定位部中,以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及该定筷的定位效果,并避免使用中该定筷 容易滑动离位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是依手掌结构以人体工学原理来分析研究,使用筷者了解一双 筷子有动筷与定筷的分别,在用筷时,无论夹持食物大、小或距离远近,动作 期间拇指、无名指、小指保持稳固不动,使定筷一直保持不移动,通过动筷上 的转轴部,以拇指指垫尖部内侧按压处作为转轴支点,食指与中指的第二关节 使筷子作夹持与放开的动作,并使动筷与定筷在夹持并拢时其前端相互平齐,200820114264.X
说明书第3/6页
以达到持筷与用筷动作灵活、稳定及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不只让持筷者或初学者可简易迅 速体会了解到正确的持筷位置、姿势,达到持筷与用筷动作灵活、稳定及美观, 让持筷者更进一步体会了解到筷子的使用原理,并避免了烤肉夹(夹钳)式筷 子的错误观念。而且本实用新型希望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给社会大众,让大众认 识到筷子不只是精致高价者,同时推动社会共同研究高雅用筷文化风气的形成。


图1 3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动筷的夹持状态示意图4、 5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动筷与定筷的夹持状态示意图6、 7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状态示意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9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IO是图8的动筷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11是图8的定筷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13是图12的动筷与转轴部插接结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14是图12的动筷与转轴部套接结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l-筷子;10-动筷;11-转轴部;111-抵止面;112-承;汰面;113-外 缘;12-顶面;13-止滑面;14-弧形槽体;141 -插销;142-销孔; 143-定位环;20-定筷;21-定位部;211-外》彖;22 -边缘;23-止滑面;2 -拇指;201-第二指节;3-指垫;301 -尖部外侧;302 -尖部内侧;4-食指; 401-第一指节;402 -第二指节;5-中指;501-第一指节;6-虎口; 7-无 名指;701-第一指节;8-手背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 一般公认的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可分成三个分解动作(l)拿 一只筷子,像拿笔写字一样,用拇、食、中三指握着,然后把食、中二指稍微 伸直,同时把拇指移到食指约第一关节处且拇指指尖不高出食指,再利用食、
中二指同时屈伸动作,操作此筷子枢转运动,使此筷子当作"动筷"使用,如
图1-3所示;(2)再拿另一只筷子,固夹在手(右手)的虎口处(即拇指及 食指根部之间)与无名指之间,使拇指的第二指节下压而以虎口与无名指作为 反力支点将此筷子当作"定筷"使用,如图4 7所示;而上述两分解动作可互 为先、后次序。(3)依照上述动作,同时拿持动筷、定筷,如图4~7所示, 而使用时,拇指始终保持伸直状态,用力压按在食指约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 节之间;操作时,拇指以下的四根指头尽量保持稳固,夹菜时只是食、中两指 的第二关节屈伸动作而已;又上方的动筷是以拇指所压按处为枢转运动的转轴 支点做杠杆式活动。
实际使用操作时,现有筷子上并未设置任何结构或标记,使用者尤其是初 学者无法或难以体会了解到正确的持筷位置、姿势及使用原理,尤其操作中, 动筷是通过拇指压按处作为转轴支点以操作动筷转动,而定筷则夹持住并保持 不动状态,这是学习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的关键点,因此现有筷子往往造成 持筷方法学习的困难。
请参考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筷子1是由一动筷10及一定筷20组成,其 中该动筷10的顶面12上设有一转轴部11,该转轴部11包含一抵止面111及一 承放面112,且相对于动筷10的表面形成一弧形槽构造,该抵止面111相对于 动筷10的顶面12呈一垂直倾斜角度,以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可对拇指2的指 垫3提供一相对贴合的触压感,因此当使用者将其拇指2的指垫3 (即指紋处) 的尖部外侧301斜放在该转轴部11的抵止面111上,且尖部内侧302压按在该 转轴部11的承放面112上,使拇指2相对于动筷10的转轴部11呈斜放状态而 非垂直压触,又使转轴部11夹持在拇指2的指垫3及食指4约第一关节或稍后 第二指节402之间时,使用者可以该转轴部11作为动筷10的转轴支点,供使 用者可藉食指4第一指节401及中指5的第一指节501筒易夹持并操作该动筷 10绕着转轴部11支点枢转运动,如图1 ~ 3所示;又该定筷20的顶面或底面上 设有复数个定位部21,该定位部21相对于定筷20的表面形成一明显向内凹的 斜弧形面,以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可对无名指7的第一指节701提供一相对卡 合固定及指示作用,如图5所示,可让使用者易于辨识定筷20的夹持位置,并 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以利于定筷20的定位,并避免使用中定筷20容易滑动 离位导致使用者常需调整的不便。
又筷子1的基本形状可包括多种造型,如常见的扁方圆形筷如图8所示,
或方形筷如图9所示;而动筷10的转轴部11可设计成在扁形动筷10的宽面上 呈现一弧形槽如图8所示,或在方形动筷10上呈现一弧形槽如图9所示;该弧 形转轴部11可直接在动筷IO胚材上加工成型,或利用一弧形槽体14结合在动 筷10的顶面如图12所示;该结合方式不受限制,可为一体成型方式形成或插 设方式或套合方式结合,该插设方式是在该弧形槽体14底面设置至少一插销141 以对应插设于动筷10的顶面12为配合插销141所设置的销孔142内,而与动 筷10结合成一体,如图13所示,该套合方式是在该弧形槽体14底面可设置一 定位环143以套设在动筷IO上而与动筷IO结合成一体,如图14所示。
参考图8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筷子1的结构,其中该动筷10的转轴 部11的抵止面lll及一承放面112所形成的弧形槽构造,可供使用筷子者能了 解拇指的按压位置是斜放而非垂直压触,且使动筷10可灵活转动,进一步使拇 指第二指节201按压在定筷20上,以达到稳固夹持的效果,又该承放面112的 外缘113为一弧形曲线以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从而可对拇指2的指垫3提供一 相对贴合的舒适感;又该定筷20的定位部21相对于定筷20的表面形成一明显 向内凹的斜弧形面,且该定位部21的外缘211相对于定筷20的顶面或底面的 边缘22倾斜形成一适当角度,如图11所示,以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可对无名 指7的第一指节701提供一相对卡合及指示作用,可让使用者易于辨识定筷20 的夹持位置并增进夹持的舒适感。
参考图1、 2、 3、 4、 5、 8、 9、 12、 13、 14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可在 动筷IO及定筷20与使用者手指或虎口之间的接触面处分别设置止滑面13、 23, 即在动筷10的转轴部11与动筷10的前端之间,供食指4的第一指节401及中 指5的第一指节501夹持的接触面设置止滑面13,在定筷20的定位部21与定 筷20的后端之间供拇指2的第二指节201及虎口 6夹持的接触面设置止滑面23, 该止滑面13、 23的防滑作用,可让使用者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以利于动筷IO 及定筷20的定位,并避免使用中动筷IO及定筷20容易滑动离位导致使用者常 需调整的不便。又该止滑面13、 23的形状及宽度不受限制,如直接在动筷10 与定筷20上适当位置处,形成数条凹凸紋路如图1、 2、 3、 4、 5、 8、 9所示, 藉以产生防滑作用,并增加装饰效果。
持筷时如图1-3所示,使用者可通过该转轴部11易于辨识的标示作用及 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兼转轴定位作用,简易辨识出动筷10的转轴支点,并将拇 指2的指垫3的尖部外侧301斜放在该转轴部11的抵止面lll,且尖部内侧302
压按在该转轴部11的承放面112上,以简便且正确拿持动筷10;再将定筷20 跨设固夹在虎口 6、拇指2第二指节201及无名指7第一指节701之间,并使定 筷20相对于虎口 6、拇指2第二指节201及无名指7第一指节701保持夹固不 移动状态,如图4、 5所示,即快速完成上述正确、雅观持筷方法的三个分解动 作后,可相对降低学习持筷方法的困难度。
持筷操作的最佳状态如图5 ~ 7所示,使用者将拇指2的指垫3的尖部外侧 301斜放在该转轴部11的抵止面111且尖部内侧302压按在该转轴部11的承放 面ll2上,使转轴部11夹持在拇指2的指垫3及食指4约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 指节402之间,以作为动筷10的转轴支点,使用者再藉食指4及中指5的第一 指节401、 501夹持,并枢动食指4及中指5的第二关节,操作该动筷10绕着 转轴部11枢转运动如图5所示,此时,食指4尖部向下压以夹持食物,.中指5 退后以放开食物。又夹持食物时,只有动筷10被操作枢转运动,而定筷20相 对保持不动;又随夹持物大小不同,如夹持一粒花生如图6所示或夹持一面蛋 如图7所示,定筷20仍相对保持不动,除动筷10以转轴部11为转轴而枢转外, 也可藉食指4与中指5同时退向手背面8如图6与图7比较所示,亦即手背面8 与食指4间的倾角由图6所示的较大倾角al后缩成如图7所示的较小倾角a2, 相对于不同大小的夹持物以达成稳固的夹持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只让持筷者或初学者可简易迅速体会了解到正确 的持筷位置、姿势,尤其筷子有定筷与动筷的分别,让持筷者更进一步体会了 解到筷子灵巧使用的原理,并避免了烤肉夹(夹钳)式筷子的错误观念。
又,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动机或基本设计观念是在不破坏一双筷子基本的或 固有的造型条件下加以设计,也就是本发明在筷子结构的设计上并不改变筷子 的既有造型,且由于筷子的技术发展空间领域已相当有限,因此本发明与现有 技术的筷子结构设计相比,尤其与我国的新型专利第78343号或发明公开号第 200733918号比较,因为本发明针对不同手指部位设有不同的按压或夹持位置, 且可供不同大小的手指使用,并兼具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及达到正确持筷的使用 效果,因此在技术上确实已有改进,应视为具有显著进步,谨请详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是 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 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筷子结构,该筷子结构包括一动筷及一定筷,其特征在于,该动筷,其顶面上设置一转轴部,该转轴部包括一抵止面及一承放面,使该转轴部相对于该动筷的表面形成一弧形槽构造,对人手拇指的指垫提供一相对贴合的触压感,当使用者藉其拇指的指垫压按在该转轴部上,使该转轴部夹持在拇指的指垫及食指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节之间,使用者以该转轴部作为该动筷的转轴支点,通过食指及中指的第一指节简易夹持并操作该动筷绕着该转轴部支点枢转运动;该定筷,其顶面或底面设有复数个定位部,该定位部相对于该定筷的表面形成一向内凹的斜弧形面,从而对无名指的第一指节提供一相对卡合的固定位置,使用者藉其无名指的第一指节相对卡合在该定位部中,以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及该定筷的定位效果,并避免使用中该定筷容易滑动离位的不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动筷的转轴部的抵止 面相对于该动筷的顶面呈 一垂直倾斜角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动筷的转轴部的承放 面的外缘为一弧形曲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在该动筷的转 轴部与前端之间设置一止滑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在该定筷的定 位部与后端之间设置 一 止滑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部与该动筷为一 体成型体。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部弧形槽体底面 设置至少一插销,该动筷的顶面设置至少一销孔,该至少一插销插设于该至少 一销孔内以使该转轴部与该动筷结合成一体。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部弧形槽体底面 进一步设置一定位环,该定位环套设在动筷上而使该转轴部与该动筷结合成一 体。
专利摘要一种筷子结构,其包括一动筷及一定筷,该动筷上设有一转轴部,使用者可将其夹持在拇指指垫尖部内侧及食指约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节之间,以形成动筷的转轴支点,该拇指保持不动,以转轴部为转轴支点,再藉食指及中指操作该动筷转动;而定筷是跨设并夹持在虎口及无名指第一指节之间,且在定筷上与无名指第一指节相对夹持接触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定位部,以供不同大小的手指定位使用;这样,可让持筷者了解正确的持筷位置与姿势,尤其藉动筷的转轴部及定筷的定位部,可使持筷者迅速体会并了解到使用筷子的原理,从而能简易、迅速地学习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
文档编号A47G21/10GK201208139SQ20082011426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9日
发明者吴增荣 申请人:吴增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