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慢炖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38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子慢炖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慢炖锅,更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既采用MCU 控制、也采用手动开关控制的电子慢炖锅。
背景技术
慢炖锅是一种厨房常用的厨具,而电子慢炖锅则是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例如, 中国专利申请200710156463. 7中公开了一种慢炖锅,其包括外壳,外壳内上腔扣装有铝胆 体,铝胆体内腔嵌装有单元陶胆锅,铝胆体下部外图紧套有加热图,加热图则电连接有能控 制温度档位的温控器;外壳外壁底部固定有自带指示灯、并且与外部电源相电连接的跷板 式开关,该跷板式开关还与温控器相电连接。该专利申请中,带指示灯的跷板式开关,集指 示与操作与一体,其结构简单;而利用弹性所采用的套扣式加热图,则安装快捷。中国专利申请200510079899. 1则公开了一种营养温控慢炖锅及其精确自动控温 方法,其包括锅体、锅体内的瓷胆、锅体上的控制电路板,瓷胆传感器、单片机、自动开关装 置。该申请的自动控温方法包括:A、高档全功率加热到传感器温度Tl时改用小功率加热。 当温度继续上升到T2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使温度降到T3时全功率加热,使传感器温度在 T2与T3间反复循环;B、低档全功率加热到传感器温度T4时改用小功率加热。当温度继 续上升到T5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使温度降到T6时全功率加热,使传感器温度在T5与T6 间反复循环;C、保温档全功率加热到传感器温度T7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使温度降到T8 时全功率加热,使传感器温度在T7与T8间反复循环。美国专利US 6,740,855中则公开了一种可编程的慢炖锅,其包括加热单元、加热 元件、锅单元、不导电的外壳、上出气口、下出气口、可编程的电路以及位于外壳上的控制面 板;其中,加热单元包括底部和从该底部延伸出的连续侧壁,该底部和侧壁包括外侧壁和内 侧壁,并界定出井状的加热腔;加热元件安装在加热单元上,位于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 ’锅 单元至少可以部分地置于井状的加热腔中;外壳固定安装到加热单元的侧壁之外,并具有 一底部;下出气口设置在外壳的底部上,以便使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进入外壳;上出气口 设置在外壳上,以便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离开外壳;可编程的电路电连接到加热元件,以控 制和编程烹调过程和温度,且其置于外壳中,使得当空气通过外壳和出气口时热量从外壳 中对流散出;控制面板电连接到可编程的电路上。该专利的慢炖锅可为不同的食物设置时 间和温度,而且其不仅仅是只作为保温器具。目前,电子慢炖锅基本上都是利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即芯 片程序来控制加热的,即通过控制电源板上继电器的通断,从而来实现高、低、保温等状态 的不同的平均功率。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电子慢炖锅的一种控制电路示意图。其中,一个继电器开 关控制高温、低温以及保温三种状态的电路连通情况。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成本低,因为只采 用了一个继电器开关。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点,继电器开关总处于工作状 态,容易疲劳,可能会导致工作寿命缩短。[0007]为了克服上述设计的缺点,现有技术的电子慢炖锅中开发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控 制设计,其采用两组继电器和两个加热元件,其中,高温档和低温档共用一个继电器和一个 加热元件,而保温档则单独使用一个继电器和加热元件,因为保温档的继电器会更多地处 于工作状态下,更容易疲劳。相对于图1中的设计,采用图2之设计的电子慢炖锅可靠性更 高。但是,两套继电器使得其成本相对较高。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相对较低而可靠性不受影响的电子慢炖锅设计。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可靠性、低成本的 电子慢炖锅。为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电路控制思路。考虑到保 温状态是电子慢炖锅的最常见的状态,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为保温档单独设置了 一个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不受MCU的控制,而是直接接在电源线的两端,可通过一个专用 的手动开关如跷板开关进行控制;另外,本实用新型为高温档和低温档设置了另外一个加 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则是被控制电路板(PCB)控制下的继电器开关所控制。这样,由于本实 用新型只需要一个继电器开关,因而可维持较低的成本;同时,经常处于工作状态的保温档 是被手动开关控制的,这种的设计的可靠性更高。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能实现高温档、低温档和保温档的加热方式,其包括上 盖、锅体、桶状的外壳、底座、控制面板、加热元件如发热带或发热丝、用于控制加热元件的 控制电路板(PCB)和手动开关(如跷板开关)、以及电源部件;其中,上盖与锅体的开口相 配合,并能遮盖锅体的开口 ;锅体形成有加工食品的中空空间;锅体置于外壳中,底座的形 状能与外壳的下部相配合;控制面板设置在外壳上;加热元件设置在锅体与外壳之间;加 热元件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加热元件与通过手动开关直接接在电源线的两端,实现保 温档的加热方式;另一部分加热元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实现高温档和低温档的加热方 式。在上述的电子慢炖锅中,上盖优选使用透明材料制成的盖子,以便能够直观地观 察到被加工食物的状态,例如可使用玻璃盖;外壳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也可以采用不导 电的合成材料制成,或者由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中,其锅体包括内胆和外胆两个容器,其中内 胆置于外胆之中,这样可以实现更好地保温慢炖之效果;而加热元件则设置在外胆与外壳 之间,优选贴覆在外胆的侧壁和/或底部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电子慢炖锅的内胆可以为陶瓷内胆,外胆 可以为金属外胆。陶瓷内胆可以达到特殊的烹调效果,而金属外胆则增加了其强度,防止使 用过程中因碰撞等而破坏锅体。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中,上述的陶瓷内胆和金属外胆在其 底部和至少部分侧壁之间是相互不接触的,也即在其底部之间和至少部分侧壁之间存在空 隙,以便通过空隙中的空气实现慢炖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中,电源部件可以包括电源盒和电源电路板,而且该 电源盒和电源电路板可以设置在底座的下部或下表面上,以节省空间。[0017]进一步地,上述的电子慢炖锅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源线压盖和电源线垫板,而且该 电源线压盖和电源线垫板也可以设置在底座的下表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中,在控制面板和外壳之间可以进一步包括控制盒; 该控制盒可以包括控制盒盖和控制盒座;而用于控制加热元件的控制电路板可以设置于该 控制盒中。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慢炖锅采用全新的电气结构,其加热控制方式为PCB板只控制 高温档/低温档,而保温档为单独一组发热丝直接接在电源线的两端,不受PCB板控制。这 样的电子慢炖锅既能满足慢炖锅高温/低温/保温的要求,同时只需要一个继电器开关,因 而可维持较低的成本;而且经常处于工作状态的保温档是通过手动开关控制的,其可靠性 更高,使用寿命更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 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
,任何在本实用新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 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图1是现有技术电子慢炖锅中一种加热控制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电子慢炖锅中另一种加热控制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慢炖锅中所采用的加热控制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电子慢炖锅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电于慢炖锅的俯视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电子慢炖锅的剖面图;图7是与图6所示电子慢炖锅的剖面垂直的剖面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电子慢炖锅的爆炸图。上述附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 提手2提手座3玻璃上盖4 内胆5金属外胆6金属外壳7控制盒盖8数码管罩9控制电路板10控制盒座11 底座12电源盒13电源电路板14电源线压盖15电源线垫板[0045]16加热元件(发热带或发热丝)17侧提手18上盖螺钉垫19 胶脚20十字槽扁圆头螺钉22上盖螺钉23 螺钉M十字槽扁圆头螺钉25控制面板26跷板开关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现有技术电子慢炖锅中一种加热控制示意图,其包括一个加热元件H和一 个继电器开关R,该继电器开关控制高温、低温以及保温三种状态的电路连通情况,其缺点 继电器开关总处于工作状态。图2是现有技术电子慢炖锅中另一种加热控制示意图,其采用两组继电器Rl和R2 和两个加热元件Hl和H2,但两套继电器使得其成本相对较高。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电子慢炖锅中所采用的加热控制示意图,其采用一个继电 器R控制两个加热元件Hl和H2 ;而图4则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电子慢炖 锅的立体图;图5是其俯视图。如图6-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电子慢炖锅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包括玻璃 上盖3、锅体、桶状的金属外壳6、底座11、控制面板25、加热元件16、用于控制加热元件16 的控制电路板9和跷板开关26、以及电源部件;其中,玻璃上盖3与锅体的开口相配合,并 能遮盖锅体的开口 ;锅体形成有加工食品的中空空间;锅体置于金属外壳6中,底座11的 形状能与金属外壳6的下部相配合;控制面板25通过十字槽扁圆头螺钉M固定在金属外 壳6上;加热元件16贴覆在锅体的侧壁上。加热元件16为一个发热带,通过弹簧(图中未示出)紧套在锅体侧壁外,锅体侧 壁外在发热带下方设有凸棱,防止发热带脱落。发热带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电阻加热丝 Hl和第二电阻加热丝H2,第二电阻加热丝与跷板开关K串联后接入电源,第二电阻加热丝 的加热状态由跷板开关K的动作控制,实现保温档的加热方式;第一电阻加热丝与继电器 R串联后的电路与第二电阻加热丝两端并联,第一电阻加热丝的加热状态由控制器MCU控 制,实现高温档、低温档的加热方式。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手动操作使跷板开关K闭合,第二电阻加热丝开始加热;通过控制面板上的高温 档开关或低温档开关选择所需的加热方式,控制器MCU根据接收到的加热方式信号,按各 加热方式所设定的程序来控制继电器的通、断动作,进而控制第一电阻加热丝的加热状态, 继电器通、断状态时间占空比的不同,使第一电阻加热丝加热的平均功率有所不同。在高温档加热方式下,继电器接通时间占空比大,加热平均功率相应大,加热速度 快,锅体中的食物能快速达到沸腾状态;在低温档加热方式下,继电器接通时间占空比小,加热平均功率相应小,加热速度慢,食物达到沸腾状态的时间较长。(占空比=加热时间/ 加热时间+不加热时间)当进行到各加热方式所设定程序中的结束结束时,控制器MCU控制继电器保持断 开状态,第一电阻加热丝停止加热,此时只有第二电阻加热丝进行加热维持保温状态,实现 加热方式自动转为保温方式的功能。玻璃上盖3上设置有上盖提手1,该上盖提手1通过上盖提手座2、上盖螺钉垫18 和上盖螺钉22固定于玻璃上盖3上。玻璃上盖3可以设置有排气孔。锅体可以由内胆4和金属外胆5构成,内胆4和金属外胆5在其底部和至少部分 侧壁之间是相互不接触的,也即在其底部之间和至少部分侧壁之间存在空隙。内胆4是陶 瓷材料制作的,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制作的。金属外壳6上可以对称设置两个侧提手17。在控制面板25和金属外壳6之间设 置有控制盒;该控制盒包括控制盒盖7和控制盒座10,其中用于控制加热元件16中的第一 电阻加热丝的控制电路板9设置于该控制盒中。在控制面板25的上方设置有跷板开关沈, 以使加热元件16中的第二电阻加热丝直接连接在电源线两端。控制面板25和控制盒盖7设置有数码管罩8。在底座11的下部或下表面上设置有电源盒12和电源电路板13 ;底座11的下表 面上进一步设置有电源线压盖14和电源线垫板15。十字槽扁圆头螺钉20和螺钉23金属外胆5、金属外壳6和底座11固定成一个整 体。胶脚19作为电子慢炖锅支撑在一台面上的支撑脚。加热元件16也可以设计为一个发热丝,通过铝箔粘贴在锅体侧壁外,发热丝中设 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电阻加热丝Hl和第二电阻加热丝H2。加热元件16也可以设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发热带或发热丝,或者一个发热带和 一个发热丝,每个发热带或发热丝中各设有一个电阻加热丝。
权利要求1.一种能实现高温档、低温档和保温档之加热方式的电子慢炖锅,该电子慢炖锅包括 上盖、锅体、桶状的外壳、底座、控制面板、加热元件、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控制电路板 和手动开关、以及电源部件;其中,所述的上盖与所述锅体的开口相配合,并能遮盖所述锅 体的开口 ;所述的锅体形成有加工食品的中空空间;所述的锅体置于所述的外壳中,所述 底座的形状能与所述外壳的下部相配合;所述的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的外壳上;所述的加 热元件设置在所述锅体与所述外壳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元件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加热元件与所述的手动开关电 连接,实现保温档的加热方式;另一部分加热元件与所述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实现高温档 和低温档的加热方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包括内胆和外胆,其中, 所述的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外胆与所述外壳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为陶瓷内胆,所述的外胆 为金属外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内胆和所述的金属外胆 在其底部和至少部分侧壁之间是相互不接触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部件包括电源盒和电源 电路板,而且所述的电源盒和电源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慢炖锅进一步包括电源 线压盖和电源线垫板,而且所述的电源线压盖和电源线垫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控制面板和所述的外壳之 间,所述的电子慢炖锅进一步包括控制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盒包括控制盒盖和控制盒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慢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控 制电路板位于所述的控制盒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实现高温档、低温档和保温档之加热方式的电子慢炖锅,该电子慢炖锅包括上盖、锅体、桶状的外壳、底座、控制面板、加热元件、用于控制加热元件的控制电路板和手动开关、以及电源部件;其中,加热元件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加热元件与手动开关电连接,实现保温档的加热方式;另一部分加热元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实现高温档和低温档的加热方式。这样的电子慢炖锅既只需要一个继电器开关,因而可维持较低的成本,而且经常处于工作状态的保温档是通过手动开关控制的,其可靠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1831650SQ2010205108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1日
发明者冯敏强, 邢凤雷, 高天兵 申请人: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