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材料精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1222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超临界流体材料精练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对材料的精练依靠大量的水进行,此可不利于淡水供应且也可导致不期望的化学品进入废水流。精练制程可包括:展开材料并在例如碱性溶液等ph溶液中洗涤材料,以移除在未来处理中可对材料产生不利影响的寡聚物及油。在以水为主的传统精练之后,可对材料进行干燥并重新缠绕以用于后续处理。这些步骤皆消耗时间及资源。此外,在对材料进行后续加工操作之前,所述材料可能会被储存一段不确定的时间。在此等待时间期间,异物可能会沈积于材料上,因而使先前所执行的某些精练徒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法涉及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环境中的材料精练目标材料。以不同顺序操纵制程的变数以达成对目标材料的更高效清洁。所述变数包括时间、压力、热量、内部流动速率、及压力容器内的二氧化碳转移。在实施方式中,在外部泵交换并过滤二氧化碳的同时,当压力自运作压力减低至过渡压力时维持温度及流动速率高于临限值。对变数操纵进行排序容许达成高效的精练制程,所述精练制程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转换成实质上连续的染色制程。

附图说明

在本文中参照附图详细地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通过超临界流体而将染料自第二材料转移至卷绕材料的示例性说明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通过超临界流体而将染料自第一材料转移至第二材料的示例性说明图。

图3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散布(perfuse)更多种材料加工物中的一者的呈接触布置的示例性材料。

图4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散布更多种材料加工物中的一者的呈非接触布置的示例性材料。

图5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呈接触布置的示例性材料。

图6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呈非接触布置的示例性材料。

图7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环绕轴连续缠绕的两种材料。

图8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环绕轴同时缠绕的材料。

图9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二氧化碳的温度及压力相图。

图10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使用超临界流体对卷绕材料施加染料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1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使用超临界流体对卷绕材料施加材料加工物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2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使用超临界流体对卷绕材料施加第一材料加工物及第二材料加工物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3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说明一种以超临界流体对材料染色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说明另一种以超临界流体对材料染色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5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对目标材料施加加工材料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6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以超临界流体精练材料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7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在连续制程中对材料进行精练及加工(例如,染色)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8至图22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超临界染色循环期间的相关变数。

图23至图26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超临界精练循环期间的相关变数。

图27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超临界染色的示例性运作条件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涉及在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fluid,scf)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环境中精练目标材料。以不同顺序操纵制程变数以达成对目标材料的高效精练。所述变数包括时间、压力、热量、压力容器内的内部流动速率、及工作物质(例如,二氧化碳)的交换/过滤。

各实施方式包括精练目标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目标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以及将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内。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压力容器的内部温度升高至运作温度以及将内部二氧化碳流动速率升高至非零速率。所述方法也包括:将压力容器内的压力升高至运作压力,使得二氧化碳在处于运作温度及运作压力时处于超临界流体状态。接着,使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自目标材料移除被精练元素。然后,在维持温度高于临限温度的同时将压力自运作压力降低至过渡压力。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一种以超临界流体精练及加工目标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目标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以及在压力容器中起始精练制程的加压循环。继续进行所述方法,以在压力容器中起始精练制程的精练循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精练循环可具有独立的冲洗循环或一体式冲洗循环。所述方法也包括:在压力容器中起始精练制程的减压循环。继续进行所述方法,以将加工材料引入压力容器内并在压力容器中起始染色制程的加压循环。所述方法也包括:在压力容器中起始染色制程的染色循环以及在压力容器中起始染色制程的减压循环。

以下揭示内容提供关于目标材料的染色/加工以及精练目标材料的细节。关于染色/加工所教示的概念被设想成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适用于以超临界流体精练目标材料的方法。

可用材料加工物来处置例如纺织物(即,织物、布)和/或卷绕材料(例如,纱线、线、细丝、绳、细绳、带、及其他连续长度的材料)等材料以达成例如耐水性、耐磨性、透气性、和/或表观(例如,着色)等所需结果。举例而言,可对材料染色以达成所需外观。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染料是用于增添或改变例如纺织物等材料的颜色的物质。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染料是材料加工物,例如耐久防水加工物(即,疏水性加工物)、耐火加工物、抗菌加工物、亲水性加工物等。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染料不是织物加工物而是着色剂,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明确如此指示时,染料是织物加工物而非着色剂。因此,本文所用的染料或染色制程并非仅限于颜色或着色制程。相反地,染料或染色包括材料加工物或加工目标材料的制程。也被称为染料物(dyestuff)的染料材料可为天然形成或合成形成的着色颗粒。传统上,通过水溶液而对材料一起施加染料与多种处理化学物质,所述水溶液可具有变化的酸性或碱性(例如,ph)条件以增强和/或达成染色制程。然而,此传统染色制程消耗大量的水并可能将来自所述染色制程的化学品排放至废水流中。

超临界流体(scf)二氧化碳(co2)是表现出气体及液体两种特性的二氧化碳流体状态。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具有类液体密度(liquid-likedensities)及类气体低粘度(gas-likelowviscosities)以及扩散性质。超临界流体的类液体密度容许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溶解染料材料及化学物质以用于最终对材料染色。相较于传统以水为主的制程,类气体粘度及扩散性质可例如加快染色时间与加快染料材料的分散。图9提供突显二氧化碳的例如固相606、液相608、气相610、及超临界流体相612等各种相的二氧化碳的压力604及温度602的图。如图所示,二氧化碳在约304凯氏度(degreeskelvin)(即,87.53华氏度、30.85摄氏度)及73.87巴(即,72.9大气压(atm))处具有临界点614。通常而言,在高于临界点614的温度及压力处,二氧化碳为超临界流体相。

尽管本文的实例具体指代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但设想可使用处于或接近超临界流体相的其他或替代组成物。因此,尽管本文中将具体参照二氧化碳作为组成物,但设想本文的实施方式可适用于替代组成物及用于达成超临界流体相的适当临界点值。

可使用可商购获得的机器(例如由荷兰的dyecoo纺织物系统bv(dyecootextilesystemsbvofthenetherlands)提供的机器(dyecoo))来达成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在染色制程中的使用。实作于传统系统中的制程包括:将旨在进行染色的未染色材料放置于能够加压及加热的容器中以达成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在保持贮存器中维持整体上与纺织物无关联的粉末式染料物(例如,散粉)。将染料物保持贮存器放置于具有未染色材料的容器中,使得所述染料物在对容器加压之前不接触未染色材料。举例而言,保持贮存器使染料物与未染色材料物理地分开。对容器加压并施加热能以使二氧化碳进入超临界流体(或接近超临界流体)状态,所述超临界流体(或接近超临界流体)状态使得染料物溶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在传统系统中,通过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将染料物自保持贮存器输送至未染色材料。然后使染料物遍布未染色材料扩散以对未染色材料染色,直至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相终止。

本文中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染料均衡的概念,所述染料均衡为一种控制在材料上产生的染料特性曲线(profile)的方式。举例而言,若第一材料具有可被阐述为红色着色的染料特性曲线且第二材料具有可被阐述成不存在着色(例如,漂白或白色)的染料特性曲线,则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进行均衡染色的概念产生所述两种染料特性曲线之间所尝试的均等化,使得形成第一染料特性曲线的至少一些染料物自第一材料转移至第二材料。此制程的施加包括:使用在其上和/或其中包含有染料物的牺牲材料(例如,被染色的第一材料),所述牺牲材料用作载体以将具体染料物施加至旨在被所述牺牲材料的染料物染色的第二材料。举例而言,在施加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制程之后,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可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所产生的染料特性曲线,同时也具有与其相应初始染料特性曲线(例如,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及第二染料特性曲线)不同的染料特性曲线。此种真正均衡的缺乏可能是所期望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举例而言,若第一材料为仅旨在作为染料载体的牺牲材料,则可执行所述制程直至第二材料达成所需染料特性曲线,而无论所产生的第一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如何。

使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染色制程的另一实例可被称为加性染色制程(additivedyeingprocess)。有助于说明加性染色制程的实例包括具有表现出红色着色的染料特性曲线的第一材料及具有表现出蓝色着色的第二染料特性曲线的第二材料。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有效地在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和/或第三材料)上产生表现出紫色着色(例如,红色+蓝色=紫色)的染料特性曲线。

如前所述,设想当容许均衡染色制程充分进行时,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可达成共同的染料特性曲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设想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产生彼此不同的染料特性曲线,但所产生的染料特性曲线也不同于每一相应材料的初始染料特性曲线。此外,设想第一材料可为牺牲染料转移材料,而第二材料为需要目标染料特性曲线的材料。因此,可执行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色制程直至第二材料达成所需染料特性曲线,而无论第一材料的所产生染料特性曲线如何。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可将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例如,红色)的第一牺牲材料染料载体及具有第二染料特性曲线(例如,蓝色)的第二牺牲染料载体放置于系统中,以在第三材料上产生所需染料特性曲线(例如,紫色)。应理解,可变动材料、染料特性曲线、及其他所设想变数(例如,时间、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体积、温度、压力、材料组成、及材料类型)的任何组合及数目,以达成本文所设想的结果。

本文中的实施方式设想使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对一或多种材料染色(例如,以材料加工物进行处置)。在本文的实施方式中设想彼此结合使用的二或更多种材料的概念。此外,设想在系统中引入对并非旨在用于传统后处理利用(例如,服装制造、鞋制造、铺地毯、室内装饰)的具有一体染料物的一或多种材料的使用,所述一或多种材料可被称为牺牲材料或染料载体。此外,设想可使用任何染料特性曲线。可彼此结合地使用染料特性曲线的任何组合,以在一或多种材料中达成任何所需染料特性曲线。在本文中将提供用于所揭示的方法及系统的其他特征及制程变数。

在材料上达成所需染料特性曲线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举例而言,若存在50千克的第一材料(例如,卷绕或轧制材料)以及100千克的第二材料,则当第二材料原始染料特性曲线不存在染料时,每重量的第一材料所产生的染料特性曲线可表达为第一染料特性曲线的原始颜色/强度/饱和度的1/3。作为另一选择,在具有相同比例的材料但原始第二染料特性曲线具有与第一染料特性曲线相当的饱和度/强度且具有不同着色的情况下,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可表达为1/3x+1/3y,其中x为原始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且y为原始第二染料特性曲线(即,第一材料的重量/所有材料的重量)。以第二材料来看,使用所述前面的两个实例所产生的染料特性曲线对于第一实例而言可为(2/3x)/2及(2/3x+2/3y)/2(即,[第一材料的重量/所有材料的重量]*[第一材料的重量/第二材料的重量])。前面的实例仅用于说明目的,乃因应设想多种其他因素也为相关的,例如可由经验值表示的每千克码数、材料组成、染色制程长度、温度、压力、时间、材料孔隙率、材料密度、材料的缠绕张力、及其他变数。然而,前述内容旨在提供对预期均衡染色制程的理解以补充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因此,所提供的实例及值并非为限制性的而是仅为示例性的。

现在参照图1,即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示出通过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而将染料100自第二材料102转移至卷绕材料104的示例性说明图。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引入至染色制程的材料可为任何材料,例如组成物(例如,棉花、羊毛、丝绸、聚酯、和/或耐纶)、基材(例如,织物和/或纱线)、产品(例如,鞋类和/或衣服)等。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材料102为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且由染料材料108构成的聚酯材料。染料特性曲线为可由颜色、强度、色调、染料物类型、和/或化学组成定义的染料特性或材料加工物特性。设想不存在大量染料物(例如没有通过染色方法或在上面施加的其他材料加工物的非自然着色)的材料也具有阐述不存在染料的染料特性曲线。因此,无论与材料相关的着色、加工物、或染料如何,所有材料皆具有染料特性曲线。换言之,无论所执行(未执行)的颜色/材料加工制程如何,所有材料皆具有染料特性曲线。举例而言,所有材料皆具有起始(starting)着色,而无论是否已对材料执行染色制程。

第二材料102具有第一表面120、第二表面122、及多种染料材料108。可为染料物的组成物/混合物的染料材料108出于论述目的而被示出成粒状构件;然而,染料材料108实际上可能在宏观层面上无法与材料的下伏基材(underlyingsubstrate)被个别地辨识出。此外,如将在下文所述,设想染料物可与所述材料成一体。一体染料物为以化学方式或物理方式与材料结合的染料物。一体染料物是相较于作为不以化学方式或物理方式与材料耦接的染料物的非一体染料物。非一体染料物的实例包括撒在及刷在材料的表面上使得以最小的机械作用力便能被移除的干粉式染料物。

在图1处,仅出于论述目的而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06示出为箭头。尽管在图1中如此示出,但实际上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在宏观层面上无法单独被辨识出。此外,染料材料112及116被示出成分别由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及118转移,但如所指出,此说明图仅用于论述目的而非实际的按比例缩放的表示。

参照图1,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06引入至第二材料102。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06的初始引入与染料材料无关(例如,没有溶解于其中的染料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06自第一侧120穿过第二材料102至第二侧122。当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06穿过第二材料102时,第二材料102的染料材料108(例如,染料物)变得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有关(例如,溶解于其中),染料材料108被示出成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连接的染料材料112。第二材料102被示出成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所述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可由第二材料102的染料材料108造成。作为另一选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初始引入(或在任何时间)可将染料物自来源(例如,保持贮存器)输送至第二材料102以加强第二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同时也加强具有来自所述来源的染料物及第二材料102的卷绕材料104的染料特性曲线。

卷绕材料可为有效地用于编织、针织、编结、钩编、缝纫、刺绣等中的连续的类纱线材料。卷绕材料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纱线、线、绳索、带、细丝、及绳。设想卷绕材料可围绕卷轴(例如,圆锥形或圆柱形)缠绕,抑或卷绕材料在没有帮助形成所产生缠绕形状的第二支撑结构的情况下可围绕其自身缠绕。卷绕材料的性质可为有机的或合成的。卷绕材料可为多批个别材料或单批材料。

在图1中,卷绕材料104具有第一表面124及第二表面126。卷绕材料也被示出成具有第二染料特性曲线以及染料材料11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染料材料114可为由已穿过第二材料102的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转移的染料物,并]且/或者染料材料114为与前一操作中的卷绕材料104有关的染料物。

因此,图1示出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色操作,在所述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色操作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自第一侧120穿过第二材料102至第二侧122,同时转移来自第二材料的染料物(例如,将染料物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如由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输送的染料材料112所示。卷绕材料104在第一侧124上接收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例如,110)。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卷绕材料104,同时容许染料材料(例如,114)对卷绕材料104染色。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卷绕材料104染色的染料材料可为来自第二材料102的染料材料。更设想,对卷绕材料104染色的染料材料可为来自其他材料层或来源的染料材料。此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例如,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8)可穿过卷绕材料104,同时随其转移染料材料(例如,116)。此染料材料116可与另一材料层和/或第二材料102层沈积于一起。应理解,此可为其中因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重复穿过材料层而在不同材料层上达成染料材料的均衡的循环。最后,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染料材料108、112、114、及116可在不同材料中无法区分和/或产生无法区分的染料特性曲线。换言之,由于各种染料物中的每一者在超临界流体内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因此超临界流体穿过各种材料的流动会带走并沈积所述染料物,以产生在宏观层面上的(例如,在人眼看来)染料物的均质掺和。此循环可继续直至例如在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状态发生状态变化时超临界流体被自循环过程移除。

图1为示例性的,且旨在用作对制程的说明而未按比例示出。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应理解,实际上对于通常观察者而言,在没有特殊设备的情况下,染料物(即,染料材料)、材料、及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可能在宏观层面上反而是看似无法区分。

现在参照图2,即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示出通过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将染料101自第一材料1102转移至第二材料1104的示例性说明图。被引入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进行均衡染色的材料可为任何材料,例如组成物(例如,棉花、羊毛、丝绸、聚酯、和/或耐纶)、基材(例如,织物和/或纱线)、产品(例如,鞋类和/或衣服)等。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1102为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且由染料材料1108构成的聚酯材料。第一材料1102具有第一表面1120、第二表面1122、及多种染料材料1108。可为染料物的组成物/混合物的染料材料1108出于论述目的而被示出成粒状构件;然而,实际上染料材料1108可能在宏观层面上无法与材料的下伏基材被个别地辨识出。此外,如将在下文所述,设想染料物与材料成一体。一体染料物为以化学方式或物理方式与材料结合的染料物。一体染料物是相较于作为不以化学方式或物理方式与材料耦接的染料物的非一体染料物。非一体染料物的实例包括撒在及刷在材料的表面上使得以最小的机械作用力便能被移除的干粉式染料物。

在图2处,仅出于论述目的而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6示出为箭头。实际上,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在宏观层面上无法如图2所示被单独辨识出。此外,染料材料1112及1116被示出成分别由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10及1116转移,但如所指出,此说明图仅用于论述目的而非实际的按比例缩放的表示。

参照图2,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6引入至第一材料1102。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6的初始引入与染料材料无关(例如,没有溶解于其中的染料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6自第一侧1120穿过第一材料1102至第二侧1122。当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06穿过第一材料1102时,第一材料1102的染料材料1108(例如,染料物)变得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有关(例如,溶解于其中),染料材料1108被示出成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10连接的染料材料1112。第一材料1102被示出成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所述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可由第一材料1102的染料材料1108造成。作为另一选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初始引入(或在任何时间)可将染料物自来源(例如,保持贮存器)输送至第一材料1102以加强第一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同时也加强具有来自来源的染料物及第一材料1102的第二材料1104的染料特性曲线。

第二材料1104具有第一表面1124及第二表面1126。第二材料也被示出成具有第二染料特性曲线以及染料材料111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染料材料1114可为由已穿过第一材料1102的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转移的染料物,并且/或者染料材料1114为与前一操作中的第二材料1104有关的染料物。

因此,图2示出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色操作,在所述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色操作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自第一侧1120穿过第一材料1102至第二侧1122,同时转移来自第一材料的染料物(例如,将染料物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如由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10输送的染料材料1112所示。第二材料1104在第一侧1124上接收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例如,1110)。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第二材料1104,同时容许染料材料(例如,1114)对第二材料1104染色。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材料1104染色的染料材料可为来自第一材料1102的染料材料。更设想,对第二材料1104染色的染料材料可为来自其他材料层或来源的染料材料。此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例如,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118)可穿过第二材料1104,同时随其转移染料材料(例如,1116)。此染料材料1116可与另一材料层和/或第一材料1102层沈积于一起。应理解,此可为其中因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重复穿过材料层而在不同材料层上达成染料材料的均衡的循环。最后,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染料材料1108、1112、1114、及1116可在不同材料中无法区分和/或产生无法区分的染料特性曲线。换言之,由于各种染料物中的每一者在超临界流体内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因此超临界流体穿过各种材料的流动会带走及沈积所述染料物,以产生在宏观层面上的(例如,在人眼看来)染料物的均质掺和。此循环可继续直至例如在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状态发生状态变化时超临界流体被自循环过程移除。

图2为示例性的,且旨在用作对制程的说明而未按比例示出。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应理解,实际上对于通常观察者而言,在未借助特殊设备的情况下,染料物(即,染料材料)、材料、及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可能在宏观层面上反而是看似无法区分。

此外,如本文中将提供,各实施方式设想与材料成一体的染料物。在实例中,当染料物以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与材料结合时,所述染料物与材料成一体。在另一实例中,当染料物在材料上均质化时,所述染料物与材料成一体。染料物的均质化与染料物以非均匀方式施加于其上的材料(例如若仅将染料物撒在材料上或以其他方式松散地施加至材料)形成对比。与材料成一体的染料物的实例为当染料物嵌入并维持于材料的纤维内时,例如当染料物散布于材料上时。

本文所用的用语“散布”为在材料上和/或遍布整个材料涂布、渗透、和/或扩散表面加工物(例如染料物)。将染料物散布于材料上在例如热压釜等压力容器中进行,此为在此项技术中所已知的。此外,超临界流体及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的染料物可通过循环泵在压力容器内循环,此也为此项技术中所已知的。超临界流体通过泵在压力容器内的循环使得超临界流体穿过压力容器内的材料并环绕所述材料以使得被溶解的染料物散布于材料上。换言之,当将其中溶解有染料物(例如,加工材料)的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散布于目标材料上时,所述染料物沈积于所述目标材料的一或多个部分上。举例而言,聚酯材料在暴露至适于形成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条件时,可变为“打开的”以容许部分染料物保持嵌入形成聚酯材料的聚酯纤维中。因此,调整热量、压力、循环流动、及时间会影响超临界流体、染料物、及目标材料。在所有所述变数相组合的情况下,当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散布于目标材料上时,可发生染料物遍布整个材料上的沈积。

图3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支撑多种卷绕材料206及第二材料208的材料保持元件204。此实例中的所述多种卷绕材料206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可为除材料的自然状态之外不存在着色或其他表面加工物的特性曲线。所述多种卷绕材料206可为目标材料,即旨在用于例如服装或鞋类等商品中的材料。第二材料208可为具有一体染料物的牺牲材料。举例而言,第二材料208可为先前所染色的(或以其他方式处置的)材料。

在与下文将论述的图4形成对比的图3中所示的实例中,第二材料208与卷绕材料206物理接触。在此实例中,第二材料208的表面接触卷绕材料206的表面。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物理接触或由所述接触提供的紧密接近提供在存在超临界流体的情况下染料物自第二材料208至卷绕材料206的高效转移。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暴露至超临界流体以用于染色目的的材料的物理接触容许高效地使用压力容器中的空间,使得材料的尺寸(例如,材料的卷材长度)可被最大化。

如用于示例性目的的图3所示,第二材料208的体积显著小于卷绕材料206。在此实例中,卷绕材料206为目标材料;因此,目标材料的体积的最大化可能为所期望的。由于某些压力容器具有有限的体积,因此所述有限体积的由牺牲材料所占用的一部分会限制可供目标材料使用的体积。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牺牲(或多种牺牲材料)在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时具有较目标材料小的体积(例如,码数)。此外,尽管示出了示例性材料保持元件204,但设想,可实作保持元件的替代配置。

图4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也支撑卷绕材料207及第二材料209的材料保持元件。尽管示出卷绕材料207及第二材料209位于共用保持元件上,但设想,在替代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使用物理地分开的保持元件。卷绕材料207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且第二材料209具有第二染料特性曲线。具体而言,卷绕材料207或第二材料209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体染料物。与其中示出多种材料紧密接近或物理接触的图3相反,图4所示的材料彼此未直接接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物理接触容许对至少一种材料的高效替代及操纵,而不存在对其他材料的显著的物理操纵。举例而言,若由具有包含第一着色的染料特性曲线的第二材料209来处置卷绕材料207以使得第二材料的染料物中的至少某些在超临界流体染色制程中散布于卷绕材料207上,则第二材料209可被移除并由具有不同染料特性曲线(例如,材料处置(例如dwr))的第三材料来替代,所述第三材料较佳继第二材料209的染料物之后被散布至卷绕材料207。换言之,图4所示及大体论述的物理关系可在制造及处理方面为高效的,乃因可达成对材料的个别操纵。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示出卷绕材料207及第二材料209位于共用材料保持元件204上,但设想卷绕材料207位于第一保持元件上而第二材料209位于与第一保持元件不同的第二保持元件上。

尽管在图3及图4中仅示出两种材料,但应理解可同时将任何数目的材料暴露至超临界流体(或接近超临界流体)。举例而言,设想将二或更多种具有一体染料物的牺牲材料放置于具有旨在被散布以牺牲材料的染料物的目标材料的共用压力容器内。此外,设想材料的数量并非仅限于在图3或图4中所示的该些比例。举例而言,设想目标材料可具有较牺牲材料大得多的体积。此外,设想可调整牺牲材料的体积以达成所需要的目标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举例而言,端视牺牲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例如,浓度、着色等)以及除目标材料的体积外所需要的目标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而定,可调整牺牲材料的量以达成所需要的超临界流体染色结果。类似地,设想根据在染色制程中所包括的材料的所需染料特性曲线和/或体积来调整第二材料(或第一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

图5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支撑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的例如轴1204等材料保持元件。此实例中的第一材料1206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染料特性曲线可为除材料的自然状态之外不存在着色的特性曲线。第一材料1206可为目标材料,即旨在用于例如服装或鞋类等商品中的材料。第二材料1208可为具有一体染料物的牺牲材料。举例而言,第二材料1208可为先前所染色的(或其他处置)材料。

在与下文将论述的图6形成对比的图5中所示的实例中,第二材料1208与第一材料1206物理接触。在此实例中,第二材料1208的表面接触第一材料1206的表面。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物理接触或由所述接触提供的紧密接近提供在超临界流体的存在下染料物自第二材料1208至第一材料1206的高效转移。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暴露至超临界流体以用于染色目的的材料的物理接触容许高效地使用压力容器中的空间,使得材料的尺寸(例如,材料的卷材长度)可被最大化。

如用于示例性目的的图5所示,第二材料1208的体积显著小于第一材料1206。在此实例中,第一材料1206为目标材料;因此,目标材料的体积的最大化可为所期望的。由于某些压力容器具有有限的体积,因此所述有限体积的由牺牲材料所占用的一部分会限制可供目标材料使用的体积。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牺牲(或多种牺牲材料)在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时具有较目标材料小的体积(例如,码数)。尽管示出第二材料1208相对于第一材料1206位于轴1204的外部位置上,但设想可相对于目标材料在轴1204上更向内地定位牺牲材料。此外,尽管示出示例性轴1204,但设想可实作保持元件的替代配置。

图6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也支撑第一材料1207及第二材料1209的例如轴1204等材料保持元件。尽管示出第一材料1207及第二材料1209位于共用保持元件上,但设想在替代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不同的保持元件。第一材料1207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且第二材料1209具有第二染料特性曲线。具体而言,第一材料1207或第二材料1209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体染料物。与其中示出多种材料紧密接近或物理接触的图5相反,图6所示的材料未直接彼此接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物理接触容许对至少一种材料的高效替代及操纵,而不存在对其他材料的显著的物理操纵。举例而言,若由具有包含第一着色的染料特性曲线的第二材料1209来处置第一材料1207以使得第二材料的染料物中的至少某些在超临界流体染色制程中散布于第一材料1207上,则第二材料1209可被移除并由具有不同染料特性曲线(例如,材料处置(例如dwr))的第三材料替代,所述第三材料较佳继第二材料1209的染料物之后被散布至第一材料1207。换言之,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及大体论述的物理关系可在制造及处理方面为高效的,乃因可达成对材料的个别操纵。

尽管第一材料1207及第二材料1209被示出成具有类似的材料体积,但设想第一材料1207可具有实质上较第二材料1209大的材料体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材料1209可用作牺牲材料。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示出第一材料1207及第二材料1209位于共用保持元件上,但设想第一材料1207位于第一保持元件上且第二材料1209位于与第一保持元件不同的第二保持元件上。

尽管在图5及图6中仅示出两种材料,但应理解可同时将任何数目的材料暴露至超临界流体(或接近超临界流体)。举例而言,设想将二或更多种具有一体染料物的牺牲材料放置于具有旨在被散布以牺牲材料的染料物的目标材料的共用压力容器内。此外,设想材料的数量并非仅限于图5或图6中所示的该些比例。举例而言,设想目标材料可具有较牺牲材料大得多的体积。此外,设想可调整牺牲材料的体积以达成所需要的目标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举例而言,端视牺牲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例如,浓度、着色等)以及除目标材料的体积外所需要的目标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而定,可调整牺牲材料的量以达成所需要的超临界流体染色结果。类似地,设想根据在染色制程中所包括的材料的所需染料特性曲线和/或体积来调整第二材料(或第一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

如已在图5及图6中说明且如将在图7及图8中说明,设想围绕保持装置的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的各种接合。如前文所提供,第一材料1206和/或第二材料1208可为针织、机织、或以其他方式构造的任何材料织物。第一材料1206和/或第二材料1208可由任何有机的或合成的材料形成。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1206和/或第二材料1208可具有任何染料特性曲线。染料特性曲线可包括由任何染料物形成的任何染料类型。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为聚酯机织材料。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容许以改质的被分散染料物对聚酯染色。此因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和/或造成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流体状态的条件使得材料的聚酯纤维溶胀而发生,所述溶胀使得染料物能够扩散并渗入聚酯纤维的孔隙及毛细管结构。设想当材料中的一或多者的组成为纤维素时,可以类似方式使用反应性染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是由共同材料类型形成使得染料物有效地用于对所述两种材料染色。在替代实施方式中,例如当所述材料中的一者作为染料载体而为牺牲性的时,所述染料物可具有较目标材料低的对牺牲材料的亲和力,其可增大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色的速度。实例可包括:第一材料的性质为纤维素的且第二材料为聚酯材料,且与第一材料有关的染料物为被分散染料类型,使得所述染料物具有较第一材料大的对聚酯材料(在此实例中)的亲和力。在此实例中,可经历缩短的染色时间以达成所需要的第二材料的染料特性曲线。

图10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一种对卷绕材料(例如图1、图3、及图4中所示者)染色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300。在方框302处,将多种卷绕材料及第二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将卷绕材料维持于固定设备上,所述固定设备容许多种卷绕材料同时定位于压力容器中。此外,设想固定设备有效地用于将卷绕材料定位于相对于压力容器的内壁以及相对于其他卷绕材料的适当位置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避免欲被散布以材料加工物的材料接触压力容器的内壁容许所述材料被散布以所述材料加工物。如前所述,在定位于容器中之前,可将卷绕材料围绕轴缠绕。可通过将作为共同分组的材料移动至压力容器内而将所述材料定位于容器内。此外,设想可以各种方式(例如,以垂直方式、以堆叠方式、以水平方式、和/或以偏置方式)将材料维持于固定设备上。此外,设想可将材料维持于不同的固定装置上并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

在方框304处,可对压力容器加压。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材料装载至压力容器中,且然后将压力容器密封并加压。为维持所添加的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流体相,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压力上升至高于临界点(例如,73.87巴)。

无论以何种方式对压力容器加压,在方框306处,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中。可通过使维持于压力容器中的二氧化碳自第一状态(即,液体、气体、或固体)过渡至超临界流体状态来引入此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正如所知,可通过达成足够用于超临界流体相改变的压力和/或温度来实现状态改变。设想一或多个加热元件用于使压力容器的内部温度上升至足够的温度(例如,304凯氏度、30.85摄氏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或多个加热元件也可在将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中时(或之前)加热所述二氧化碳。

在方框308处,使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所述多种卷绕材料及第二材料中的每一者。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可能具有不同染料特性曲线的材料的同时,染料物在各材料之间转移并散布于所述材料上。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染料物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使得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用作染料物的溶剂及载体。此外,由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温度及压力,因此所述材料可暂时性地变动(例如,膨胀、打开、溶胀)以更易于接受染料物的染色。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通过为其中例如在具有循环泵的闭合系统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材料多次的循环。此循环正是可有助于达成染色的因素。在实施方式中,使超临界流体循环经过材料达一段时间(例如,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240分钟),且然后通过使温度和/或压力下降而容许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改变状态(例如,变为液体二氧化碳)。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状态改变状态之后,染料物不再可溶解于非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举例而言,染料物可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但当二氧化碳过渡至液体二氧化碳时,染料物不再可溶解于液体二氧化碳中。

在方框310处,自压力容器提取所述多种卷绕材料及第二材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压力容器内的压力降低至接近大气压力且自压力容器重新捕获二氧化碳以便可重新用于后续染色操作中。在实例中,在达成所述材料的一或多者的所需染料特性曲线之后,可将用于固定所述材料的固定设备移出容器。

尽管在图10中论述及示出了具体步骤,但设想可引入一或多个其他或替代步骤以达成本文的实施方式。此外,设想所列出步骤中的一或多者可被一起省略以达成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

图11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400,流程图400示出一种通过牺牲材料对卷绕材料施加材料加工物的示例性方法。在方框402处,将具有表面加工物的牺牲材料及多种卷绕材料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如前所述,所述定位可为手动的或自动的。也可通过移动共用固定设备来达成所述定位,所述共用固定设备供固定牺牲材料和/或所述多种卷绕材料中的一或多者以用于定位。设想牺牲材料在定位于压力容器中时接触卷绕材料或与所述卷绕材料物理地分开。

如前所述,设想牺牲材料的材料加工物可为着色剂(例如,染料物)、亲水性加工物、疏水性加工物、和/或抗菌加工物。如下文将在图12中说明,设想多种牺牲材料可与所述多种卷绕材料同时定位于压力容器内。作为另一选择,设想牺牲材料可包含旨在施加至所述多种卷绕材料的多于一种材料加工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举例而言,着色剂及亲水性加工物两者可由牺牲材料维持并通过超临界流体的散布而被施加至卷绕材料。

在方框404处,将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中。二氧化碳在被引入时可处于液体状态或气体状态。此外,设想在二氧化碳引入时压力容器是封闭的以将二氧化碳维持于压力容器内。压力容器在二氧化碳被引入时可处于大气压力下。作为另一选择,压力容器在二氧化碳被引入时可高于或低于大气压力。

在方框406处,对压力容器加压以容许所引入的二氧化碳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或接近超临界流体状态)。此外,设想对压力容器(或在压力容器内)施加热能以帮助达成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流体状态。如上文所述,图9的状态图示出用以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的温度与压力之间的趋势。在实施方式中,将压力容器加压至至少73.87巴。可通过注入大气空气和/或二氧化碳直至压力容器的内部压力达到所需压力(例如至少二氧化碳的临界点压力)来达成此加压。

在方框408处,将来自牺牲材料的材料加工物中的至少一部分散布于所述多种卷绕材料上。通过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将材料加工物转移至所述多种卷绕材料。如前所述,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用作材料加工物自牺牲材料至所述多种卷绕材料的输送机制。此可通过使超临界流体在压力容器内循环(例如通过循环泵)使得超临界流体散布于牺牲材料及所述多种卷绕材料两者上而协助进行。设想材料加工物可至少部分地溶解于超临界流体内,以容许所述材料加工物脱离与牺牲材料的结合而被沈积于所述多种卷绕材料上/内。为确保材料加工物施加至所述多种卷绕材料的一致性,材料加工物可与牺牲材料成一体,此确保预期量的材料加工物被引入压力容器内。材料加工物的转移可继续进行直至足够量的材料加工物散布于卷绕材料上。

尽管在图11中具体参照一或多个步骤,但设想可在达成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的同时实作一或多个其他或替代步骤。因此,可增添或省略方框同时仍保持处于本文的范围内。

图12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500,流程图500说明一种将来自第一牺牲材料及第二牺牲材料的至少两种材料加工物施加至卷绕材料的方法。方框502示出将卷绕材料、第一牺牲材料、及第二牺牲材料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的步骤。具有第一材料加工物的第一牺牲材料及具有第二材料加工物的第二牺牲材料。举例而言,如以上所提供,设想第一材料加工物具有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且第二材料加工物具有第二染料特性曲线,其散布于卷绕材料上时会产生第三染料特性曲线。前面的实例也适用于此处,其中第一染料特性曲线为红色着色剂且第二染料特性曲线为蓝色着色剂,以使得当红色着色剂及蓝色着色剂两者散布于卷绕材料上时所述卷绕材料呈现紫色着色。在替代实例中,第一材料加工物可为抗菌加工物且第二材料加工物可为疏水性材料加工物,使得卷绕材料在共同施加制程中需要所述两种材料加工物,此缩短加工时间。尽管以组合方式提供具体材料加工物,但应认识到可同时将任何组合暴露至超临界流体以施加至卷绕材料。

尽管论述了第一牺牲材料及第二牺牲材料,但可提供任何数目的牺牲材料。此外,设想第一牺牲材料的数量与第二牺牲材料的数量端视需要施加至卷绕材料的每一材料加工物的所需量而不同。此外,设想牺牲材料也将维持来自压力容器内的其他材料的材料加工物的一部分。因此,设想在确定欲添加至压力容器中的表面加工物的数量时考虑到所有材料(包括牺牲在内)的体积。

在方框504处,对压力容器加压,使得压力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在压力容器中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然后,如在方框506中所示,超临界流体有效地将第一牺牲材料的材料加工物及第二材料的材料加工物施用至卷绕材料。

尽管在图12中具体参照一或多个步骤,但设想可在达成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的同时实作一或多个其他或替代步骤。因此,可增添或省略方框,同时仍保持处于本文的范围内。

图7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多种材料的第一示例性缠绕物1300,其具有为了均衡染色而在轴1204上彼此接触的表面。缠绕物1300是由轴1204、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构成。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被横切以说明与轴1204的相对位置。在此种缠绕物中,在第二材料1208环绕第一材料1206缠绕之前,全部的第一材料1206环绕轴1204缠绕。换言之,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302在作为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料1304穿过第二材料1208之前,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302实质上穿过第一材料1206的缠绕厚度。接着,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料1306的型态自第二材料1208排出,然后,可使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料1306再循环经过一或多种额外或其他材料(例如,第一材料1206)。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一种循环,于此循环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料散布于压力容器内的材料上直至温度或压力被改变而导致超临界流体改变状态,在超临界流体改变状态时,染料物将与其在超临界流体状态改变时所接触的材料成为一体。

在此所示实例中,第一材料1206的最后一圈暴露出与第二材料1208的第一圈的表面直接接触的表面。换言之,缠绕物1300的所示出连续轧制容许第一材料1206与第二材料1208之间有限的但可得的直接接触。此直接接触可与其中染料载体或染料物与待染色的材料物理地分开的替代实施方式区隔。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待染色材料与具有染料物的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可减少染色时间并减少可能的清洁及维护次数。

图8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的第二示例性缠绕物1401,其中第二示例性缠绕物1401的多种材料在轴1204上。缠绕物1401是由轴1204、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构成。第一材料1206及第二材料1208被横切以说明与轴1204的相对位置。在此种缠绕物中,第一材料1206与第二材料1208同时环绕轴1204缠绕。换言之,当所述两种材料围绕轴1204缠绕时每种材料的多圈与另一材料接触,因此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407穿过第一材料1206与第二材料1208的交替层能容许所述材料之间的多重直接接触。在此实例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1407在所述材料之间转移染料,并因染料物源与目标间的一致距离(例如,1个材料厚度距离)而在可能较短的循环中达成染料物的转移。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染料1405可自材料(例如,第二材料1208)排出以再循环经过材料并使染料物的均衡进一步扩展。

尽管在图7及图8中仅示出两种材料,但在额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任何数目的材料可以任何方式相对于彼此缠绕。此外,设想可对材料实作物理布置的组合。举例而言,可如图7或图8所示布置二或更多种牺牲材料,而目标材料不接触牺牲材料。换言之,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设想在用于共用超临界流体染色制程的共用压力容器中,一或多种材料可彼此物理接触,而一或多种材料可彼此物理地分开。

图13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一种对材料均衡染色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508。在方框510处,将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如前所述,在定位于容器中之前,可将所述材料围绕轴缠绕。可通过将轧制于一起的材料移动至压力容器中而定位所述材料。此外,设想所述材料可以各种方式(例如,连续地、并行地)围绕轴缠绕。此外,设想可将所述材料维持于不同的保持装置上并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

在方框512处,可对压力容器加压。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材料装载至压力容器中,且然后将压力容器密封并加压。为维持所添加的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流体相,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压力上升至高于临界点(例如,73.87巴)。

无论以何种方式对压力容器加压,在方框514处,将二氧化碳引入(或再循环)至压力容器中。可通过使维持于压力容器中的二氧化碳自第一状态(即,液体、气体、或固体)过渡至超临界流体状态来引入此种二氧化碳。正如所知,可通过达成足够用于超临界流体相改变的压力和/或温度来达成所述状态改变。设想一或多个加热元件用于使压力容器的内部温度上升至足够的温度(例如,304凯氏度、30.85摄氏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二氧化碳被引入压力容器中时(或之前),一或多个加热元件也可(或作为另一选择)加热所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引入可在加压期间、在加压之前、和/或后续加压之后发生。

在方框516处,使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泵送至供所述材料中的一或多者缠绕的轴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自轴排出至所述材料中。当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可能具有不同染料特性曲线的材料时,染料物在各材料之间转移并散布于所述材料上。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染料物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使得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用作染料物的溶剂及载体。此外,由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温度及压力,因此所述材料可暂时性地变动(例如,膨胀、打开、溶胀),以更易于接受染料物的染色。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通过是其中例如在具有循环泵的闭合系统中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材料多次的循环。此循环正是可有助于达成染色的因素。在实施方式中,使超临界流体循环经过材料达一段时间(例如,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240分钟),且然后通过使温度和/或压力下降而容许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改变状态(例如,变为液体二氧化碳)。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状态改变状态之后,染料物不再可溶解于非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举例而言,染料物可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但当二氧化碳过渡至液体或气体二氧化碳时,染料物可能不再可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二氧化碳中。更设想使二氧化碳在内部循环(例如,穿过材料保持器或轴)和/或使二氧化碳随着重新捕获过程而循环以减少在相变(例如,减压)期间损耗的二氧化碳。

在方框518处,自压力容器提取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压力容器内的压力降低至接近大气压力且自压力容器重新捕获二氧化碳以便可能重新用于后续染色操作中。在实例中,在达成所述材料中的一或多者的所需染料特性曲线之后,可将上面缠绕有材料的轴移出容器。

尽管在图13中论述及示出了具体步骤,但设想可引入一或多个额外或替代步骤以达成本文的实施方式。此外,设想所列出步骤中的一或多者可一起省略以达成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

图14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1400,其为一种用于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对材料染色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起始定位(startingposition)。如在方框1402所示的第一途径为环绕轴的第一材料的缠绕物。在方框1404处,第二材料环绕来自方框1402的第一材料缠绕。方框1402及方框1404可产生与在图7或图8中大体所示出的缠绕物类似的缠绕物。

在替代方式中,图14的第二起始定位在方框1403处表示为第一材料围绕例如轴等保持装置的缠绕物以及第二材料围绕保持装置的缠绕物,所述保持装置可与供放置第一材料的保持装置相同或不同。在方框1403处所示的步骤中,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不彼此物理接触。方框1403所提供的步骤可产生在图6中大体所示出的材料定位。

在第一起始定位及第二起始定位中,如在方框1406处所示使多种材料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围绕一或多个保持装置缠绕以定位于共用压力容器中。

在方框1408处,将压力容器加压至至少73.87巴。可通过注入大气空气和/或二氧化碳直至压力容器的内部压力达到所需压力(例如至少二氧化碳的临界点压力)来达成此加压。举例而言,将二氧化碳添加至具有泵的压力容器中直至在压力容器内达成适当压力。

在方框1410处,使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穿过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以使得第一材料或第二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的染料特性曲线改变。染料转移可继续直至染料物充分散布于材料上以达成所需染料特性曲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内部再循环泵有效地使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循环经过所述轴以及被缠绕材料多次以达成均衡染色。可调整此内部再循环泵以达成所需要的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内部再循环泵所提供的流动速率可受材料量、材料的密度、材料的渗透率等影响。

在方框1412处,自压力容器提取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使得所述材料的颜色特性曲线(例如,染料特性曲线)不同于存在于方框1402、1403、或1404处的材料的颜色特性曲线。换言之,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完成穿过所述材料时,所述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的染料特性曲线发生变化以反映所述材料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已通过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而被染色。

尽管在图14中具体参照一或多个步骤,但设想可在达成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的同时实作一或多个额外或替代步骤。因此,可增添或省略方框同时仍保持处于本文的范围内。

制程

在材料染色或加工应用中使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制程依赖于对多个变数的操纵。所述变数包括时间、压力、温度、二氧化碳的量、及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一或多个变数随着时间的变化速率(例如,每分钟压力的变化、每分钟温度的变化)、以及二氧化碳的交换。此外,在其中可操纵所述变数中的一或多者以达成不同结果的制程中存在多个循环。这些循环中的三者包括加压循环、散布循环(也被称为“染色循环”)、及减压循环。在示例性情境中,将二氧化碳引入密封的压力容器中,其中升高温度及压力使得二氧化碳被抬升至至少304凯氏度及73.87巴的临界点。在此传统制程中,发生对待加工的材料进行散布(例如,染色)的第二循环。可设定并维持再循环泵的流动速率且确立染色循环的时间。最后,在传统制程中的减压循环处,可停止流动速率,终止热能的施加,且降低压力,所有上述者实质上同时或具有不同的间隔以使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过渡至气体。举例而言,在压力降低的同时,可维持或至少维持温度在减压循环期间高于临限水准。在实例中,维持温度直至二氧化碳的密度变至不再支持将染料物维持于二氧化碳溶液中的点。此时,温度也可减低。此延迟的温度减低可增加在提升的温度下更易于接受染料物散布的目标材料对染料物的收集。因此,在二氧化碳密度的过渡期间维持所述提升的温度可减少染料物在压力容器组件上的沈积,乃因目标材料仍为对自二氧化碳溶液析出的染料物更具吸引力的目标。

对传统制程的改良能够通过调整不同的变数来实现。具体而言,调整循环期间变数变化的顺序及定时会提供更佳的结果。举例而言,传统制程可使得材料加工物(例如,染料物)涂布压力容器的内表面。压力容器的涂布是低效率的及不期望的,乃因压力容器的涂布表示材料加工物未遍布散布于预期材料且需要后续清洁来确保材料加工物不会散布至并非所预期的后续材料中。在第三循环起始时停止流动速率导致二氧化碳及溶解于其中的材料加工物在压力容器内停滞。当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过渡至气体时,由于材料加工物在相变时自二氧化碳溶液析出,故此停滞环境中的材料加工物可能未找到合适的宿主来附着。因此,压力容器自身(而非目标材料)可变成表面加工物的目标。对变数的操纵可使得材料加工物能够有利于粘附/结合/涂布预期目标材料而非压力容器自身。

在第三循环(例如,减压循环)中,设想维持或至少不终止流动速率直至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变为气体状态。举例而言,若压力容器内的压力在散布循环期间在250巴下运作,则二氧化碳可在第三循环中保持处于超临界流体状态直至压力被降低至低于73.87巴。因此,当第二循环完成时,不停止二氧化碳的流动或显著降低压力容器内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而是在第三循环的至少一部分中维持所述流动速率。在其他概念中,维持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直至压力降低至低于73.87巴。此外或作为另一选择,设想维持流动速率高于临限值直至二氧化碳超过染料物自二氧化碳溶液析出的所定义密度。

设想第三循环的至少两种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是其中制程的第三循环在二氧化碳的温度降低时起始的顺序。举例而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循环可在320凯氏度下运作,在第二循环完成时,容许温度自320凯氏度的运作温度下降。尽管在温度开始下降时传统制程也可停止压力内二氧化碳的流动,但可替代地,设想维持所述流动速率处于某一水准,直至至少所述温度降至低于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即304凯氏度/30.85摄氏度。在此实例中,二氧化碳可保持为超临界流体直至所述温度降至低于304凯氏度/30.85;因此,维持流动速率以使二氧化碳循环并将二氧化碳中的材料加工物沈积于目标材料周围和/或遍布目标材料。在此第一情境中,可将压力维持于运作压力(或高于73.87巴),直至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变为另一状态(例如,在高于73.87巴时为液体)。作为另一选择,也可容许压力在第三循环开始时下降,但维持流动直至至少所述二氧化碳变为不同状态和/或达成所定义的二氧化碳密度。

第二情境尽管与第一情境类似但依赖于因压力的下降而起始的第三循环。举例而言,若压力容器内用于散布材料的运作压力为250巴,则当压力下降时起始第三循环。尽管传统制程可在此时终止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但可替代地,设想维持或不同时终止所述流动速率。相反地,在第三循环处,使二氧化碳流动直至压力降低至低于至少73.87巴,以确保其中包含有被溶解的材料加工物的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流体状态的整个时间内的循环。也可使温度随着压力下降而同时下降,或者可维持所述温度直至达成某一压力或二氧化碳密度。设想某一染料物(例如,表面加工物)可在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状态过渡之前自二氧化碳溶液中析出。因此,可替代地,可基于二氧化碳的密度(例如,500千克/立方米)调整过度压力下的其他变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压力及温度朝二氧化碳临界点下降而起始第三循环,但至少部分地维持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直至二氧化碳已自超临界流体状态过渡。尽管列出了具体温度及压力,但设想可使用任何温度或压力。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并非依赖二氧化碳来达成特定温度或压力,而是可使用时间来决定何时降低或终止二氧化碳流动速率。

对变数的操纵并非仅限于第三循环。设想可通过在第一循环及第二循环中调整变数来达成表面加工物的更高的均衡饱和度。举例而言,在二氧化碳自第一状态(例如,气体或液体)过渡至超临界流体状态之前,可能开始出现流动速率。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当二氧化碳过渡至超临界流体状态时,欲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的材料加工物被暴露至二氧化碳的非停滞池,以容许不久便发生溶液的均衡。类似地,设想在二氧化碳引入之前和/或在二氧化碳的加压开始之前,对压力容器内部体积施加热能。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热能的转移可因压力容器的热质量而减缓制程,因此设想在施加压力之前进行添加热能。因此,设想在加压循环期间对变数的操纵可容许染料物以更快的速率溶解于二氧化碳中。举例而言,在加压循环期间相对于温度增加的压力增加的速率可通过温度保持周期来操纵,此例如能够增强染料物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

此外,对变数的操纵可进一步影响所产生的目标材料的染色制程。举例而言,在某些循环(例如,染色循环)处,流动速率的升高可提高颜色水准度(例如,目标材料上加工物沈积的均匀度),且在某些循环(例如,减压循环)处,流动速率的减低可提高色耐度(colorfastness)(例如,材料加工物与目标材料的结合强度)。此外,某些循环(例如,加压循环)中的流动速率可变化以增强染料物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结果。此外,目标材料的渗透率可影响例如流动速率等变数。举例而言,更高渗透率的材料(例如,针织物)可使用更低的流动速率以相对于更低渗透率的材料(例如,紧密编织物)达成足够的颜色水准度同时也达成足够的色耐度。因此,制程变数可根据材料特性以及所容忍的染色结果的程度来调整。

为进一步支持在以上所提供的一般制程,下文提供具体实例。

图15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508,流程图1500表示一种对目标材料施加加工材料的示例性方法。在方框510处,将例如聚酯等目标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材料可为轧制材料和/或卷绕材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材料可具有介于100千克与200千克之间的重量。然而,设想更小或更大的重量。

在方框512处,将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中。如本文所述,二氧化碳可以例如气体状态等任何状态而被引入至被封闭的压力容器。在方框514处,将压力容器的内部温度升高至运作温度。举例而言,设想压力容器可具有自其进一步加热压力容器的预先加热的温度(例如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在实施方式中,运作温度可处于100摄氏度至125摄氏度的范围内。在实施方式中,运作温度可为大约110摄氏度。运作温度可取决于目标材料组成(例如,合成材料)。如本文所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处于100摄氏度至125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容许聚酯目标材料打开孔隙以物理地捕获加工材料而不会使所述聚酯熔融。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为至少目标材料的玻璃过渡温度。此温度(例如,对于聚酯而言为60摄氏度至70摄氏度)容许疏水性材料的疏水聚合物打开以扩散被分散的加工材料。此外,运作温度应足以使二氧化碳达成(或近乎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

在方框516处,启动泵机构,以将流动速率升高至高于非零流动速率以用于二氧化碳的内部循环。举例而言,在二氧化碳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之前,启动泵以在二氧化碳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并开始溶解压力容器内所包含的加工材料时使二氧化碳循环。

在方框518处,将压力容器内腔的压力升高至运作压力。所述运作压力足以在处于运作温度时达成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流体状态。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运作压力低于300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运作压力处于225巴至275巴的范围内。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运作压力为250巴。

在方框1512处,将加工材料散布于目标材料上。当加工材料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并通过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的泵循环时,加工材料被输送至目标材料。对目标材料的散布容许通过目标材料来渗透及维持加工材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目标材料的散布可持续至达到预定时间,例如30分钟、45分钟、60分钟、75分钟、9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180分钟。

在方框1514处,在维持温度高于临限温度的同时以及也在维持流动速率高于临限速率的同时,将压力自运作压力降低至过渡压力。所述过渡压力可为自大气压力至运作压力的任何压力。在实施方式中,过渡压力处于225巴至100巴的范围内。在实施方式中,过渡压力为200巴、150巴、或100巴。临限温度可根据目标材料来确定。举例而言,若为目标材料,则临限温度可为100摄氏度。临限流动速率为非零速率。换言之,当压力自运作压力降低至临限压力时,二氧化碳循环。如本文所述,通过在使压力自运作压力减低的同时维持温度和/或流动速率高于临限水准来达成效率。举例而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二氧化碳中的被溶解的材料加工物随着二氧化碳的密度自运作值过渡而开始自二氧化碳沈淀时,循环和/或所维持的温度容许相较于流动速率和/或温度在沈淀阶段之前减低至低于临限水准时由目标材料摄取大量的材料加工物。

图18至图22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材料加工制程的循环期间压力、温度、及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之间的大体趋势。图18至图22由三个绘制变数(即温度1802、压力1804、及流动速率1806)构成。此外,沿着x轴,描绘四个循环,即加压循环1808、染色/处置循环1810、减压循环1812、及完成循环1814。如本文所提供,设想温度、压力、及流动速率可在所描绘循环中的任一者的起始、完成、和/或期间变化。此外,设想可针对达成临限值的另一变数来调整变数,此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论述。提供图18至图22仅用于说明性目的,且并非旨在为限制性的而是用于示例性目的。

在加压循环1808处,将二氧化碳填充至压力容器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将压力容器预先加热至起始温度,例如5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然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可不预先加热所述容器,抑或可将所述容器加热至不同的起始温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容器内的压力可起始于大气压力。在加压循环1808中可将压力升高至临限压力,例如250巴。然而,设想任何高于二氧化碳的临界点加压的压力临限值。如将在下文所述,加压临限值可小于310巴以达成加压时的制程效率以及达成此加压所需要的能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达成临限压力时,加压循环1808可过渡至染色/处置循环1810。更设想自加压循环1808向染色/处置循环1810的过渡可在达成包括预设时间在内的另一变数之后发生。

也在图18中所示,在加压循环1808处,流动速率1806正达成第一速率。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流动速率的第一速率为非零值使得泵(或其他机构)运作以在二氧化碳处于能够循环的状态中时使二氧化碳循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加压循环1808中非零值的流动速率1806有效地帮助溶解加工材料(例如,染料物),同时限制加工材料结块,当在材料加工物的存在下二氧化碳自气体状态过渡至超临界流体状态时,可因没有流动速率的停滞的二氧化碳而发生加工材料的结块。设想流动速率1806在染色/处置循环1810处或之前升高;然而,也设想在替代实施方式中,可相对于染色/处置循环1810在加压循环1808期间实作类似或更大的流动速率。此外,也设想流动速率可在加压循环1808的时间期间升高。举例而言,在二氧化碳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之前,流动速率可以第一速率起始且随着二氧化碳进入并逐渐变成超临界流体状态,流动速率可升高。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此实例的流动速率的升高可升高至预期用于染色/处置循环1810的流动速率。

在一或多个循环期间加压、温度、和/或流动速率变化的斜率也为变数。举例而言,设想温度以一定速率升高以在染色/处置循环1810的所需温度下达成最大时间,以容许待处置的材料的热质量均等化而有益于加工材料的散布及接受。举例而言,若目标材料为聚酯或其他长链聚合物,则达成高于100摄氏度的温度可导致聚酯的孔隙打开而足以由聚酯散布及维持材料加工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若聚酯材料的内部部分在被溶解的加工材料遍布聚酯材料散布时尚未达到100摄氏度的温度,则在聚酯材料的各部分处可阻碍加工材料的粘着。类似地,设想可确立各种加压速率。举例而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将在减压循环1812中所述,可使用每分钟5巴的速率来达成加工材料自二氧化碳的所需沈淀。也可操纵加压速率以达成指定加压循环1808的持续时间。

染色/处置循环1810可等同于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以上说明中的第二循环。可根据多个可能的变数来确立染色/处置循环1810的持续时间。举例而言,可根据以下参数来确立持续时间:目标材料的类型、材料的特性(例如,渗透率、密度)、待施加的材料加工物(例如,加工材料的着色、着色的饱和度、化学性质、加工材料的类型)、二氧化碳的流动速率、温度、压力等。

如在图18中针对染色/处置循环1810所示,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压力1804、温度1802、及流动速率1806维持恒定。然而,设想可在染色/处置循环1810中调整压力、温度、和/或流动速率。举例而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达成具有不同的加工材料溶解度(下文将论述)的变化的二氧化碳密度,可调整压力以于染色/处置循环1810内不同点处溶解不同化学物质和/或造成各种加工材料化学物质在染色/处置循环1810期间以特定顺序沈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例如预设时间(例如,30分钟、45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180分钟)等多个变数来控制染色/处置循环1810的持续时间。

图18示出自染色/处置循环1810向压力1804减低的减压循环1812的过渡。减压循环1812可相似于上文所提供的第三循环。压力1804的变化可以预定速率(例如,斜率)进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速率可处于每分钟1巴至每分钟10巴的范围。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压力以约每分钟5巴的速率减低。此外,压力变化可部分地根据二氧化碳在不同状态或密度之间过渡时的特性而定。

在图18中所示出的实例中,即使压力1804降低,在减压循环1812开始时仍维持温度1802及流动速率1806。然而,设想温度或流动速率中的任一者可在减压循环1812起始时降低和/或升高。然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具有为非零速率的流动速率容许二氧化碳在加工材料自二氧化碳沈淀出时继续循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加工材料的沈淀阶段期间的此继续循环提供若干优点。举例而言,相较于对于二氧化碳的亲和力,在自二氧化碳沈淀的阶段中的加工材料对于目标材料具有较高亲和力,以容许由目标材料维持更高浓度的加工材料。不期望压力容器及其中的组件(例如,载体轴/保持构件)在制程结束时维持和/或吸引加工材料。因此,与在加工材料自二氧化碳沈淀出之前停止流动速率不同(此可导致其中被沈淀的加工材料维持于表面(例如,压力容器壁)上而非目标材料上的停滞环境),二氧化碳的继续流动使得加工材料在减压循环1812的沈淀阶段中遍布目标材料散布。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旦压力达成也使得加工材料完全自二氧化碳沈淀出的所定义压力(例如,200巴),则可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着如在循环1814中所示出使温度降低。此外,设想流动速率1806可在循环1814起始时发生改变。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流动速率1806可在压力/温度/密度达成预定义水准时发生改变。

减压循环1812提供各变数的其他组合以达成不同的结果。举例而言,设想若压力降低至用以重新捕获二氧化碳的预定义临限值,则接着所述压力通过二氧化碳至环境的损耗而降低至大气压力。此快速的减压可在加工材料已自二氧化碳沈淀出且二氧化碳已过渡至气体状态或液体状态之后发生。

图19说明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减压循环712期间的内部流动速率706自在染色/处置循环1810期间的流动速率的减低。在减压循环712期间流动速率的降低可有效地提高某些染料物和/或目标材料中染料物与目标材料的亲和力。

图20说明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加压循环1808期间的阶跃式2002温度。阶902可将二氧化碳维持于所定义温度下达所定义时间。举例而言,可将温度维持于100摄氏度下达5分钟至15分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阶902为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与阶902有关的时间及温度可取决于染料物及使染料物可溶解的二氧化碳的密度。举例而言,阶902可相对于压力升高而在某一点处发生以增强染料物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图21说明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加压循环1808期间的多阶式2102、2104温度。阶2102、2104可将二氧化碳维持于所定义温度(例如,100摄氏度、110摄氏度)下达所定义时间(例如,5分钟、5分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阶2102为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阶2104为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阶2102处的所定义温度为100摄氏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阶2104处的所定义温度为110摄氏度。与阶2102、2104有关的时间及温度可取决于染料物及可溶解染料物的二氧化碳的密度。举例而言,阶2102、2104可相对于压力升高而在某一点处发生以增强第一染料物及第二染料物分别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图22说明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相对于图21的阶2102、2104对内部流动速率706的操纵220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降低、停止、或维持流动速率与例如温度的阶跃变化等一或多个变数有关。对流动速率的此调整可增强示例性染料物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图18至图22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对变数(例如,温度1802、压力1804、及流动速率1806)的每一示出仅为相对性的且未按比例提供。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可在所示出的点之前或之后达成变数的值。

以下为用于可被实作以达成本文所提供实施方式的加压循环、染色循环、及减压循环的示例性变数设定值的列表。每一列表示针对特定目标材料和/或染料物为达成二氧化碳染色制程的变数的变化。然而,所提供的值并非为限制性的。

示例性条件1-例如参见图18。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2-例如参见图18。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3-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4-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5-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0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6-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0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7-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5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5摄氏度,结束压力: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8-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5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23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5摄氏度,压力:10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9-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5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0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5摄氏度,结束压力: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0-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5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0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5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1-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5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5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2-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3-例如参见图19。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4-例如参见图20。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维持100摄氏度达10分钟,结束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外部泵:在温度维持期间关闭。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5-例如参见图20。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维持100摄氏度达5分钟,维持110摄氏度达5分钟,结束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外部泵:在温度维持期间关闭。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6-例如参见图21。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维持100摄氏度达10分钟,维持110摄氏度达10分钟,结束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外部泵:自第一温度维持至第二温度维持为关闭。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7-例如参见图21。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维持100摄氏度达5分钟至10分钟,维持110摄氏度达5分钟至10分钟,结束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外部泵:在温度维持期间关闭。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时间:90分钟。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8-例如参见图22。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维持100摄氏度达5分钟至10分钟,维持110摄氏度达5分钟至10分钟,结束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外部泵:在温度维持期间关闭。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时间:60分钟。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

示例性条件19-例如参见图22。

加压:起始温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维持100摄氏度达5分钟至10分钟,维持110摄氏度达5分钟至10分钟,结束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188巴至2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外部泵:在温度维持期间关闭。

染色: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压力:250巴,流动速率: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时间:60分钟至120分钟。

减压:起始温度: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结束压力:100巴至150巴,流动速率:9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

应理解,可调整各变数的组合的变化、变数的定时、及每一变数的临限值以达成结果。举例而言,当目标材料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当染料物的数量及类操纵所述变数。以上所提供的示例性条件为代表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相反可视需要加以组合。以下在图27中再现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的表,所述表提供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的

各种循环的示例性条件。具有不同极性的吸收性材料加工物载体

本文所提供的牺牲材料可用作输送载具以引入预期遍布目标材料散布的材料加工物(例如,染料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材料加工物可溶解于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中以使超临界流体能够溶解材料加工物以散布于材料上。超临界流体为非极性的;因此,可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处理系统中操作的材料加工物的化学性质为溶解于非极性溶液中的化学物质。举例而言,适用于对聚酯材料染色的染料物可溶解于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中但不溶解于水中。

适用于对聚酯染色的染料物可不具有与不同材料(例如,如棉花等有机材料)结合的学性质。因此,设想将有机材料(例如,棉花)浸渍于欲施加至聚酯材料的材料加工

所浸渍的有机材料用作压力容器内的载体材料。当执行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制程时,工物被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溶解并遍布聚酯材料散布。将需要不同化学性质以用于材料加工物结合的有机材料不维持所述材料加工物,且因此材料加工物的预期量可供用于散布于目标材料上。

在实例中,棉花材料用作染料物的输送载具以对聚酯材料染色。在此实例中,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制程中期望对150千克的聚酯染色。若总目标重量的1%表示达成所需着色所需要的染料物的量,则需要将1.5千克的染料物散布至聚酯中以达成所需着色。可在具有8.5千克水的水溶液中稀释1.5千克的染料物。因此,染料物溶液为10千克。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染料物具有适于溶解于非极性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中的化学性质,因此染料物仅悬浮于水中而非溶解于水中。棉花具有高吸收性。举例而言,棉花可能够吸收达其重量的25倍。因此,为吸收10千克的染料物溶液,0.4千克的棉花(10/25=0.4)可用作载体。然而,设想可使用更大部分的棉花来达成对染料物溶液的输送。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棉花具有按重量计30%的吸收率。在以上使用按重量计30%的吸收率的实例中,使用33.3千克棉花以携带10千克的染料物溶液。应理解,可调整溶液量、染料物的量、及吸收量以达成欲包含于用于染色制程的压力容器中的材料的所需量。

当应用于具体材料加工实例时,设想将具有与目标材料不同的结合化学性质的材料(例如,棉花对聚酯)浸没或以其他方式浸渍于材料加工物溶液中。然后将所浸渍的载体材料放置于压力容器中。可将所浸渍的载体放置于支撑结构上或环绕目标材料包绕。可起始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加工的制程。使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环绕并穿过载体材料并且溶解材料加工物以使材料加工物散布于目标材料上。在材料加工物施加完成时,使二氧化碳自超临界流体状态过渡至气体状态或液体状态(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载体材料不具有结合化学性质的材料加工物被吸引至目标材料并由目标材料维持。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加工制程完成时,材料加工物被施加至目标材料,且载体材料几乎不存在材料加工物。

二氧化碳密度的计算

本文所提供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影响染料物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的溶解速率。温度和/或压力的改变影响二氧化碳的密度;因此,对制程中的变数的调整会影响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使染料物溶解于其中的能力。可使用此项技术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习知的多种技术来计算二氧化碳的密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r.施特耶克、j.h.薇拉(vera)提供了一种方法,即prsv:用于纯化合物及混合物的改良的蓬-罗宾逊状态方程(animprovedpeng-robinsonequationofstateforpurecompoundsandmixtures);加拿大化学工程杂志(thecanadian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第64期,1986年4月。也可实作其他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使用温度及压力来估计以千克/立方米为单位的二氧化碳的密度。举例而言,在110摄氏度(例如,383凯氏度)的温度及250巴下运作使得二氧化碳具有525千克/立方米的密度。如将论述,设想制程的染色循环可在相对恒定的温度(例如10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373凯氏度至393凯氏度))及约250巴的压力下运作。在该些温度及压力设定值的条件下,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密度可介于566千克/立方米至488千克/立方米的范围。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用作溶剂。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根据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密度而变化,使得当温度维持相对恒定时,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密度而增加。由于当温度保持恒定时密度随着压力增加,因此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力增加。

除对压力进行操纵以影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之外,也设想在本文所提供的制程的染色循环中可在维持压力相对恒定的同时改变温度。然而,密度与温度之间的相对趋势更为复杂。在恒定密度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将随着温度而增加。然而,在接近二氧化碳的临界点时,密度可因温度的轻微升高而急剧下降;因此,在接近临界温度时,溶解度常常随着温度增加而下降然后再次上升。

此外,设想可在所述制程的染色循环内操纵温度及压力两者以通过二氧化碳的密度来影响溶解度,以达成对例如染料物等材料加工物所需要的溶解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放置于压力容器内、欲由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处置的材料为聚酯系材料,所述聚酯系材料可限制对温度的操纵且因此可限制二氧化碳的密度的变化。举例而言,在高于120摄氏度时,聚酯可临近或超过造成聚酯的触感、外观、和/或结构的变化的过渡温度。然而,为达成可接受的二氧化碳的溶解度特性,可操纵压力以达成二氧化碳的足够的密度。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温度维持低于120摄氏度以限制对待加工的材料的非预期影响。

由于压力和/或温度的升高会消耗例如能量等资源,此会降低材料加工/染色制程的效率,因此本文的实施方式将压力和/或温度限制于足以达成材料加工物的溶解度且也足以用于与被加工的材料交互作用的范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足够的温度及压力为100摄氏度至125摄氏度且压力小于300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温度为100摄氏度至115摄氏度且为225巴至275巴,此容许达成足够的二氧化碳密度以溶解多化学性质的染料物并打开聚酯材料的纤维以实现染料物渗透,而不会负面地影响待加工材料的聚酯且不会利用过量的能量资源以试图达成更高的压力。举例而言,也可执行310巴的压力及110的温度以对聚酯材料染色;然而,达成310巴的压力会消耗额外的能量,此会增加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制程中处置材料的成本及可能的时间。

先前,需要高于600千克/立方米的密度来达成足够的染料物的溶解度以在系统中处置材料。若二氧化碳的密度低于此值,则所提供的染料物将不溶解于二氧化碳中,且因此将不散布于待处置的材料上。举例而言,例如系统可在以下文献中揭示:纺织物处理中的超临界流体技术:综述(supercriticalfluidtechnologyintextileprocessing:anoverview);印度工程化学资源(ind.eng.chem.res.),2000年,39,4514-41512。在以上系统中,探究了在超过600千克/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密度下溶解的单一染料化学性质,且在566千克/立方米至488千克/立方米范围内利用二氧化碳将不足以溶解所述系统的所探究染料物。因此,为节省能量、提高效率、及限制对被加工的材料的非预期影响,本文的实施方式设想将密度限制为低于600千克/立方米。

此外,设想针对待施加的加工材料的灵活性而配置本文的实施方式。举例而言,各实施方式设想通过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而被施加至目标材料的多化学物质型染料物。由于存在多种化学物质(例如,多种颜色、多种加工物、着色与加工物的组合等),因此各种独特的化学物质可具有使所述化学物质溶解的不同的二氧化碳密度。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选择化学物质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处于566千克/立方米至488千克/立方米范围内的二氧化碳下溶解。示例性实施方式设想多化学物质型加工物,例如三(或更多)种颜色染料物的组合。尽管染料物的独特化学物质于不同二氧化碳密度下溶解于二氧化碳中,但所述化学物质中的每一者可在系统的参数(例如处于566千克/立方米至488千克/立方米范围内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内溶解。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化学物质型加工物为未精练的染料物,所述未精练的染料物可溶解于密度处于566千克/立方米至488千克/立方米范围内的二氧化碳中。

在加工之后所产生的对材料的触感(也被称为“手感”)为考虑何时执行加工操作的重要标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由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加工制程产生的材料应具有与在以水为主的制程中加工的材料类似的触感(或手感)。因此,设想可根据用于达成不同的二氧化碳密度的变数对所加工材料的手感的影响而进一步约束所述变数。举例而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较在高于11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处理,在小于11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处置提供所述材料较佳手感。以上所提供的聚酯材料可具有接近120摄氏度的过渡温度(或任何高于110摄氏度的温度),且在二氧化碳制程循环期间超出过渡温度的界限达一段时间会改变所处置材料的手感/触感。在再一实施方式中,对于聚酯材料而言在100摄氏度下操作会产生与以水为主的染色制程类似的手感。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选择在100摄氏度下的二氧化碳操作以产生与在以水为主的溶液中所加工的材料类似的手感。

清洁循环的减少/消除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上文所述制程中实现的加工材料的沈淀的高效性容许以重复性方式操作二氧化碳制程,而无需在目标材料运行之间进行对系统的清洁。举例而言,容许加工材料在加工材料遍布目标材料散布时(而非当加工材料靠近压力容器或其中的其他部件停滞时)沈淀会限制在减压循环(例如图7的减压循环1812)之后由所述系统(例如,在容器壁上、在目标材料的保持构件上)所维持的加工材料的量。若加工材料对系统组件而言确实具有更大的维持可能性,则可在目标材料运行之后或在另一目标材料运行之前将牺牲清洁材料放置于压力容器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牺牲清洁材料的用途是在目标材料运行完成时捕获由系统组件所维持的残留加工材料。通过添加牺牲清洁材料而清洁系统的过程可能需要对系统加压并运行至少经修改的三循环式二氧化碳制程,以将残留的加工材料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中以自系统表面转移至牺牲清洁材料。此外(或作为另一选择),清洁制程可依赖一或多种化学溶剂(例如,丙酮)来转移残留的加工材料。因此,可通过减少在目标材料运行之间使用清洁循环来节省环境资源、时间资源、及能量资源。各运行之间清洁循环的消除或减少可通过在加工材料自二氧化碳沈淀时维持流动速率为非零值来实现。此外,设想维持温度高于临限值直至加工材料自二氧化碳沈淀出也会减少或消除对后续清洁制程的需要。举例而言,如上所述,若目标材料为聚酯材料,则维持温度高于100摄氏度使得聚酯的孔隙打开足够的量以用于在压力减低而造成染料物自二氧化碳沈淀出时将加工材料(例如,染料物)维持于聚酯内。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聚酯的孔隙能够在沈淀阶段期间保持充分打开会限制残留的加工材料在压力容器及系统的组件上的积聚。

因此,设想压力容器中的一系列循环可包括将第一目标材料添加至压力容器中、第一加压循环、第一染色/处置循环、第一减压循环、移除第一目标材料、添加第二目标材料、第二加压循环、第二染色/处置循环、第二减压循环、以及移除第二目标材料。此事件顺序中不存在添加牺牲清洁材料及牺牲材料的加压-染色/处置/清洁-减压的循环。所述制程中的该些步骤的消除节省了时间、能量、及牺牲清洁材料。

牺牲清洁材料可为具有与目标材料类似的组成的材料。然而,可使用较目标材料少量的牺牲材料。举例而言,目标材料可为100千克至200千克的材料。牺牲清洁材料可为少于100千克的材料。此外,尽管选择对目标材料进行处置的循环以达成对目标材料的所需加工,但可替代地,选择清洁制程的循环以减少系统表面上的残留的加工材料,而无论牺牲清洁材料加工物最终如何。牺牲清洁材料与目标材料之间的另一区别是在涉及牺牲清洁材料的二氧化碳制程中通常不包括额外的加工材料。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与和目标材料结合使用的加工材料不成比例(例如,1%至20%)的浓度所包含的标称加工材料仍可被视为牺牲清洁材料。因此,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因材料加工并非为包含牺牲清洁材料的主要目的,故牺牲清洁材料可与目标材料区分开。

目标材料的精练

精练是制备目标材料以最终由超临界流体制程加工的制程。举例而言,精练自目标材料移除油及寡聚物。容许油及寡聚物存在目标材料中可能会影响染色制程。因此,在对目标材料染色之前,在以水为主的精练制程中以传统方式移除油及寡聚物。本文的实施方式使用超临界流体环境来精练目标材料,例如压制商品或卷绕商品。超临界流体精练制程因例如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等超临界流体所提供的无水实施方式而减少了水的使用及可能的环境影响。

超临界流体精练使用与以上针对超临界流体染色实施方式而提供的运作环境类似的运作环境。举例而言,可使用例如热压釜等压力容器来加压并加热气体以达成超临界流体状态。然而,不同于染色,精练着重于自目标材料移除元素(例如,寡聚物、油)而非将元素(例如,染料物)引入至目标材料。因此,可以不同方式利用系统的中的某些元件以用于进行精练而非染色。举例而言,可在精练制程期间使用将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内并自压力容器捕获二氧化碳的泵系统,以提取自目标材料移除的二氧化碳及元素。此泵系统在本文中被称为外部泵,乃因外部泵有效地使材料(例如,二氧化碳)在内部压力容器与外部位置(例如二氧化碳储存器及过滤器)之间循环。各实施方式设想将具有例如寡聚物及油等被精练元素的二氧化碳自压力容器提取至外部位置。所提取的二氧化碳可经过滤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处置以自二氧化碳移除所提取的被精练元素。此外,设想可将表面活性剂增添至所述制程中以有助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与寡聚物和/或油之间的结合。此外,设想目标材料包含牺牲材料使得被精练元素一旦自目标材料移除便与牺牲材料具有更大亲和力,以使被精练元素能够自目标材料转移至牺牲材料。

图16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以超临界流体精练材料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在方框1602处,将目标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目标材料可为任何材料。举例而言,所述材料可为聚酯、聚酯共混物、棉花等。此外,所述材料可为轧制商品(例如,轧制针织物或编织织物)和/或卷绕商品(例如,纱线、线)。所述材料可以任何方式(例如以上针对染色所述的该些方式)定位于压力容器内。

在方框1604处,将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内。外部泵可将二氧化碳自例如贮留槽(holdingtank)等外部源传输至压力容器的内部体积。二氧化碳其在被引入时可处于任何状态,例如气体或液体。在方框1606处,使二氧化碳达到至少超临界流体状态。如本文先前所述,可将二氧化碳加热并加压至规定水准以达成足够的精练操作。

在方框1608处,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散布于目标材料上。不同于目标材料的超临界流体染色,在精练制程中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散布于目标材料上旨在自目标材料移除不需要的元素。在某一实例中,压力容器也可包括有助于被精练元素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结合的界面活性剂或其他材料。界面活性剂或其他材料选自将对目标材料的后续染色(例如,加工)具有已知影响或不具有影响的该些材料。可启动内部泵以使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循环,以便以与以上针对材料的超临界流体染色所述的类似方式散布于目标材料上。

在方框1610处,在维持压力容器处于达成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流体状态的条件下的同时自压力容器交换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可启动外部泵以促成所述交换。外部泵可移除穿过一或多个有效地自二氧化碳移除被精练元素的阱或过滤器的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外部泵可重新将二氧化碳(相同的或不同的二氧化碳)引入压力容器内。因此,二氧化碳的交换容许净化工作(working)二氧化碳以自压力容器提取被精练元素。在某些实例中,交换包含被精练元素的二氧化碳防止被精练元素在精练制程期间积聚于压力容器上。

在方框1612处,自所提取二氧化碳移除被精练元素。二氧化碳可穿过阱或过滤制程以自二氧化碳移除寡聚物和/或油。此容许二氧化碳再循环并最终被返回引入至压力容器中。因此,图16的方法示出返回至方框1608,返回至方框1608可表示当二氧化碳至少部分地过滤并返回至压力容器时对目标材料的继续散布。然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想压力容器在精练制程期间为闭合系统且仅在精练制程完成时自压力容器移除二氧化碳。

图17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表示一种使用超临界流体在连续制程中对材料进行精练及处置(例如,染色)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大体而言,图17的方法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精练部分1702及染色(例如,加工)部分1704。精练步骤1702与染色步骤1704可以连续操作执行。此与传统精练形成对比,所述传统精练可能需要通过精练材料的水浴来展开轧制商品、对所述材料进行干燥、以及然后重新轧制所述材料以用于后续染色制程。如在精练步骤1702的方框1706中所示出,超临界流体环境容许将目标材料(例如,轧制或卷绕材料)定位于压力容器中。

如在方框1708处所示出,起始精练制程的加压循环。在方框1710处起始精练制程的精练循环。在方框1712处,在压力容器内起始精练的减压循环。可根据材料、条件、或其他因素来调整本文所提供的精练制程的各种循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在精练步骤1702完成之后执行染色步骤1704而无需自压力容器移除目标材料。在替代实施方式中,可自压力容器移除目标材料,以引入加工材料(例如,染料物)。一旦加工材料被引入至目标材料(例如,将具有染料物的牺牲材料放置成接触目标材料),便可将目标材料重新定位于压力容器中以完成染色步骤1704。因此,设想可以最低限度地中断且实质上连续性地达成超临界流体精练至超临界流体染色制程的过渡。

在方框1714处,将加工材料引入具有目标材料的压力容器中。加工材料可以本文所设想的任何方式引入以用于染色。在方框1716处,在压力容器内起始染色制程的加压循环。在方框1718处,在压力容器内起始染色制程的染色循环。在方框1720处,在压力容器内起始染色制程的减压循环。在方框1722处,自压力容器移除目标材料。图17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提供目标材料,其在精练步骤1702中欲通过超临界流体制程进行精练且随后在染色步骤1704中使用超临界流体进行染色。

图23至图26示出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在超临界流体精练循环期间的相关变数。所述循环可包括但不限于加压循环2308、精练循环2310、冲洗循环2311、减压循环2312、及完成循环2314。在本文所提供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精练循环2310及冲洗循环2311可为共用循环。与针对超临界流体染色所述的变数类似的变数包括温度2302、压力2304、内部流动速率2306、及外部泵2307。关于先前所述的图18至图22,对变数的示出仅用于说明目的而未按比例。此外,设想在各实施方式中针对本文的染色制程所提供的值及配置可应用于精练制程。因此,图23至图26为示例性的且并非在变数的配置方面为限制性的。

图23提供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制程的变数的示例性示出。举例而言,温度2302可开始于约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且外部泵2307可打开,且内部流动速率可在加压循环2308中升高至约240立方米/小时。此配置容许二氧化碳在压力及温度升高至精练循环2310的适当水准时相对于目标材料循环。在精练循环2310期间,在维持温度、压力、及内部流动速率的同时关闭外部泵2307。精练循环2310可运作达任何持续时间(例如,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75分钟、90分钟、105分钟、120分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精练循环运作达至少60分钟。冲洗循环2311继续以维持温度(例如,100摄氏度至125摄氏度)、压力(200巴至250巴)、以及内部流动速率(例如,90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相对恒定,但再次起始外部泵2307。外部泵2307的使用可交换二氧化碳并自压力容器提取被精练元素(例如,寡聚物、油),以在改变二氧化碳的状态之前冲洗系统的被精练元素。冲洗循环2311可运作达任何时间(例如,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75分钟、90分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冲洗循环2311为约30分钟。在此实例中,减压循环2312使温度、压力、及内部流动速率下降。可根据目标材料特性和/或发生精练的量来调整全部时间。

图24提供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制程的变数的示例性示出。具体而言,在此实例中省略单独的冲洗循环。此外,在此实例中,外部泵2307仅在加压循环2308中运作而不在其他精练循环2310或减压循环2312中运作。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示例性情境中,内部流动速率2306可在加压循环2308期间在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范围内运作、在精练循环2310期间升高至175立方米/小时至240立方米/小时的范围、且在减压循环2312期间减低至90立方米/小时至130立方米/小时的范围。压力2304可在精练循环2310中达到250巴而在减压循环2312中减低至130巴。关于染色制程,可使用任何速率的减压。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于减压中应用5巴/分钟的速率。

图25提供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制程的变数的示例性示出。在此实例中,内部流动速率2306可在精练循环2310及减压循环2312期间维持。此外,外部泵2307可在加压循环2308以及减压循环2312期间打开(而在精练循环2310期间关闭)。

图26提供根据本文的实施方式,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制程的变数的示例性示出。在此实例中,内部流动速率可在不同循环中变化,同时外部泵2307在加压循环2308及减压循环2312期间启动而在精练循环期间停用。

因此,设想可在超临界流体精练制程期间施加变数的任何组合及值。举例而言,温度、压力、流动速率、时间、及外部泵皆可在所述循环中的每一者期间加以调整,以达成适用于目标材料及后续制程(例如,目标材料的染色)的精练程度。此外,针对本文的超临界流体染色所述的变数可同样适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举例而言,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的加压循环的变数的组合可应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的加压循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的染色循环的变数的组合可应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的精练循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且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的减压循环的变数的组合可应用于超临界流体精练的减压循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

应理解,某些特征及子组合为有用的,且无需参照其他特征及子组合便可被采用。此依据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设想并处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尽管彼此相结合地论述了具体元件及步骤,但应理解,设想无论是否对其作出明确规定,本文所提供的任何元件和/或步骤可与任何其他元件和/或步骤进行组合,同时仍处于本文所提供的范围内。由于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条件下对本发明作出诸多可能的实施例,因此应理解,本文中所述或附图中所示的所有内容皆被解释为说明性的而不具有限制性意义。

本文及结合下文所列权利要求所用的术语“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或所述术语的类似变型旨在被解释成权利要求的特征可以任何组合形式加以组合。举例而言,示例性权利要求4可指示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设备,其旨在被解释成权利要求1及4的特征可加以组合,权利要求2及4的元件可加以组合,权利要求3及4的元件可加以组合,权利要求1、2、及4的元件可加以组合,权利要求2、3、及4的元件可加以组合,权利要求1、2、3、及4的元件可加以组合和/或其他变型。此外,术语“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或所述术语的类似变型旨在包括“权利要求中的任一者”或此种术语的其他变型,如由以上所提供的实例中的某些所指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