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609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康复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体制有所改善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人们更关注康复医学的发展,能在患者康复阶段发挥更大作用的康复医疗训练设备备受关注,这也为康复医疗训练设备的研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在中国康复设备的研发种类和类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行走是人的基本能力,但常常因为某些疾病而影响了行走,因而行走康复训练往往也是患者在康复治疗中的最基本或第一需求。行走康复训练设备是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辅助完成行走训练,以加快腿部行走能力,或者恢复生理机能的装置。随着康复设备关注的提高,行走康复设备的产品技术也随之改善,在患者的治疗方面也有所改善,因此在医疗设备当中康复医疗设备的市场会越来越广阔。然而,现有行走康复护理设备要么只能进行平地行走训练,要么采用固定行进方向,病人在自主训练过程中只能超固定的方向进行行走康复训练,这种康复方式限制了病人在行走康复过程中的视野,病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方向,进而容易使得病人产生枯燥、烦闷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专利公告号为cn20551544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行走训练系统,包括电机、圆盘、连杆、平台以及脚托板;所述电机与所述圆盘传动连接,驱动所述圆盘转动,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圆盘铰接,所述平台设有滑轨,所述连杆的中段通过所述滑轨与所述平台滑动连接,所述平台的另一端设有安装架,符合人体脚型的所述脚托板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使所述脚托板具有模拟真人行走轨迹的活动行程。该实用新型提供的行走训练系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够模拟平行、上坡、下坡的训练环境,主动的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行走训练,使患者的行走康复训练更加智能化,加快了患者的康复。然而,该实用新型都采用固定的行进方向,病人在自主训练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该训练系统的行进方向,由于病人的视野受限容易使得病人产生枯燥、烦闷情绪,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专利公告号为cn105476820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行走康复训练智能系统,包括减重系统、行走训练系统、上机升降系统、心电监护系统、肌肉电刺激系统、供氧系统、影音系统、镜面以及控制系统。该发明提供的行走康复训练智能系统通过悬吊、支撑等方式减轻了行走训练时腿部运动的负荷,避免了长期、单一的减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不适,还可以适用于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科学、合理的设计了行走训练系统,使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够模拟平行、上坡、下坡的训练环境,主动的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行走训练。然而,该发明仍然采用固定的行进方向,病人在自主训练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该训练系统的行进方向,由于病人的视野受限容易使得病人产生枯燥、烦闷情绪,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平地、上坡和下坡的模拟康复训练环境,而且能够根据病人的转身动作实现改变行走康复装置的行进方向,从而能够消除病人由于在进行行走康复训练时视野受限制而产生的枯燥、烦闷情绪,以利于病人的康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包括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上部设置行走训练机构,所述旋转盘下部设置转向机构,所述旋转盘上部且位于所述行走训练机构旁设置控制模块,还包括穿戴在病人身上的mems传感器模块,所述mems传感器模块包括mems陀螺仪、mems加速计和无线信号发射器,所述无线信号发射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

所述行走训练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旋转盘上部的动力箱体和传动箱体,所述动力箱体和所述传动箱体之间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左转轴和右转轴,所述左转轴和所述右转轴之间通过传动辊设置有行走带;位于所述传动箱体内的所述左转轴和所述右转轴的端部均设置有传动轮,且所述左转轴上的传动轮与所述右转轴上的传动轮之间设置传动链;位于所述动力箱体内的所述左转轴的端部设置有小动力齿轮,所述动力箱体内部左侧设置行走电机,所述行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与所述小动力齿轮相配合的大动力齿轮,所述行走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盘底部左侧的左铰接座组、设置在所述旋转盘底部右侧的右铰接座组和设置在所述旋转盘底部中间的中铰接座,所述左铰接座组和所述右铰接座组均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旋转盘底部的前铰接座和后铰接座,所述前铰接座和所述后铰接座下部均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自动升降杆,所述中铰接座下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上立柱,所述自动升降杆底部和所述上立柱底部固定设置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底部沿周向设置若干个支腿,所述支腿底部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承载台底部中间设置下立柱,所述下立柱下端通过回转支承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万向轮位于所述底座上表面,所述底座上设置转向电机,所述转向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主动齿轮,所述下立柱上设置与所述主动齿轮相配合的从动齿轮,所述转向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盘上设置门型架,所述门型架跨设在所述动力箱体和所述传动箱体上方,所述门型架顶部底面悬挂设置有卷筒架,所述卷筒架上通过转轴设置有两端带肩部的卷筒,所述转轴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扭力弹簧,且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扭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卷筒架内侧,所述卷筒上缠绕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自由端通过拉力传感器模块设置有吊带用于悬吊病人,所述拉力传感器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所述卷筒架一侧底部设置平台,所述平台上且位于所述转轴下方设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的自动伸缩杆,所述自动伸缩杆的顶部设置上部带弧形槽的活动压块,所述卷筒架外侧面且位于所述转轴上方设置下部带弧形槽的的固定块。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伸缩杆为电动伸缩杆或气动伸缩杆。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升降杆为电动升降杆或气动升降杆。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压块和所述固定块的弧形槽内均设置耐磨层。

进一步地,所述mems传感器模块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在病人的双腿前侧和胸前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箱体顶部和所述传动箱体顶部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前扶手和后扶手。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为plc控制模块或计算机。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盘上位于所述行走带的两端均设置楔形脚踩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针对目前的行走康复护理装置要么只能进行平地行走训练,要么采用固定行进方向,病人在自主训练过程中只能超固定的方向进行行走康复训练,这种康复方式限制了病人在行走康复过程中的视野,病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方向,进而容易使得病人产生枯燥、烦闷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包括旋转盘,在旋转盘上部设置行走训练机构,在旋转盘下部设置转向机构,并在旋转盘上部且位于行走训练机构旁设置控制模块,还包括穿戴在病人身上的mems传感器模块,其中,mems传感器模块包括mems陀螺仪、mems加速计和无线信号发射器,且无线信号发射器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这样当穿戴在病人身上的mems传感器模块检测到病人转身动作时能够通过无心信号发射器将转身动作的方向信息传送到控制模块,进而控制模块控制转向机构实现转向。

另外,行走训练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旋转盘上部的动力箱体和传动箱体,在动力箱体和传动箱体之间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左转轴和右转轴,在左转轴和右转轴之间通过传动辊设置有行走带;在位于传动箱体内的左转轴和右转轴的端部均设置有传动轮,且在左转轴上的传动轮与右转轴上的传动轮之间设置传动链,这样左转轴和右转轴能够通过传动轮-传动链的方式实现同步转动;在位于动力箱体内的左转轴的端部设置有小动力齿轮,在动力箱体内部左侧设置行走电机,在行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与小动力齿轮相配合的大动力齿轮,且行走电机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

另外,转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旋转盘底部左侧的左铰接座组、设置在旋转盘底部右侧的右铰接座组和设置在旋转盘底部中间的中铰接座,且左铰接座组和右铰接座组均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旋转盘底部的前铰接座和后铰接座,在前铰接座和后铰接座下部均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自动升降杆,这样通过调节自动升降杆的升降能够实现行走带的倾斜角度调整,从而模拟上坡和下坡训练环境。在中铰接座下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上立柱,在自动升降杆底部和上立柱底部固定设置有承载台,这样一方面能够为自动升降杆和上立柱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能够将自动升降杆和上立柱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加整体强度。

另外,为了实现承载台的转向,在承载台底部沿周向设置若干个支腿,在支腿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在承载台底部中间设置下立柱,且下立柱下端通过回转支承设置在底座上,万向轮位于底座上表面,在底座上设置转向电机,在转向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主动齿轮,在下立柱上设置与主动齿轮相配合的从动齿轮,且转向电机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这样能够通过控制模块控制转向电机工作以带动下立柱旋转,从而带动设置在旋转盘上的行走训练机构转向。本发明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平地、上坡和下坡的模拟康复训练环境,而且能够根据病人的转身动作实现改变行走康复装置的行进方向,从而能够消除病人由于在进行行走康复训练时视野受限制而产生的枯燥、烦闷情绪,以利于病人的康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右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右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1至5,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包括旋转盘1,所述旋转盘1上部设置行走训练机构,所述旋转盘1下部设置转向机构,所述旋转盘1上部且位于所述行走训练机构旁设置控制模块2,还包括穿戴在病人身上的mems传感器模块,所述mems传感器模块包括mems陀螺仪、mems加速计和无线信号发射器,所述无线信号发射器与所述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

所述行走训练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旋转盘1上部的动力箱体3和传动箱体4,所述动力箱体3和所述传动箱体4之间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左转轴5和右转轴6,所述左转轴5和所述右转轴6之间通过传动辊设置有行走带7;位于所述传动箱体4内的所述左转轴5和所述右转轴6的端部均设置有传动轮8,且所述左转轴5上的传动轮8与所述右转轴6上的传动轮8之间设置传动链9;位于所述动力箱体3内的所述左转轴5的端部设置有小动力齿轮10,所述动力箱体3内部左侧设置行走电机11,所述行走电机11的输出轴上设置与所述小动力齿轮10相配合的大动力齿轮12,所述行走电机11与所述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盘1底部左侧的左铰接座组13、设置在所述旋转盘1底部右侧的右铰接座组14和设置在所述旋转盘1底部中间的中铰接座15,所述左铰接座组13和所述右铰接座组14均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所述旋转盘1底部的前铰接座16和后铰接座17,所述前铰接座16和所述后铰接座17下部均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自动升降杆18,所述中铰接座15下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上立柱19,所述自动升降杆18底部和所述上立柱19底部固定设置有承载台20,所述承载台20底部沿周向设置若干个支腿21,所述支腿21底部设置有万向轮22,所述承载台20底部中间设置下立柱23,所述下立柱23下端通过回转支承24设置在底座25上,所述万向轮22位于所述底座25上表面,所述底座25上设置转向电机26,所述转向电机26的输出轴上设置主动齿轮27,所述下立柱23上设置与所述主动齿轮27相配合的从动齿轮28,所述转向电机26与所述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

所述自动伸缩杆38为电动伸缩杆,很显然所述自动伸缩杆38采用气动伸缩杆同样能够起到相同作用。

所述自动升降杆18为电动升降杆,很显然所述自动升降杆18采用气动升降杆同样能够起到相同效果。

所述控制模块2为plc控制模块,很显然所述控制模块2采用计算机同样能够起到智能控制的目的。

该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智能行走康复护理装置,包括旋转盘,在旋转盘上部设置行走训练机构,在旋转盘下部设置转向机构,并在旋转盘上部且位于行走训练机构旁设置控制模块,还包括穿戴在病人身上的mems传感器模块,其中,mems传感器模块包括mems陀螺仪、mems加速计和无线信号发射器,且无线信号发射器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这样当穿戴在病人身上的mems传感器模块检测到病人转身动作时能够通过无心信号发射器将转身动作的方向信息传送到控制模块,进而控制模块控制转向机构实现转向。

另外,行走训练机构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旋转盘上部的动力箱体和传动箱体,在动力箱体和传动箱体之间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左转轴和右转轴,在左转轴和右转轴之间通过传动辊设置有行走带;在位于传动箱体内的左转轴和右转轴的端部均设置有传动轮,且在左转轴上的传动轮与右转轴上的传动轮之间设置传动链,这样左转轴和右转轴能够通过传动轮-传动链的方式实现同步转动;在位于动力箱体内的左转轴的端部设置有小动力齿轮,在动力箱体内部左侧设置行走电机,在行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与小动力齿轮相配合的大动力齿轮,且行走电机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

另外,转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旋转盘底部左侧的左铰接座组、设置在旋转盘底部右侧的右铰接座组和设置在旋转盘底部中间的中铰接座,且左铰接座组和右铰接座组均包括呈前后对称设置在旋转盘底部的前铰接座和后铰接座,在前铰接座和后铰接座下部均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自动升降杆,这样通过调节自动升降杆的升降能够实现行走带的倾斜角度调整,从而模拟上坡和下坡训练环境。在中铰接座下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上立柱,在自动升降杆底部和上立柱底部固定设置有承载台,这样一方面能够为自动升降杆和上立柱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能够将自动升降杆和上立柱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加整体强度。另外,为了实现承载台的转向,在承载台底部沿周向设置若干个支腿,在支腿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在承载台底部中间设置下立柱,且下立柱下端通过回转支承设置在底座上,万向轮位于底座上表面,在底座上设置转向电机,在转向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主动齿轮,在下立柱上设置与主动齿轮相配合的从动齿轮,且转向电机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这样能够通过控制模块控制转向电机工作以带动下立柱旋转,从而带动设置在旋转盘上的行走训练机构转向。

本发明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平地、上坡和下坡的模拟康复训练环境,而且能够根据病人的转身动作实现改变行走康复装置的行进方向,从而能够消除病人由于在进行行走康复训练时视野受限制而产生的枯燥、烦闷情绪,以利于病人的康复。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旋转盘1上设置门型架29,所述门型架29跨设在所述动力箱体3和所述传动箱体4上方,所述门型架29顶部底面悬挂设置有卷筒架30,所述卷筒架30上通过转轴31设置有两端带肩部的卷筒32,所述转轴3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扭力弹簧33,且所述扭力弹簧3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轴31上,所述扭力弹簧33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卷筒架30内侧,所述卷筒32上缠绕有牵引绳34,所述牵引绳34的自由端通过拉力传感器模块35设置有吊带36用于悬吊病人,所述拉力传感器模块35与所述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所述卷筒架30一侧底部设置平台37,所述平台37上且位于所述转轴31下方设置与所述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的自动伸缩杆38,所述自动伸缩杆38的顶部设置上部带弧形槽的活动压块39,所述卷筒架30外侧面且位于所述转轴31上方设置下部带弧形槽的的固定块40。

所述动力箱体3顶部和所述传动箱体4顶部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前扶手41和后扶手42。

该实施例中,在病人进行行走康复时为了防止病人摔倒,在旋转盘上设置门型架,且门型架跨设在动力箱体和传动箱体上方,在门型架顶部底面悬挂设置有卷筒架,且卷筒架上通过转轴设置有两端带肩部的卷筒,并在转轴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扭力弹簧,且扭力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转轴上,扭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卷筒架内侧,在卷筒上缠绕有牵引绳,在牵引绳的自由端通过拉力传感器模块设置有吊带用于悬吊病人,且拉力传感器模块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同时在卷筒架一侧底部设置平台,在平台上且位于转轴下方设置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的自动伸缩杆,在自动伸缩杆的顶部设置上部带弧形槽的活动压块,在卷筒架外侧面且位于转轴的上方设置下部带弧形槽的的固定块,采用这样的结构,一方面牵引绳能够根据病人所处的位置自动调整牵引绳落下的长度,当病人靠近门型架时卷筒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将牵引绳收卷,当病人远离门型架时卷筒能够使得牵引绳的长度变长,另一方面当病人突然摔倒时拉力传感器模块检测到拉力骤然增大并将此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进而控制模块控制自动伸缩杆向上伸出并将活动压块紧紧压在卷筒的转轴上以起到制动效果,从而阻止牵引绳的继续下落以起到避免病人完全跌倒造成损伤。另外,为了便于病人在行走康复过程中能够有手扶的地方,在动力箱体顶部和传动箱体顶部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前扶手和后扶手。

实施例3:

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活动压块39和所述固定块40的弧形槽内均设置耐磨层。

所述mems传感器模块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在病人的双腿前侧和胸前位置。

该实施例中,为避免在活动压块和固定压块对卷筒的转轴进行制动过程中的磨损,在活动压块和固定块的弧形槽内均设置有耐磨层。另外,为了使得mems传感器模块检测到的转身信号的准确性,避免病人的正常身体晃动被误认为是转身信号,该实施例中的mems传感器模块的数量为三个,并分别设置在病人的双腿前侧和胸前位置,这样只有当三个mems传感器模块都检测到转身信号时才会将转身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其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旋转盘1上位于所述行走带的两端均设置楔形脚踩块43。

该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病人登上行走带和从行走带上走下来,在旋转盘上且位于行走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楔形脚踩块。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