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局部含棉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807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局部含棉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用于一次性吸收制品的表面局部含有棉纤维的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背景

在一次性吸收性制品,如婴幼儿用尿片、尿裤、妇女用卫生巾、产妇用卫生垫、成人用失禁用品等,无纺布作为面层材料成为吸收制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不但因为其直接与人体肌肤相接触,同时也起着将液体导向吸收内芯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具备良好的透液能力的同时,保证使用环境下肌肤的舒适、干爽是对无纺布面层的普遍要求。

由于传统的基于化学合成纤维的无纺布面层在亲肤性、非致敏性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近些年,无纺布面层材料多倾向于采用天然纤维纯纺或混纺制作。但是,天然纤维(如棉纤维、麻纤维、蚕丝纤维等)在实际无纺制作过程中,由于天然纤维的可纺性差、且原料价格较高等原因,使得其制作成本普遍偏高。而以棉质为主的无纺制品由于棉纤维不具备热粘合特性,在后续应用制作卫生制品过程往往还需喷胶粘合,不但制作工艺繁杂,且增加了制作成本。中国专利公开号为201310316078.X,公开日期为2013. 10. 16,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含棉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含棉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该含棉无纺布表面层克重为由30%-100% 的棉纤维组成,该棉纤维贯穿所述的无纺布增强层。其制造方法是将构成所述表面层的棉纤维经过梳理机梳理、铺网后,平铺在所述的无纺布增强层表面上,而后经过单面或双面水刺工序将所述的表面层纤维固定在无纺布增强层上,经过烘干、收卷形成所述的含棉水刺无纺布。该含棉水刺无纺布既能够保持棉纤维柔软亲肤的优势,又能够改善水刺无纺布的强度,采用此种方式加工的水刺无纺布只需要较少量的棉纤维就可以达到普通水刺无纺布的触感,节省棉纤维,成本低。但是在制成一次性吸收制品时,无纺布面层的两侧边缘部分需要和防止侧漏的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相粘合,由于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多采用拒水纺粘无纺布或拒水热风无纺布,所以在粘合时,如果面层无纺布的面层是含棉纤维,由于表面张力的差异,可能会产生粘合不牢造成的产品合格率下降,或热熔胶使用过多造成的皮肤过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充分利用天然纤维亲肤特性、可便于后续粘合应用且可低成本制作的局部含棉无纺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局部含棉无纺布,包括表层纤网和底层无纺布,所述表层纤网呈条带式,通过纤维穿插、缠结形成的缠结点固结在底层无纺布上,所述表层纤网的纤维由50%~100%棉纤维组成。

所述表层纤网为纵向条带式结构、横向条带式结构或者纵向条带式和横向条带式复合结构。

所述表层纤网呈连续式结构。

所述表层纤网呈间断式结构。

所述局部含棉无纺布具有贯穿表层纤网和底层无纺布的开孔。

所述表层纤网和底层无纺布的复合区域具有凹凸结构。

所述表层纤网为疏水性纤网。

所述底层无纺布为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

所述条带式表面纤网宽度为5mm~200mm。

一种局部含棉无纺布的生产方法,将含量为50%-100% 的棉纤维经过梳理机梳理,铺网在底层无纺布上形成表层纤网;而后通过风机将覆盖于表层纤网上的条带式隔网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形成若干条带式纤网;然后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和底层无纺布经水刺工序处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在水刺冲击力和反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纤维间发生移动、穿插、缠结、抱合,形成无数柔软的缠结点,从而将表层纤网固结于底层无纺布上;最后将水刺处理后的无纺布进行烘干、分切、收卷等步骤便形成所述的局部含棉无纺布。

所述的条带式隔网为横向条带式结构、纵向条带式结构或者横向条带式和纵向条带式复合结构。

所述条带式隔网为连续式结构。

所述条带式隔网为间断式结构。

所述的托网帘上具有打孔针。

所述的托网帘上具有凸起。

所述的托网帘为镍网。

本发明中的局部含棉无纺布,通过表层纤维层50%~100%棉纤维以条带式定点局部穿插、缠结在底层无纺布上,由于在用于吸收制品面层时,与皮肤之间接触的仅是面层局部区域,所以该局部含棉无纺布不但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而且可以在保证亲肤性的基层上进一步减少的表层棉纤维的使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底层无纺布两侧边缘仅与表层含棉纤维局部复合或未复合,所以在用于吸收性制品面层时,该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两侧边缘的底层无纺布或部分底层无纺布和防止侧漏的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相粘合,解决了含棉无纺布粘合不牢的问题。所以采用表层局部含棉无纺布,既可以增加亲肤触感,又可以解决粘合不牢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1中的表层纤维层在纵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1b为实施例1中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1c为图1b中O-O’向的剖视图;

图2a为实施例2中的表层纤维层在横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2b为实施例2中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3a为实施例3中的表层纤维层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3b为实施例3中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4a为实施例4中的表层纤维层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呈间断条带式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4b为实施例4中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5a为实施例5中具有开孔的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5b为图5a中P-P’向的剖视图;

图5c为图实施例5中托网帘的局部示意图;

图6a为实施例6中具有凹凸结构的局部含棉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6b为图6a中Q-Q’向的剖视图;

图6c为实施例6中托网帘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a、图1b、图1c所示,将含量为100% 的棉纤维经过梳理机梳理,铺网在底层无纺布C1上形成表层纤网B1,而后通过风机1将覆盖于表层纤网B1上的条带式隔网15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B1形成若干条在纵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纤网1a,然后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1a和底层无纺布C1经水刺工序处理,高压水流经水刺头3垂直射向条带式纤网1a和底层无纺布C1的复合区域,形成连续不断的“水针”,在水针4冲击下,条带式的表层纤网1a中的纤维在水力作用下被带入底部,造成表层纤维之间、表层纤维与底层无纺布之间的缠结,当水针4穿过纤网射到托网帘2后,形成不同方向的反射作用,水柱反弹到纤网反面时,纤网又受到多方位水柱的穿刺,所以在水刺冲击力和反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纤维间发生无规则的移动、穿插、缠结、抱合,形成无数柔软的缠结点,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1a固结于底层无纺布C1上,最后将水刺处理后的无纺布进行烘干、分切、收卷等步骤便形成表面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1a的局部含棉无纺布A1。其中:底层无纺布C1可以是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纵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1a的宽度可以根据应用于吸收制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宽度可以为5mm~200mm;托网帘为镍网。

本实施例中由于局部含棉无纺布A1的表层中间局部区域由若干条100%亲水棉纤维组成的纵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1a组成,在用于吸收制品面层时,与皮肤之间接触的仅是面层中间局部区域,所以该局部含棉无纺布A1不但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而且可以在保证亲肤性的基层上进一步减少的表层棉纤维的使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底层无纺布C1两侧边缘未与表层含棉纤维复合,所以在用于吸收性制品面层时,该局部含棉无纺布A1的两侧边缘的底层无纺布C1和防止侧漏的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相粘合,有效解决了含棉无纺布粘合不牢的问题。

实施例2

如图2a、图2b所示,将含量为100% 的棉纤维经过梳理机梳理,铺网在底层无纺布C2上,而后通过风机1将覆盖于表层纤维网B2上的条带式隔网25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B2形成若干条在横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2a,然后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2a和底层无纺布C2经水刺工序处理,在水刺冲击力和反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纤维间发生无规则的移动、穿插、缠结、抱合,形成无数柔软的缠结点,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2a固结于底层无纺布C2上,最后将水刺处理后的无纺布进行烘干、分切、收卷等步骤便形成表面具有在横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2a的局部含棉无纺布A2。其中:底层无纺布C2可以是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横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2a的宽度可以根据应用于吸收制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宽度可以为5mm~200mm;托网帘为镍网。

本实施例中由于局部含棉无纺布A2的表层由若干条100%亲水棉纤维组成的横向方向上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2a组成,在用于吸收制品面层时,与皮肤之间接触的含棉无纺布区域,不但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而且可以在保证亲肤性的基层上进一步减少的表层棉纤维的使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底层无纺布C2两侧边缘仅与表层含棉纤维局部复合,所以在用于吸收性制品面层时,该局部含棉无纺布A2的两侧边缘的部分底层无纺布C2和防止侧漏的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相粘合,有效解决了含棉无纺布粘合不牢的问题。

实施例3

如图3a、图3b所示,将含量为75% 的棉纤维和25%的PE/PP短纤维经过梳理机梳理,铺网在底层无纺布C3上,而后通过风机1将覆盖于表层纤维网B3上的条带式隔网35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B3形成若干条在纵向和横向方向均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3a,然后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3a和底层无纺布C3经水刺工序处理,在水刺冲击力和反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纤维间发生无规则的移动、穿插、缠结、抱合,形成无数柔软的缠结点,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3a固结于底层无纺布C3上,最后将水刺处理后的无纺布进行烘干、分切、收卷等步骤便形成表面具有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均呈连续条带式纤网3a的局部含棉无纺布A3。其中:底层无纺布C3可以是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均呈连续条带式纤网3a的宽度可以根据应用于吸收制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宽度可以为5mm~200mm;托网帘为镍网。

本实施例中由于局部含棉无纺布A3的表层由若干条75%棉纤维和25%的PE/PP短纤维组成的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均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3a组成,在用于吸收制品面层时,与皮肤之间接触的含棉无纺布区域,既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而且可以在保证亲肤性的基层上进一步减少的表层棉纤维的使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均呈连续条带式纤维3a在视觉上也增加了美感,提高了吸收制品在外观上的独特性。

实施例4

如图4a、图4b所示,将含量为50% 的疏水棉纤维和50%的疏水PE/PET短纤维经过梳理机梳理,铺网在底层无纺布C4上,而后通过风机1将覆盖于表层纤维网B4上的条带式隔网45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B4形成若干条在纵向和横向方向均呈间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4a,然后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4a和底层无纺布C4经水刺工序处理,在水刺冲击力和反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纤维间发生无规则的移动、穿插、缠结、抱合,形成无数柔软的缠结点,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4a固结于底层无纺布C4上,最后将水刺处理后的无纺布进行烘干、分切、收卷等步骤便形成表面具有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均呈间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4a的局部含棉无纺布A4,即表层纤网4a以海岛的形式分布在底层无纺布C4上。其中:底层无纺布C4可以是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均呈间断条带式纤网4a的宽度可以根据应用于吸收制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宽度可以为5mm~200mm;托网帘为镍网。

本实施例中由于局部含棉无纺布A4的表层由若干条50%疏水棉纤维和50%的疏水PE/PET短纤维组成的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呈间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4a组成,在用于吸收制品面层时,与皮肤之间接触的含棉无纺布区域,既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而且可以在保证亲肤性的基层上进一步减少的表层棉纤维的使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表层纤网4a为疏水性纤网且以海岛的形式分布在底层无纺布C4上,在吸收体液时,可以有效减少表面体液残留和防止体液回渗到表层纤网4a表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局部含棉无纺布A4的表面干爽性。

实施例5

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将75%疏水棉纤维和25%疏水PE/PET短纤维共混后,铺网在底层无纺布C5上,而后通过风机将覆盖于表层纤维网上的条带式隔网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形成若干纵向方向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5a,其中,在托网帘2上具有与条带式的表层纤网5a相对应的打孔针5,当具有与条带式的表层纤网5a与底层无纺布C5达到水刺工序时,由于打孔针5的存在和在高压水流形成连续不断的“水针”冲击下,将表层条带式纤网5a中的纤维穿插、缠结形成的缠结点固结在底层无纺布C5上,并在打孔针5位置形成贯穿于条带式纤网5a和底层无纺布C5的开孔,从而形成由表层纵向方向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5a和底层无纺布C5组成并且在复合区域具有开孔5b的局部含棉无纺布A5。其中:底层无纺布C5可以是亲水性的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表层纵向方向呈条带式表面纤网5a的宽度可以根据应用于吸收制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宽度可以为30mm~200mm;托网帘为镍网。

本实施例中由于局部含棉无纺布A5的表层中间局部区域由若干条75%疏水棉纤维和25%疏水PE/PET短纤维构成的纵向方向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5a组成,在用于吸收制品面层时,与皮肤之间接触的仅是面层中间局部区域,所以该局部含棉无纺布A5不但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而且可以在保证亲肤性的基层上进一步减少的表层棉纤维的使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局部复合区域具有贯穿于条带式纤网5a和底层无纺布C5的开孔,可以有效提高体液的吸收渗透性能,尽管表层条带式纤网由疏水性纤维组成,但是由于开孔的存在和底层亲水无纺布吸收作用,体液会在到达表层后快速从疏水区域导流到开孔,从而被底层亲水无纺布快速吸收,并且棉纤维和PE/PET短纤维均为疏水性纤维,在实际使用中,表层疏水性纤维可以有效防止体液被吸收后重新返回面层,从而提高使用的干爽性和防粘肤性,减少湿闷感,防止皮肤过敏等。

实施例6

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将100%亲水棉纤维梳理后,铺网在底层无纺布C6上,而后通过风机将覆盖于表层纤维网上的条带式隔网之外的多余含棉纤维吸出使其表层纤网形成若干纵向方向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6a,其中,在托网帘2上具有与条带式的表层纤网6a相对应的条带式分布的凸起6,当具有与条带式的表层纤网6a与底层无纺布C6达到水刺工序时,由于相对应的条带式分布的凸起6的存在和在高压水流形成连续不断的“水针”冲击下,将条带式的表层纤网6a中的纤维穿插、缠结形成的缠结点固结在底层无纺布C6上,并在凸起6和附近位置形成凹凸结构,从而形成由表层局部纵向方向呈连续条带式的表层纤网6a和底层无纺布C6组成并且在复合区域具有凸起6d和凹入6e的局部含棉无纺布A6。其中:底层无纺布C6可以是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热轧无纺布;表面纵向方向呈条带式的表层纤网宽度6a可以根据应用于吸收制品的不同进行调整,宽度可以为30mm~200mm;托网帘为镍网。

本实施例中由于局部含棉无纺布A6仅表层中间局部区域由100%棉纤维组成,不但充分利用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表层纤维层的亲肤、安全特性,也进一步减少棉纤维的用量,节省生产成本。由于局部复合区域具有凹凸结构,可以有效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在实际使用中,既可以有效防止体液被吸收后重新返回面层,从而提高使用的干爽性,又可以降低皮肤粘连性,减少湿闷感,防止皮肤过敏等。同时,在用于制作吸收性制品时,无纺布面层的两侧边缘部分需要和防止侧漏的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相粘合,由于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多采用拒水纺粘无纺布或拒水热风无纺布,所以在粘合时,如果粘合部位为含棉纤维层,由于表面张力的差异,可能会产生粘合不牢造成的产品合格率下降,或热熔胶使用过多造成的皮肤过敏等问题,而该局部含棉无纺布A6的两侧边缘的部分底层无纺布C2和防止侧漏的拒水侧翼或立体护围相粘合,有效解决了含棉无纺布粘合不牢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托网帘2上也可以同时具有与条带式的表层纤网6a相对应的条带式分布的打孔针5和凸起6,这样可以得到在复合区域具有开孔和凹凸结构的局部含棉无纺布。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但凡依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