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木纤维板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0150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竹木纤维板挤出机。



背景技术:

挤出机主要包括螺杆、挤料筒、料斗、机头和模具,物料通过挤出机的压力下,被螺杆连续的挤出机头,然而在竹木纤维板挤出机的操作中我们发现,由于螺杆与挤料筒的快速摩擦,使得机身产热,过多的热量会破坏竹木纤维,使得竹木纤维板挤出机的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竹木纤维板挤出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竹木纤维板挤出机,包括挤料筒和螺杆,所述挤料筒内设有水平的螺杆,且螺杆的外侧与挤料筒的内壁贴合,所述挤料筒的外侧套有导热筒,且导热筒的内壁与挤料筒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导热筒的外侧设有螺旋式冷凝管,且螺旋式冷凝管的外侧套有空心圆柱形防护板,所述空心圆柱形防护板的两侧通过螺丝与导热筒的外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式冷凝管的上侧与空心圆柱形防护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空心圆柱形防护板的下侧两端与蓄水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蓄水箱开设有U型导流腔,且U型导流腔的槽底设有竖直的导热板,且导热板的上下两端与U型导流腔的上下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蓄水箱的左右外侧上端均开设有水平的风口,且风口垂直贯穿U型导流腔侧壁,所述风口内设有防护网,且防护网通过螺丝与蓄水箱外侧固定连接,所述U型导流腔的左端设有竖直的风机,且风机的外侧与固定圆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圆环的外侧与U型导流腔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心圆柱形防护板距导热筒之间的距离与螺旋式冷凝管的外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空心圆柱形防护板的下侧右端开设有进水口,且螺旋式冷凝管的进水管口穿过进水口延伸至蓄水箱内,所述空心圆柱形防护板的下侧左端开设有出水口,且螺旋式冷凝管的出水管口穿过出水口延伸至蓄水箱内。

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为9组,且每组导热板侧面均开设有水平的贯穿小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蓄水池中的水同构螺旋式冷凝管循环从装置表面流过,使得冷凝水将装置摩擦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带走,为装置散热,减少热量对纤维的损害;

2.利用冷风系统和冷水系统相结合的形式,使冷水系统为挤料机散热,冷风系统为吸收热量后的水散热,使得冷凝水可以重复使用,节省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挤料筒、2螺杆、3导热筒、4螺旋式冷凝管、5进水口、6出水口、7导热板、8固定圆环、9风机、10U型导流腔、11防护网、12风口、13蓄水箱、14空心圆柱形防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竹木纤维板挤出机,包括挤料筒1和螺杆2,挤料筒1内设有水平的螺杆2,且螺杆2的外侧与挤料筒1的内壁贴合,挤料筒1的外侧套有导热筒3,且导热筒3的内壁与挤料筒1的外侧固定连接,导热筒3的外侧设有螺旋式冷凝管4,且螺旋式冷凝管4的外侧套有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的两侧通过螺丝与导热筒3的外侧两端固定连接,螺旋式冷凝管4的上侧与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的内侧固定连接,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的下侧两端与蓄水箱13的上端固定连接,蓄水箱13开设有U型导流腔10,且U型导流腔10的槽底设有竖直的导热板7,且导热板7的上下两端与U型导流腔10的上下内壁固定连接,蓄水箱13的左右外侧上端均开设有水平的风口12,且风口12垂直贯穿U型导流腔10侧壁,风口12内设有防护网11,且防护网11通过螺丝与蓄水箱13外侧固定连接,U型导流腔10的左端设有竖直的风机9,且风机9的外侧与固定圆环8的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圆环8的外侧与U型导流腔10的内壁固定连接。

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距导热筒3之间的距离与螺旋式冷凝管4的外径相等,使其接触,便于散热。

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的下侧右端开设有进水口5,且螺旋式冷凝管4的进水管口穿过进水口5延伸至蓄水箱13内,且进水管口与水泵连接,使得蓄水箱13内的水可以通过水泵进入螺旋式冷凝管4,空心圆柱形防护板14的下侧左端开设有出水口6,且螺旋式冷凝管4的出水管口穿过出水口6延伸至蓄水箱13内。

导热板7为9组,且每组导热板7侧面均开设有水平的贯穿小孔,便于散热。

工作原理:

挤料桶1和螺杆2摩擦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螺旋式冷凝管4中冷凝水带走,且螺旋式冷凝管4的进水管口和出水管口均延伸至蓄水箱13内,使得风机9的冷风系统将带有热量的水进行散热,使得水可以重复使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