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037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细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纱,其由纤度在0.8 1.3分特(dtex)范围内的、丙烯腈系纤维、棉纤维以及人造丝纤维构成。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内衣的材料有仅使用棉纤维的细纱、将丙烯腈系纤维等合成纤维与棉纤维进行混纺的细纱、将纤维素纤维与丙烯腈系纤维等合成纤维进行混纺的细纱等。男士用内衣中主要采用的合成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纱,如果棉纤维的比率高,则身体接触感易于变硬。特别在洗涤后身体接触感变硬且易于变形。纤维素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混纺品因光泽性和身体接触感方面良好,所以优选用于女士用内衣中,但洗涤后易于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保温性良好、身体接触感良好、有光泽感、洗涤后不易变形的内衣等衣料的细纱。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一种基本由纤维A、纤维B、纤维C构成的细纱,前述纤维A是丙烯腈系纤维,前述纤维B是棉纤维,前述纤维C是人造丝纤维,其特征在于,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前述纤维C中的不论任何一个都是纤度为0.8 1.3dtex并且长度为20 50mm,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前述纤维C的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如下所示。即,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A的 根数的平均为3.0 4.0根的范围,前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为0.5 1.5根的范围,前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为1.5 2.5根的范围,并且,针对一根前述纤维B和最接近于该一根前述纤维B的另一根前述纤维B,与该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该另一根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为8 11根。实用新型的效果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细纱,可以得到保温性良好、身体接触感良好、有光泽、洗涤后不易变形的内衣等衣料。

图1是纤维B以及与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图2是纤维B以及与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图3是纤维B以及与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图4是纤维B以及与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图5是“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以及“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说明图,合计根数为12根的情形的一个例子。[0014]图6是“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以及“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说明图,合计根数为11根的情形的一个例子。图7是“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以及“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说明图,合计根数为10根的情形的一个例子。图8是“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以及“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配置的说明图,合计根数为9根的情形的一个例子。附图标记说明A:纤维A (丙烯腈系纤维)B:纤维B (棉纤维)C:纤维C (人造丝纤维)Y:属于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之中,同时属于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之中的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基本由纤维A、纤维B、纤维C构成的细纱>本实用新型的细纱是基本由纤维A、纤维B、纤维C构成的细纱,前述纤维A是丙烯腈系纤维,前述纤维B是棉纤维,前述纤维C是人造丝纤维。
<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前述纤维C的纤度>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细纱的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以及前述纤维C中的不论任何一个,其纤度都为0.8 1.3dtex。通过使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以及前述纤维C的纤度为0.8 1.3分特,易于在细纱工序中将各纤维的单纤维适度混合。<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前述纤维C的长度>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细纱的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以及前述纤维C中的不论任何一个,其长度都为20 50mm。通过使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以及前述纤维C的长度为20 50mm,在牵伸(卜''9 7卜)纤维的加工工序中能够抑制斑的产生。<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前述纤维C的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在本实用新型的细纱中,前述纤维A、前述纤维B、前述纤维C的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如下所示。即,在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为3.0 4.0根的范围,前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为0.5 1.5根的范围,前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为
1.5 2.5根的范围,并且,针对一根前述纤维B和最接近于该一根前述纤维B的另一根前述纤维B,与该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该另一根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为8 11根。通过在细纱中使用前述纤维A,并且使前述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为3.0 4.0根的范围,可以对使用细纱的内衣赋予良好的手触感和保温性。通过在细纱中使用前述纤维B,并且使前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为0.5 1.5根的范围,可以对使用细纱的内衣赋予吸湿性。通过在细纱中使用前述纤维C,并且使前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为1.5 2.5根的范围,可以对使用细纱的内衣赋予光泽感。针对一根前述纤维B和最接近于该一根前述纤维B的另一根前述纤维B,与该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该另一根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为8 11根,意味着前述纤维B适度聚集而存在。就前述纤维B而言,在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细纱的3种纤维中杨氏模量最高,并且前述纤维B适度聚集,由此不会使使用细纱的内衣变得过于柔软,赋予合适的硬度。总而言之,结合使用满足前述条件的纤维A、纤维B以及纤维C而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细纱,这样细纱能够得到保温性良好、身体接触感良好、有光泽、洗涤后不易变形的内衣等衣料。<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的前述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前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前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的测定方法>(I)将细纱切断为IOcm的长度。
(2)使切断为IOcm长度的细纱通过外径1mm、内径0.5mm、长度50mm的娃橡胶制
管。此时,相对于管的内径,细纱过细而无法固定时,使用于固定细纱的棉花与细纱一起通过管。( 3 )将装有细纱的管以不使细纱变形的方式,在与纤维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由剪刀切断,制成厚度I 3mm的截面观察样品。(4)对于截面观察样品,使用光学显微镜(日本FEI公司制,XL20)以装入全部细纱的截面的方式,拍摄细纱的放大照片。(5)观察照片,特定出前述纤维B。(6)观察照片,特定出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确认这些纤维的种类。需要说明的是,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是指,在截面的圆周内与前述纤维B的间隔最短的6根纤维。(7)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数出前述纤维A的根数(XA)、前述纤维B的根数(XB)以及前述纤维C的根数(XC)。(8)对于照片中的全部前述纤维B,进行前述的(6)以及(7)。(9)以上(I) (8)的操作,对于一个细纱进行10次。(10)数出10张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的根数,作为TB。(11)合计10张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的XA,作为TXA。(12)合计10张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的XB,作为TXB。(13)合计10张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的XC,作为TXC。(14)由以下的式(a),算出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VXA)。需要说明的是,小数点以下第2位四舍五入。VXA = TXA+ TB......a)(15)由以下的式(b),算出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VXB)。需要说明的是,小数点以下第2位四舍五入。VXB = TXB+ TB......b)[0058](16)由以下的式(c),算出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VXC)。需要说明的是,小数点以下第2位四舍五入。VXC = TXC+ TB......c)<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的测定方法>(17)进行前述的(I) (4)的操作。(18)观察照片,特定出一根纤维B。(19)观察照片,特定出最接近于(18)中所特定出的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20)特定出与(18)中所特定出的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21)特定出与(19)中所特定出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22)针对属于(20)中特定出的6根纤维之中,同时属于(21)中特定出的6根纤维之中的纤维,数出其根数(Y)。(23)由以下的式(d)算出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Z)。Z = 12 — Y......d)(24)对于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进行前述的(18) (23)的操作。(25)对 于一个细纱进行以上的(17) (24)的操作10次。(26)数出10张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的根数,作为TB。(27)针对10张照片中的全部的前述纤维B,合计与其彼此对应的前述(23)所算出的Z,作为TZ。(28)由以下的式(e),算出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VZ)。需要说明的是,小数点以下第2位四舍五入。VZ = TZ+ TB......e)<本实用新型的细纱的制造方法>本实用新型的细纱的制造中使用棉纺纱中所使用的设备。首先,将各纤维计量,使得成为细纱的原材料比率,之后投入开棉机进行混合。将混合后的原材料投入打棉机后,制成棉卷。之后,将棉卷投入盖板梳棉机,制作棉条。此时,优选所用盖板梳棉机的盖板根数(卜y 7数)为70根以上,可能的话为100根以上的织机。进而,为了提高细纱的品质,优选装配有固定盖板的织机。制成棉条后,通过两道并条工序后,经过粗纺工序,制成粗纱。此时的粗纱的捻度为20捻回数/英寸。如果粗纱的捻度过高,会成为精纺时异常牵伸的原因。使用环锭纺纱机将粗纱纺成细纱。此时的捻度,可以由下式来设定。
捻度(抡回数/m) = αχ/"(细纱支数(NM))......(t)需要说明的是,式(f)中,α为捻系数,优选为105 110的范围内。此外,细纱支数在用于内衣用途时,优选为64 90支数(公制支数)的范围内。纺成细纱后,在将细纱中的杂质除去后,卷绕到锥筒上。为了抑制捻力矩的产生,可以对卷绕后的细纱进行蒸纱定捻。蒸纱定捻为温度60 80°C、时间7 15分钟左右。实施例以下,对于本实用新型,列举实施例来更具体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评价项目由以下方法来测定。(捻度测定方法)细纱的捻度,采用JIS L1095:1999 “9.15.1A法捻度”中规定的方法将试验次数30次测定的值取平均值。使用的检捻器是前田机械制造的手动检捻机来测定。(身体接触感评价)针织面料的身体接触感评价是感官试验,其评价由5名技术人员的合议来确定。(纤度测定方法)各纤维的纤度,采用JIS L1015:2002 “8.5.1正量纤度A法”中规定的方法来测定。实施例1将纤度为1.3分特的棉纤维 20质量%、纤度为I分特的人造丝纤维20质量%、纤度为I分特的丙烯腈系纤维60质量%进行混棉。混棉后的棉纤维、人造丝纤维及丙烯腈系纤维经过纺纱工序,制成细纱。从混棉至纺纱的详细过程如下。计量各纤维后进行混棉。之后,投入打棉机制成棉卷。将棉卷投入盖板梳棉机,制成棉条。此时,使用的盖板梳棉机的盖板根数为106根。制成棉条后,通过两道并条工序后,经过粗纺工序制成粗纱。此时的粗纱捻度设定为20捻回数/英寸。然后将粗纱通过环锭纺纱机制成公制支数68支数的细纱。此时的捻度为870捻回数/m。络纱工序中,在除去细纱的缺陷后,卷绕到锥筒上。之后,为了评价细纱,使用28针距60 口数的圆型针织机制成针织物。之后,将针织物在液流染色机中染色。身体接触感评价的结果为良好。实施例2除了丙烯腈系纤维的单纤维纤维度为0.8分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身体接触感评价的结果为良好。实施例3除了丙烯腈系纤维和人造丝纤维的单纤维纤维度为0.8分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身体接触感评价的结果为良好。表I
构成细纱的各纤维的纤度(dtex)
---VXA (根)VXB (根)VXC (根)VZ (根)
纤维A 纤维B 纤维C
实施例11.01.31.03.41.01.69.4
实施例 2 0.81.30.83,50.81.710.0
实施例 30.81.30.83,31.11.69,3VXA: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VXB: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0105]VXC:与前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前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VZ:与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最接近于该一根纤维B的另一根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 数的平均。
权利要求1.一种细纱,其为基本由纤维A、纤维B、纤维C构成的细纱,所述纤维A是丙烯腈系纤维,所述纤维B是棉纤维,所述纤维C是人造丝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A、所述纤维B、所述纤维C中的不论任何一个都是纤度为0.8 1.3dtex并且长度为20 50mm,所述纤维A、所述纤维B、所述纤维C的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如下所示,即,与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所述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为3.0 4.0根的范围,所述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为0.5 1.5根的范围,所述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为1.5 .2.5根的范围,并且,针对一根所述纤维B和最接近于该一根所述纤维B的另一根所述纤维B,与该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该另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 为8 11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细纱,用于保温性好、身体接触感好、有光泽感、洗涤后不易变形的内衣等衣料。其基本由纤维A、纤维B、纤维C构成,纤维A是丙烯腈系纤维,纤维B是棉纤维,纤维C是人造丝纤维,其特征在于,纤维A、纤维B、纤维C中的任何一个都是纤度0.8~1.3dtex且长度20~50mm,纤维A、纤维B、纤维C的配置中的相互关系为在与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中,纤维A的根数的平均为3.0~4.0根的范围,纤维B的根数的平均为0.5~1.5根的范围,纤维C的根数的平均为1.5~2.5根的范围,并且,针对一根所述纤维B和最接近于该一根所述纤维B的另一根所述纤维B,与该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和与该另一根所述纤维B最接近的6根纤维的合计根数的平均为8~11根。
文档编号D02G3/04GK203113002SQ20132009865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5日
发明者中桥慎吾 申请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