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206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模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



背景技术:

立体拼图,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日渐成为很多家长开发孩子智力的首选。在拼凑立体拼图的过程中,将各种造型的平面图案拼成立体模型,不仅让人趣味十足,成就感满满,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合理平面设计和各部件的连接关系是整个立体拼图的关键,所以一个上等的拼图要在平面设计和部件的连接关系上做到合理化。

目前大多数的拼接玩具模型中,多个玩具结构拼接在一起,联接处往往会拼接不牢,或者拆装不方便,导致拼接玩具模型的可玩性降低。还有大多数拼接玩具都是通过粘合剂粘贴,一旦粘贴好,整个玩具模型就不能拆卸,不能进行二次利用。一些轿车玩具模型,由于设计不合理,拼接过程往往会显得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包括车体折叠结构,固定于车体折叠结构两侧的车门片状体,及联接于两车门片状体上侧的车顶片状体;所述的车体折叠结构由一车体片状体沿设有的折痕折叠而成;所述的车体片状体包括中心部,对称设于中心部两侧的侧立部,及联接于侧立部外侧的安装部;所述中心部与两侧的侧立部、侧立部与安装部均设有折痕;所述侧立部、安装部沿折痕向中心部折叠,并通过设有的固定片状体固定联接,以形成车体折叠结构。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侧立部与中心部折痕处设有二个弧形切口,以使侧立部向中心部折叠形成弧形凸起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安装部包括与其中的一侧立部联接的第一安装部,与另一侧立部联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相对于中心部对称设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安装部外侧还连接有第一重合部,第二安装部外侧联接有第二重合部;所述第一重合部与第二重合部相对于中心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与第一重合部、第二安装部与第二重合部均设有折痕;所述第一重合部与第二重合部在车体片状体折叠时,相互重叠于车体折叠结构内侧。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片状体分别插接于车体折叠结构两端;所述固定片状体包括用于固定第一重合部与第二重合部的卡合部,用于插接于中心部设有的通孔的插接部,连接卡合部与插接部的连接部;所述卡合部设有卡合槽,卡接于第一重合部、第二重合部一端,以将车体折叠结构固定;所述插接部设有固定凸起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有卡接槽;所述固定块穿过中心部设有的通孔,并且其卡接槽插接于第一重合部和第二重合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车体折叠结构还设有固定于车尾的车尾片状体,固定于车头的车头片状体;所述车尾片状体一端设有插接块,另一端设有卡接块;所述插接块与固定片状体设有的插接口相互配合;所述卡接块与安装部设有的卡接槽相互固定;所述车头片状体一端设有固定片状体联接的插接块;所述车头片状体侧边设有若干个与车门片状体固定的插接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车门片状体为梯形结构;所述车门片状体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的插接块;所述插接块与车体折叠结构设有的插接口相互配合。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车顶片状体包括矩形部,及沿矩形部四个边角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矩形部、延伸部均设有若干个用于插接固定的插接块;所述插接块与车门片状体设有的插接口相互配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车体折叠结构通过车体片状体沿折痕折叠而成,再将车门片状体、车顶片状体固定于车体折叠结构上,形成一个逼真的轿车玩具模型。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联接方式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同时,各片状体在折叠过程中,无需使用粘合剂,可进行多次拆装,增加利用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体片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体片状体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体折叠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固定片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固定片状体与车体折叠结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固定片状体与车体折叠结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门片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体折叠结构与车门片状体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尾片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头片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头片状体与车体折叠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尾片状体与车体折叠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顶片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的车顶片状体与车体折叠结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包括车体折叠结构10,固定于车体折叠结构10两侧的车门片状体20,及联接于两车门片状体20上侧的车顶片状体30。车体折叠结构10由一车体片状体11沿设有的折痕折叠而成。车体片状体11包括中心部12,对称设于中心部12两侧的侧立部13,及联接于侧立部13外侧的安装部14。中心部12与两侧的侧立部13、侧立部13与安装部14均设有折痕。侧立部13、安装部14沿折痕向中心部12折叠,并通过设有的固定片状体40固定联接,以形成车体折叠结构10。车体折叠结构10为轿车玩具模型的主体结构。

其中,侧立部13与中心部12折痕处设有弧形切口131,以使侧立部13向中心部12折叠形成弧形凸起部132。弧形凸起部132为半圆结构,在折叠的过程中,弧形凸起部132朝向中心部底侧凸起,以形成轿车的车轮结构。

具体的,安装部14包括与其中的一侧立部13联接的第一安装部141,与另一侧立部13联接的第二安装部142。第一安装部141与第二安装部142相对于中心部12对称设置。

具体的,第一安装部141外侧还连接有第一重合部15,第二安装部142外侧联接有第二重合部16。第一重合部15与第二重合部16相对于中心部12对称设置。第一安装部141与第一重合部15、第二安装部142与第二重合部16均设有折痕。第一重合部15与第二重合部16在车体片状体11折叠时,相互重叠于车体折叠结构10内侧。第一重合部15与第二重合部16重叠于车体折叠结构10中间,与侧立部13平行,有利于固定片状40固定安装。

其中,固定片状体40分别插接于车体折叠结构10两端。固定片状体40包括用于固定第一重合部15与第二重合部16的卡合部41,用于插接于中心部12设有的通孔的插接部42,连接卡合部41与插接部42的连接部43。卡合部41设有卡合槽411,卡接于第一重合部15、第二重合部16一端,以将车体折叠结构10固定。插接部42设有固定凸起的固定块421,且固定块421设有卡接槽422。固定块穿过中心部12设有的通孔121,并且卡接槽422插接于第一重合部15和第二重合部16。

其中,车体折叠结构10还设有固定于车尾的车尾片状体50,固定于车头的车头片状体60。车尾片状体50一端设有插接块70,另一端设有卡接块51。插接块70与固定片状体40设有的插接口71相互配合。卡接块51与安装部14设有的卡接槽143相互固定。车头片状体60一端设有固定片状体40联接的插接块70。车头片状体60侧边设有若干个与车门片状体20固定的插接块70。车尾片状体50和车头片状体60均是使车体折叠结构10固定更加牢固。

车门片状体20为梯形结构,其形状与轿车的造型相配。还有,车门片状体20为两片,分别设于车体折叠结构10两侧。车门片状体20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的插接块70。插接块70与车体折叠结构10设有的插接口71相互配合。车门片状体20设有半封闭的切口,以形成活动的车门结构21。车门片状体20还设有切口,以形成活动的车窗结构22。还有,车门片状体20设有处于切口下侧的活动门状结构,用以表示车门。

其中,车顶片状体30包括矩形部31,及沿矩形部31四个边角延伸的延伸部32。矩形部31、延伸部32均设有若干个用于插接固定的插接块70。插接块70与车门片状体20设有的插接口71相互配合。车顶片状体30将两个车门片状体20固定联接于一起,形成车顶结构。设于车头的两个延伸部32之间设有缺口,形成轿车的前挡风玻璃结构;设于车尾的两个延伸部32之间设有缺口,形成轿车的后挡风玻璃结构。

另外的,车顶结构上还设有腔体结构80,腔体结构80通过设有的插接口与车顶的插接块固定联接。腔体结构80用以表示轿车上的警示灯结构。

另外的,车体折叠结构10的安装部14设有若干个座椅结构90。座椅结构90插接固定于中心部11设有的插接块上。这样使轿车玩具模型更加逼真,更加丰富。

此外,各个片状体均采用瓦楞纸,有利于回收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轿车型折叠玩具模型,车体折叠结构通过车体片状体沿折痕折叠而成,再将车门片状体、车顶片状体固定于车体折叠结构上,形成一个逼真的轿车玩具模型。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联接方式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同时,各片状体在折叠过程中,无需使用粘合剂,可进行多次拆装,增加利用率。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