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55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属于织物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根据生物效应的不同,将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四个波段: UVA波段,波长320~40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日光中含有的长波紫外线有超过98%能穿透臭氧层和云层到达地球表面,UVA可以直达肌肤的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将我们的皮肤晒黑。UVB波段,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纺织面料抗紫外线的机理是:当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其余部分穿透织物,反射率和吸收率越大,透过率就越小,织物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就越好。紫外线防护的原理就是采用紫外线屏蔽剂或吸收剂对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处理,提高紫外线的反射率和吸收率,达到防紫外线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纺织品的抗紫外线加工的方法主要包括:1、纺丝生产过程中添加紫外线屏蔽剂使纤维具有遮蔽紫外线的功能,目前常用的紫外线屏蔽剂主要是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抗紫外线织物,抗紫外效果明显,耐久性强,手感好,并能满足服装面料的要求。缺点是处理技术要求高,成本大,不易应用于天然纤维,在混纺时效果难以控制。2、抗紫外线整理,常用的工艺方法有:高温高压吸尽法,一些不溶或难溶于水的紫外线吸收剂,可以采用类似于涤纶的高温高压染色的方法;常压吸尽法,一些水溶性的整理剂在处理羊毛、蚕丝、棉以及锦纶纺织品时只需常压下在水溶液中处理,类似水溶性染料染色;浸轧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整理后会影响织物的风格、手感、吸水性和透气性;涂层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会影响耐洗牢度及手感,一般应用于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印花法,将紫外线屏蔽剂混入印花浆中,适合于对紫外线屏蔽要求不高的织物。上述方法所实现的抗紫外效果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抗紫外织物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实现对紫外线多重反射吸收、具有优异防紫外效果,同时又具有保暖、导湿多功能集聚的轻质的户外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由抗紫外外层、连接层、抗紫外内层和辅层构成,连接层是位于抗紫外外层与辅层之间的中空结构,抗紫外内层位于辅层中部,并与辅层一起形成三层添纱结构。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抗紫外外层是由地纱和面纱并线交织而成的添纱结构,更优选的,所述的添纱结构采用纬平针或珠地组织结构。所述的面纱采用消光涤纶长丝,地纱采用具有收缩性的涤纶长丝。抗紫外外层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位,其受到的紫外损伤和机械损伤最大,而本申请以地纱和面纱并线交织形成添纱结构,增加了其表面的复杂度,形成了紫外线隔离的第一道屏障;当采用纬平纹或珠地组织时,前者本身就可以起到反射作用,后者则增加了反射的概率,不论是两种结构中的哪一种,都可以增加反射率,从而减少了紫外线的侵入。

所述的连接层为是由纱线在上下针床之间的集圈结构,更优选的,所述的纤维采用锦纶长丝、涤纶长丝或丙纶长丝。连接层是抗紫外外层与抗紫外内层、辅层之间连接纽带,其不仅要将抗紫外外层与辅层形成牢固一体结构,而且还会将抗紫外外层与辅层撑开,在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结构,既有利于延长紫外线在织物中的行走路径,增加反射面,还可在抗紫外外层与抗紫外内层、辅层之间形成导湿通道,确保身体产生的水分/体液可以快速的离开人体,从而提高身体的干燥度和舒适度;对于低温状态而言,中空结构中的空气也延迟了热交换时间,在人体与外界之间形成一道屏障,从而提高织物的保暖性能。

所述的辅层为吸湿排汗层、抗菌层或绒层。辅层为最接近皮肤或人体的结构,其主要起到固定和辅助性功能如吸湿排汗、抗菌、保暖等作用,辅层的存在,既为抗紫外外层和连接层提供了着力点,又有利于提高织物的穿着舒适性,避免因织物手感或织造结构对穿着舒适性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在织造过程中,以A、B、C三种纤维作为织造原料,纤维A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纤维A分别作为地纱和面纱进行并线交织形成纬平针或珠地添纱组织结构的抗紫外外层;以纤维B在上下针床之间集圈连接形成连接层;纤维C与剩余部分的纤维A一起添纱喂入,形成辅层和抗紫外内层,且抗紫外内层居于辅层中间,两者构成三层添纱结构。

所述织物的组织结构为:每16路作为一个组织循环,在每个组织循环中,第1、5、9、13路喂入纤维A;2、4、6、8、10、12、14、16路喂入纤维B;3、7、11、15路喂入纤维A+纤维C,如此形成由抗紫外外层、连接层、抗紫外内层和辅层构成的四层结构。

本申请所形成的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具有四层结构,抗紫外外层由TiO2消光涤纶长丝和高收缩涤纶长丝并线网络织造而成,组织结构可采用纬平针或珠地组织结构;连接层由单孔锦纶长丝与高F异形截面涤纶或丙纶长丝在上下针床之间集圈连接而成,连接抗紫外外层和抗紫外内层,并将抗紫外外层和抗紫外内层、辅层撑开形成中空结构,同时在紫外外层和抗紫外内层、辅层之间建立起导湿通道;抗紫外内层织造造原料与抗紫外外层相同;辅层则可根据面料用途采用吸湿排汗或抗菌功能原料或用于保暖的起绒类原料。

本申请利用针织结构中的中空空气层结构使防紫外功能原料在织物中形成双层结构,从而实现入射紫外线在织物夹层中多次反射、吸收,经多次反射后,绝大多数入射紫外线被内外层的防紫外功能原料吸收,从而减少入射到人体皮肤的紫外线剂量,实现更好的防紫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抗紫外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编织结构图。

其中标号:1.抗紫外外层;2. 连接层;3. 抗紫外内层;4. 辅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具有吸湿排汗和保暖功能的抗紫外多功能户外针织面料

(1)原料组合:

本实施例双面多重反射抗紫外针织面料,结合图1,由抗紫外外层1、连接层2、抗紫外内层3和辅层4构成,连接层2是位于抗紫外外层1与辅层4之间的中空结构,抗紫外内层3位于辅层4中部,并与辅层4一起形成三层添纱结构。

① 抗紫外线外层1、抗紫外内层3:由纤维A织造而成,纤维A构成为:75D/36F抗紫外消光涤纶扁平长丝(面纱)+75D/24F高收缩涤纶长丝(地纱)。抗紫外内层3原料与抗紫外外层1原料相同,编织时与辅层4原料一起采用添纱方式喂入,与辅层4形成三层添纱结构,编织具有网孔效应的单珠地组织。

② 连接层2:以纤维B织造而成,纤维B构成为:30D/1F锦纶长丝+100D/144F十字截面丙纶长丝。

③ 辅层4:以纤维C织造而成,纤维C的构成为100D/36F多微孔涤纶丝。

(2)组织结构:

抗紫外外层1采用纬平针添纱组织结构,以75D/36F抗紫外消光涤纶扁平长丝为面纱、75D/24F高收缩涤纶长丝为地纱。抗紫外内层3与抗紫外外层1的原料相同,编织时与辅层(也可成为功能内层)4的原料一起采用添纱方式喂入,与辅层4形成三层添纱结构,编织具有网孔效应的单珠地组织。

编织图参见图3所示:每16路形成一个完整组织循环,其中第1、5、9、13路喂入纤维A;2、4、6、8、10、12、14、16路喂入纤维B;3、7、11、15路喂入纤维A+纤维C,如此循环,即形成成品织物。

(3)后整理:

内外抗紫外层中的高收缩涤纶长丝在经过80℃以上高温水洗工艺后,收缩收紧抗紫外外层1与辅层4之间的连接层2的线圈结构,使抗紫外功能原料紧密覆盖织物表面,更有效的防止紫外线穿透织物,增强防护功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