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钩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589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钩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机械,特别涉及自动起针用的一种钩针。
背景技术
编织横机在自动起针时,需要借助起针板1。起针板1置于筒口2下侧,请参见图1。起针板上设有若干针槽3用于置放钩针6,其钩针的位置和数量与两侧针板4上的织针5相对应。目前普遍使用的钩针6其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它由针芯7和针体8组成,针芯与针体8铰接在O处,并以铰接处为转动中心可绕针体转动。
起针时,起针板1上升,升出筒口2的上侧,请再对照图1,起针线11吃入针体8的线槽9内,请参见图3。此时,针芯尾部10受到起针板凸轮机构的作用,产生绕O点的转动,正好将起针线11吃入钩针7上端的钩部内,请参见图4。起针板1回落至筒口下侧,由于针体上端的针头12与针芯7上端的钩部13的间距S较大一般大于5毫米,所以钩针全部降至筒口下侧时,其起针线11向下拉动的距离H较长,且拉长的长度是至少是上述间距的双倍,即起针线11向下拉长最少10毫米,请参见图5。所以目前编织织物起针所用的起针线都是牛筋线,这增加了用户的生产成本。
此外,现有这种钩针的针体结构其加工艺复杂,请参见图6,其上槽壁的壁面加工需要两次定位,两面铣销,加工定位麻烦,尺寸精度难以保证,不便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对钩针结构的改良,使起针线下拉的距离较短,普通编织线就可作为起针线,减低用户编织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还在于针体上每一零件的加工面都可通过一次定位加工完成,易于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它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由针体和针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是由前针体和后针体通过嵌接组合而成,针芯铰接在前针体上。
所述针体其前端针头与所述针芯其前端钩部的间距(S)0<S≤2毫米。
所述前针体和后针体在其结合面上分别设有矩形凹槽和矩形凸块,用以相互嵌接。
所述前针体上和后针体上分别设有只有一侧槽壁的槽,所述槽壁的壁面是可通过一次定位而加工成的面。
所述槽壁的壁面由平面和局部的圆弧面组成,其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前部和其与针芯铰接的对应位置处。
后针体上所述槽壁的壁面由平面和局部的圆弧面组成,其圆弧面设置在前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起针板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小,从而针线下拉的距离较短,起针线拉长长度一般不超过3毫米,完全可用普通编织线作为起针线使用;2)针体采用前针体和后针体的组合形式,使其每一零件上的加工面都可一次定位加工完成,从而保证加工精度,易于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中起针板上升幅度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钩针结构图图3是起针线进入针体的线槽内的示意图图4是起针线吃入针芯上端钩部内的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中起针板回落幅度的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针体的加工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前针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后针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钩针随起针板上升幅度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钩针随起针板回落幅度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钩针中前针体加工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钩针中后针体加工示意图图中,1是起针板,2是筒口位置,3是钩针槽,4是针板,5是织针,6、20是钩针,7、22是针芯,8、21是针体,9是线槽,10是针芯尾部,11是起针线,12是针头,13是钩部,23是前针体,24是后针体,25是矩形凹槽,26是矩形凸块,27是槽壁壁面,28铣刀,29槽。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图7,本实用新型钩针20由针体21和针芯22组成,其中针体21是由前针体23和后针体24通过嵌接组合而成。前针体23、后针体24两两相互结合的结合面上分别设有矩形凹槽25和矩形凸块26,用以相互嵌接,请参见图8、图9。针芯22通过一铆钉铰接在前针体23的P点位置处,可绕铰接点P转动。
钩针20中的针体21其前端的针头12与针芯22其前端的钩部13的间距S很小,本实施例中S=1.3毫米。因此放置该钩针20的起针板1的上升幅度较小,就可使起针线吃入针芯22其前端的钩部13内,请参见图10。起针板1回落,使其钩针20完全沉入筒口2下侧的回落幅度同样也很小。因此起针线11向下拉动的距离H较短,请参见图11。起针线11被拉长的长度较短,如按两倍计算仅拉长2.6毫米,这样普通的编织线都可用作起针线,可省掉大量起针用的牛筋线,为用户节约了生产成本。
针体21虽做成前针体23和后针体24的分体式,但两者的连接和安装都十分方便,两者嵌接后放入钩针槽3内,使两者的连接更紧密可靠,请再对照图7。
针体21做成前针体23和后针体24的分体形式,其最主要目的是使得针体20的定位加工简单、方便,且加工精度相对要高。前针体23和后针体24上匀设有只有一侧槽壁的槽29,两者嵌接后构成具有两侧壁的槽,槽内放置针芯7。前针体和后针体的槽壁壁面27均由平面和局部的圆弧面组成,其圆弧面部所对应的是针芯与针体铰接转动位置及针芯前端针钩部转动位置。前针体23和后针体24上的槽壁壁面27都可通过一次定位铣销加工完成,请参见图12、13,其中箭头代表铣销加工加工方向,一次定位装夹,简化一了加工工艺,无定位积累误差,尺寸精度较高,便于大批量生产,降低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钩针,由针体和针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是由前针体和后针体通过嵌接组合而成,针芯铰接在前针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其前端针头与所述针芯其前端钩部的间距(S)0<S≤2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针体和后针体在其结合面上分别设有矩形凹槽和矩形凸块,用以相互嵌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针体上和后针体上分别设有只有一侧槽壁的槽,所述槽壁的壁面是可通过一次定位而加工成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钩针,其特征在于前针体上所述槽壁的壁面由平面和局部的圆弧面组成,其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前部和其与针芯铰接的对应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钩针,其特征在于后针体上所述槽壁的壁面由平面和局部的圆弧面组成,其圆弧面设置在前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机械,特别涉及自动起针用的一种钩针。采用下述其技术方案由针体和针芯组成,其中所述针体是由前针体和后针体通过嵌接组合而成,针芯铰接在前针体上。其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起针板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小,从而针线下拉的距离较短,起针线拉长长度一般不超过3毫米,完全可用普通编织线作为起针线使用;2)针体采用前针体和后针体的组合形式,使其每一零件上的加工面都可一次定位加工完成,从而保证加工精度,易于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D04B35/02GK2856082SQ200520077909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8日
发明者冯加林, 巫友群 申请人:冯加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