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底烧瓶用试管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3660发布日期:2018-10-09 17:06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底烧瓶用试管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底烧瓶用试管刷,属于实验室清洗用具领域。



背景技术:

圆底烧瓶是一种化学实验过程常用的加热与反应容器,用途广泛。圆底烧瓶由于口径较细,底部呈球状,能够防止液体流出,且可以进行长时间加热,因此在实验室开展有机蒸馏与分馏等实验时往往会用到大量的圆底烧瓶。很多有机实验都会使烧瓶内壁和底部产生沉积物,但是对于圆底烧瓶这种口径又细又长,底部呈圆球形结构的器皿来说,却非常难于清洗干净。

现有技术中,由于没有合适的清洗工具,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采用细沙加入清水摇动或稀盐酸清洗,但是上述方法既费时费力又无法清洗干净,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用细沙清洗时会严重磨损圆底烧瓶内壁,致使圆底烧瓶内壁划痕严重,从而造成玻璃烧瓶易结垢,增加了清洗次数,缩短了圆底烧瓶的使用寿命,这不仅浪费实验耗材,也给实验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带来很多不便,因此会影响下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延长了实验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底烧瓶用试管刷,能够快速和彻底地清洗圆底烧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圆底烧瓶用试管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刷杆,在所述刷杆上滑动套设一束管,在束管上部的外壁上紧固连接有第一刷毛,在所述刷杆的底部转动连接一连杆的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一呈扇形的刷头的一端,所述刷头的中部与所述束管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刷头的另一端紧固连接有第二刷毛,所述束管、所述连杆和所述刷头的中心线围成一三角形结构。

在所述束管的顶部紧固连接一固定夹,在所述固定夹的下部设置有截面呈C形的卡槽。

在所述卡槽上涂设一层软胶。

在所述刷杆的顶部设置有一刷柄。

在所述束管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两滑道,所述刷杆的外壁与两滑道滑动连接。

所述刷杆、所述束管、所述刷毛、所述连杆、所述刷头、所述刷毛、所述固定夹和所述刷柄均由耐腐蚀材料制成。

所述刷杆、所述束管、所述连杆、所述刷头和所述固定夹的材质为合金。

所述刷柄为热塑性弹性体软胶材质。

所述第一刷毛和所述第二刷毛均为尼龙丝。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设置有一刷杆,在刷杆的底部转动连接一连杆的一端,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一呈扇形的刷头的一端,刷头的中部与束管的下部转动连接,刷头的另一端紧固连接有刷毛,能够避开死点确保刷头呈弧形移动,从而快速和彻底地清洗圆底烧瓶的底部,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2、本发明在刷杆上滑动套设一束管,在束管上部的外壁上紧固连接有刷毛,移动束管能够快速地和彻底地清洗圆底烧瓶的瓶颈。3、本发明在束管的顶部紧固连接一固定夹,在固定夹的下部设置有截面呈C形的卡槽,在卡槽上涂设一层软胶,具有防滑功能,同时也能够防止磨损圆底烧瓶的颈口。4、本发明在刷杆的顶部设置有一刷柄,刷柄为热塑性弹性体软胶材质,能够增加刷柄的操作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清洗圆底烧瓶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清洗圆底烧瓶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圆底烧瓶用试管刷,它包括一刷杆1,在刷杆1上滑动套设一束管2,在束管2上部的外壁上紧固连接有刷毛3。在刷杆1的底部转动连接一连杆4的上端,连杆4的下端转动连接一呈扇形的刷头5的一端,刷头5的中部与束管2的下部转动连接,刷头5的另一端紧固连接有刷毛6。其中,束管2、连杆4和刷头5的中心线围成一三角形结构,这样,能够避开死点确保刷头5呈弧形移动。

上述实施例中,在束管2的顶部紧固连接一固定夹7,在固定夹7的下部设置有截面呈C形的卡槽8。

上述实施例中,在卡槽8上涂设一层软胶,具有防滑功能。

上述实施例中,在束管2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两滑道,刷杆1的外壁与两滑道滑动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在刷杆1的顶部设置有一刷柄9。

上述实施例中,刷杆1、束管2、刷毛3、连杆4、刷头5、刷毛6、固定夹7和刷柄9分别由耐腐蚀材料制成。

上述实施例中,刷杆1、束管2、连杆4、刷头5和固定夹7的材质分别为合金。

上述实施例中,刷柄9为TPE(热塑性弹性体)软胶材质,能够增加刷柄9的操作性和舒适性。

上述实施例中,刷毛3、6均为尼龙丝。

如图2、图3所示,使用时,本发明沿圆底烧瓶10的瓶颈进入圆底烧瓶10的内部,移动束管2可以清洗圆底烧瓶10的瓶颈。当需要清洗圆底烧瓶10的底部时,首先利用固定夹7上的卡槽8将束管2固定在圆底烧瓶10上,同时卡槽8能够防止磨损圆底烧瓶10的瓶颈。然后移动刷柄9,能够带动刷杆1上下移动,在连杆4的作用下,可以控制刷头5呈弧形摆动,进而能够对烧瓶10的底部进行彻底地清洗。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