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6986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美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7月25日提交的名称为“美容器”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5090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器。



背景技术:

有时以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等去除为目的而使用构成为能够使毛梢微弱地振动的振动刷。作为应用于这种振动刷的振动体驱动装置而提出有如下振动体驱动装置,该振动体驱动装置具备主体部、以及支承于主体部的振动体(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的主体部设置有:作为振动部的振动马达;以及振动传递轴,其将在振动部产生的振动传递至作为振动体的刷体。另外,刷体具有刷毛束,该刷毛束由朝一个方向突出的一簇刷毛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355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振动刷中,由于刷毛的毛梢配置于刷毛束的前端面,因此,刷毛的毛梢密布于刷毛束的前端面。故此,当产生振动时,相邻的刷毛的毛梢有可能相互干扰而使得刷毛的毛梢的振幅减小。

另外,若使刷毛束的前端面与肌肤接触,则刷毛的毛梢的大部分被按压于毛孔以外的肌肤表面。因此,刷毛的毛梢的振动因毛梢与肌肤表面之间的摩擦而受到限制,刷毛的毛梢的振幅有可能会变小。

另外,为了更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有时在使用振动刷时使刷毛束中含有水、液状的清洁剂等。然而,由于以往的刷毛束的刷毛的毛梢密布于该刷毛束的前端面,因此,当含有水等时,毛梢容易汇聚成较粗的束状。因此,在使刷毛束中含有水等情况下,刷毛的毛梢的振幅更加容易变小。

这样,以往的振动刷的刷毛的毛梢的振幅因上述刷毛的毛梢的相互干扰、刷毛与肌肤的摩擦而变小,从而难以高效地将肌肤的污垢等去除。

另外,在刷毛的毛梢密集的刷毛束中,存在如下问题:当使毛梢与肌肤接触时,刷毛难以弯曲。若使这样的刷毛束振动,则刷毛束的振动几乎原封不动地传递至刷毛的毛梢,因此,容易增大刷毛的毛梢与肌肤的摩擦。而且,在刷毛的毛梢与肌肤的摩擦过大的情况下,对肌肤的刺激变强而有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这样的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肌肤的刺激较少、且能够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的美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一种美容器,该美容器具有:主体部;刷部,其配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且具有多根刷毛;以及振动马达,其配置于上述主体部内、且使上述刷部进行振动,

上述刷部具有将上述刷毛的毛梢中的、配置于最外侧的毛梢的位置平滑地连接而成的最外侧轮廓面,

上述刷毛具有:

第一刷毛,其毛梢配置于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以及

第二刷毛,其毛梢配置于比上述最外侧轮廓面靠内侧的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上述美容器具有上述刷部,上述刷部具备上述第一刷毛以及上述第二刷毛。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配置于上述刷部的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上述第二刷毛的毛梢配置于比上述最外侧轮廓面靠内侧的位置。由此,与以往的振动刷相比,能够扩大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毛梢的间隔。故此,与以往相比,上述美容器能够减弱使上述刷部振动时的相邻的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彼此的干渉。

另外,当使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与肌肤抵接时,上述刷部能够容易地实现上述第二刷毛的毛梢从肌肤表面隔开的状态。进一步,还能够使得上述第二刷毛的毛梢与肌肤表面抵接时的按压力比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与肌肤表面抵接时的按压力弱。故此,同毛梢与肌肤表面抵接的上述第一刷毛相比,上述第二刷毛能够以更大的振幅进行振动。而且,因上述第二刷毛的振动传递至上述第一刷毛而能够使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高效地振动。

进一步,由于上述刷部的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毛梢的间隔扩大,因此,能够使含有水等时所产生的刷毛的毛束的粗度比以往更细。故此,即使在含有水等的情况下,上述刷部也能够使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高效地振动。

这样,根据上述美容器,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弱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彼此的干扰,并且能够使上述第一刷毛的毛梢高效地振动。其结果是,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大上述第一刷毛的振幅,从而能够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

另外,由于上述刷部的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毛梢的间隔扩大,因此,当使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与肌肤抵接时,与以往的振动刷相比,能够更容易使上述刷毛弯曲。而且,通过在上述刷毛弯曲的状态下使上述刷部振动,能够适度地缓和传递至上述刷毛的毛梢的振动。其结果是,能够减弱使上述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如上,根据上述美容器,能够减弱对肌肤的刺激,并且能够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美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美容器的仰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美容器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美容器的部件展开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马达保持部安装于美容器的头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线处的局部向视剖视图。

图7是图6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图。

图8是实施例1中的马达基座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例1中的马达保持部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X-X线处的向视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1中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例1中的刷保持件的仰视图。

图13是实施例1中的刷部的最外侧轮廓面附近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第一刷毛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15(a)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马达保持部的旋转运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15(b)是表示与该旋转运动相应的刷部的毛梢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16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美容器进行充电的充电座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6的充电座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6中的XVIII-XVIII线处的向视剖视图。

图19是实施例2中的刷部的侧视图。

图20是实施例3中的刷部的仰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处的局部向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美容器

2 主体部

3、302、303 刷部

311a 第一刷毛

311b 第二刷毛

312a、312b 毛梢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上述美容器中,上述刷部的最外侧轮廓面是指:将刷毛的毛梢中的、配置于最外侧的毛梢的位置平滑地连接而成的轮廓面、即在使用美容器时与肌肤接触的面。可以根据上述美容器的用途、欲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去除的部位而设定最外侧轮廓面的形状。

例如,最外侧轮廓面可以呈平坦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背部、腕部等比较平坦的部分,能够增大最外侧轮廓面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而迅速地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去除。另外,最外侧轮廓面可以呈中央部比外周端缘突出的凸曲面状。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脸部等起伏比较大的部分,能够使得最外侧轮廓面根据肌肤的起伏状况与肌肤接触而均匀地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去除。

可以将从上述最外侧轮廓面至上述第二刷毛的毛梢的距离设为0.25mm~3.0mm。通过将上述距离设为0.25mm以上,当使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与肌肤抵接时,能够更容易地实现第二刷毛的毛梢与肌肤表面分离的状态。另外,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二刷毛的毛梢与肌肤表面抵接时的按压力。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弱第二刷毛的毛梢与肌肤的摩擦而进一步减弱使上述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从更可靠地获得上述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从最外侧轮廓面至上述第二刷毛的毛梢的距离更优选为0.3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0mm以上。

另一方面,通过将上述距离设为3.0mm以下,能够将第二刷毛的毛梢配置于与第一刷毛的毛梢接近的位置而将第二刷毛的振动更高效地传递至第一刷毛。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刷毛的毛梢更高效地振动。进一步,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刷毛的毛梢与肌肤表面接触而利用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的双方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去除。

故此,通过将上述距离设为3.0mm以下,能够更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去除。从更可靠地获得上述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从最外侧轮廓面至上述第二刷毛的毛梢的距离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mm以下,特别优选为1.25mm以下。

上述第一刷毛以及上述第二刷毛可以在其前端具有锥状部、即越接近毛梢则外径越细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当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的毛梢与肌肤表面抵接时,能够更容易使锥状部弯曲。其结果是,当使刷部振动时,能够充分缓和传递至刷部的毛梢的振动,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进一步,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扩大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间隔。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刷毛的振幅而更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

可以将锥状部的长度设为4mm~10mm。通过将锥状部的长度设为4mm以上,能够更可靠地获得减弱对肌肤的刺激的效果。另一方面,若锥状部的长度变得过长,则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的弹性降低,反而有可能导致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的去除效率的降低。从避免这样的问题的观点出发,优选将锥状部的长度设为10mm以下。

上述第一刷毛以及上述第二刷毛可以由合成纤维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得使刷毛与肌肤抵接时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卫生管理容易的刷部。另外,能够进一步缩细使刷毛中含有水、清洁剂等时所形成的刷毛的毛束的粗度。进一步,由于能够容易地控制刷毛的长度、粗度,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刷毛的尺寸在生产时的偏差。

作为用于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的合成纤维,例如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尼龙、聚酯等。第一刷毛可以由一种合成纤维构成,也可以混合有两种以上的合成纤维。同样,第二刷毛可以由一种合成纤维构成,也可以混合有两种以上的合成纤维。另外,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可以由相同的合成纤维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合成纤维构成。

上述第一刷毛以及上述第二刷毛可以收缩为波状。在该情况下,当使最外侧轮廓面与肌肤抵接时,能够更容易地使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弯曲。因此,当使刷部振动时,能够充分缓和传递至刷部的毛梢的振动,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优选上述第一刷毛的根数为上述所有刷毛的根数的20%~60%。通过将第一刷毛的根数设为所有刷毛的根数的20%以上,能够将足够多的第一刷毛的毛梢配置于上述最外侧轮廓面。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增大与肌肤表面抵接的第一刷毛的毛梢的数量而利用第一刷毛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从进一步提高污垢的去除效率的观点出发,第一刷毛的根数优选为所有刷毛的根数的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

另外,通过将第一刷毛的根数设为所有刷毛的根数的60%以下,能够充分扩大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毛梢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刷毛的毛梢更高效地振动而利用第一刷毛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进一步,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刷毛更容易弯曲,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这样,通过将第一刷毛的根数设为上述特定的范围内,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优选上述第一刷毛和上述第二刷毛均匀地混合。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刷毛的毛梢均匀地配置于上述最外侧轮廓面。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

可以使上述刷部的相邻的上述刷毛的间隔越接近毛梢则越大。在该情况下,能够充分扩大上述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毛梢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使第一刷毛的毛梢振动而更高效地利用第一刷毛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进一步,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刷毛更容易弯曲,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在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的基础上,上述刷毛还具有第三刷毛,该第三刷毛的毛梢配置于比第二刷毛的毛梢的位置靠内侧的位置,该第三刷毛可以被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包围、且集中配置为束状。在该情况下,在第三刷毛的毛束的周围配置的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容易被挤出至在第三刷毛的毛束与最外侧轮廓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而且,通过将第一刷毛以及第二刷毛挤出至上述空间,能够进一步扩大最外侧轮廓面上的相邻的刷毛的毛梢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另外,在该情况下,当在含有液状或者泡状的清洁剂的状态下使刷部振动时,空气容易进入在第三刷毛的毛束与最外侧轮廓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故此,当使刷部振动时,能够产生更细腻的泡沫而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

并且,在该情况下,当对刷毛进行清洁时,能够容易地将多根刷毛从配置有第三刷毛的部分拨开。故此,能够容易地清洁至刷部的内部。另外,在对刷部进行清洁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刷部干燥。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刷部的卫生管理。

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述主体部在其内部具有:马达保持部,其对上述振动马达进行保持;连结部,其将上述马达保持部以能够相对地进行移位的状态连结于上述主体部;以及刷安装部,其从上述马达保持部延伸设置、且与上述刷部连接,上述振动马达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具备偏心配重物,上述刷安装部在与上述振动马达的上述旋转轴的轴心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在该情况下,由上述振动马达施加的上述刷安装部的振动包括将朝向上述旋转轴的轴心方向的移位、以及朝向与该轴心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的移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移位。而且,该振动经由上述刷安装部而高效地传递至上述刷部,从而能够对上述刷部的毛梢施加伴随有将朝向毛孔的深度方向的移位、和朝向与该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的移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移位的振动。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上述刷部而更高效地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等去除。

上述连结部可以具有介于上述主体部与上述马达保持部之间的弹性部件。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使振动马达振动时马达保持部从弹性部件受到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将振动传递至刷安装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增大刷安装部的振幅,进而能够更高效地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

作为上述“弹性部件”,可以采用由能够伴随着从振动马达产生的振动而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的材质构成的部件。作为弹性部件,具体而言,可以采用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以及热塑性弹性体等公知的弹性体构成的部件以及金属弹簧、树脂弹簧等公知的弹簧等。

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述连结部具有:引导棒,其设置于上述主体部或者上述马达保持部的任一方;以及上述弹性部件,其保持于上述主体部或者上述马达保持部的另一方,上述引导棒将上述弹性部件贯通。在该情况下,马达保持部以及与该马达保持部连接的刷安装部能够沿引导棒比较自由地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朝向沿着引导棒的方向的刷安装部的振幅,进而能够进一步增大朝向该方向的刷部的毛梢的振幅。另外,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美容器的组装。

优选上述刷安装部在相对于上述振动马达的上述旋转轴的轴心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增大上述刷安装部的振动中的、朝向与上述轴心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的振幅。而且,通过使该振动传递至刷部的毛梢,能够使刷部的毛梢在毛孔的深度方向上更大幅度地振动。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将附着于毛孔内部的污垢等去除。

另外,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刷安装部的振动中的、朝向上述轴心方向的振幅变得过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弱刷部的毛梢与肌肤表面的摩擦。

上述的“刷安装部在相对于振动马达的旋转轴的轴心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状态,包括刷安装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为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方向成几何学上的直角的方向的状态、以及从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方向成几何学上的直角的方向略微倾斜的状态。更具体而言,只要刷安装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旋转轴的轴心方向所成的角度为75°~115°,则能够充分起到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刷安装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旋转轴的轴心方向所成的角度越接近90°,则越能够增大朝向毛孔的深度方向的刷的振幅。从该观点出发,刷安装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旋转轴的轴心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设为80°~110°,更优选设为85°~95°,进一步优选设为88°~92°。

优选上述第一刷毛以及上述第二刷毛沿上述刷安装部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将刷安装部的振动传递至刷部的毛梢。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等去除。

【实施例】

(实施例1)

利用附图对上述美容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美容器1具有:主体部2;刷部3,其配置于主体部2的外侧、且具有多根刷毛311(311a、311b);以及振动马达4,如图6所示,其配置于主体部2内、且使刷部3振动。如图13所示,刷部3具有将刷毛311的毛梢312中的、配置于最外侧的毛梢312的位置平滑地连接而成的最外侧轮廓面310。刷毛311具有:多根第一刷毛311a,它们的毛梢312a配置于最外侧轮廓面310;以及多根第二刷毛311b,它们的毛梢312b配置于比最外侧轮廓面310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6所示,美容器1具有:马达保持部5,其对振动马达4进行保持;连结部11(11a、11b),其将马达保持部5以能够相对地移位的状态而连结于主体部2;以及刷安装部6,其从马达保持部5延伸设置、且与刷部3连接。如图6所示,振动马达4具有旋转轴42,该旋转轴42具备偏心配重物41。另外,刷安装部6在与振动马达4的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不同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此外,虽然在图3、图6以及图15中明确示出了第一刷毛311a和第二刷毛311b的边界,但实际上有时二者的边界并不明确。另外,在图1以及图4中,为了方便而将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的记载省略。

如图1~图3所示,美容器1的主体部2呈棒状。如图4~图6所示,振动马达4以及马达保持部5容纳于主体部2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此外,在图4~图6中,为了简化而将螺钉、电线等连接部件的记载的一部分省略。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振动马达4的旋转轴42沿主体部2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如图6所示,刷安装部6在相对于振动马达4的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刷安装部6延伸设置至主体部2的外部。另外,刷部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刷安装部6的前端。

以下,有时将振动马达4的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称为“前后方向X”,将前后方向X中的容纳有振动马达4的那侧称为“前方X1”、且将其相反侧称为“后方X2”。另外,有时将刷安装部6的延伸设置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将上下方向Z中的刷部3侧称为“下方Z2”、且将其相反侧称为“上方Z1”。另外,有时将与前后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与美容器1的方向相关的这些记载均是出于方便的目的,与实际使用美容器1时的朝向无任何关系。

在本例的美容器1中,前后方向X上的主体部2的截面形状呈大致椭圆状。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前后方向X上的主体部2的中央部20比两端部略细。

如图1~图3所示,本例中的刷部3配置于主体部2的侧周面。另外,如图3所示,本例的刷部3具有:刷主体31,其具有第一刷毛311a和第二刷毛311b;以及刷保持件32,其对刷主体31进行保持。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沿上下方向Z、即刷安装部6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例中的刷主体31呈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柱状,在上方Z1的端面处保持于刷保持件32。另外,如图3以及图13所示,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配置于刷主体31的下方Z2的端面。

本例中的最外侧轮廓面310由将刷主体31的下方Z2的端面、即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平滑地连接而成的轮廓面构成,如图3所示那样呈平坦的形状。

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配置于比最外侧轮廓面靠内侧的位置。在本例中,图13中示出的、从最外侧轮廓面310至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的距离d为0.25mm~3.0mm。

如图13所示,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具有越接近毛梢312a、312b则外径越细的锥状部313。锥状部313的长度L为4mm~10mm。

本例中的刷部3的、第一刷毛311a的材质与第二刷毛311b的材质相同。具体而言,本例中的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构成。另外,如图14中的一个例子所示,本例中的第一刷毛311a收缩为波状。虽然附图中并未示出,但第二刷毛311b也与第一刷毛311a同样地收缩为波状。

第一刷毛311a的根数为所有刷毛311的根数的20%~60%。另外,第二刷毛311b的根数为所有刷毛311的根数的40%~80%。第一刷毛311a和第二刷毛311b均匀地混合。

如图12所示,刷保持件32具有:保持件主体部321,其呈杯状;弹簧罩322(参照图6),其配置于仰视时的保持件主体部321的中央;以及刷装配弹簧323,其保持于保持件主体部321与弹簧罩322之间。如图4以及图12所示,在保持件主体部321的中央,形成有与后述的轴62的旋转限制部622(参照图8)的形状对应的六边形的贯通孔324。将旋转限制部622插入于该贯通孔324、且使刷装配弹簧323卡合于槽部624内,由此能够可拆装地对刷部3进行装配。另外,通过将旋转限制部622插入于贯通孔324,能够在装配有刷部3的状态下对以刷安装部6为旋转中心的刷部3的旋转运动进行限制。

如图4所示,主体部2具有:下侧壳体21,刷安装部6从该下侧壳体21突出;中间壳体22,其经由螺钉221(参照图6)而紧固连结于下侧壳体21;以及上侧壳体23,其与中间壳体22卡合。如图1~图3所示,下侧壳体21构成主体部2的下半部分的外壁。另外,上侧壳体23构成主体部2的上半部分的外壁。

中间壳体22的外周端缘在主体部2的外表面中的、下侧壳体21与上侧壳体23之间露出。下侧壳体21、中间壳体22以及上侧壳体23由ABS树脂构成。另外,在中间壳体22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镀铬膜。

如图6所示,在下侧壳体21与中间壳体22之间,形成有对用于使美容器1执行动作的部件进行容纳的中空部25。如图4~图6所示,在下侧壳体21的外周端缘与中间壳体22的外周端缘之间夹持有O型环211。另外,如图6所示,在中间壳体22、与将该中间壳体22紧固连结于下侧壳体21的螺钉221之间也夹持有O型环222。美容器1构成为:利用上述O型环211、222而能够防止水分等从下侧壳体21与中间壳体22之间向中空部25内浸入。

如图6所示,下侧壳体21在刷安装部6所突出的开口部212的周围具有刷容纳壁部214。刷容纳壁部214从下侧壳体21朝向下方Z2竖立设置。另外,刷部3可拆装地安装于刷容纳壁部214的内侧。

另外,如图4所示,下侧壳体21在前方X1的端部具有三根引导棒24。引导棒24朝向上方Z1竖立设置。另外,在引导棒24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E型环241(参照图5以及图7)的卡止槽242(参照图7)。

如图6所示,马达保持部5具有:马达基座51,其安装于引导棒24;以及马达罩52,振动马达4保持于其与马达基座51之间。如图8~图10所示,马达基座51具有:板状部511;以及马达承受部512,其从板状部511朝向上方Z1突出。本例中的板状部511以及马达承受部512由ABS树脂构成。

板状部511具有三处贯通孔513(参照图10)。另外,如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弹性部件53从上下方向Z的两侧安装于贯通孔513。

本例中的弹性部件53由苯乙烯橡胶构成。如图11所示,弹性部件53具有:橡胶基部532,其具备供引导棒24插通的插通孔531,且呈圆盘状;以及四处突起533,它们在插通孔531的周围竖立设置。各突起533的宽度与相邻的突起533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

如图10所示,在贯通孔513内,在一对弹性部件53(53a、53b)中的一方的弹性部件53a中的相邻的突起533a之间插入有另一方的弹性部件53b的突起533b。另外,板状部511夹持于一对橡胶基部532(532a、532b)之间。

如图5~图7所示,下侧壳体21的引导棒24插通于弹性部件53。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引导棒24比弹性部件53的上端面更朝上方Z1突出。如图7所示,在该突出部分形成有供E型环241安装的卡止槽242。

如图5以及图7所示,通过将E型环241安装于卡止槽242,能够将马达基座51以能够相对地移位的状态而连结于下侧壳体21。这样,本例中的连结部11构成为包括:弹性部件53,其保持于马达基座51的板状部511;引导棒24,其设置于下侧壳体21;以及E型环241,其安装于卡止槽242。另外,本例的美容器1具有三处连结部11。各连结部11具有:引导棒24,其设置于主体部2;以及弹性部件53,其保持于马达基座51,引导棒24将弹性部件53贯通。

利用图5所示的螺钉521将马达罩52紧固连结于马达承受部512。在马达罩52与马达承受部512之间夹持有振动马达4。此外,本例中的马达罩52由ABS树脂构成。

本例中的振动马达4是圆柱(cylinder)型的振动马达4。振动马达4配置为: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沿着主体部2的长度方向。另外,振动马达4的偏心配重物41配置于前后方向X的前方X1侧。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三处连结部11(11a、11b)中的两处连结部11a相对于振动马达4的重心40而配置于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的前方X1侧,剩余一处的连结部11b配置于后方X2侧。

如图9所示,刷安装部6在俯视时设置于三处贯通孔513的中央。如图10所示,刷安装部6具有:筒状部61,其与板状部511形成为一体;以及轴62,其在上下方向Z上将筒状部61贯通。如图6所示,筒状部61的下方Z2的端部经由下侧壳体21的开口部212而延伸设置至主体部2的外侧。

另外,开口部212的下侧壳体21与筒状部61之间由密封部件213封闭。利用该密封部件213能够防止水分等从开口部212向中空部25内浸入。此外,本例中的密封部件213由丁腈橡胶构成。

本例中的轴62由金属构成。如图6所示,轴62的上方Z1的端部延伸设置至中空部25内。另外,在轴62的上端面,设置有用于将轴62与电流生成部12(后述)电连接的螺孔621(参照图7以及图10)。如图8以及图10所示,轴62的下方Z2的端部比筒状部61更朝下方Z2突出。如图8所示,该突出部分具有:旋转限制部622,其呈六棱柱状;以及刷卡合部623,其从旋转限制部622朝下方Z2突出。在刷卡合部623设置有用于供刷部3卡合的槽部624。

在本例的美容器1中,若使振动马达4的偏心配重物41旋转,则振动马达4因其惯性而进行振动。而且,伴随着振动马达4的振动而在马达保持部5产生微小的移位、倾斜。马达保持部5的移位、倾斜的方向根据振动马达4的转速、马达保持部5等的具体形状等而在各种方向上变化。

例如图15(a)所示,马达保持部5有时因偏心配重物41的惯性而绕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中心轴C1旋转(箭头A1)。若该旋转运动经由刷安装部6而传递至刷部3,则如图15(b)所示,刷主体31的毛梢312a、312b绕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中心轴C2而旋转(箭头A2)。其结果是,对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施加伴随着朝向宽度方向Y的移位以及朝向上下方向Z的移位的振动。

图15中示出的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的动作是一个例子,因马达保持部5在各种方向上振动、或倾斜而能够对刷主体31的毛梢312a、312b施加伴随着将朝向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的移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移位的振动。由此,能够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H的内部的污垢D去除。

接下来,对本例的美容器1的其他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6所示,除了振动马达4以外,在下侧壳体21与中间壳体22之间的中空部25还容纳有电流生成部12以及受电线圈部13。电流生成部12具有:控制基板121,其对振动马达4的驱动进行控制;以及电源部122,其将电力供给至控制基板121以及振动马达4。控制基板121和电源部122相互卡合,且配置于前后方向X上的美容器1的中央部。控制基板121经由未图示的电线而分别与振动马达4、电源部122、受电线圈部13以及发光模块16电连接。

本例中的电源部122是二次电池。受电线圈部13配置于前后方向X的后方X2的端部。受电线圈部13构成为:能够接收从配置于美容器1外部的送电线圈发送的电力。受电线圈部13所接收到的电力经由控制基板121而对电源部122进行充电。

更具体而言,本例的美容器1能够利用图16~图18所示的充电座7进行充电。如图18所示,充电座7具有凹部71,该凹部71与美容器1的后方端部17、即内置有受电线圈部13的那侧的端部的形状对应,从而构成为能够将美容器1的后方端部17插入于凹部71内。另外,在充电座7的内部容纳有送电线圈72。送电线圈72在美容器1的后方端部17插入于凹部71内的状态下隔着充电座7的壁部711以及下侧壳体21(省略图示)而配置于与受电线圈部13对置的位置。

另外,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本例中的刷部3具有:刷主体31,其由多根纤维构成;刷保持件32,其对刷主体31进行保持;以及刷电极325,其配置于刷保持件32的外表面。刷电极325经由电流生成部12而与电极部14电连接。

本例中的刷电极325由具有导电性的镀铬膜构成。刷电极325设置于保持件主体部321的表面,并经由刷装配弹簧323而与刷安装部6的轴62电连接。另外,利用螺钉将从控制基板121延伸设置的电线的端子123(参照图5、图7)紧固连结于在轴62的上方Z1的端部设置的螺孔621。由此,将刷电极325和电流生成部12电连接。

在本例的美容器1中,使用者通过把持电极部14、且将具有导电性的液状、泡状等的清洁剂介于刷电极325与肌肤之间,能够形成包括使用者、刷电极325、电流生成部12以及电极部14的闭合电路。而且,通过在该闭合电路中流动微弱的电流,能够实施离子清洁而更容易将带有电荷的污垢成分从肌肤去除。

在这里,离子清洁是指,通过使刷电极带有与附着于肌肤的污垢成分相反的极性的电荷,由此容易使污垢成分吸附于刷电极而将污垢成分从肌肤去除的技术。例如,通过使刷电极带正电,能够使带负电的污垢成分吸附于刷电极。

如本实施例那样,由清洁剂构成刷电极和使用者之间的电流路径,从而能够扩大可作为刷毛311使用的材料的选择范围。作为刷毛311,例如可以使用合成树脂等非导电材料。另外,还可以利用熊野笔(注册商标)等。

本例的美容器1构成为:经由仰视时配置于下侧壳体21的中央部的开关板15(参照图2以及图3)而将控制基板121的切换开关(省略图示)按下,由此能够进行振动马达4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切换、以及经由刷电极325和电极部14而在肌肤流动的微弱电流的产生和停止的切换。

另外,如图6所示,在下侧壳体21的刷容纳壁部214的内侧配置有发光模块16。发光模块16构成为:在振动马达4变为接通状态时发光。

发光模块16的下方Z2由盖部161覆盖。在盖部161与刷容纳壁部214之间夹持有O型环162。由此,能够防止水分等从盖部161与刷容纳壁部214之间向发光模块16侧浸入。

对本例的美容器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美容器1具有刷部3,该刷部3具备多根第一刷毛311a以及多根第二刷毛311b。因此,最外侧轮廓面310上的、相邻的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的间隔与以往的振动刷相比更大。故此,与以往相比,美容器1能够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相邻的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的干扰。

另外,刷部3能够容易地实现在使最外侧轮廓面310与肌肤抵接时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从肌肤表面隔开的状态。进一步,能够使得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与肌肤表面抵接时的按压力比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与肌肤表面抵接时的按压力弱。故此,能够使第二刷毛311b以大于第一刷毛311a的振幅振动,进而能够使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高效地振动。

另外,由于刷部3的最外侧轮廓面310上的、相邻的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的间隔扩大,因此,当使最外侧轮廓面310与肌肤抵接时,与以往的振动刷相比,能够容易地使刷毛311弯曲。故此,根据美容器1,能够适度地缓和传递至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的振动而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另外,从最外侧轮廓面310至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的距离为0.25mm~3.0mm。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并且能够更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去除。

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具有越接近毛梢312a、312b则外径越细的锥状部313。另外,锥状部313的长度为4mm~10mm。因此,能够通过锥状部313的弯曲而充分缓和传递至刷部3的毛梢312a、312b的振动,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另外,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收缩为波状。因此,当使最外侧轮廓面310与肌肤抵接时,能够更容易地使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弯曲。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使刷毛311弯曲,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第一刷毛311a的根数为所有刷毛311的根数的20%~60%。因此,能够充分增多与肌肤表面抵接的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的数量而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另外,第一刷毛311a和第二刷毛311b均匀地混合。因此,能够将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均匀地配置于最外侧轮廓面310。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另外,主体部2在其内部具有:马达保持部5,其对振动马达4进行保持;连结部11,其将马达保持部5以能够相对地移位的状态而连结于主体部2;以及刷安装部6,其从马达保持部5延伸设置、且与刷部3连接。振动马达4具有旋转轴42,该旋转轴42具备偏心配重物41。而且,刷安装部6在与振动马达4的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不同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因此,由振动马达4施加给刷安装部6的振动伴随着将朝向旋转轴42的轴心方向420(前后方向X)的移位、以及朝向与轴心方向420正交的任意方向(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的移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移位。而且,该振动经由刷安装部6而高效地传递至刷部3,从而例如图13、图15所示能够对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施加伴随着将朝向毛孔H的深度方向(上下方向Z)的移位、以及朝向与该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的移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移位的振动。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刷部3而高效地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等去除。

进一步,在本例中,刷安装部6在相对于轴心方向420成直角的方向(上下方向Z)上延伸设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上述刷安装部6的振动中的、朝向与轴心方向420正交的任意方向(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的振幅,并且能够抑制朝向轴心方向420(前后方向X)的振幅变得过大。因此,能够使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在毛孔的深度方向上更大幅度地振动。因此,能够在进一步减弱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和肌肤表面的摩擦的同时,更高效地将附着于毛孔内部的污垢等去除。

另外,连结部11具有介于主体部2与马达保持部5之间的弹性部件53。因此,在使振动马达4振动时,马达保持部5从弹性部件53受到反作用力,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将振动传递至刷安装部6。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增大刷安装部6的振幅,进而能够更高效地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

另外,连结部11具有:引导棒24,其设置于主体部2;以及弹性部件53,其保持于马达保持部5,引导棒24将弹性部件53贯通。因此,马达保持部5以及与该马达保持部5连接的刷安装部6能够沿引导棒24比较自由地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增大沿着引导棒24的方向上的刷安装部6的振幅,进而能够更高效地将附着于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另外,还能够获得更容易进行美容器1的组装的效果。

如上,根据美容器1,能够减弱对肌肤的刺激,并且能够更高效地将肌肤表面、毛孔内部的污垢去除。

(实施例2)

本例是对最外侧轮廓面340的形状进行了变更的刷部302的例子。此外,在本实施例以后所使用的符号中的、与已经出现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只要未特别进行说明,则表示与已经出现的实施例中的结构要素等相同的结构要素等。

如图19所示,本例中的刷部302的刷主体34随着从刷毛311的根部趋向前端侧而张开。由此,越接近毛梢312a、312b,则刷部302的相邻的刷毛311的间隔越增大。

另外,刷部302的最外侧轮廓面340呈中心342比其外周端缘341突出的凸曲面状。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配置于刷部302的最外侧轮廓面340。另外,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配置于比最外侧轮廓面340靠内侧的位置。

本例中的刷主体34在最外侧轮廓面340的附近具有供第一刷毛311a的前端部分突出的区域A。例如在图19所示的侧视图中,确认到该区域A是沿着最外侧轮廓面340而形成的、相较而言刷毛311并不密集的区域。另外,能够确认到:在比区域A靠近刷毛311的根部的那侧,存在与区域A相比而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密集的区域B。

本例中的最外侧轮廓面340与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的距离d为0.25mm~3.0mm。其他方面与实施例1相同。

即使在如本例那样最外侧轮廓面340并不平坦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配置于比最外侧轮廓面310靠内侧的位置,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脸部等起伏比较大的部分,能够使最外侧轮廓面340与肌肤的起伏状况相应地与肌肤接触,从而能够均匀地将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去除。

另外,越靠近毛梢312a、312b,本例的刷部302的相邻的刷毛311的间隔越大。因此,能够充分扩大最外侧轮廓面340上的、相邻的刷毛311的毛梢312a、312b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312a更高效地振动,从而能够利用第一刷毛311a而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进一步,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实施例3)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本例是在第一刷毛311a、第二刷毛311b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第三刷毛311c的刷部303的例子,该第三刷毛311c配置于比第二刷毛311b的毛梢312b的位置靠内侧的位置。如图21所示,本例中的刷部303具有呈与实施例2相同的形状的刷主体34。此外,在图21中,为了方便而将刷保持件32的记载省略。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第三刷毛311c被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包围、且集中配置为束状。在本例中,如图20所示,在仰视时的刷主体34的中心342的周围配置有三束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的粗度为2mm。另外,第三刷毛311c的毛梢312c与刷主体34的中心342的高度差为6mm。其他方面与实施例2相同。

在本例的刷部303中,如图21的一个例子所示,在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的周围配置的第一刷毛311a以及第二刷毛311b,容易被挤出至在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与最外侧轮廓面34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343。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最外侧轮廓面340上的相邻的刷毛311的毛梢312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弱使刷部303振动时对肌肤的刺激。

另外,在该情况下,当在含有液状或泡状的清洁剂的状态下使刷部303振动时,空气容易进入在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与最外侧轮廓面34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343。故此,当使刷部303振动时,能够产生更细腻的泡沫而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

进一步,在该情况下,当对刷毛311进行清洗时,能够容易地将刷毛311从配置有第三刷毛311c的部分拨开,从而能够对刷部303的内部进行清洁。另外,在对刷部303进行清洁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刷部303干燥。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刷部303的卫生管理。

另外,在本例中,第三刷毛311配置于刷主体34的中心342的周围。因此,能够使刷主体34的中心342与肌肤接触而更高效地进行肌肤表面、毛孔的污垢等的去除。进一步,还能够获得使得第一刷毛311a的毛梢的振幅增大、在使用清洁剂时产生细腻的泡沫等的由上述第三刷毛311实现的作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美容器1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可以在不损害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对结构进行变更。

例如,虽然在实施例3中示出了具有三束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的刷部303的例子,但第三刷毛311c的毛束的数量、粗度、长度、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例3的方式,可以根据美容器的用途等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