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989阅读:7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玩具的附件,特别涉及一种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能够使玩具的连接部位可以自由、灵活的摆动和转动,形成各种不同造型。
背景技术
现有组合玩具,其连接处是利用一边为凹槽,一边为凸起,将凸起处按压入凹槽部位,使其固定,达到组合的。这种方法,组合后的玩具其部位不能随意活动、旋转,动作呆板,趣味性不强。这样的玩具组合其身体各部位,在娱乐时行为过度僵硬及机械化。手部、腿部在不同旋转角度时的各种姿态相似、形象呆板、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去了其对儿童的吸引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使玩具各部位能活动的组合玩具玩偶更拟人化、形象化,形象逼真,趣味无穷,而且其组合方式可以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原有以的凹槽、凸起相连接方式而组合玩具的基础上,在两者之间增加了一塑料附件,其附件可根据使用部位不同,更改造型。尤其是一种呈圆球状,内部中空的附件,其一端与凹槽处相嵌,将凸起处设计为圆球体,置于圆球状附件中,使二者之间相套,由于接合处呈圆球状,因此,娱乐时活动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的嵌套结构的连接是由原来的凹槽、凸起相连接方式而组合玩具的基础上,在两者之间增加了一塑料附件,其附件可根据使用部位不同,更改造型。附件采用软塑制成,收缩性强,使装配结合处更加紧密,不易松脱。由于增加了连接附件,玩具玩偶在娱乐时其各部位可以自由摆动、旋转,呈现各种不同姿态,其形态自然逼真,更拟人化,使玩具玩偶显得更有立体感、更为形象生动、神情惟妙惟肖,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提高了趣味性,而且相对增加了组合模块,更能大大的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铰连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球形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实施例的分解为两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实施例的完全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该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为铰连结构,包括连杆4和连接凸起1,该连接凸起1连接在玩具的一个部件6上,连杆4的一端设有凹口并与所述的连接凸起1卡接在一起。在所述的连杆4的另一端通过铰连结构与所述玩具的另一部件5连接。该铰连结构包括铰连插座2和插头41,该铰连插座2的一端两侧设有凸柱21并与玩具的一个部件上的铰连凹口51铰连,在该插座2的另一端设有插孔22;所述的插头41连接在所述的连杆41的另一端并紧密插入铰连插座2的插孔22内。该结构的特点是两个相互连接的部件可以摆动弯折。
参见图3~图5,该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为球形结构,包括球形体3、连接插头52和球形凹腔42,球形凹腔42设在所述的连杆4或一个部件6的连接部位,球形体3嵌于所述球形凹腔42内,两者滑动配合;在该球形体3上设有插孔31,连接插头52与玩具的另一部件5连接并插接在所述的球形体的插孔31内。该结构的特点是可以向各个方向偏转。
本实用新型的各连接结构均可由塑料制成。
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杆和连接凸起,该连接凸起连接在玩具的一个部件上,连杆的一端设有凹口并与所述的连接凸起卡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玩具的另一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为铰连结构,该铰连结构包括铰连插座和插头,该铰连插座的一端两侧设有凸柱并与玩具的一个部件上的铰连凹口铰连,在该插座的另一端设有插孔;所述的插头连接在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并紧密插入所述的插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为球形结构,包括球形体、连接插头和球形凹腔,球形凹腔设在所述的连杆或一个部件的连接部位,球形体嵌于所述球形凹腔内,两者滑动配合;在该球形体上设有插孔,连接插头与玩具的另一部件连接并插接在所述的球形体的插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由塑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玩具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杆和连接凸起,该连接凸起连接在玩具的一个部件上,连杆的一端设有凹口并与所述的连接凸起卡接在一起,在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通过铰连结构或球形结构与所述玩具的另一部件连接。均采用软塑制成,收缩性强,使装配结合处更加紧密,不易松脱。由于增加了连接附件,玩具玩偶在娱乐时其各部位可以自由摆动、旋转,呈现各种不同姿态,其形态自然逼真,更拟人化,使玩具玩偶显得更有立体感、更为形象生动、神情惟妙惟肖,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提高了趣味性,而且相对增加了组合模块,更能大大的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
文档编号A63H3/46GK2805863SQ20052011360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8日
发明者陈振楷 申请人:陈振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