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浸渍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044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木材浸渍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材浸渍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材浸渍生产线。



背景技术:

浸渍木是木材在水溶性低分子量树脂的溶液中浸渍时,树脂扩散进入木材细胞壁并使木材增容(Bulking),经干燥除去水分,树脂由于加热而固化,生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这样处理的木材称为浸渍木。浸渍木主要用作汽车模具,模具的面板需用整张浸渍木制成,并要求在任何相对湿度环境中能紧密配合。由于浸渍木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亦可用作各种壳体模压用模具。

在浸渍木的生产过程中,就需要将木材在木材浸注罐内进行浸渍。木材在浸注罐内完成浸渍后,需要将浸注罐内的浸渍液排空,然后将木材浸注罐内的木材取出,待晾干后进行烘干等工序。但是由于刚从浸注罐内取出的时候,木材表面会残留有大量的浸渍液,需要晾干后才能进行下一工艺步骤的生产。目前生产企业中,各生产区域之间相对比较独立,导致木材的周转较为频繁、周转效率成为了生产效率的瓶颈之一;而且经过浸渍之后的木材表面残留的大量浸渍液需要进行晾干,而晾干所需的时间也成为了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周转车A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周转车B的作用,将进料轨道、木材浸注罐区域、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以及出料轨道连通,提高了木材浸渍生产工艺的周转速度以及木材表面残留浸渍液的晾干回收效率;通过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上的推料装置的作用,可以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周转效率;通过在小车轨道A面对另一根小车轨道A的侧壁设有轮槽,从而使小车轨道A对木材装载车的滚轮形成了上下限位,从而浸没在浸注罐内浸渍液中的木材装载车,在浸注罐内的中,可以防止由于木材装载车上固定的木材的浮力而使木材装载车也浮起并与轨道脱离,使木材装载车在木材的整个浸渍过程中都不会与小车轨道A脱轨;通过支撑台的作用,提高了小车轨道A与木材浸注罐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了小车轨道A的支撑力;“L”形结构的支撑台,结构简单,与木材浸注罐的固定以及与小车轨道A的固定均非常方便、牢固;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与支撑台的立壁齐平,或者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伸出支撑台的立壁,从而使木材装载车的滚轮不会与支撑台接触产生摩擦甚至发生干涉;通过底座与木材浸注罐连接,从而便于木材浸注罐的安装;通过垫板的作用,便于木材浸注罐与底座的固定连接;木材装载车的滚轮位于小车轨道A所设的轮槽内,相比于原先木材装载车的滚轮位于轨道顶部而言,降低了木材装载车的车身高度,从而可以增加木材装载车的车身顶部与木材浸注罐内顶部的距离,进而增加了木材装载车一次性可以浸渍木材的量,提高了木材浸渍的效率;通过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的共同作用,不仅能够加快木材表面残留浸渍液的去除、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木材表面残留浸渍液的去除效果;通过与木材浸注罐匹配的小车轨道B和小车轨道C将完成浸渍的木材通过木材装载车依次移动至强制集液槽和静置集液槽上,便于木材的移动和周转;强制集液槽的两侧对称设有人行道,便于操作工的行走和进行相关操作;人行道与强制集液槽之间通过滑坡连接,从而使得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能够尽量多地进入强制集液槽,不仅有利于浸渍液的回收,而且还能避免浸渍液对周围造成污染;通过在人行道上设置栏杆,从而保护操作工,避免操作工滑倒;风机的高度高于木材浸注罐内的木材顶部,并且风机位于挡液板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完成浸渍的木材都能够快速去除残留的浸渍液,并且还能避免浸渍液对周围造成污染;小车轨道B面向木材浸注罐的一端伸出强制集液槽、伸入小车轨道A或小车轨道C对接,从而使强制集液槽与木材浸注罐或静置集液槽贴合,避免残留在木材上的浸渍液滴落地面,避免浸渍液对周围造成污染;强制集液槽内设有沿小车轨道B移动的活动台,操作工可以站在活动台上进行操作,从而便于操作工将木材装载车进行移动;强制集液槽内、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设有限位挡板,避免活动台从小车轨道B的另一端移动出小车轨道B;强制集液槽的槽底、位于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的位置处设有排液口,当木材装载车位于位于风机位置处的时候,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较多,位于该端的强制集液槽内的浸渍液流量较大,强制集液槽的槽底的残渣会很容易被浸渍液带走;当木材装载车位于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的时候,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较少,位于该端的强制集液槽内的浸渍液流量较小,残渣靠近排液口有利于残渣的排出,避免残渣残留在强制集液槽内;可以将大量载有浸渍过木材的木材装载车通过小车轨道C放置于静置集液槽上进行静置,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在重力作用下会滴落在静置集液槽内并排出,从而尽可能去除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通过中央静置集液槽和边部静置集液槽的作用,对木材中部滴落的浸渍液和边沿滴落的浸渍液都可以进行收集,避免木材残留的浸渍液滴落至地面而污染地面;静置集液槽内的浸渍液集中收集排出,从而提高了收集效率,避免浸渍液的浪费;静置集液槽的底部通过支撑横杆与支撑架固定,从而提高了静置集液槽的连接强度;可以实现木材装载车的自动推车,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便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控制;仅推板的顶部位于木材装载车底部对应推板所设的挡块的活动范围内,从而能够实现木材装载车的自动推车的同时还能避免其它部件对木材装载车的干涉;当推板竖直立起的时候,转动块的底部与槽钢的槽底接触,当推板对木材装载车进行推动的时候,防止推板在砖块的作用下绕转轴发生转动,保证了推板对木材装载车的持续推送;当移动块在活塞的作用下带动推板退回至下一个木材装载车的对应位置处时,推板可以转动并顺利通过木材装载车的挡块;转动块的重心位于相对于转轴而言背向推板的一侧,从而当推板转动并顺利通过木材装载车的挡块后,在转动块的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至推板竖直,并且转动块的底部与槽钢的槽底接触;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周转车A通过扫描装置对水平板上长度不同的信号杆进行扫描识别,从而判断是否为所需要定位的位置,进而可以自动定位,有利于实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周转车A移动的自动化,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信号杆以水平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从而使得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或周转车A在往复移动过程中扫描装置都能对信号杆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条型通孔A和条型通孔B的作用,便于定位结构与扫描装置的安装,降低了连接板安装位置精度的要求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底部或周转车A底部开孔位置精度的要求;通过扫描装置底部的凸块,避免固定螺栓C对扫描装置的光信号接收装置产生影响。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木材浸渍生产线,包括木材浸注罐区域、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的一侧设有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的一端设有进料轨道,所述进料轨道与木材浸注罐区域之间设有周转车A,所述周转车A在木材浸注罐区域范围内横向往复移动,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的另一端设有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所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在木材浸注罐区域和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内横向往复移动,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背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一端设有出料轨道,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与出料轨道之间设有周转车B,所述周转车B在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内横向往复移动;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内包括横向排列的多个木材浸注罐,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包括横向排列的多个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所述木材浸注罐、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进料轨道和出料轨道均为纵向设置;所述周转车A通过横向轨道A移动,所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通过横向轨道B移动,所述周转车B通过横向轨道C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木材浸注罐内的底部两侧沿木材浸注罐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小车轨道A,其中一根小车轨道A面对另一根小车轨道A的侧壁设有轮槽,所述轮槽的下侧壁与轮槽的上侧壁之间的距离与木材装载车的滚轮直径相匹配,两根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木材装载车的两侧滚轮之间的最大距离。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A的底部通过支撑台与木材浸注罐的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支撑台为“L”形结构,所述支撑台的横壁水平位于支撑台的顶部,所述支撑台的立壁为两个支撑台相向侧的端面。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与支撑台的立壁齐平,或者所述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伸出支撑台的立壁。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支撑台的立壁为竖直面。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支撑台分别与木材浸注罐的内壁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A与支撑台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木材浸注罐的底部通固定有底座。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底座通过垫板与木材浸注罐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垫板为与木材浸注罐匹配的弧形板。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包括强制集液槽,所述强制集液槽内的两侧沿强制集液槽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与木材浸注罐匹配的小车轨道B,所述强制集液槽面向木材浸注罐一端的其中一侧面设有一排风机,所述强制集液槽面向木材浸注罐一端的另一侧面、对应于风机的位置处设有挡液板,所述挡液板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向强制集液槽一侧倾斜,所述风机吹出的风吹向挡液板。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强制集液槽的两侧对称设有人行道,所述风机固定于人行道远离强制集液槽的一侧,所述挡液板固定于人行道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挡液板的底部固定于人行道面向强制集液槽一侧的边沿,所述挡液板的顶部通过立架与人行道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人行道与强制集液槽之间通过滑坡连接,所述滑坡沿着由人行道至强制集液槽的方向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人行道背向强制集液槽的一侧上、位于风机背向木材浸注罐一侧或位于挡液板背向木材浸注罐一侧分别设有栏杆。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风机的高度高于木材浸注罐内的木材顶部,并且风机位于挡液板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B面向木材浸注罐的一端伸出强制集液槽。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强制集液槽内设有活动台,所述活动台沿小车轨道B移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强制集液槽内、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设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的两端分别与小车轨道B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强制集液槽的槽底、位于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的位置处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与浸渍液回收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强制集液槽的槽底沿着由边沿至排液口的方向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包括静置集液槽,所述静置集液槽的长度方向与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的排列方向垂直,所述静置集液槽内的两侧上方、沿静置集液槽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小车轨道C,位于静置集液槽远离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一端、沿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的排列方向设有排液槽,所述静置集液槽的底部分别通过排液管与排液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C的底部、沿着小车轨道C的延伸方向设有支撑架,所述静置集液槽与支撑架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静置集液槽与支撑架连接处、向上形成凸条,所述凸条与支撑架平行。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凸条将集液槽分隔成位于小车轨道C之间的中央静置集液槽和位于小车轨道C外侧的边部静置集液槽。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静置集液槽的底部通过支撑横杆与支撑架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相邻两个静置集液槽之间通过梯架连接,所述梯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梯架的所在高度位于小车轨道C与静置集液槽之间。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静置集液槽的槽底分别连通设有竖管,所述竖管通过管道与排液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C内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通过固定于小车轨道C内的活塞沿小车轨道C的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移动块上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转轴与槽钢的槽壁连接,所述槽钢的槽口向上,所述转动块背向活塞的一侧设有推板,沿小车轨道C移动的木材装载车的底部对应推板设有挡块,所述推板的顶部高于小车轨道C的顶面,并且位于挡块的活动范围内,当推板竖直立起的时候,转动块的底部与槽钢的槽底接触,所述转动块、槽钢、移动块和活塞均低于挡块。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C内、位于移动块的两侧对称设有轨道槽,所述移动块两侧所设的转轮沿轨道槽移动,所述轨道槽与对应侧的小车轨道C之间设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轨道槽为“C”形结构,所述轨道槽的敞口面向移动块。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轨道槽的顶部低于小车轨道C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轨道槽和活塞均通过连接横杆与小车轨道C的底部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活塞通过连接座与连接横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槽钢固定于移动块远离活塞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转动块的重心位于相对于转轴而言背向推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活塞的活塞杆端部通过连接件与移动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移动块的行程大于木材装载车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周转车A的底部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底部分别设有扫描装置,所述木材浸注罐的两端、对应于周转车A带动扫描装置的活动范围内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带动扫描装置的活动范围内,以及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面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一端对应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带动扫描装置的活动范围内分别排列有多个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分别与木材浸注罐或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的位置对应,所述定位结构的排列于扫描装置的活动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定位结构包括与扫描装置平行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顶面固定有多个信号杆,所述信号杆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移动方向平行,所述水平板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移动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信号杆沿水平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信号杆以水平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水平板的两端通过连接板固定于地面。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水平板的两端设有条型通孔A,固定螺栓B通过条形通孔A将水平板与连接板固定,所述条型通孔A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板的长度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信号杆通过固定螺栓A与水平板固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扫描装置的底面、沿扫描装置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光信号接收装置,所述光信号接收装置的位置与信号杆的位置匹配。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扫描装置的两端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条型通孔B,连接螺栓C穿过条型通孔B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底部固定,所述条型通孔B与扫描装置的长度方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扫描装置的底面向下设有凸块,所述光信号接收装置位于凸块的底面,并且光信号接收装置的底面与凸块的底面齐平、低于固定螺栓C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周转车A的顶面和周转车B的顶面分别设有小车轨道D。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进料轨道、小车轨道A、小车轨道B、小车轨道C和小车轨道D和出料轨道均为纵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车轨道A面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一端与小车轨道C面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一端齐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周转车A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周转车B的作用,将进料轨道、木材浸注罐区域、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以及出料轨道连通,提高了木材浸渍生产工艺的周转速度以及木材表面残留浸渍液的晾干回收效率。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上的推料装置的作用,可以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周转效率。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在小车轨道A面对另一根小车轨道A的侧壁设有轮槽,从而使小车轨道A对木材装载车的滚轮形成了上下限位,从而浸没在浸注罐内浸渍液中的木材装载车,在浸注罐内的中,可以防止由于木材装载车上固定的木材的浮力而使木材装载车也浮起并与轨道脱离,使木材装载车在木材的整个浸渍过程中都不会与小车轨道A脱轨。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支撑台的作用,提高了小车轨道A与木材浸注罐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了小车轨道A的支撑力。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L”形结构的支撑台,结构简单,与木材浸注罐的固定以及与小车轨道A的固定均非常方便、牢固。

第六、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与支撑台的立壁齐平,或者小车轨道A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伸出支撑台的立壁,从而使木材装载车的滚轮不会与支撑台接触产生摩擦甚至发生干涉。

第七、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底座与木材浸注罐连接,从而便于木材浸注罐的安装。

第八、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垫板的作用,便于木材浸注罐与底座的固定连接。

第九、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木材装载车的滚轮位于小车轨道A所设的轮槽内,相比于原先木材装载车的滚轮位于轨道顶部而言,降低了木材装载车的车身高度,从而可以增加木材装载车的车身顶部与木材浸注罐内顶部的距离,进而增加了木材装载车一次性可以浸渍木材的量,提高了木材浸渍的效率。

第十、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的共同作用,不仅能够加快木材表面残留浸渍液的去除、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木材表面残留浸渍液的去除效果。

第十一、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与木材浸注罐匹配的小车轨道B和小车轨道C将完成浸渍的木材通过木材装载车依次移动至强制集液槽和静置集液槽上,便于木材的移动和周转。

第十二、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强制集液槽的两侧对称设有人行道,便于操作工的行走和进行相关操作。

第十三、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人行道与强制集液槽之间通过滑坡连接,从而使得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能够尽量多地进入强制集液槽,不仅有利于浸渍液的回收,而且还能避免浸渍液对周围造成污染。

第十四、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在人行道上设置栏杆,从而保护操作工,避免操作工滑倒。

第十五、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风机的高度高于木材浸注罐内的木材顶部,并且风机位于挡液板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完成浸渍的木材都能够快速去除残留的浸渍液,并且还能避免浸渍液对周围造成污染。

第十六、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小车轨道B面向木材浸注罐的一端伸出强制集液槽、伸入小车轨道A或小车轨道C对接,从而使强制集液槽与木材浸注罐或静置集液槽贴合,避免残留在木材上的浸渍液滴落地面,避免浸渍液对周围造成污染。

第十七、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强制集液槽内设有沿小车轨道B移动的活动台,操作工可以站在活动台上进行操作,从而便于操作工将木材装载车进行移动。

第十八、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强制集液槽内、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设有限位挡板,避免活动台从小车轨道B的另一端移动出小车轨道B。

第十九、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残液回收系统,强制集液槽的槽底、位于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的位置处设有排液口,当木材装载车位于位于风机位置处的时候,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较多,位于该端的强制集液槽内的浸渍液流量较大,强制集液槽的槽底的残渣会很容易被浸渍液带走;当木材装载车位于远离木材浸注罐的一端的时候,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较少,位于该端的强制集液槽内的浸渍液流量较小,残渣靠近排液口有利于残渣的排出,避免残渣残留在强制集液槽内。

第二十、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可以将大量载有浸渍过木材的木材装载车通过小车轨道C放置于静置集液槽上进行静置,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在重力作用下会滴落在静置集液槽内并排出,从而尽可能去除木材上残留的浸渍液。

第二十一、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中央静置集液槽和边部静置集液槽的作用,对木材中部滴落的浸渍液和边沿滴落的浸渍液都可以进行收集,避免木材残留的浸渍液滴落至地面而污染地面。

第二十二、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静置集液槽内的浸渍液集中收集排出,从而提高了收集效率,避免浸渍液的浪费。

第二十三、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静置集液槽的底部通过支撑横杆与支撑架固定,从而提高了静置集液槽的连接强度。

第二十四、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可以实现木材装载车的自动推车,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便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控制。

第二十五、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仅推板的顶部位于木材装载车底部对应推板所设的挡块的活动范围内,从而能够实现木材装载车的自动推车的同时还能避免其它部件对木材装载车的干涉。

第二十六、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当推板竖直立起的时候,转动块的底部与槽钢的槽底接触,当推板对木材装载车进行推动的时候,防止推板在砖块的作用下绕转轴发生转动,保证了推板对木材装载车的持续推送;当移动块在活塞的作用下带动推板退回至下一个木材装载车的对应位置处时,推板可以转动并顺利通过木材装载车的挡块。

第二十七、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转动块的重心位于相对于转轴而言背向推板的一侧,从而当推板转动并顺利通过木材装载车的挡块后,在转动块的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至推板竖直,并且转动块的底部与槽钢的槽底接触。

第二十八、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周转车A通过扫描装置对水平板上长度不同的信号杆进行扫描识别,从而判断是否为所需要定位的位置,进而可以自动定位,有利于实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和周转车A移动的自动化,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十九、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信号杆以水平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从而使得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或周转车A在往复移动过程中扫描装置都能对信号杆进行有效识别。

第三十、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条型通孔A和条型通孔B的作用,便于定位结构与扫描装置的安装,降低了连接板安装位置精度的要求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底部或周转车A底部开孔位置精度的要求。

第三十一、本实用新型的木材浸渍生产线,通过扫描装置底部的凸块,避免固定螺栓C对扫描装置的光信号接收装置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位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一侧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木材浸注罐的主视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浸渍液精制回收装置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的主视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面向周转车B一端局部位置处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定位结构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周转车A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底部的扫描装置的仰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10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木材浸注罐区域、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的一侧设有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的一端设有进料轨道1,所述进料轨道1与木材浸注罐区域之间设有周转车A2,所述周转车A2在木材浸注罐区域范围内横向往复移动,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的另一端设有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所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在木材浸注罐区域和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内横向往复移动,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背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一端设有出料轨道10,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与出料轨道10之间设有周转车B6,所述周转车B6在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内横向往复移动;所述木材浸注罐区域内包括横向排列的多个木材浸注罐3,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区域包括横向排列的多个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所述木材浸注罐3、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进料轨道1和出料轨道10均为纵向设置;所述周转车A2通过横向轨道A11移动,所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通过横向轨道B12移动,所述周转车B6通过横向轨道C13移动。

所述木材浸注罐3内的底部两侧沿木材浸注罐3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小车轨道A31,其中一根小车轨道A31面对另一根小车轨道A31的侧壁设有轮槽,所述轮槽的下侧壁与轮槽的上侧壁之间的距离与进入木材浸注罐3内的小车的滚轮直径相匹配,两根小车轨道A31的轮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进入木材浸注罐3内的小车的两侧滚轮之间的最大距离。

所述小车轨道A31的底部通过支撑台32与木材浸注罐3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台32为“L”形结构,所述支撑台32的横壁水平位于支撑台32的顶部,所述支撑台32的立壁为两个支撑台32相向侧的端面。

所述小车轨道A31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与支撑台32的立壁齐平,或者所述小车轨道A31的轮槽的槽口边沿伸出支撑台32的立壁。

所述支撑台32的立壁为竖直面。

所述支撑台32分别与木材浸注罐3的内壁焊接固定。

所述小车轨道A31与支撑台32焊接固定。

所述木材浸注罐3的底部通固定有底座30。

所述底座30通过垫板33与木材浸注罐3固定。

所述垫板33为与木材浸注罐3匹配的弧形板。

所述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包括强制集液槽40,所述强制集液槽40内的两侧沿强制集液槽40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与木材浸注罐3匹配的小车轨道B41,所述强制集液槽40面向木材浸注罐3一端的其中一侧面设有一排风机43,所述强制集液槽40面向木材浸注罐3一端的另一侧面、对应于风机43的位置处设有挡液板44,所述挡液板44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向强制集液槽40一侧倾斜,所述风机43吹出的风吹向挡液板44。

所述强制集液槽40的两侧对称设有人行道42,所述风机43固定于人行道42远离强制集液槽40的一侧,所述挡液板44固定于人行道42上。

所述挡液板44的底部固定于人行道42面向强制集液槽40一侧的边沿,所述挡液板44的顶部通过立架45与人行道42固定。

所述人行道42与强制集液槽40之间通过滑坡46连接,所述滑坡46沿着由人行道42至强制集液槽40的方向向下倾斜。

所述人行道42背向强制集液槽40的一侧上、位于风机43背向木材浸注罐一侧或位于挡液板44背向木材浸注罐3一侧分别设有栏杆49。

所述风机43的高度高于木材浸注罐3内的木材顶部,并且风机43位于挡液板44的范围内。

所述小车轨道B41面向木材浸注罐3的一端伸出强制集液槽40。

所述强制集液槽40内设有活动台47,所述活动台47沿小车轨道B41移动。

所述强制集液槽40内、远离木材浸注罐3的一端设有限位挡板48,所述限位挡板48的两端分别与小车轨道B41固定。

所述强制集液槽40的槽底、位于远离木材浸注罐3的一端的位置处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与浸渍液回收装置连通。

所述强制集液槽40的槽底沿着由边沿至排液口的方向向下倾斜。

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包括静置集液槽,所述静置集液槽的长度方向与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的排列方向垂直,所述静置集液槽内的两侧上方、沿静置集液槽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小车轨道C51,位于静置集液槽远离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一端、沿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的排列方向设有排液槽17,所述静置集液槽的底部分别通过排液管16与排液槽17连通。

所述小车轨道C51的底部、沿着小车轨道C51的延伸方向设有支撑架53,所述静置集液槽与支撑架53固定。

所述静置集液槽与支撑架53连接处、向上形成凸条54,所述凸条54与支撑架53平行。

所述凸条54将集液槽分隔成位于小车轨道C51之间的中央静置集液槽50和位于小车轨道C51外侧的边部静置集液槽52。

所述静置集液槽的底部通过支撑横杆55与支撑架53固定。

相邻两个静置集液槽之间通过梯架15连接,所述梯架15与支撑架53固定连接。

所述梯架15的所在高度位于小车轨道C51与静置集液槽之间。

所述静置集液槽的槽底分别连通设有竖管57,所述竖管57通过管道56与排液管16连通。

所述小车轨道C51内设有移动块70,所述移动块70通过固定于小车轨道C51内的活塞71沿小车轨道C51的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移动块70上设有转动块74,所述转动块74的转轴76与槽钢73的槽壁连接,所述槽钢73的槽口向上,所述转动块74背向活塞71的一侧设有推板75,沿小车轨道C51移动的木材装载车的底部对应推板75设有挡块,所述推板75的顶部高于小车轨道C51的顶面,并且位于挡块的活动范围内,当推板75竖直立起的时候,转动块74的底部与槽钢73的槽底接触,所述转动块74、槽钢73、移动块70和活塞71均低于挡块。

所述小车轨道C51内、位于移动块70的两侧对称设有轨道槽72,所述移动块70两侧所设的转轮沿轨道槽72移动,所述轨道槽72与对应侧的小车轨道C51之间设有间距。

所述轨道槽72为“C”形结构,所述轨道槽72的敞口面向移动块70。

所述轨道槽72的顶部低于小车轨道C51的顶部。

所述轨道槽72和活塞71均通过连接横杆78与小车轨道C51的底部固定。

所述活塞71通过连接座79与连接横杆78固定连接。

所述槽钢73固定于移动块70远离活塞71的一端。

所述转动块74的重心位于相对于转轴76而言背向推板75的一侧。

所述活塞71的活塞杆端部通过连接件77与移动块70连接。

所述移动块70的行程大于木材装载车的长度。

所述周转车A2的底部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底部分别设有扫描装置9,所述木材浸注罐3的两端、对应于周转车A2带动扫描装置9的活动范围内和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带动扫描装置9的活动范围内,以及所述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面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一端对应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带动扫描装置9的活动范围内分别排列有多个定位结构8,所述定位结构8分别与木材浸注罐3或浸渍液静置回收装置5的位置对应,所述定位结构8的排列于扫描装置9的活动范围内。

所述定位结构8包括与扫描装置9平行的水平板80,所述水平板80的顶面固定有多个信号杆81,所述信号杆81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移动方向平行,所述水平板80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移动方向垂直。

所述信号杆81沿水平板8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所述信号杆81以水平板80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

所述水平板80的两端通过连接板82固定于地面。

所述水平板80的两端设有条型通孔A84,固定螺栓B85通过条形通孔A84将水平板70与连接板82固定,所述条型通孔A84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板80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信号杆81通过固定螺栓A83与水平板80固定。

所述扫描装置9的底面、沿扫描装置9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光信号接收装置90,所述光信号接收装置90的位置与信号杆81的位置匹配。

所述扫描装置9的两端设有连接块92,所述连接块92上设有条型通孔B93,连接螺栓C94穿过条型通孔B93与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底部固定,所述条型通孔B93与扫描装置9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扫描装置9的底面向下设有凸块91,所述光信号接收装置90位于凸块91的底面,并且光信号接收装置90的底面与凸块91的底面齐平、低于固定螺栓C94的底部。

所述周转车A2的顶面和周转车B6的顶面分别设有小车轨道D14。

所述进料轨道1、小车轨道A31、小车轨道B41、小车轨道C51和小车轨道D14和出料轨道10均为纵向设置。

所述小车轨道A31面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一端与小车轨道C51面向浸渍液强制回收装置4的一端齐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