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79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尤其是一种可快速降压开盖的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压力锅一般包括壳体、外锅、内锅、锅盖、压力控制装置和发热盘 等部件。当烹饪工作完成后,打开锅盖取出食物时,因锅内有高温、高压的气体和烹饪的食 物,此时需要拨开限压阀进行排气卸压或者让电压力锅自然冷却,待锅内压力降低后才能 打开锅盖。但拨开限压阀进行排气卸压时,锅内的流体食物易被高压气体从排气口冲出,容 易烫伤用户;如采取自然冷却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锅内压力下降,这样要等较长时间才 能打开锅盖取出食物,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中国专利ZL 200620060234. 6中公开了一种电压力 烹饪器具,其中外锅底部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底部对应冷却装置设置有出风 口,锅体内设置有线路板,压力控制机构与线路板电连接,线路板与冷却装置电连接。这种 电压力烹饪器具虽然在外锅底部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底部对应冷却装置设置 有出风口,但它没有冷风通道,所以风只能从上盖与外壳之间的很小的间隙流出,而且是对 外锅进行冷却,而不是对内锅冷却,这样其存在以下缺点1)、风量很小;2)、不能直接冷却 内锅,所以冷却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风量充足, 可以直接冷却内锅,快速降低锅内压力,用户可以快速打开锅盖的安全可靠型电压力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包括内锅、外锅、壳体、控制电路和锅盖,所述的内锅放 置在外锅内,所述外锅放置在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锅盖密封住内锅口 部,所述外锅和内锅之间设有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包括设置在外锅上的冷却风入口和 冷却风出口,与冷风通道相对应,所述壳体和外锅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强制冷却风流通的冷 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和控制电路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所述冷却风入口设置在外锅侧壁的上部,所述冷却风出口设置在与冷却风入口相 对的外锅侧壁的下部。或者所述冷却风入口设置在外锅侧壁的下部,所述冷却风出口设置 在与冷却风入口相对的外锅侧壁的上部。所述冷却风入口的进风面积为冷却风出口的出风 面积的1. 5 3. 0倍。所述冷却风入口处设置有引风筒,所述冷却风扇设置在引风筒内,所 述冷却风扇固定安装在外壳或外锅上。由于在外锅和内锅之间设置冷风通道,并在冷风通道上设置了冷却风扇,和现有 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冷却风扇将外部的冷却空气送入内锅和外锅之间的风道,形成冷却风对流散热通道,对内锅直接冷却,提高冷却效率,快速降低内锅中食物的压力,实现快速打开锅盖,取 出食物,提高烹饪效率。2、冷却风入口和冷却风出口相对,上下交错设置且冷却风入口的进风面积是冷却 风出口的出风面积的1. 5 3. 0倍,使冷却风出口和冷却风入口之间形成风压,更有利于冷 却风与内锅进行热量交换,提高冷却效率。3、在冷却风入口处设置引风筒,并将冷却风扇设置在引风筒内,有利于将冷却风 全部引入冷风通道内,提高冷却效率。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0014]图2是实施例一的冷风通道结构示意图。[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的方向o[0017]附图标记[0018]1、锅盖;6、冷却风入口 ;11、进气孔。[0019]2、壳体;7、冷却风出口 ;12、百叶窗。[0020]3、外锅;8、冷却风扇;13、散热孔。[0021]4、电热盘;9、控制电路板;14、引风筒。[0022]5、内锅;10、压力检测装置;15、冷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如附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内锅5、外锅3、壳体2、控制电路板9和 锅盖1,内锅5放置在外锅3内,内锅5下方设置有电热装置,本实施例中的电热装置采用 电热盘4。控制电路板9上设置有控制电路,电热盘4和控制电路电连接,外锅3放置在壳 体2内,壳体2上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包括进气孔11和散热孔13,锅盖1密封住内锅5 口 部,内锅5和外锅3之间设置有冷却风流通的冷风通道15,冷风通道15包括冷却风入口 6 和冷却风出口 7,与冷风通道15相对应,壳体2和外锅3之间设有一个强制冷却风流通的 冷却风扇8,冷却风扇8和控制电路电连接。冷却风入口 6设置在外锅3的侧壁上部,冷却 风出口 7设置在外锅3上与冷却风入口 6相对的侧壁下部,这样相对且高低交错布置冷却 风入口 6和冷却风出口 7的方式有利于增大冷却风和内锅5侧壁的接触面积,形成一定的 风压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对应冷却风入口 6,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进气孔11吸入外部冷空 气,对应冷却风出口 7,壳体2上侧壁上部设置有散热孔13将热空气排出。本实施例中,冷却风扇8为鼓风风扇,将外部的冷却风从壳体2底部的进气孔11 吸入,然后吹入外锅3和内锅5之间的冷风通道15中,使冷却风在冷风通道15中流动带着 内锅5的热量。冷却风入口 6上设置有引风筒14,冷却风扇8安装在引风筒14内,且为了 提高冷却效率,将冷却风入口 6的进风面积设置为冷却风出口 7的出风面积1. 5 3. 0倍, 本实施例取1. 5倍。另外冷却风入口 6上还安装有朝下倾斜的百叶窗12,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此外,外锅3底部还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10,用于检测内锅5内烹饪压力,且压力 检测装置10和控制电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压力检测装置10为闪动开关,也可 以是电容传感器或者电感传感器等。当然压力检测装置10也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并安装在
锅盖1 _t o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食物烹饪过程中,如果压力检测装置10检测到内锅5 中的烹饪压力增大到危险值时,控制电路立刻切断电热盘4停止加热,同时启动冷却风扇8 开始工作,风从进气孔11被吸入,然后被冷却风扇8吹入内锅5和外锅3之间的冷风通道 15,然后从散热孔13排出,使冷却风在冷风通道15中快速流动散热,降低内锅5的温度,以 快速解除压力过高带来的危险。当烹饪结束后,控制电路启动冷却风扇8开始工作,对内锅 5中的食物进行快速降压,当压力检测装置10检测到压力下降到安全压力时,控制电路停 止冷却风扇8工作,从而防止食物过冷影响食用。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冷却风入口 6 设置在外锅3的侧壁下部,而冷却风出口 7设置在外锅3的侧壁上部,为提高冷却效率,将 冷却风入口 6的进风面积设置为冷却风出口 7的出风面积的3. 0倍。对应冷却风入口 6处 设置的引风筒14穿过壳体2,冷却风扇8设置在引风筒14内,直接将壳体2外部的冷空气 吸入外锅3和内锅5之间的冷风通道15内,便于提高冷却效率。冷却风从内锅5的底部流 向上部,快速降低内锅5。壳体2上正对冷却风出口 7处设置有散热孔13,便于将热量直接 散出,以免升高壳体2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将冷却风入口 6设置在壳体2侧壁下部的技术方案也有利于降低电热 盘4的温度,减少其内部蓄积的热量继续加热内锅5。本实施例中冷却风入口 6的进风面积 也可以是冷却风出口 7的出风面积的2. 0倍,面积比在1. 5 3. 0倍之间时都可以达到较 好的冷却效率,但是面积比过大则会导致外锅3的隔热效果降低或者导致风阻过大而降低 冷却效率。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的冷却效率,还可以在冷却风出口 7处增加设置一个吸风 风扇,以加快冷风的流动。此外,为方便安装,本实施例中的冷却风扇8也可以直接固定在 壳体2或外锅3上。 权利要求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包括内锅、外锅、壳体、控制电路和锅盖,所述的内锅放置在外锅内,所述外锅放置在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锅盖密封住内锅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和内锅之间设有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包括设置在外锅上的冷却风入口和冷却风出口,与冷风通道相对应,所述壳体和外锅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强制冷却风流通的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和控制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入口设置 在外锅的侧壁上部,所述冷却风出口设置在外锅上与冷却风入口相对的侧壁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入口设置 在外锅的侧壁下部,所述冷却风出口设置在外锅上与冷却风入口相对的侧壁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 入口的进风面积为冷却风出口的出风面积的1. 5 3. O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 入口处设置有引风筒,所述冷却风扇设置在引风筒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 扇设置在外壳或外锅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包括内锅、外锅、壳体、控制电路和锅盖,所述的内锅放置在外锅内,所述外锅放置在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锅盖密封住内锅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和内锅之间设有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包括设置在外锅上的冷却风入口和冷却风出口,与冷风通道相对应,所述壳体和外锅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强制冷却风流通的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和控制电路电连接。冷却风扇将外部的冷却空气送入内锅和外锅之间的冷风通道,对内锅直接冷却,提高冷却效率,快速降低内锅中食物的压力,实现快速打开锅盖,取出食物,提高烹饪效率。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1595663SQ200920282229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7日
发明者朱泽春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