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96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筷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餐具,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筷子。
背景技术
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叉子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目 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筷子和叉子都是分开单独出售,这对上班一族以及学生等经常在外就餐 的人群来说是很不方便的;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商家开始生产旅游套装的筷子,普遍采用的 是两段式的筷子,平时分别放在筷子盒里,要使用时把两段筷子拧在一起即可,但是这种筷 子需要另外准备一个筷子盒,增加了筷子体积的同时也不环保,而且两段筷子拧在一起的 部位没有密封装置,很难拧紧,绝大部分两段式筷子还会随着使用的时间而出现松动、无法 拧紧的现象,这是满足不了广大公众的需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筷子,包括第一筷体、第二 筷体以及第三筷体,所述第一筷体为空腔筷体,筷体空腔的内壁前端设置有密封橡胶圈;所 述的第二筷体为空腔筷体,第二筷体的前端空腔壁上设置有拉环,其前端内壁设置有密封 橡胶圈,其前端外壁设置有凸起;所述的第三筷体为丫型筷体,其前端外壁设置有凸起;密 封橡胶圈和凸起相配合,达到密封和防止松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在未使用状态时,第三筷体镶嵌于第二筷体的空腔里面,而第二筷体 又镶嵌于第一筷体的空腔里面。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时,把第二筷体拉出,反向镶嵌于第 一筷体的空腔前端即可组成长条形的筷子;保持第二筷体镶嵌于第一筷体的空腔里面,把 第三筷体拉出,反向镶嵌于第二筷体的空腔前端即可组成丫型的叉子。为了进一步改进便携式筷子的操作简易性,所述的第三筷体为实心筷体,其筷体 的前端设置有拉把,该拉把的设置方便使用者把第三筷体从第二筷体的空腔里面拉出,实 现便携式筷子的组合。为了进一步改进便携式筷子的密封性,并达到防止筷体之间的组合产生松动等目 的,所述的密封橡胶圈为圆环形密封圈,密封圈的中间设置有凹槽,当筷体组合在一起时, 所述的凸起就会卡在圆环形密封圈的凹槽里面,严密组合在一起,不易松动。为了进一步改进便携式筷子的操作简易性,所述的密封橡胶圈为坡度密封圈,密 封圈设置一定的坡度,其中靠近筷体空腔口位置的密封圈厚度小于凹槽最高位置的厚度, 便于筷体之间组合过程的相对运动。为了进一步改进便携式筷子的密封性,并达到防止筷体之间的组合产生松动等目 的,所述的凸起为圆环形凸起,该圆环形凸起与密封圈的凹槽相对应,防止松动。为了进一步改进便携式筷子的密封性,并达到防止筷体之间的组合产生松动等目 的,所述的凸起为荆条凸起,所述荆条凸起方向与第二筷体轴向一致,所述荆条凸起方向与 第三筷体轴向一致;所述的荆条凸起条数为4条,分别对称分布于第二筷体和第三筷体的空腔外壁上,当筷体组合在一起时,荆条压迫在密封橡胶圈上,使得筷体的组合不再松动; 所述的荆条凸起条数还可以设置为6条,分别对称分布于第二筷体和第三筷体的空腔外壁 上。为了进一步改进便携式筷子的密封性,并达到防止筷体之间的组合产生松动等目 的,所述的凸起为螺旋状凸起,凸起采用螺旋状的结构,能更好地达到防止松动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分段式空腔筷体、密封橡胶圈以及凸 起等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筷子,利用密封橡胶圈和凸起的相互配合以及卡位,防止筷体之 间的组合产生松动,并增加了拉环与拉把等装置,使得筷体的组合操作起来更便利,结构简 单,筷体结合严密,是居家出行的必备用具。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筷子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叉子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筷体的示意图。图中标记1-第一筷体;2-第一筷体空腔;3-第一密封橡胶圈;4-第二筷体; 5-第二筷体空腔;6-第二密封橡胶圈;7-第二凸起;8-拉环;9-第三筷体;10-第三凸起; 11-拉把;12-卡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 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具体实施例一、见图1,一种便携式筷子,包括第一筷体1、第二筷体4和第三筷体 9,第一筷体1的长度为10cm,所述第一筷体1为空腔筷体,第一筷体空腔2的半径是0. 6cm, 其长度为9cm ;第一筷体空腔2内壁前端设置有第一密封橡胶圈3,第一密封橡胶圈3的厚 度为 0. 05cm。所述的第二筷体4为为空腔筷体,第二筷体4的长度为8. 5cm,其外径大小为 0. 58cm,其厚度为0. 3cm ;第二筷体空腔5的半径是0. 55cm,其长度为8cm ;第二筷体空腔 5的前端壁上设置有拉环8,拉环8的外径大小为0. 58cm,其内径大小为0. 55cm,其厚度为 0. 3cm ;第二筷体空腔5其前端内壁设置有第二密封橡胶圈6,第二密封橡胶圈6的厚度为 0. 05cm ;第二筷体空腔5其前端外壁还设置有第二凸起7。所述的第三筷体9为丫型筷体,第三筷体9的长度为7. 5cm,其前端外壁设置有第 三凸起10,其前端还设置有拉把11,拉把11为半径Icm的圆形实心拉把;本例中,第二凸起 7和第三凸起10均设置为荆条凸起,厚度为0. 02cm,所述荆条凸起方向均与第二筷体4轴 向一致,所述的荆条凸起条数为4条,分别对称分布于第二筷体4和第三筷体9的空腔外壁 上。本实用新型在未使用时,利用第二密封橡胶圈6和第三凸起10实现卡位配合,将 第三筷体9严密镶嵌于第二筷体空腔5内;利用第一密封橡胶圈3和第二凸起7实现卡位 配合,将第二筷体4严密镶嵌于第一筷体空腔2内。[0022]见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卡位装置12,卡位装置12包括第一密封橡胶圈3、第二密 封橡胶圈6、第二凸起7和第三凸起10,在使用状态时,卡位装置12的作用在于将第一筷体 1、第二筷体4和第三筷体9严密组合起来;组合筷子的步骤如下1)利用拉环8将第二筷体4从第一筷体空腔2中拉出;2)将第二筷体4沿着拉环8水平旋转180° ;3)将第二凸起7卡位在第一密封橡胶圈3内,使筷体组合成筷子。见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卡位装置12,卡位装置12包括第一密封橡胶圈3、第二密 封橡胶圈6、第二凸起7和第三凸起10,在使用状态时,卡位装置12的作用在于将第一筷体 1、第二筷体4和第三筷体9严密组合起来;组合筷子的步骤如下1)将第二凸起7卡位从第一密封橡胶圈3内拉出;2)将第二筷体4沿着拉环8水平旋转180° ;3)将第二凸起7卡位在第一密封橡胶圈3内,还原成便携式筷子未使用的状态;4)利用拉把11将第三筷体9从第二筷体空腔5中拉出; 5 )将第三筷体4沿着拉把11水平旋转180 ° ;6)将第三凸起10卡位在第二密封橡胶圈6内,使筷体组合成叉子。具体实施例二、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包括第一筷体1、第二筷体4和第三筷体9,第一 筷体1为空腔筷体,第一筷体空腔2内壁前端设置有第一密封橡胶圈3 ;第二筷体4为为空 腔筷体,第二筷体空腔5的前端壁上设置有拉环8,其前端内壁设置有第二密封橡胶圈6,其 前端外壁还设置有第二凸起7 ;第三筷体9为丫型筷体,其前端外壁设置有第三凸起10,其 前端还设置有拉把11。本实用新型在未使用时,利用第二密封橡胶圈6和第三凸起10实现卡位配合,将 第三筷体9严密镶嵌于第二筷体空腔5内;利用第一密封橡胶圈3和第二凸起7实现卡位 配合,将第二筷体4严密镶嵌于第一筷体空腔2内。见图4,第二凸起7设置为圆环形凸起,第二密封橡胶圈6为圆环形密封圈,该密封 圈的中间设置有凹槽以及坡度;所述的第三凸起10也为圆环形凸起,第一密封橡胶圈3也 为圆环形密封圈,该密封圈的中间同样设置有凹槽以及坡度,所述的第二凸起7与第一密 封橡胶圈3相配合,并可卡位与第一密封橡胶圈3的凹槽内。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筷子,包括第一筷体和第二筷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筷体,所述第 一筷体为空腔筷体,筷体空腔的内壁前端设置有密封橡胶圈;所述的第二筷体为空腔筷体, 第二筷体的前端空腔壁上设置有拉环,其前端内壁设置有密封橡胶圈,其前端外壁设置有 凸起;所述的第三筷体为丫型筷体,其前端外壁设置有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筷体为实心筷体,其筷 体的前端设置有拉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橡胶圈为圆环形密封 圈,密封圈的中间设置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橡胶圈为坡度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1、任意一条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起为圆环形 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任意一条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起为荆条凸 起,所述荆条凸起方向与第二筷体轴向一致,所述荆条凸起方向与第三筷体轴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任意一条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起为螺旋状 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荆条凸起条数为4条,分别 对称分布于第二筷体和第三筷体的空腔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荆条凸起条数为6条,分别 对称分布于第二筷体和第三筷体的空腔外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筷子,包括第一筷体、第二筷体以及第三筷体,所述第一筷体为空腔筷体,筷体空腔的内壁前端设置有密封橡胶圈;所述的第二筷体为空腔筷体,第二筷体的前端空腔壁上设置有拉环,其前端内壁设置有密封橡胶圈,其前端外壁设置有凸起;所述的第三筷体为丫型筷体,其前端外壁设置有凸起;本产品采用分段式空腔筷体、密封橡胶圈以及凸起等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的多功能筷子,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还能防止筷体之间产生松动,是居家出行的必备用具。
文档编号A47G21/02GK201879352SQ20102065313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0日
发明者孙慧兰, 温玉珍 申请人:孙慧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