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8654发布日期:2019-01-19 00:10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体育器材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



背景技术:

背后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持球突破的必备技巧,运动员通过在身后快速运球换手变向来达到突破防守人员的目的,背后运球的熟练掌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动作中腿部的平衡与节奏尤为重要,手臂肌肉的反应速度,对于新手来说,这个动作的训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为在没有形成肌肉记忆时,在背后运球都是一种困难,所以训练前期多是在做无用功,而市场上又缺少背后运球训练的辅助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具备帮助新手快速形成肌肉记忆、掌握背后运球节奏、提高训练效率的的优点。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左右侧面靠近其正面的一端均铰接有撑脚,基板上表面左右两侧开设的孔内均固定套接有支撑轴承,两个支撑轴承内均固定套接有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的顶端分别焊接有两个踩板的下表面,两个所述踩板上表面且靠近基板正面的一侧面焊接有弧形板。

两个所述弧形板的正面分别铰接有两个支撑杆的一端,铰接结构采用销轴穿孔连接的结构,即弧形板与支撑杆对应位置开口,通过销轴穿孔连接形成铰接结构,两个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两个垫板的底端,垫板正面的下端与支撑杆正面的上端之间设置有支撑机构,基板正面的两端且位于两个踩板的外侧均通过连接轴承分别活动连接有两个转杆,两个转杆的前端分别焊接有两个传动杆的底端,两个传动杆相对侧面的顶端分别焊接有两个托板,基板的正面且位于两个踩板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套管,套管上方对应踩板的位置开设有条形孔,基板正面的中部焊接有弹簧筒背面的底端,且弹簧筒的内顶壁从左只有依次焊接有两个拉伸弹簧,两个拉伸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绳的一端,两个连接绳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套管并分别与对应的托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螺杆、螺套和万向节,所述支撑杆正面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杆的一端,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螺套,螺套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垫板正面的下端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绳对应条形孔的位置套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拨杆的底端,且拨杆的顶端延伸出条形孔并插接在踩板下表面对应位置开设的缺口内。

优选的,所述缺口靠近踩板正面的一侧呈开放状,连接绳的直径与连接管的内径相同,条形孔的弧长是拨杆宽度的两倍。

优选的,两个所述撑脚以基板的中轴线为参照对称。

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正面且位于支撑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限位块以弧形板的中轴线为参照对称,且两个限位块的顶端均向远离支撑杆的一侧偏移,两个限位块间的夹角范围为三十至四十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向踩板一侧倾斜,支撑杆与垫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九十至一百二十度。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直径略小于套管的内径,两个弧形板和两个套管均以基板的中轴线为参照对称。

(三)有益效果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通过支撑杆与垫板的设置,能够对背后运球的姿态进行辅助,帮助训练者熟练背后运球过程中的正确站姿,另一方面能够为腿部力量较弱的训练者提供训练时的支撑,同时配合支撑机构的设置,能够对支撑杆与垫板间的夹角进行调节,进行不同姿态下的背后运球训练,有效的提高训练者背后运球训练的效率。

2、该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通过传动杆和托板的设置,利用拉绳弹簧提供阻力,配合传动管相对基板的活动结构,在无球训练时模拟运球轨迹,帮助训练者快速形成肌肉记忆,在持球训练时,能够在加强肌肉记忆的同时形成负重训练,有助于提高训练者背后运球时的肌肉反应速度,有效提高脱离训练器械的运球速度。

3、该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通过连接绳上连接管的设置,利用拨杆插入缺口形成托板与踩板之间的联动,由托板运动来带动踩板运动,帮助粘在踩板上的训练者掌握背后运球过程中的腿部运动节奏,帮助训练者快速掌握背后运球技巧。

4、该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通过限位块的设置,能够为支撑杆的运动范围提供限定,一方面有助于支撑杆的形态保持,另一方面在为训练者提供支撑时能够避免出现支撑杆倾倒而使训练者摔倒的情况。

5、该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缺口正面的开放式设计使训练者能够自主选择托板与踩板是否形成联动,训练者能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训练难度,针对不同阶段训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a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b-b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弹簧筒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板、2撑脚、3支撑轴承、4连接杆、5踩板、6弧形板、7支撑杆、8垫板、9支撑机构、91螺杆、92螺套、93万向节、10连接轴承、11转杆、12传动杆、13托板、14套管、15条形孔、16弹簧筒、17拉伸弹簧、18连接绳、19连接管、20拨杆、21缺口、22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包括基板1,基板1左右侧面靠近其正面的一端均铰接有撑脚2,基板1上表面左右两侧开设的孔内均固定套接有支撑轴承3,两个支撑轴承3内均固定套接有连接杆4,且两个连接杆4的顶端分别焊接有两个踩板5的下表面,两个踩板5上表面且靠近基板1正面的一侧面焊接有弧形板6。

两个弧形板6的正面分别铰接有两个支撑杆7的一端,两个支撑杆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两个垫板8的底端,垫板8正面的下端与支撑杆7正面的上端之间设置有支撑机构9,基板1正面的两端且位于两个踩板5的外侧均通过连接轴承10分别活动连接有两个转杆11,两个转杆11的前端分别焊接有两个传动杆12的底端,两个传动杆12相对侧面的顶端分别焊接有两个托板13,基板1的正面且位于两个踩板5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套管14,套管14上方对应踩板5的位置开设有条形孔15,基板1正面的中部焊接有弹簧筒16背面的底端,且弹簧筒16的内顶壁从左只有依次焊接有两个拉伸弹簧17,两个拉伸弹簧17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绳18的一端,两个连接绳18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套管14并分别与对应的托板13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杆7与垫板8的设置,能够对背后运球的姿态进行辅助,帮助训练者熟练背后运球过程中的正确站姿,另一方面能够为腿部力量较弱的训练者提供训练时的支撑,同时配合支撑机构9的设置,能够对支撑杆7与垫板8间的夹角进行调节,进行不同姿态下的背后运球训练,有效的提高训练者背后运球训练的效率,通过传动杆12和托板13的设置,利用拉绳弹簧17提供阻力,配合传动管12相对基板1的活动结构,在无球训练时模拟运球轨迹,帮助训练者快速形成肌肉记忆,在持球训练时,能够在加强肌肉记忆的同时形成负重训练,有助于提高训练者背后运球时的肌肉反应速度,有效提高脱离训练器械的运球速度,通过连接绳18上连接管19的设置,利用拨杆20插入缺口21形成托板13与踩板5之间的联动,由托板13运动来带动踩板5运动,帮助粘在踩板5上的训练者掌握背后运球过程中的腿部运动节奏,帮助训练者快速掌握背后运球技巧。

支撑机构9包括螺杆91、螺套92和万向节93,支撑杆7正面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杆91的一端,螺杆91上螺纹连接有螺套92,螺套92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93与垫板8正面的下端活动连接。

连接绳18对应条形孔15的位置套接有连接管19,连接管19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拨杆20的底端,且拨杆20的顶端延伸出条形孔15并插接在踩板5下表面对应位置开设的缺口21内。

缺口21靠近踩板5正面的一侧呈开放状,连接绳18的直径与连接管19的内径相同,条形孔15的弧长是拨杆20宽度的两倍,缺口21正面的开放式设计使训练者能够自主选择托板13与踩板5是否形成联动,训练者能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训练难度,针对不同阶段训练。

两个撑脚2以基板1的中轴线为参照对称。

弧形板6的正面且位于支撑杆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2,两个限位块22以弧形板6的中轴线为参照对称,且两个限位块22的顶端均向远离支撑杆7的一侧偏移,两个限位块22间的夹角范围为三十至四十度,通过限位块22的设置,能够为支撑杆7的运动范围提供限定,一方面有助于支撑杆7的形态保持,另一方面在为训练者提供支撑时能够避免出现支撑杆7倾倒而使训练者摔倒的情况。

支撑杆7的顶端向踩板5一侧倾斜,支撑杆7与垫板8之间的夹角范围为九十至一百二十度。

连接管19的直径略小于套管14的内径,两个弧形板6和两个套管14均以基板1的中轴线为参照对称。

该模拟背后运球的肌肉记忆训练器械使用时,转动螺套92改变螺杆91拧入螺套92的长度来改变垫板8与支撑杆7间的角度至适合自己,两脚踩在踩板5上,弧形板6贴合脚底,拨动拨杆20使连接管19在连接绳18上转动来选择托板13是否与踩板5联动,无球训练时,手臂贴合托板13内侧,两手心相对,保持两手臂近似平行,克服拉伸弹簧17阻力两手臂进行同步运动,完成手臂肌肉记忆的锻炼,持球时即初步掌握运球节奏,使用器械训练时带球进行背后运球动作训练。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