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及其用途、以及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655866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及其用途、以及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兼备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吸水与吸汗性能3种功能,并且耐洗涤性优良的复合高功能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无纺布。
以往,作为同时具备抗菌性能和除臭性能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以及含有它的纤维制品,在特开平9-87942号、特开平9-157978号公报中有记载。这些发明涉及含有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但只简单地通过这些公报中记载的纤维制品不能充分得到吸水性和吸汗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高标准生活为目标,着眼于消费者要求安全卫生的、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的高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吸水与吸汗性能,同时具备这3种功能并且耐洗涤性优良的复合高功能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无纺布。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其特征在于,在丙烯酸类合成纤维中含有以表观比重在0.5g/cm3以下、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0.5~20.0重量%。
另外,在制备丙烯酸类合成纤维时,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以表观比重在0.5g/cm3以下、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10~40重量%均匀分散至溶剂溶液中,接着添加至含有丙烯腈的共聚物的溶液中,对其进行纺纱。
而且,含有丙烯酸类合成纤维至少10重量%以上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含有以表观比重在0.5g/cm3以下、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0.5~20.0重量%。
本发明中使用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由含丙烯腈至少40重量%的丙烯腈类共聚物构成,也可以与其它可共聚的任何单体联合使用。例如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乙烯基乙醚、甲基丙烯腈等中性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烯丙基磺酸、甲代烯丙基磺酸、苯乙烯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等酸性单体以及这些单体的铵盐、碱金属盐等适当组合得到的物质以60重量%以下的比例共聚得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悬浮聚合、溶液聚合、乳化聚合等任意方法制备该丙烯酸类共聚物。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微粉末,以作为氧化物表示的3种成分的组成比相当于SiO25~70重量%、MOn/25~80重量%、Al2O31~35重量%(M表示选自锌、铜、银、钴、镍、铁、钛、钡、锡、镁或锆中的至少一种金属,n表示金属的原子价)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
所述金属盐其晶体具有固体酸和固体碱的两种性质,而且没有相互中和地独立存在于1个固体粒子的表面,形成两性的吸附面,因而对碱性恶臭物质、酸性恶臭物质具有通过化学吸附作用产生的优良除臭效果,另外,由于比表面积大表观比重低,与恶臭物质的接触效率优良,也同时具有物理吸附作用,因此认为能够有效地除臭。另外,关于抗菌与抑菌性能尚未确定,但认为是基于至少一部分微粉末中保持的金属离子而产生的。
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表观比重在0.5g/cm3以下,优选为0.5~0.2g/cm3。微粉末的表观比重对于吸水性能和除臭性能很重要,在超过0.5g/cm3的场合,吸水性能和除臭性能非常低下。本发明通过在丙烯酸类合成纤维中含有表观比重(非常)小的微粉末,获得了吸水性能和非常优良的除臭性能、抑菌性能。表观比重(非常)小的微粉末使纤维中其微粉末的周围形成空隙,通过所形成的空隙获得吸水性能。而且,同时也能够提高与恶臭物质或细菌媒体的接触效率,从而也能够实现除臭性能和抗菌与抑菌性能的飞跃性提高。
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平均粒径必须为0.5~10μm。微粉末的平均粒径如果低于0.5μm,容易引起凝聚,如果不使用特殊的分散装置、分散剂就难以均匀分散,另外,如果超过10μm,会引起纺纱时的过滤压上升、断丝等,在操作上不理想。从微粉末分散溶液的分散稳定性和纺纱操作的稳定方面考虑,更优选1~6μm。微粉末的粒度分布并没有特别限定,不用说,在质量稳定性和生产稳定性方面优选分布在更小范围内的微粉末。
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比表面积,以BET比表面积表示为100m2/g以上,特别优选150m2/g以上。该BET比表面积低于100m2/g的场合,微粉末与恶臭物质的接触效率降低,不能发挥充分的除臭能力。
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添加量为相对于上述丙烯腈类共聚物含有0.5~20.0重量%,优选1.0~15.0重量%。微粉末的含量如果低于0.5重量%,不能发挥出充分的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吸水与吸汗性能,另外,如果超过20.0重量%,纺纱的可纺性、单纤维的物性以及纺织性极度降低,因而不理想。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溶剂,只要是能够溶解丙烯腈类共聚物的溶剂,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例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丙酮等有机溶剂,在溶解性、溶剂回收、操作方面是理想的。
在溶剂中搅拌、分散本发明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时,为了维持微粉末的分散稳定性、避免微粉末的沉淀,优选同时使用分散剂。分散剂并没有特别限定,被分散的溶剂为质子高极性溶剂时,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优选。
在使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分散至溶剂溶液中时,润湿特性成了问题。特别是,表观比重越小,BET比表面积越大,平均粒径越大,溶剂溶液的润湿特性越差,因而优选使被分散的微粉体表面亲水化。亲水化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通过亲水性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处理或者对微粉体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等方法。
在使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分散至溶剂中时,从分散稳定性、防止沉淀、纺纱操作以及质量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更优选同时使用湿磨机或砂磨机等物理粉碎设备,但本发明的微粉末即使不使用特殊的设备,也可以纺出。
作为向丙烯腈类共聚物中添加、使其含有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方法,可以在纺纱前向将丙烯腈类共聚物溶解于溶剂得到的纺纱原液中添加、混合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分散至溶剂中得到的分散溶液。
作为将本发明中使用的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分散、溶解于溶剂中的方法,以及将该配制溶液添加、混合至含烯丙腈类共聚物的纺纱原液中的方法,可以用常用的混合机充分混合。
本发明中,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在分散溶液中的分散浓度为4~50重量%,优选10~35重量%。如果该浓度低于5重量%,则纺纱原液的丙烯腈类共聚物浓度下降,可纺织性降低,同时纤维的物性也降低。另外,如果超过40重量%,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分散状态,易于工业制造就难于实现。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特性的范围内,也可以同时添加使用常用的氧化钛、阻燃剂、耐光剂、蓄热剂等功能改性剂。
得到的纺纱原液通常由喷丝头纺出。对于纺纱方法,可适用一切公知的湿式、干湿式、干式等纺纱方法,也可以在与通常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纺纱条件只要是能够进行稳定操作的条件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纺纱全拉伸倍率从使之在纤维中含有的微粉末周围形成空隙方面来看优选尽可能高的拉伸倍率。例如,湿式纺纱方法的场合,干燥使之致密后的拉伸步骤优选选择高拉伸倍率。干燥使之致密后的拉伸温度条件并没有特别限定,拉伸倍率为1.2倍以上,优选为1.3倍以上。在不使单纤维物性极度降低且可以稳定操作的范围内的高拉伸倍率对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吸水与吸汗性能来说是理想的。
在不损害本发明特性的范围内,为了改善溶剂分散稳定性和溶剂润湿特性,对于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也可以使用涂层等表面改性剂。
本发明的纤维能够适用于一般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可能的任何用途、制品、制备方法。此时,也可以在本发明产品中混合使用其它纤维(例如棉等天然纤维或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等合成纤维)。作为混合使用的方法,有混纺、交编、交织等方法。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无纺布。本发明的无纺布是含有上述丙烯酸类合成纤维至少10重量%以上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上述本发明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特性、吸水与吸汗等功能特性,能够直接得到功能性无纺布。
本发明的无纺布必须含有丙烯酸类合成纤维至少10重量%以上,其特征在于,含有以表观比重为0.5g/cm3以下、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0.5~20.0重量%。在低于10重量%的场合,无纺布的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显著降低,不能得到所需的优良功能。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性能价格比的观点以及复合纺织品和复合无纺布的优点即混用双方的功能特性,在保持本发明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除臭性能和抗菌与抑菌性能等优良功能的范围内,优选低含量。优选含有10~50重量%,更优选10~35重量%的本发明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无纺布。
如果无纺布中含有本发明的纤维10重量%以上,混用双方可以是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中的任意一种,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混合使用的方法可以是公知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例如单独或与其它材料混合使用的单层无纺布以及多层层合无纺布等,只要无纺布中含有10重量%以上,可以采用任何方法。
关于无纺布的制备,也可以用目前公知的任何制备方法。例如可以用浸渍粘接式无纺布、热熔化式无纺布、针刺式无纺布、缝编无纺布、防粘型无纺布、湿式无纺布等的制备装置制备单层或多层层合的各种各样的无纺布。
作为本发明产品的具体用途和制品,在床上用品领域有气孔床单(bore sheet)、毛毯等绒头商品,床单、枕套、被罩等罩类商品,被褥、电褥子、座垫、床垫、枕头、弹性垫等棉填充商品,围毯、捻线毯、床单、浴衣、浴巾、毛巾等。在室内装饰领域有马桶盖、马桶盖罩、马桶垫等卫生间商品,窗帘、饰带、针织纱、窗帘布料等帏帐商品,玄关/浴室/厨房的垫、小块地毯、地毯、热毯等铺垫商品,OA椅子、家具被覆材料等外套布质商品,电褥子衬里、桌布等。
在布料领域有内衣、紧身衣裤、护脚、护腿等内衣商品,毛衣、长毛大衣、人造毛、防寒用衬里等外衣商品,袜子等袜子商品,围裙、工作服围裙、披肩、头巾、睡衣裤等居家室内服,白大褂与手术服等工作服,在物资器材用途方面有拖鞋、动物掌、防寒鞋等鞋类,专业用垫、清洁拖把等拂灰商品,墙纸等建筑材料等。
在无纺布领域有面向住宅与建材的防止结露用片材、养护片材、低级隔墙、高级隔墙、天花板材料、墙纸等无纺布,农业用无纺布,以及外送菜饭与送货上门服务等面向食品供应中心的工业用揩布、湿手巾、商业用洗碟布、扫帚、厕纸、湿纸巾、纸巾等商业用、家庭用擦拭无纺布,口袋、包裹材料、浴盆垫、包装材料、衣服罩、排水袋等家用日杂无纺布,建筑物空调过滤器、汽车过滤器、家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器、商业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器、罩、清扫机过滤器等过滤器无纺布,作为汽车内面材料和次要物资器材有孔缝处的地毯、天花板材料、填塞材料等汽车用物资器材无纺布,作为医疗用无纺布有大褂、被单、口罩、帽子、床单、毛巾、带孔衬裤、病号服、消毒包装材料、鞋罩、分娩包裹、纱布等外科用无纺布,和糊剂、硬膏剂等透皮吸收药用基质无纺布,作为卫生材料有纸尿布材料与生理用纸材料的卫生材料用无纺布,在医疗、看护、研究所、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中使用的清理衣料以及衣服衬垫、吸汗衬垫、胸垫等衣料用无纺布,鞋衬垫、鞋垫等鞋材料用无纺布。制品和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制品及半成品的制造方法公知,即可使用任何制造方法。
实施例中的份、%没有特别限定,表示“重量份”、“重量%”。
纤维制品除臭性能的评价,对作为日常生活中恶臭物质的代表,碱性恶臭物质——氨气臭(肉类腐坏的臭、烟草臭)、三甲胺臭(鱼类腐坏的臭)、甲硫醇臭(蔬菜类腐坏的臭等)、酸性恶臭物质——乙酸臭(由于汗液成分分解引起的体臭、烟草臭等),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
三甲胺(以下记为TMA)除去率测定法在三角锥形袋(Tedlar bag)(二氟乙烯薄膜制,5l)中密封试样3g,再加入氮气3l。接着,封入TMA使其浓度为10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TMA浓度。作为对照,在空三角锥形袋中封入TMA使其浓度为10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TMA浓度,由浓度的减少率计算出TMA的除去率。
氨气除去率测定法在三角锥形袋(二氟乙烯薄膜制,5l)中密封试样3g,再加入氮气3l。接着,封入氨气使其浓度为4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氨气浓度。作为对照,在空三角锥形袋中封入氨气使其浓度为4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氨气浓度,由浓度的减少率计算出氨气的除去率。
甲硫醇(以下记为MMP)除去率测定法在三角锥形袋(二氟乙烯薄膜制,5l)中密封试样3g,再加入氮气3l。接着,封入MMP使其浓度为10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MMP浓度。作为对照,在空三角锥形袋中封入MMP使其浓度为10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MMP浓度,由浓度的减少率计算出MMP的除去率。
乙酸除去率测定法在三角锥形袋(二氟乙烯薄膜制,5l)中密封试样3g,再加入氮气3l。接着,封入乙酸使其浓度为10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乙酸浓度。作为对照,在空三角锥形袋中封入乙酸使其浓度为100ppm,放置2小时后,用检测管测定乙酸浓度,由浓度的减少率计算出乙酸的除去率。
纤维抗菌性能的评价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用2时纺纱系统纺纱,使用圆形编制毛纱27支数单纱的编织制品作为样品,使用无纺布自身作为样品,按照纤维制品卫生加工协会制定的抗菌防臭加工制品认定标准“细菌数测定方法”进行。用抑菌活性值进行评价。
耐洗涤性试验以JIS L 1018的“家用电器洗涤法”为标准进行。将编制制品与无纺布同时放入家庭洗涤用网中,使用洗涤0次(W0)、5次(W5)的样品评价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
将试样0.5g在纯水中浸渍30分钟后,使用离心分离机,在3,500RPM下处理2分钟,除去纤维之间的水份,测定重量(Wa),再干燥该棉花,测定干燥重量(Wb),用下式计算吸水率。
吸水率(%)=(Wa-Wb)/Wb×100[保液率]进行以高吸水树脂的吸水量试验方法JIS K 7223为标准的试验,用下式计算保液率。
将7cm正方形无纺布试样浸渍在人工尿(用离子交换水调制氯化钠9g/l、尿素20g/l、肌酸1g/l得到的物质)中2小时,使人工尿保留在试样中。2小时后,为了不将试样放入袋中除去剩余的人工尿,以钩住试样角沿垂直方向吊起的形状放置15分钟。15分钟后,测定放置后的重量(Wc),再干燥该试样,测定干燥重量(Wd),用下式计算出保液率。
保液率(%)=(Wc-Wd)/Wd×100[表观比重]测定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表观比重的方法依照JIS K 6220(橡胶用配合剂的试验方法)。
以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的BET比表面积采用YUASA IONICS公司生产的“MULTISORB-12”进行测定,基于BET理论由吸附气体量计算。
实施例1~6及比较例1~6丙烯腈类共聚物的制备是在二甲基甲酰胺(以下记作DMF)中,以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引发剂,溶液聚合得到丙烯腈(以下记作AN)/丙烯酸甲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以下记作SAM)=90/9/1(%)构成的丙烯腈类共聚物,除去残留的单体。之后,将丙烯腈类共聚物的浓度调节为20~30%。
微粉末使用其有效成分硅铝酸金属盐的3种成分组成比为SiO230%、Al2O310%、ZnO60%,具有表1-1所示的表观比重、平均粒径的物质。上述微粉末的DMF分散液浓度调节为30%或25%。从凝集、沉降性、润湿性综合评价在DMF分散液中的分散稳定性,分成下述三个等级进行,即“○(良好)”,“△(稍有不良)”,“×(不良)”。按照表1-1所示的添加率将得到的DMF分散液添加到上述丙烯腈类共聚物中,混合,制成纺纱原液。
在22℃、58%DMF水溶液中将上述纺纱原液纺出,在脱溶剂的同时进行拉伸,用水洗涤后,涂覆油剂后,进行干燥和干燥致密化。对该纤维进行蒸汽拉伸、卷缩、湿热定型。纺纱操作性结果的判断是综合在实施例记载条件下制备时的过滤压、单纤维断裂、滚柱缠绕、有效利用率等,分成下述三个等级进行,即“○(良好)”,“△(稍有不良)”,“×(不良)”。另外,对于纤维的质量,将各个实施例的单纤维强度与拉伸率、耐光性、染色性等与常规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相比,分成下述两个等级进行评价,即“○(良好)”,“△(稍有不良)”。
另外,比较例1~2采用实施例1~6中所用微粉末的表观比重范围以外的微粉末实施,比较例3~4将微粉末的平均粒径改变为实施例1~6所采用的范围以外,另外,比较例5~6将微粉末的添加量(重量%)改变到范围以外,各种工序、各种评价分别与实施例1~6同样进行。以上结果归纳于表1-1~表1-3。表1-1

表1-2

表1-3

由表1-1~表1-3可以看出,如比较例1~2所示,微粉末的表观比重比上述范围大,纺纱操作性、纤维质量良好,抗菌性能良好,但除臭性能、吸水性能非常差,不理想。
比较例3中,微粉末的平均粒径比上述范围大,纺纱时的过滤压上升,发生断丝,不能纺纱。比较例4中,微粉末的平均粒径过细,在分散时发生二次凝集,难以过滤,不能纺纱。
另外,比较例5中微粉末的添加量(重量%)比上述范围多,仍然是纺纱时的过滤压上升,经常发生断丝,不能稳定操作。比较例6中微粉末的添加量过少,虽然纺纱操作性、纤维质量良好,但完全缺乏功能性。
实施例7~11及比较例7~11丙烯腈类共聚物的制备是在DMF中,以偶氮二异戊腈作为引发剂,溶液聚合得到AN/偏二氯乙烯/SAM=57/40/3构成的丙烯腈类共聚物,除去残留的单体。之后,将丙烯腈类共聚物的浓度调节为20~30%。
微粉末使用表观比重为0.38g/cm3、平均粒径为3.5μm、比表面积为200m2/g,且微粉末的有效成分硅铝酸金属盐的组成比与实施例1~6同样的物质,如表2-1所示调节分散液浓度。按照表2-1所示的添加率将得到的分散液添加到上述丙烯腈类共聚物中,混合,制成纺纱原液。
在18℃、57%DMF水溶液中将上述纺纱原液纺出,在脱溶剂的同时进行拉伸,用水洗涤后,涂覆油剂后,进行干燥和干燥致密化。该纤维经拉伸、收缩、卷缩各工序后,通过湿热处理进行卷缩定型。纺纱操作性结果的判断是综合在实施例记载条件下制备时的过滤压、单纤维断裂、滚柱缠绕、形成纤维的有效利用率等,分成下述三个等级进行,即“○(良好)”,“△(稍有不良)”,“×(不良)”。另外,对于纤维的质量,将各个实施例的单纤维强度与拉伸率、耐光性、染色性等与常规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相比,分成下述两个等级进行评价,即“○(良好)”,“△(稍有不良)”。
另外,比较例7~8以范围之外的比例向上述丙烯腈共聚物中添加实施例7~11中所使用的微粉末,各种工序、各种评价分别与实施例7~11同样进行。
实施例12除使用其有效成分硅铝酸金属盐的3种成分组成比为SiO255%、Al2O317%、CuO28%,表观比重为0.40g/cm3、平均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185m2/g的物质作为微粉末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11同样的方法,得到纤维。
实施例13除使用其有效成分硅铝酸金属盐的组成比为SiO267%、Al2O313%、Ag2O20%,表观比重为0.38g/cm3、平均粒径为3.3μm、比表面积为193m2/g的物质作为微粉末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11同样的方法,得到纤维。
比较例9作为微粉末的有效成分不是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的场合,除使用硅铝类微粉末的组成比为SiO281%、Al2O319%,表观比重为0.33g/cm3、平均粒径为3.3μm、比表面积为220m2/g的物质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11同样的方法,得到纤维。以上的结果归纳于表2-1~表2-3中。表2-1

表2-2

表2-3

由表2-1~表2-3可以看出,比较例7中微粉末的添加率(含量,重量%)比上述范围大,过滤压、喷丝头压上升,不能纺纱。比较例8中,微粉末的添加率比上述范围小,虽然纺纱操作性、纤维质量良好,但不能获得充分的除臭性能、抗菌性能、吸水性能。另外,象比较例9那样不使用硅酸金属盐和硅铝酸金属盐的场合,完全缺乏功能性。如比较例10所示微粉末的分散液浓度(重量%)比上述范围大的场合,发生凝集与沉降,分散液的稳定性非常差,难以纺出。比较例11中,微粉末的分散液浓度比上述范围小时,分散稳定性良好,但由于丙烯腈类共聚物的聚合物浓度降低引起的微孔大量产生和单纤维断裂等,不能纺出。相对于这些比较例,实施例中对于除臭性能、抗菌性能、吸水性能、耐洗涤性能、纤维质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实施例14~15及比较例12作为纤维A,使用与上述实施例3中使用的同样的纤维3.3dtex,作为聚酯短纤维B使用大岛产业(株)生产的再生聚酯短纤维310(纤度2.2dtex)。
将改变了本发明的纤维A与聚酯短纤维B的混合率的3种产品规格分别解棉、混合,经过混打棉、送气、梳理、针刺、热扎纹加工,得到重量为200g/m2的3种针刺无纺布。这些无纺布中本发明纤维A与聚酯短纤维B的混合率用重量%表示,A∶B=30∶70如实施例14所示,A∶B=10∶90如实施例15所示,A∶B=5∶95如比较例12所示。
实施例16~17及比较例13与实施例14~15同样,作为纤维A,使用与上述实施例3中使用的同一纤维3.3dtex,作为热熔化聚酯短纤维C使用UNITIKA(株)生产的热熔化聚酯短纤维4080(纤度2.2dtex)。
将改变了本发明的纤维A与热熔化聚酯短纤维C的混合率的3种产品规格分别解棉、混合,经过混打棉、送气、梳理,通过重视柔性的组合热风方式和压光方式的热粘接工序,得到重量为20g/m2的3种热粘接无纺布。这些无纺布中本发明纤维A与热熔化聚酯短纤维C的混合率用重量%表示,A∶C=30∶70如实施例16所示,A∶C=10∶90如实施例17所示,A∶C=5∶95如比较例13所示。
实施例18~19及比较例14与实施例14~15同样,作为纤维A,使用与上述实施例3中使用的同一纤维3.3dtex,作为棉花D使用日本蚕毛染色(株)漂白加工后的预漂白棉花。
将改变了本发明的纤维A与棉花D的混合率的3种产品规格分别解棉、混合,经过混打棉、送气、梳理,通过Perfojet公司的喷水工序,得到重量为50g/m2的3种射流喷网法无纺布。这些无纺布中本发明纤维A与棉花D的混合率用重量%表示,A∶D=30∶70如实施例18所示,A∶D=10∶90如实施例19所示,A∶D=5∶95如比较例14所示。
实施例20~21及比较例15与实施例14~15同样,作为纤维A,使用与上述实施例3中使用的同一纤维3.3dtex,作为链烯烃类热溶纤维E使用CHISSO(株)生产的PP/Pe类热熔化纤维ES 2.2dtex,而且作为棉花D使用日本蚕毛染色(株)漂白加工后的预漂白棉花。
将改变了本发明的纤维A与热熔化纤维E的混合率的3种产品规格分别解棉、混合,经过混打棉、送气、梳理,通过重视柔性的组合热风方式和压光方式的热粘接工序,得到重量为20g/m2的3种热粘接无纺布。这些无纺布中本发明纤维A与热熔化纤维E的混合率用重量%表示,A∶E=50∶50为无纺布X,A∶E=25∶75为无纺布Y,A∶E=10∶90为无纺布Z。
将这3种热粘接无纺布X、Y、Z分别与重量为20g/m2的网状棉花D层叠,喷射粘接,得到2层结构的射流喷网法无纺布。这些无纺布中本发明纤维A、棉花D与链烯烃类热熔化E的混合率用重量%表示,A∶D∶E=25∶50∶25如实施例20所示,A∶D∶E=12.5∶50∶37.5如实施例21所示,A∶D∶E=5∶50∶45如比较例15所示。表3-1

表3-2

由表3-1、3-2判断出,用本发明的纤维得到功能性无纺布时,不管混合的纤维种类如何,无纺布中必须混合本发明的纤维至少10重量%以上。比较例10~13的无纺布中,本发明纤维低于10重量%,除臭性能、抗菌与防臭性能、吸液与保液性能显著降低。相反,不管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如何,在无纺布中混合本发明的纤维至少10重量%以上的实施例14~21中,即使是混合率10~30%的低混合率,也能够获得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吸水与吸汗(吸液与吸尿)性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混合使用的其它纤维的特征,能够得到性能价格比非常优良的功能性无纺布。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按照本发明可以实现兼备消费者需求高的除臭性能、抗菌与抑菌性能、吸水与吸汗性能3种功能,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的舒适纤维材料。可以向消费者提供质量更高的、安全卫生的、健康且舒适的生活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其特征在于,在丙烯酸类合成纤维中含有以表观比重为0.5g/cm3以下、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0.5~20.0重量%。
2.一种丙烯酸类合成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丙烯酸类合成纤维时,将以表观比重为0.5g/cm3以下、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硅酸金属盐或硅铝酸金属盐为有效成分的微粉末10~40重量%均匀分散至溶剂中,接着添加至含有丙烯腈的共聚物的溶液中,对其进行纺纱。
3.一种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类合成纤维至少10重量%以上。
全文摘要
一种丙烯酸类合成纤维,其特征在于,在丙烯酸类合成纤维中含有以表观比重为0.5g/cm
文档编号D01F1/10GK1345386SQ00805805
公开日2002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29日
发明者寺西修二, 坂田一浩 申请人:钟纺株式会社, 钟纺合纤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