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动装置以及具备该摇动装置的游戏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6891发布日期:2018-10-09 23:11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摇动装置以及具备该摇动装置的游戏设施,详细地涉及能够利用多个直动式致动器使供利用者搭乘的搭乘部摇动的摇动装置以及具备该摇动装置的游戏设施。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一种摇动装置,其具备基座部、设置于基座部的上方的搭乘部、以及与基座部和搭乘部连结的多个直动式致动器。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摇动装置具备六个直动式致动器,且各直动式致动器相对于基座部和搭乘部机械式结合。在该摇动装置中,由六个直动式致动器支承搭乘部的负荷,通过将各个直动式致动器的伸缩动作组合,从而实现搭乘部的多种摇动。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摇动装置中,需要由六个直动式致动器承担使搭乘部摇动的力、以及即使在搭乘部较大地摇动时也不会跌倒那样可靠地支承搭乘部和利用者的力。因此由六个直动式致动器构成的机构整体大型化,从而为了设置摇动装置而需要较大的设置面积。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摇动装置中,六个直动式致动器分别相对于基座部和搭乘部机械式结合,因此若六个直动式致动器中的一个停止,则其他机构的动作有可能因停止的直动式致动器而被连锁地锁定,从而产生损坏、有可能使利用者跌倒。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摇动装置中,六个直动式致动器分别相对于基座部和搭乘部机械式结合,因此为了使搭乘部进行多种动作,需要精密地协调六个直动式致动器的伸缩动作,从而要求非常复杂的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760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摇动装置和具备该摇动装置的游戏设施,该摇动装置能够用小型的机构防止利用者跌倒,即使假设在直动式致动器产生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机构产生损坏,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实现搭乘部的多种摇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摇动装置具备:基座部;搭乘部,其构成为设置于所述基座部的上方,供利用者搭乘;连结部,其夹设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搭乘部之间,并包括使所述搭乘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摇动自如地连结的万向联轴器;以及多个直动式致动器,它们夹设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搭乘部之间,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离开所述万向联轴器的位置,并且相互空开距离。

所述多个直动式致动器分别具备:第一端部,其相对于所述基座部和所述搭乘部中的一方机械式结合;以及第二端部,其构成为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并移动自如地按压于所述基座部和所述搭乘部中的另一方所具有的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游戏设施具备:摇动装置,其具有上述的结构;台车,其设置有所述摇动装置;以及导轨部,其设置为供所述台车行驶。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游戏设施具备:摇动装置,其具有上述的结构;以及建筑物的地板,其设置有所述摇动装置的所述基座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p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对上述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的摇动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框图。

图6a是表示上述的摇动装置具备的多个直动式致动器的第一状态的概略图,图6b是表示上述的多个直动式致动器的第二状态的概略图,图6c是表示上述的多个直动式致动器的第三状态的概略图,图6d是表示上述的多个直动式致动器的第四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设置有上述的摇动装置的游戏设施的俯视图。

图8是对设置有上述的摇动装置的其他游戏设施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9是对变形例1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10是对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b-b线剖面。

图12是对上述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侧视图。

图13是对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14是对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的c-c线剖视图。

图16是对上述的摇动装置进行局部剖切而示出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上述的摇动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个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进行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构成为:具备包括座椅71的搭乘部7,使搭乘部7相对于基座部1自如地摇动,对就座于座椅71的利用者给予多种位置、姿势以及加速度。

(整体)

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简略地说明。

如图1~图5所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具备:基座部1、设置于基座部1的上方的搭乘部7、夹设在基座部1与搭乘部7之间的连结部3、夹设在基座部1与搭乘部7之间的多个(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直动式致动器5、以及对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8。连结部3具有从基座部1向垂直上方立起的柱状的构造,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分别位于相对于连结部3平行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各直动式致动器5并非如现有技术那样相对于基座部1和搭乘部7的双方机械式结合,而是仅相对于基座部1和搭乘部7中的一方(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基座部1)机械式结合,而相对于另一方(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搭乘部7)非机械式结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连结部3相对于基座部1和搭乘部7的双方机械式结合。基座部1和搭乘部7经由包括万向联轴器31的连结部3连结为在所有方向上摇动自如。

以下,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所具备的各结构,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前后左右等各方向是以搭乘于搭乘部7的状态下的利用者为基准定义的方法。

(基座部)

基座部1是设置于适当的施设(后述的台车91等)的部分,具备:机械式结合于连结部3的下端部的结合部11、和分别机械式结合于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下端部的多个(四个)结合部12(参照图3等)。

在俯视观察时,结合部11位于基座部1的中央部,多个结合部12位于包围基座部1的位置。多个结合部12位于以结合部1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并且位于在周向上相互空开距离(等距离)的位置。

多个结合部12构成为包括:相对于中央的结合部11而位于左斜前方的第一结合部121、相对于结合部11位于右斜前方的第二结合部122、相对于结合部11位于右斜后方的第三结合部123、以及相对于结合部11位于左斜后方的第四结合部124构成。

(连结部)

连结部3具备:万向联轴器31、和连结于万向联轴器31的连结柱32。连结柱32位于万向联轴器31的下方,并且构成为上下伸缩自如。

连结柱32具备:向上方开口的筒部321、和配置为沿筒部321上下移动自如的柱部323。柱部323的上端部经过筒部321的开口而向上方突出。柱部323的上端部从筒部321突出的突出量随着柱部323整体的上下移动而在规定范围内变更自如。另外,连结部3并非是主动地伸缩的致动器,而是构成为借助外力被动地伸缩。

万向联轴器31相对于柱部323的上端部机械式结合,并且与搭乘部7的下部机械式结合。柱部323的上端部和搭乘部7经由万向联轴器31而摇动自如地连结。搭乘部7以万向联轴器31为中心在前后左右的所有方向上摇动自如。

(直动式致动器)

直动式致动器5是借助电力而沿上下伸缩驱动的致动器。直动式致动器5构成为:在其轴向的一侧具备第一端部51,在其轴向的另一侧具备第二端部52,并借助从外部供给的电力使第一端部51与第二端部52接近、分离。另外,直动式致动器5不限定于以电动的方式进行伸缩的构造,也能够采用以气压、液压的方式进行伸缩的构造。

直动式致动器5构成为具备:筒状的壳体55和配于壳体55内的杆57,且杆57借助步进电机而在壳体55内上下移动。壳体55向上方开口,杆57的上端部以穿过壳体55的开口的方式突出。直动式致动器5的固定侧亦即壳体55的下端部构成第一端部51,直动式致动器5的可动侧亦即杆57的上端部构成第二端部52。

第一端部51利用螺钉等相对于基座部1所具备的多个结合部12之一牢固地结合。在第一端部51结合于结合部12的状态下,直动式致动器5从基座部1向垂直上方立起设置。

第二端部52由以与搭乘部7接触的方式构成的球辊6形成。球辊6具备:滚珠61、和将滚珠61保持为在所有方向上旋转自如的保持部62。

滚珠61的一部分从保持部62向上方突出。在球辊6与搭乘部7接触时,滚珠61相对于搭乘部7的下表面移动自如地接触。另外,球辊6相对于搭乘部7不进行机械式结合,因此根据状况,也允许球辊6从搭乘部7离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四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下端部亦即第一端部51相对于构成四个位置处的结合部12的第一结合部121、第二结合部122、第三结合部123以及第四结合部124一对一地结合。

以下,在对四个直动式致动器5进行区分时,将与第一结合部121结合的左前的直动式致动器5称为第一致动器501、将与第二结合部122结合的右前的直动式致动器5称为第二致动器502、将与第三结合部123结合的右后的直动式致动器5称为第三致动器503、将与第四结合部124结合的左后的直动式致动器5称为第四致动器504。

(搭乘部)

搭乘部7具备:一个座椅71,其构成为供利用者以朝向前方的姿势就座;底座部72,其以支承该座椅71的方式设置于座椅71的下方;左右一对扶手76,它们从底座部7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立起设置。从各扶手76还立起设置有握杆77。

也可以在座椅71设置有振动扬声器。例如,若在座椅71的靠背面、座面设置有振动扬声器,则与搭乘部7的摇动同步地使振动扬声器驱动,从而能够给予利用者更强的临场感。

也可以在握杆77设置操纵杆那样的操作器。若设置有这样的操作器,则能够进一步构建多种模拟环境。

在底座部72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万向联轴器31机械式结合的结合部73、和以俯视观察时包围结合部73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四个)缓冲部件75。多个缓冲部件75位于以结合部73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并且位于在周向上相互空开距离(等距离)的位置。

各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是供对应的直动式致动器5的球辊6(滚珠61)从下方按压的面。在各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内供滚珠61按压的部分,能够一边随着滚珠61的旋转、一边在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向前后左右的所有方向移动。各缓冲部件75作为一个例子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形成,但若是具有缓冲性和耐磨损性的材料,则也能够采用其他材料。

(控制部)

以微处理器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控制部8具备:致动器控制部81和存储器82(参照图5)。致动器控制部81按照存储于存储器82的程序对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各自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搭乘部7的以万向联轴器31为中心的摇动、上下移动以及将这些动作组合的多种动作。

在图6a~图6d中概略地示出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状态。在图6a~图6d中,对搭乘部7用虚线仅对其下表面概略地示出。

在图6a中示出所有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最收缩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有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中,上端部亦即第二端部52维持在最低的位置。此时搭乘部7具有水平的姿势,并且处于最低的位置。

在图6b中示出所有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最伸长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所有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中,第二端部52维持在最高的位置。此时搭乘部7具有水平的姿势,并且处于最高的位置。

在图6c中示出位于左侧的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4比位于右侧的第二、第三致动器502、503伸长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下,位于左侧的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4的第二端部52处于比位于右侧的第二、第三致动器502、503的第二端部52高的位置。此时,搭乘部7具有以右侧为下的方式倾斜的姿势。

在图6d中示出位于后侧的第三、第四致动器503、504比位于前侧的第一、第二致动器501、502伸长的状态(以下称为“第四状态”。)。在第四状态下,位于后侧的第三、第四致动器503、504的第二端部52处于比位于前侧的第一、第二致动器501、502的第二端部52高的位置。此时,搭乘部7具有以前侧为下的方式倾斜的姿势。

上述的第一~第四状态只不过是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状态的一个例子,也能够实现其他多种状态。这些多种状态连续地更换,从而实现搭乘部7的多种摇动。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仅载置搭乘部7,但搭乘部7相对于包括成为摇动中心的万向联轴器31的连结部3机械式结合,因此利用者搭乘的搭乘部7在摇动期间不会脱落,而是稳定地支承在基座部1的上方。

在此,搭乘部7被连结部3可靠地支承,因此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给予使搭乘部7摇动的力且该力足够,不需要大型的机构。即,在上述现有的摇动装置中,为了利用多个直动式致动器可靠地支承搭乘部,而以分别倾斜的姿势设置六个直动式致动器,因此机构整体以及设置面积大型化,与此相对,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将四个直动式致动器5(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垂直地设置即可,从而可以构造简单,也不需要较大的设置面积。

另外,在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任一个中,第二端部52相对于搭乘部7均未机械式结合,而仅与搭乘部7的下表面(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触碰,由此即使在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任一个发生停止等不良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其他机构连锁地锁定,防止机构的损坏。

另外,在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任一个中,第二端部52相对于搭乘部7均未机械式结合,而是仅与搭乘部7的下表面(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触碰进行支承的机构,从而通过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简单的控制来实现搭乘部7的多种摇动。

即,假设是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相对于搭乘部7机械式结合的构造,若所有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伸长驱动未被精密地调和,则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至少一个以阻碍搭乘部7摇动的方式发挥作用,因而搭乘部7不会顺利地进行动作。因此由于要求复杂的控制程序,从而开发期间长期化,抑制制造成本也变得困难。

与此相对,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与搭乘部7机械式分离,在搭乘部7摇动的中途,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至少一个也能够与搭乘部7瞬间分离。因此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中,控制程序可以简单,也可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此外,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如上述那样允许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至少一个与搭乘部7瞬间分离,由此能够对搭乘于搭乘部7的利用者给予搭乘部7瞬间自由落下那样的感觉、搭乘部7瞬间因自重而倾斜那样的感觉,并且能够直接给予搭乘部7轻微振动的体感。

搭乘部7的轻微振动例如通过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分别以不统一的时机、行程、高速且以10mm左右的短行程进行动作来实现。在给予搭乘部7这样的轻微振动时,搭乘部7经由连结部3稳定地支承于基座部1,由此可防止利用者的脱落。

(应用例)

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若是以给予搭乘于搭乘部7的利用者摇动的方式构成的施设,则能够应用于多种施设。

在图7中示出将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设置于台车91的施设的一个例子。一个例子的施设是具备:设置有多个摇动装置的台车91、和以供台车91行驶的方式设置的导轨部92的游戏设施。除了对搭乘于各摇动装置的搭乘部7的利用者给予供台车91沿着导轨部92行驶的加速度之外,给予搭乘部7摇动的加速度。

此外,若利用者在自身的头部佩戴头戴式显示器装置,则相对于沉迷于显示在头戴式显示器装置的影像和音响的状态下的利用者给予台车91行驶的加速度、和搭乘部7摇动的加速度。此时,显示于头戴式显示器装置的影像和音响优选为与使搭乘部7摇动的程序、和台车91行驶的程序同步。

在一个例子的施设中,导轨部92是具有始端和终端的俯视观察时为直线状的导轨,但也可以是俯视观察时为曲线状的导轨,还可以是俯视观察时为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形状的导轨,进而可以是高低差组合的形状的导轨。另外,导轨部92也可以形成为环状。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者不佩戴头戴式显示器,而是在沿着导轨部92设置的屏幕上显示影像,也可以构成为使利用者欣赏沿着导轨部92设置的各种布景。

另外,也可以不像一个例子的施设那样在台车91设置摇动装置,而是如图8所示,在建筑物95的地板950设置摇动装置。即使在该情况下,若利用者在自身的头部佩戴头戴式显示器装置,则对沉迷于显示在头戴式显示器装置的影像和音响的状态下的利用者,给予搭乘部7的摇动的加速度。另外,可以构成为以位于摇动装置的周围的方式在建筑物95设置适当的屏幕、并在该屏幕显示影像,也可以构成为以位于摇动装置的周围的方式在建筑物95设置各种布景,并使利用者欣赏这些布景。

(变形例1)

接下来,基于图9对变形例1的摇动装置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1的摇动装置中,与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比较改变了一部分结构。以下,对变形例1的摇动装置的结构中与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1的摇动装置中,在搭乘部7的底座部72上排列设置有两个座椅71。利用者分别就座于两个座椅71,从而能够使两位利用者同时摇动。

另外,搭乘部7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设置有三个以上座椅71的结构,还可以是设置有能够供多位利用者就座的长椅子状的座椅的结构。或者,搭乘部7也可以构成为供一位或者多位利用者以站立的姿势搭乘。

(变形例2)

接下来,基于图10~图12对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中,与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比较改变了一部分结构。以下,对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的结构中与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0~图12所示的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中,直动式致动器5相对于基座部1未机械式结合,而相对于搭乘部7机械式结合。

各直动式致动器5在相互相反的一侧具备:相对于搭乘部7机械式结合的第一端部51、和构成为相对于基座部1的上表面移动自如地按压的第二端部52(球辊6)。

各直动式致动器5设置为从搭乘部7的下表面向垂直下方突出,换言之,具有图1等所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直动式致动器5上下反转的构造。

在基座部1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四个)缓冲部件15。多个缓冲部件15位于以基座部1的结合部1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并且位于在周向上相互空开距离(等距离)的位置。

各缓冲部件15的上表面是对应的直动式致动器5的球辊6(滚珠61)从上方按压的面。在各缓冲部件15的上表面内滚珠61按压的部分,能够一边随着滚珠61的旋转、一边在缓冲部件15的上表面向前后左右的所有方向移动。各缓冲部件15作为一个例子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形成,但若是具有缓冲性和耐磨损性的材料,则也能够采用其他材料。

四个缓冲部件15分别分体地形成,但也可以式两个以上的缓冲部件15一体地形成。

在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中,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仅载置于基座部1,但搭乘部7和基座部1经由包括成为摇动中心的万向联轴器31的连结部3而机械式结合,由此搭乘部7在摇动期间也不脱落,而是稳定地支承在基座部1的上方。

即使在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中,搭乘部7和搭乘于搭乘部7的利用者的负荷也被连结部3可靠地支承,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若给予使搭乘部7摇动的力且该力足够,从而整体小型地构成。另外,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与基座部1机械式分离,因此即使在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任一个发生停止等不良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其他机构连锁地锁定,防止机构的损坏。

另外,在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中,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与基座部1机械式分离,在搭乘部7摇动的中途,第一~第四致动器501、502、503、504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基座部1瞬间分离。因此不需要复杂的控制程序,也能够以多种方式使搭乘部7自如地摇动。

(变形例3)

接下来,基于图13对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与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比较改变了一部分结构。以下,对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的结构中与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各直动式致动器5相对于基座部1不机械式结合,而相对于搭乘部7机械式结合。即,在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与变形例2的摇动装置同样,各直动式致动器5在相互相反的一侧具备:相对于搭乘部7机械式结合的第一端部51、和构成为相对于基座部1的上表面移动自如地按压的第二端部52(球辊6)。

除此之外,在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成为搭乘部7的摇动中心的万向联轴器31不位于伸缩自如的连结柱32的上方,而位于连结柱32的下方。

因此,在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搭乘部7的摇动中心靠近基座部1,摇动的旋转半径设定为较大。另外,在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搭乘部7的旋转半径(搭乘部7与万向联轴器31之间的距离)根据连结柱32的被动的伸缩而变化,由此可实现更富于变化的摇动。

(变形例4)

接下来,基于图14~图17对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与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比较改变了一部分结构。以下,对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的结构中与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不以包围连结部3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而以俯视观察时沿圆周排列的方式配置有连结部3和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参照图15)。

连结部3位于比两个直动式致动器5靠前方的位置。两个直动式致动器5位于相互在左右空开距离的位置。

基座部1具备:供连结部3的下端部机械式结合的结合部11、和供两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下端部分别机械式结合的左右两个结合部12。左侧的结合部12和结合部11之间的距离与右侧的结合部12和结合部11之间的距离相同。

以下,在对两个直动式致动器5进行区分时,将左侧的直动式致动器5称为左致动器505、将右侧的直动式致动器5称为右致动器506。

在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相对于左侧的结合部12结合有左致动器505的第一端部51,相对于右侧的结合部12结合有右致动器506的第一端部51。

在搭乘部7的底座部72设置有左右两个缓冲部件75。左侧的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构成为供左致动器505的第二端部52(球辊6)移动自如地按压。右侧的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构成为供右致动器506的第二端部52(球辊6)移动自如地按压。

控制部8具备:存储器82、和按照存储于存储器82的程序而对左致动器505和右致动器506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的致动器控制部81(参照图17)。通过驱动左致动器505和右致动器506,可实现以万向联轴器31为中心的搭乘部7的多种摇动。

在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连结部3位于比左致动器505和右致动器506靠前方的位置,但连结部3也可以位于比左致动器505和右致动器506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14~图16所示,在连结部3位于比左致动器505和右致动器506靠前方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以使就座于座椅71的利用者的臀部上下移动的方式使搭乘部7整体摇动。在连结部3位于比左致动器505和右致动器506靠后方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以就座于座椅71的利用者的臀部附近为中心且比该中心靠前侧的部分上下移动的方式,使搭乘部7整体摇动。

(其他)

以上,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以及具备该摇动装置的游戏设施、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在这些摇动装置以及游戏设施中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将各变形例的结构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以及变形例1、2、4中,万向联轴器31位于连结部3的上端部,在变形例3中万向联轴器31位于连结部3的下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在连结部3中万向联轴器31所在部分能够设定在连结部3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适当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3的摇动装置中配置有四个直动式致动器5,但也能够配置四个以外的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在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配置有两个直动式致动器5,但也能够配置三个以上的直动式致动器5。

在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所有直动式致动器5结合于基座部1,在变形例2、3的摇动装置中,所有直动式致动器5结合于搭乘部7,但也能够共同具备:与基座部1结合的直动式致动器5、和与搭乘部7结合的直动式致动器5。

在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连结部3所包括的连结柱32沿上下伸缩自如,但也能够将连结柱32构成为不能伸缩。另外,在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也能够由主动地伸缩的直动式致动器构成连结柱32。

(效果)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一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基座部(1);搭乘部(7),其构成为设置于基座部(1)的上方并供利用者搭乘;连结部(3),其夹设在基座部(1)与搭乘部(7)之间,并包括使搭乘部(7)相对于基座部(1)摇动自如地连结的万向联轴器(31);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它们夹设在基座部(1)与搭乘部(7)之间,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离开万向联轴器(31)的位置,并且位于相互空开距离的位置。

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分别具备:第一端部(51),其相对于基座部(1)和搭乘部(7)中的一方机械式结合;第二端部(52),其构成为位于第一端部(51)的相反侧,并在基座部(1)和搭乘部(7)中的另一方具有的面移动自如地按压。

根据第一方式的摇动装置,搭乘部(7)以不会跌倒的方式被连结部3支承,因此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对搭乘部(7)给予使其摇动的力即可,从而采用小型的机构即可。另外,由于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分别与基座部(1)或者搭乘部(7)机械地断开,因此即使在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任一个发生停止等不良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该影响波及机构整体,防止机构的损坏。另外,在第一方式的摇动装置中,由于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分别与基座部(1)或者搭乘部(7)机械式断开,因此无需使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伸缩动作精密地协调的复杂的控制,就能够以简单的控制实现搭乘部(7)的多种摇动。另外,由于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分别与基座部(1)或者搭乘部(7)机械式断开,因此也能够对搭乘于搭乘部7的利用者给予瞬间自由落下那样的感觉、瞬间因自重而倾斜那样的感觉、搭乘部(7)轻微振动的直接的体感。

如根据在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二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第二端部(52)由球辊(6)构成。

根据第二方式的摇动装置,可抑制直动式致动器(5)的第二端部(52)与基座部(1)或者搭乘部(7)摩擦,从而提高摇动装置的耐久性。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三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连结部(3)还包括上下伸缩自如的连结柱(32)。

根据第三方式的摇动装置,随着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主动的伸缩,包括万向联轴器(31)的连结柱(32)被动地伸缩。由此作为搭乘部(7)的动作,可实现以万向联轴器(31)为中心的摇动与上下移动组合的多种动作。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2、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四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万向联轴器(31)位于连结柱(32)与搭乘部(7)之间。

根据第四方式的摇动装置,能够以靠近搭乘部(7)的部分为中心,使搭乘部(7)以比较小的旋转半径摇动。

如根据变形例3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五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万向联轴器(31)位于连结柱(32)与基座部(1)之间。

根据第五方式的摇动装置,能够以靠近基座部(1)的部分为中心,使搭乘部(7)以比较大的旋转半径摇动。另外,搭乘部(7)的旋转半径根据连结柱(32)的伸缩进行变化,由此可实现更富于变化的摇动。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六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五中任一个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构成为:第一端部(51)相对于基座部(1)机械式结合,第二端部(52)相对于搭乘部(7)的下表面移动自如地按压。

根据第六方式的摇动装置,能够将使各直动式致动器(5)与连结部(3)结合的构造体设置在设计自由度比较高的基座部(1)侧。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七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搭乘部(7)包括缓冲部件(75),缓冲部件(75)构成为第二端部(52)相对于该缓冲部件(75)的下表面移动自如地按压。

根据第七方式的摇动装置,提高摇动装置的耐久性,除此之外,可抑制在搭乘部(7)摇动时产生异响。

如根据变形例2、3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八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五中任一个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构成为:第一端部(51)相对于搭乘部(7)机械式结合,第二端部(52)相对于基座部(1)的上表面移动自如地按压。

根据第八方式的摇动装置,能够将用于供各直动式致动器(5)移动自如地抵接的面设置于设计自由度比较高的基座部(1)侧。

如根据变形例2、3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九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八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基座部(1)包括缓冲部件(15),缓冲部件(15)构成为第二端部(52)相对于该缓冲部件(15)的上表面移动自如地按压。

根据第九方式的摇动装置,提高摇动装置的耐久性,除此之外,可抑制在搭乘部(7)摇动时产生异响。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3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十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九中任一个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是以在俯视观察时包围连结部(3)的方式位于相互空开距离的位置的三个以上的直动式致动器(5)。

根据第十方式的摇动装置,通过位于包围连结部(3)的位置的三个以上的直动式致动器(5)各自主动的伸缩动作,搭乘部(7)的摇动在所有方向上多样地实现。

如根据变形例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十一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九中任一个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搭乘部(7)具备至少一个座椅(71),该座椅(71)构成为供利用者以朝向前方的姿势就座,连结部(3)与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同一圆周上。

根据第十一方式的摇动装置,能够利用比较少的数量的直动式致动器(5)使搭乘部(7)向所有方向摇动。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4的摇动装置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十二方式的摇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十一中任一个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基础上,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分别设置为与连结部(3)平行。

根据上述第十一方式的摇动装置,即使将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全长设定为较长,也可抑制基座部(1)的设置面积增大。换言之,不需要较大的设置面积,也能够将多个直动式致动器(5)的全长设定为较长、将搭乘部(7)的上下的移动行程设定为较大。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应用例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一方式的游戏设施具备:第一~第十二的任一方式的摇动装置、设置有该摇动装置的台车(91)、以及设置为供台车(91)行驶的导轨部(92)。

根据第一方式的游戏设施,能够通过利用了小型且安全性较高的机构的简单的控制,来实现搭乘部(7)的多种摇动,并能够将该搭乘部(7)的摇动和台车(91)的行驶自如地组合。

如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摇动装置的应用例中说明的内容理解的那样,第二方式的游戏设施具备:第一~第十二的任一方式的摇动装置、和设置有该摇动装置的建筑物(95)的地板(950)。

根据第二方式的游戏设施,能够通过利用了小型且安全性较高的机构的简单的控制来实现搭乘部(7)的多种摇动,并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用该搭乘部(7)的摇动进行游戏的游戏设施。

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部;15…缓冲部件;3…连结部;31…万向联轴器;32…连结柱;5…直动式致动器;51…第一端部;52…第二端部;6…球辊;7…搭乘部;71…座椅;75…缓冲部件;91…台车;92…导轨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