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鼓风设备的抗振悬臂式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90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鼓风设备的抗振悬臂式把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诸如吹叶机(leaf blower)等的手动器具,更具体地涉及该手动器具的抗振把手。
背景技术
诸如吹叶机、鼓风机/真空吸尘器、线式修剪器(line trimmer)、链锯、修边器等的手持式动力工具(power tool)越来越多地用于不同种类的工作。例如,吹叶机是一种用来清理/清洁诸如停车场、高尔夫球场和个人及商业草坪的大型区域的有效且省时的工具。当与诸如可能被停放的车辆和沙障(sand trap)之类的障碍物阻挡的手动和机械清扫机(swe印er)的传统设备相比较时,鼓风机型装置的益处尤其明显。在这种情形中,吹叶机被证实是一种极好的清洁/清理工具。尽管一些吹叶机设计成背在使用者的背上,但其它吹叶机设计成手持式的。为了便于手持,典型地设置有把手,这些把手于两个端部中的每个处固定至一马达单元。在这种情况中,“马达单元”一般是指实际的马达/发动机以及相关的框架和壳体。在这种构造中, 典型地,发动机和/或驱动的叶轮片以及相关的旋转部件将大量振动不利地传递给把手。 使相关的把手遭受高度振动的其它类型的装置包括线式修剪器、修边器以及链锯。当在抓握的手中振动时,传递给这些把手的振动会导致使用者不适。因此,本公开认识到了这些负面影响,并提供了通过提供在传送至使用者把手之前缓冲马达/发动机的振动的结构来预防这些负面影响的解决方案。


现在将仅以实例的方式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是手持式动力工具的后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构造的示例性壳体和悬臂式细长的把手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构造的示例性细长的把手的前透视图;图4是图3的示例性细长的把手的装配图;图5A是示出了将图3的示例性把手安装到壳体上的装配图;图5B是图3的把手的接收部、减振件、凸形(male)插入部、以及减振件接收部的横截面视图;图6是图3的把手的横截面视图,包括弹性偏压件以及它们各自与壳体和把手的连接;图7示出了用于把手20的接收部70的可替代实施方式的内部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各图中描述并示出了结合有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这些示出的实例并非意在对本公开的限制。例如,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能够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甚至是其它类型的装置中。此外,在此使用的一些术语仅是为了方便,而不应被看作是对公开的主题的限制。更进一步地,在各图和描述中,使用相似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似或基本相似的元件。如上所述,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减轻诸如吹叶机、修边器、线式修剪器、链锯等的手持式动力工具的使用者所感到的振动。当使用上述装置中的一者时,诸如内燃机、动力机等的动力单元通常产生通过手柄传递给使用者的振动,并且这会不利地导致使用者疲劳和不适。图1示出了手持式动力工具100的一个实例。如所示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是吹叶机。尽管示出的是吹叶机,但是其它实施方式能包括线式修剪器、链锯、修边器、真空吸尘器、鼓风机/真空吸尘器组合以及其它类似的手持式动力工具。根据本公开,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具有细长的把手20。如所示的,把手20是悬臂式的,具有接合至动力单元15的底端部24(示出为在动力单元或壳体10下方)以及从上述底端部延伸出来的自由端部28。 如所示的,壳体10能包括一个或多个部件。把手20能直接地接合至动力单元15,或者上述把手可以通过首先连接至壳体10而壳体又连接至动力单元15而间接地接合至动力单元 15。根据本公开,本领域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动力单元15与把手20之间还可以安装有额外的零件或部件。如下面将进一步描述的,这些额外的零件中的一者能是减振件(图1中未示出)。把手20于壳体10上的接收部70处连接至壳体10。在这种布置中, 把手20的自由端部观构造成用于持有手持式动力工具100的操作员用手抓握。应理解的是,操作员所抓握的自由端部观不必是把手20的绝对端部,而是相比较于底端部M朝向自由端。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接合在细长的把手20与动力单元15之间的弹性偏压件40。 尽管仅示出了一个弹性偏压件40,但是根据本公开,能实施一个以上的弹性偏压件,并且如将在下面更充分地描述的。如所示的,弹性偏压件40于远离底端部M的位置25处连接至把手20。在这种构造中,如图5B中最佳地描绘的,底端部M作为将把手20以插入(stab) 的方式连接至动力单元组件从而插入动力单元组件上的接收部70中的凸形插入部65。如至少在图1中所示的,弹性偏压件40能利用连接件30连接在壳体10处。尽管示出的弹性偏压件40连接至壳体10,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偏压件40能直接地连接至动力单元 15。此外,当手持式动力工具100是吹叶机时,动力单元15能连接至卷形(scroll)壳体95。 当手持式动力工具100是另一类型的装置时,能将其它类型的器具附接至动力单元15。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更详细地示出了用于动力单元15的壳体组件90。壳体组件90包括在此更详细地示出的把手20和壳体10。如所示的,把手20的底端部M插入壳体10上的接收部70内部。接收部70能与壳体10 —起模塑,或者上述接收部能单独制造且随后附接至动力单元15或壳体10。弹性偏压件40示出为在悬臂式把手20与壳体10 之间延伸。弹性偏压件40示出为经由壳体连接件30连接至壳体10。壳体连接件30能是机器螺钉、螺栓、销、或其它用于将减震弹性偏压件40附接至壳体10的机构。壳体连接件 30能构造成刚性地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连接件30能构造成允许弹性偏压件40 与壳体10滑动地连接。尽管上述实例集中于使弹性偏压件40与壳体10相连接,但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偏压件40能连接至动力单元15。此外,能在弹性偏压件40与动力单元 15之间插入额外的连接件。
在图3中示出了细长的把手20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和第二弹性偏压件40 都附接至细长的把手20。尽管在图3中仅示出了一对弹性偏压件40,但是其它实施方式能包括三个以上的弹性偏压件40。如所示的,弹性偏压件40都于远离把手20的底端部M的位置处连接至把手。细长的把手20的底端部M优选地包括减振件50。减振件50能由弹性体材料制成。例如,减振件50能由橡胶构成。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减振件50是丁腈橡胶化合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材料的硬度计来进行弹性体材料的选择。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体材料的硬度计约为五十。在适当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体材料能具有在约四十到七十五之间的硬度计。如所示的,减振件50的周长大于把手20的凸形插入部65的周长,该凸形插入部设计成装在动力单元组件90上的凹形接收部70内。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如所示的,减振件50具有弹性体环(collar)的形式。在这种构造中,环50类似垫圈,因为其横跨把手 20的底端部M与由此设置在动力单元组件上的接收件之间的间隙空间。这样,弹性体环 50允许底端部M与接收件之间的移动,但是其也抵抗这种移动由于它的弹性体特性。在这种构造中,减振件50用于至少部分地将动力单元组件的振动与把手20隔开。图4是图3中示出的把手的装配图。如在此所描绘的,这对弹性偏压件40中的每个均于位置25处通过一对把手连接件35连接至把手20。如所示的,这对把手连接件35中的每个均是紧固至把手20的机器螺钉。弹性偏压件40示出为盘簧。盘簧40在连接至把手连接件35的端部上具有一钩子。这便于每个盘簧均滑动地连接至把手20。这种布置作为一个实例来进行描述,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公开,用于实现弹簧 40与把手20之间的这种滑动的相关连接的其它实例将是显而易见的。当盘簧或其它弹性偏压件40构造成用于滑动地连接至把手20、滑动地连接至发动机组件、或者滑动地连接至以上二者时,构件40在其间的可变定位便于调节“紧度”和所施加的力的方向,这两者都是为了减轻由动力单元组件在把手20中引发的振动。然而,还能设想出弹性偏压件40也能固定地连接至把手20。如至少图4中所示,盘簧40能构造成减轻从不同发动机传送的振动。例如,圈数能根据由特定的动力单元(发动机、马达等)引发的振动的程度来调节。如所示的,每个弹簧40的圈数均约为五。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圈数能约为三至二十。盘黄40的长度也能为了期望的工作质量和安装而可变地选择。如所示的,盘簧40的长度能约为二十毫米至六十毫米。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盘簧40的长度能约为四十五毫米。用于构造盘簧的金属丝的直径能约为二分之一毫米至约为五毫米。如图4中所示,减振件50装在把手20的底端部M的减振件接收部60上方。减振件50能可拆除地或固定地与把手20的减振件接收部60相接合。减振件接收部60能具有为了将减振件50保持在位而专门设计的形状。这种形状还能有助于组装过程,因为确保了减振件50恰当地安装在减振件接收部60上。如果壳体的接收部具有预定的形状,那么这种构造就会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图5A,能进一步理解将把手20组装在壳体10上。如上所述,示出的实施方式描绘了将把手20安装在壳体10上,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能经由其它部件使把手20 与动力单元15互相连接,上述其它部件又与动力单元15相连接。也就是说,并且如所示的,减振件50以填隙的方式(interstitially)设置在把手20的底端部M与动力单元15之间。减振件40构造成允许振动引发的把手20的底端部M与动力单元15之间的相对移动。如所示的,减振件50由符合壳体10的接收部70的并能如以上关于图1所描述地来构造的弹性体材料制成。如在至少图3至图5中所示,减振件50具有环状环(ring-shaped collar)的形式,该环具有内部形状和尺寸以及外部形状和尺寸。在图5B中提供了详细的图示,环50的内部形状和外部形状相似,但是由于环的宽度,环的外部周长大于环的所限定的开口内部的周长。优选地,环50的尺寸形成为紧贴地装在把手20的底端部凸形插入部65)周围,并且在安装好的构造中完全填充底端部M与接收部70之间的间隙空间。更进一步地, 优选地,环50的外部将略大于接收部70的内部,从而在把手20的底端部M与接收部70 之间实现弹性体环50的挤压装配。如上所述,这允许,但是也抵抗把手20相对于动力单元组件移动。这样,在把手20与动力单元组件之间使用缓冲环50使从动力单元组件传送至把手的振动的量减到最小,否则动力工具的操作者在把手处会不利地感受到振动。如图3至图5中所示,在细长的把手20与动力单元15之间接合有至少一个弹性偏压件40。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偏压件40能是对把手20施加张力的细长张紧件。 在一个实例中,并且如上所述,该细长张紧件是盘簧。细长张紧件40在动力单元15与把手 20之间提供张力。该张紧件40能与上述减振件50 —起工作以减轻操作者所感受到的振动。除了如上所述的张紧件40的构造以外,关于盘簧的尺寸、用于张紧件40的附接点的位置也能改变所建立的组件的振动减轻特性。如所示的,该偏压件40于远离把手的底端部M的位置25处连接至把手20。连接偏压件40的位置25能在约二十毫米至一百毫米之间。位置25能根据由动力单元15产生的振动频率来调节。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位置能在四十毫米至六十毫米之间。如所示的, 位置25对于两个弹性偏压件40来说都是相同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位置25对于每个弹性偏压件40来说可以是不同的。这能描述成弹性偏压件40于第一位置处与把手20相连接且另一弹性偏压件40于远离把手20的底端部M的第二位置处与把手相连接。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能位于距离把手20的底端部M相同距离处。此外,如图1至图6中最佳地示出的,弹性偏压件40能布置成,当把手20处于基本直立定位时,弹性偏压件40的纵向轴线82的水平分量与在把手20的底端部M的近似纵向轴线83 (延伸到图5B所在的页面中)与动力单元15之间水平地延伸的最短的线80形成锐角(β)。锐角β能在约三十度与约六十度之间。在所示实例中,锐角β约为四十五度。在此使用术语把手20的底端部M的纵向轴线83来作为用于描述一般性位置的一个参照。在图5Α中还示出了把手20的底端部M的纵向轴线83。如图5Α中所示,纵向轴线的位置与图5Β中的纵向轴线的位置相比较略微地移动。由于该把手不是笔直的竖直把手而是具有曲线形状,因此纵向轴线83是近似的。由于这种曲线形状,限定单个纵向轴线83 并非准确的,并能根据所研究的横截面是什么样的而改变,即使对于把手20的底端部M来说ο弹性偏压件40在把手的右手侧于位置25处滑动地附接至把手20。弹性偏压件 40还通过发动机连接件30与壳体10相连接,该发动机连接件如上所述地能布置成允许滑动地接合。在所示实例中,另一弹性偏压件40存在于左手侧。第二弹性偏压件40接合在细长的把手20与壳体10之间,该壳体又连接至发动机(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第二(另一)弹性偏压件40的纵向轴线81的水平分量与在把手20的底端部M的纵向轴线83之间水平地延伸的最短的线80形成第二锐角α。锐角α能在约三十度与约六十度之间。在所示实例中,锐角α约为四十五度。如所示的,第一锐角和第二锐角几乎相同。在其它实例中,第一锐角与第二锐角相比能具有不同的大小。角度的布置能取决于发动机在壳体10 中的定位。此外,如上所述,与把手20接合的弹性偏压件40和第二(另一)弹性偏压件40 的位置能彼此不同。同样地,如上所述的其它构造能用于该布置。图7示出了用于把手20的接收部70的可替代实施方式的内部视图,其包括诸如限制把手20在其中的移动的限制壁的特征。如所示的,把手20的凸形插入部65接收在凹形接收部70中。在凸形插入部65的底端处,具有减振件50。减振件50能具有环状环的形式。减振件50的外部尺寸的直径能大于凸形插入部65的直径,从而使得在装配时其间具有自由空间。这种空间便于把手20的相对移动。如图7中所示,用于把手20的接收部70 还包括限制把手20的允许移动和弯曲的限制壁75。当将把手20组装在动力工具上时,这些限制壁或特征75减轻了弹性偏压件40上的压力,并防止了弹性偏压件的疲劳,当使用动力工具时,该弹性偏压件能附接至把手20。尽管在此参照鼓风机形式的手持式动力工具从总体上进行了描述,但是应理解的是,也能使用其它类型的手持式动力工具。已参照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手持式动力工具。在阅读并理解了本说明书以后,会想到其它修改和改变。结合有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旨在包含所有这些修改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包括产生振动的动力单元(15),与细长的把手00)互相连接,所述把手00)具有接合至所述动力单元(15)的底端部04)以及构造成用于由持有所述动力工具(100)的操作者用手抓握的相对的自由端部08);减振件(50),以填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04)与所述动力单元 (15)之间,所述减振件(50)构造成允许由振动引发的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04)与所述动力单元(1 之间的相对移动;以及弹性偏压件(40),接合在所述细长的把手OO)与所述动力单元(1 之间,所述弹性偏压件GO)于远离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04)的位置0 处连接至所述把手OO), 并且所述弹性偏压件GO)构造成减弱由振动引发的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04)与所述动力单元(1 之间的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弹性偏压件00)是在所述把手OO)上施加张力的细长的张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当所述把手OO)处于基本直立的定位时,所述弹性偏压件GO)的纵向轴线(81、82)的水平分量与在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的纵向轴线(83)与所述动力单元(15)之间水平地延伸的最短的线(80)形成锐角(α、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锐角(α、β)的大小在约三十度与约六十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锐角(α、β) 的大小约为四十五度。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进一步包括滑动接合件 (35),介于所述弹性偏压件00)与所述把手OO)之间,从而便于所述弹性偏压件GO)相对于所述把手OO)的可变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进一步包括滑动接合件 (30),介于所述弹性偏压件00)与所述动力单元(1 之间,从而便于所述弹性偏压件GO) 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1 的可变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细长的张紧件是盘黃ο
9.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进一步包括另一弹性偏压件(40),接合在所述细长的把手OO)与所述动力单元(1 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另一弹性偏压件00)在远离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04) —距离处的第二位置0 处连接至所述把手OO), 所述距离与所述位置0 距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04)的距离几乎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当所述把手OO) 处于基本直立的定位时,所述弹性偏压件(4)的所述纵向轴线(8 的水平分量与在所述把手OO)的所述底端部的纵向轴线(83)与所述动力单元(15)之间水平地延伸的最短的线 (80)形成第一锐角(β ),并且所述另一弹性偏压件GO)的纵向轴线(81)的水平分量与所述最短的线(80)形成第二锐角(α)。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第一锐角(β)与所述第二锐角(α)几乎相等。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第一锐角(β)与所述第二锐角(α)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第一锐角(β)在约三十度与约六十度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第二锐角 (α)在约三十度与约六十度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和9-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弹性偏压件GO)是盘簧。
1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盘簧具有约三圈与约二十圈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减振件(50) 是弹性体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动力单元 (15)与所述细长的把手00)之间的互相连接包括凹形接收部(70)、凸形插入部(6 以及所述减振件(50),所述减振件为环绕所述凸形插入部(6 的弹性环的形式,以防止所述凹形接收部(70)与所述凸形插入部(6 之间的直接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100),其中,所述凸形插入部(6 是所述细长的把手00)的端部。
全文摘要
提出了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100),本手持式动力工具包括与细长的把手(20)互相连接的产生振动的动力单元(15)。把手(20)具有接合至动力单元(15)的底端部(24)以及构造成用于用手抓握的相对的自由端部(28)。此外以填隙的方式在把手(20)的底端部(24)与动力单元(15)之间设置有减振件(50),该减振件允许由振动引发的把手(20)的底端部(24)与动力单元(15)之间的移动。而且,在细长的把手(20)与动力单元(15)之间接合有弹性偏压件(40)。偏压件(40)于远离把手(20)的底端部(24)的位置(25)处连接至把手(20),并且偏压件(40)构造成减轻振动引发的把手(20)的底端部(24)与动力单元(15)之间的相对移动。
文档编号B27B17/00GK102245354SQ200880132328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1日
发明者安德鲁·柯蒂斯, 约翰·艾伦 申请人:富世华消费者户外产品北美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