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260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泥质茶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泥质茶壶。
背景技术
茶壶(teapot),是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主要用来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茶壶主要由壶盖、壶身和壶底组成,有的壶底下面还设有圈足。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茶壶的质地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土或瓷器等的泥质茶壶。为使茶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长久以来,大家都将剩下的茶水留在茶壶内, 慢慢地,壶壁上会形成茶垢(也称为茶山),此过程称为“养壶”,如此,茶壶泡出的茶更香浓、有味。养壶的年份时间长久了,即使不用茶叶用开水也可以泡出茶味。然而,影响养壶效果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例如长期使茶水在茶壶里泡着会使养出来的茶山氧化变质,有损于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养壶过程并且具有养壶效果的泥质茶壶。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泥质茶壶,包括壶盖、壶身和壶底,其中,壶盖、壶身和壶底三者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夹壁腔,夹壁腔中置入有茶精华体,其中,夹壁腔通过至少一孔与茶壶内腔连通。优选地,上述壶盖设有第一夹壁腔并且壶底设有第二夹壁腔,其中,第一夹壁腔通过位于壶盖的中央的第一孔与茶壶内腔连通,第二夹壁腔通过位于壶底的中央的第二孔与茶壶内腔连通。优选地,上述泥质茶壶还包括位于壶底的圈足,其中,壶盖中设有第一夹壁腔并且圈足中设有第三夹壁腔,其中,第一夹壁腔通过位于壶盖的中央的第一孔与茶壶内腔连通, 第三夹壁腔通过位于壶底的中央的第三孔与茶壶内腔连通。优选地,上述壶盖中设有第一夹壁腔并且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其中,第四夹壁腔通过位于壶身的壶嘴一侧的第四孔和/或位于壶身的壶柄一侧的第五孔与茶壶内腔连
ο优选地,上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壶底设有第二夹壁腔,其中,第四夹壁腔通过位于壶身的壶嘴一侧的第四孔和/或位于壶身壶柄一侧的第五孔与茶壶内腔连通,第二夹壁腔通过位于壶底的中央的第二孔与茶壶内腔连通。优选地,上述壶底还包括圈足,其中,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圈足中设有第三夹壁腔,其中,第四夹壁腔通过第四孔与茶壶内腔连通,第三夹壁腔通过位于壶底的中央的第三孔与茶壶内腔连通。优选地,上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壶身的壶柄上设有第五夹壁腔,其中,第四夹壁腔通过位于壶身壶柄一侧的第四孔与茶壶内腔连通,第五夹壁腔与第四夹壁腔连
ο优选地,上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壶身的壶嘴上设有第六夹壁腔,其中,壶身具有连通壶嘴的筛孔,第四夹壁腔通过第四孔与筛孔连通,第六夹壁腔与第四夹壁腔连
ο优选地,上述壶身的壶柄中设有第五夹壁腔并且壶身的壶嘴中设有第六夹壁腔, 第五夹壁腔通过第五孔与茶壶内腔连通,第六夹壁腔通过第六孔与茶壶内腔连通。进一步地,上述泥质茶壶为紫砂壶。在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中,茶壶的壶壁中设有至少一处夹壁腔,该夹壁腔置入有茶精华体,并通过至少一孔与茶壶内腔连通,如此,在茶壶泡茶时,膏状或液体状的茶叶精华体受热融化或稀释至茶水中,使茶壶不用养就可拥有茶垢的效果。另外,即使不用茶叶,用开水冲泡也有茶味。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泥质茶壶包括壶盖10、壶身20、壶底30和位于壶底上的圈足40。壶盖10上设有第一夹壁腔11和位于壶盖中央的第一孔13,该第一孔13连通第一夹壁腔11和茶壶内腔,该第一夹壁腔11中用于容纳茶精华体,例如茶膏,茶珍、茶粉,在沏茶升温时,茶精华体可通过第一孔13融入茶水中,形成茶垢的效果。壶底30中形成第二夹壁腔31,该第二夹壁腔31通过第二孔33与茶壶内腔相通, 该第二夹壁腔31也用于容纳茶精华体,例如茶精华液,可以市购获得,在沏茶升温时,茶精华液通过第二孔33流入茶壶内腔中,通过控制第二孔33的孔径,可保证茶精华液的使用速度。圈足40粘接在壶底30的下部,易于形成第三夹壁腔41,该第三夹壁腔41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比较大,以存储较多的茶精华体,例如茶精华液,在泡茶时,该茶精华液通过第三孔43以及壶底30上的第二孔33进入茶壶内腔中,形成类似茶垢的茶味。[0029]壶身20中形成第四夹壁腔25,该第四夹壁腔25通过位于壶身20的壶嘴21 —侧的第四孔26与茶壶内腔连通。由于壶身上设有连通壶嘴的筛孔27,因此,第四孔沈可以直接与筛孔27连通,以使第四孔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对于壁厚较薄的壶身20而言,第四夹壁腔25可以由多条抽丝孔构成,也就是说多条抽丝孔相互连通形成夹壁腔。在制作壶身20泥坯的过程中,预先埋设铜丝,优选软铜丝, 通过抽铜丝的方式,可形成孔径较小的抽丝孔,该抽丝孔在泥坯烧制过程中,不容易缩坍, 壶身形状保持性好。对于壁厚较厚的壶身20而言,夹壁腔25可以由内外两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夹壁腔25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只要各部分相通能够置入茶精华体即可。壶身20的壶嘴21的壁中形成第五夹壁腔22,该第五夹壁腔22与第四夹壁腔25 通过过孔2 连通,以储存茶精华体。壶身20的壶柄23中形成第六夹壁腔M,该第六夹壁腔M与第四夹壁腔25通过过孔2 连通,以储存茶精华体,例如茶精华液,第四夹壁腔25 还通过位于壶柄23 —侧的第五孔28与茶壶内腔连通。第六夹壁腔M以壶柄的中心孔的形式出现,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六夹壁腔M也可以不制成贯穿壶柄的中心孔的形式,例如可仅在壶柄的起始端和终止端(即壶柄的与壶身相连的两端部分)上形成孔腔。上述第四孔和第五孔的孔径可选择的较小,以在茶壶没有被沏茶加温时,防止茶精华体从第四孔26和第五孔观中流出。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仅壶盖10和圈足40处形成夹壁腔,其它处均为实体壁。本实施例的好处是,茶壶制作方便,省工省时,成品率高。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仅壶盖10、壶身20和圈足40处形成夹壁腔,其它处均为实体壁。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仅壶盖10、壶身20和壶底处形成夹壁腔,其它处均为实体壁。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仅壶身20和壶嘴21和壶柄23处形成夹壁腔,其它处均为实体壁。本实施例的茶壶的好处是连通夹壁腔的孔位置非常隐蔽。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茶壶的壶盖、壶嘴、壶身、壶身的壶嘴、壶身的壶柄、壶底、以及圈足中设置的夹壁腔均可以单独应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夹壁腔”应该理解为在茶壶的壁中形成的可以容纳茶精华体的空间。另外,连通各夹壁腔和茶壶内腔的孔的数量和位置和大小根据需要茶壶的体积大小等因素来预先设定。本实用新型的泥质茶壶可由紫砂陶土、陶瓷土、或混合黏土制成,优选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壶。茶壶的夹壁腔和连通茶壶内腔的孔均在制坯时形成,在茶壶制好烧制成型之后, 将茶精华体置入到各夹壁腔内。优选地,壶盖使用固态的茶精华体,例如茶膏、茶珍和茶粉, 壶身和壶底和圈足使用液态的茶精华体例如茶精华液。[00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在泡茶时,其夹壁腔中的茶精华体是慢慢溶入茶壶内腔中使用的,待夹壁腔中的浓缩茶精华体用尽之后可再次置入,每次泡茶完毕后,最好将夹壁腔的连通茶壶内腔的孔擦干,如此就不会有氧化,使一个茶壶不用太多时间去养就能拥有健康又营养的茶山(茶垢),在用茶叶泡茶时或直接用开水冲茶,其茶水更健康、更营养。夹壁腔中可放置不同茶叶制作的茶精华体使其营养和茶香都千变万化。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附图标记说明[0046]10壶盖11第一夹壁腔[0047]13第一孔30壶底[0048]31第二夹壁腔33第二孔[0049]40圈足41第三夹壁腔[0050]43第三孔20壶身[0051]21壶嘴23壶柄[0052]25第四夹壁腔27筛孔[0053]22第五夹壁腔24第六夹壁腔[0054]22a过孔24a过孔[0055]26第四孔28第五孔。
权利要求1.一种泥质茶壶,包括壶盖、壶身和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壶身和壶底三者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夹壁腔,所述夹壁腔中置入有茶精华体,其中,所述夹壁腔通过至少一孔与茶壶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设有第一夹壁腔并且所述壶底设有第二夹壁腔,其中,所述第一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盖的中央的第一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底的中央的第二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壶底的圈足,其中, 所述壶盖中设有第一夹壁腔并且所述圈足中设有第三夹壁腔,其中,所述第一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盖的中央的第一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所述第三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底的中央的第三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中设有第一夹壁腔并且所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其中,所述第四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身的壶嘴一侧的第四孔和/或位于所述壶身的壶柄一侧的第五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所述壶底设有第二夹壁腔,其中,所述第四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身的壶嘴一侧的第四孔和/ 或位于壶身壶柄一侧的第五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底的中央的第二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底还包括圈足,其中,所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所述圈足中设有第三夹壁腔,其中,所述第四夹壁腔通过第四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所述第三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底的中央的第三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所述壶身的壶柄上设有第五夹壁腔,其中,所述第四夹壁腔通过位于所述壶身壶柄一侧的第四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所述第五夹壁腔与所述第四夹壁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中设有第四夹壁腔并且所述壶身的壶嘴上设有第六夹壁腔,其中,所述壶身具有连通壶嘴的筛孔,所述第四夹壁腔通过第四孔与所述筛孔连通,所述第六夹壁腔与所述第四夹壁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的壶柄中设有第五夹壁腔并且所述壶身的壶嘴中设有第六夹壁腔,所述第五夹壁腔通过第五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所述第六夹壁腔通过第六孔与所述茶壶内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泥质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泥质茶壶为紫砂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质茶壶,包括壶盖、壶身和壶底,其中,壶盖、壶身和壶底三者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夹壁腔,夹壁腔中置入有茶精华体,其中,夹壁腔通过至少一孔与茶壶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茶壶在泡茶时,膏状或液体状的茶叶精华体受热融化或稀释至茶水中,使茶壶不用养就可拥有茶垢的效果。另外,即使不用茶叶,用开水冲泡也有茶味。
文档编号A47G19/14GK202043992SQ20112016441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徐银有 申请人:徐银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