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24765阅读:2369来源:国知局
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石墨烯及多种功能纤维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属于针织面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除对服装的基本需求外,对具新功能的服装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目前市场上石墨烯在服装上的应用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它主要的功效能对人体产生远红外线的发射功能,使人体皮肤层的水分产生共振增加血液循环,产生热量,是一款很好的保健功能服饰,受到了市场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制造成本较高只能局限于内裤及面料克重在180克以内的内衣上,但是石墨烯含量2%的纤维其在纺纱过程中所占的混纺比必须在35%-40%以上才能满足国标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要求的指标。石墨烯含量2%的纯纤维市场价在200元/公斤,一套含有石墨烯功能的内衣要600多元/套,对一般消费者来讲是很难接受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既有吸湿发热功效又有很好的远红外发射发热功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纤维配比:5%-10%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25%-30%咖啡炭腈纶纤维、60%-70%粘胶纤维;按上述纤维配比进行混纺得到功能纱线;

(2)在针织纬编机上进行编织,六路编织一个循环,完成组织结构,编织过程为:

第一路,步骤(1)得到的功能纱线作为中间和内层连接层纱线,功能纱线与上针的高针成圈和下针的高针集圈,上针的低针和下针的低针不参加编织;

第二路,面层纱线与下针的高针和低针成圈,上针的高针和低针不参加编织;

第三路,里层纱线与上针的高针和低针成圈,下针的高针和低针不参加编织;

第四路,功能纱线和上针的高针成圈和下针的低针集圈,上针的低针和下针的高针不参加编织;

第五路,面层纱线和下针的高针和低针成圈,上针的高针和低针不参加编织;

第六路,里层纱线与上针的高针和低针成圈,下针的高针和低针不参加编织;

重复上述第一路至第六路的编织方法,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编织得到坯布面料;

(3)步骤(2)得到的坯布面料经预定型后进行染色和后整理,得到所述的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

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中石墨烯含量为1.5-2%。

进一步的,所述咖啡炭腈纶纤维中咖啡炭的含量为1-2%。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纱线规格为40英支,功能纱线纺纱方式为赛络紧密纺。

进一步的,所述面层纱线采用40支精棉加30d弹力氨纶丝。

进一步的,所述里层纱线采用30支混纺纱。

进一步的,所述混纺纱为50%膨体腈纶和50%精梳棉。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面料的克重为300-380克/㎡。

本发明所述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既有吸湿发热功效又有很好的远红外发射发热功能,可用于秋冬300-380克/㎡之间的发热功能服上。本发明所述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各项功能指标的实测数据都高于行业及国标要求,产品功能好,价格受众面广,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面料的编织结构第一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面料的编织结构第二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面料的编织结构第三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面料的编织结构第四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面料的编织结构第五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面料的编织结构第六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纤维配比:5%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中石墨烯含量为1.5%)、25%咖啡炭腈纶纤维(咖啡炭腈纶纤维中咖啡炭的含量为1%)、70%粘胶纤维;本发明采用多种纤维功能互补的效果,按上述三种纤维的配比进行混纺得到功能纱线,功能纱线规格为40英支,功能纱线纺纱方式为赛络紧密纺;

(2)在针织纬编机上编织得到坯布面料,面层采用40支精棉加30d弹力氨纶丝、中间和内层连接层采用步骤(1)得到的40支的功能纱线,里层采用30支混纺纱(50%膨体腈纶/50%精梳棉),以满足成品面料风格,面料克重为300-380克/㎡,手感柔软而又富有弹性,充分体现吸湿发热及远红外发热功效;具体地:

针织纬编机的筒经为34寸、针距为24针/英寸;纱线进入针圈编织方法如图1-图6所示的六路编织一个循环,完成组织结构,编织过程为:

如图1所示,第一路,40支功能纱线与上针的高针1成圈和下针的高针4形成集圈,上针的低针2和下针的低针3不参加编织;

如图2所示,第二路,40支精棉和30d弹力氨纶丝与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成圈,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不参加编织;

如图3所示,第三路,30支混纺纱与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成圈,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不参加编织;

如图4所示,第四路,40支功能纱线和上针的高针1成圈和下针的低针3形成集圈,上针的低针2和下针的高针4不参加编织;

如图5所示,第五路,40支精棉和30d弹力氨纶丝和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成圈,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不参加编织;

如图6所示,第六路,30支混纺纱和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成圈,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不参加编织;

重复上述第一路至第六路的编织方法,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编织得到坯布面料;

(3)面料染色后整理方法:经步骤(2)编织得到的坯布面料经预定型使面料中氨纶丝高温受热线圈稳定,达到所需要的布幅宽度及面料的平方米克重;成品面料平方米克重在300-380g/㎡之间,制作秋冬发热功能内衣服。

染色前处理对面料漂底去除油脂杂质,染色按正常色种要求。平幅烘干加入起毛助剂,对面料的30支(膨体腈纶/精棉)面层轻抓绒确保绒密不起球。对面料40支精棉层进行炭刷磨绒处理控制磨绒辊压力,要求绒面短而密,柔软、整理定型。

实施例二:一种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纤维配比:10%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中石墨烯含量为2%)、30%咖啡炭腈纶纤维(咖啡炭腈纶纤维中咖啡炭的含量为2%)、60%粘胶纤维;本发明采用多种纤维功能互补的效果,按上述三种纤维的配比进行混纺得到功能纱线,功能纱线规格为40英支,功能纱线纺纱方式为赛络紧密纺;

(2)在针织纬编机上编织得到坯布面料,面层采用40支精棉加30d弹力氨纶丝、中间和内层连接层采用步骤(1)得到的40支的功能纱线,里层采用30支混纺纱(50%膨体腈纶/50%精梳棉),以满足成品面料风格,面料克重为300-380克/㎡,手感柔软而又富有弹性,充分体现吸湿发热及远红外发热功效;具体地:

针织纬编机的筒经为34寸、针距为24针/英寸;纱线进入针圈编织方法如图1-图6所示的六路编织一个循环,完成组织结构,编织过程为:

如图1所示,第一路,40支功能纱线与上针的高针1成圈和下针的高针4形成集圈,上针的低针2和下针的低针3不参加编织;

如图2所示,第二路,40支精棉和30d弹力氨纶丝与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成圈,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不参加编织;

如图3所示,第三路,30支混纺纱与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成圈,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不参加编织;

如图4所示,第四路,40支功能纱线和上针的高针1成圈和下针的低针3形成集圈,上针的低针2和下针的高针4不参加编织;

如图5所示,第五路,40支精棉和30d弹力氨纶丝和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成圈,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不参加编织;

如图6所示,第六路,30支混纺纱和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成圈,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不参加编织;

重复上述第一路至第六路的编织方法,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编织得到坯布面料;

(3)面料染色后整理方法:经步骤(2)编织得到的坯布面料经预定型使面料中氨纶丝高温受热线圈稳定,达到所需要的布幅宽度及面料的平方米克重;成品面料平方米克重在300-380g/㎡之间,制作秋冬发热功能内衣服。

染色前处理对面料漂底去除油脂杂质,染色按正常色种要求。平幅烘干加入起毛助剂,对面料的30支(膨体腈纶/精棉)面层轻抓绒确保绒密不起球。对面料40支精棉层进行炭刷磨绒处理控制磨绒辊压力,要求绒面短而密,柔软、整理定型。

实施例三:一种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纤维配比:6%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石墨烯/粘胶共溶纤维中石墨烯含量为1.6%)、26%咖啡炭腈纶纤维(咖啡炭腈纶纤维中咖啡炭的含量为1.5%)、68%粘胶纤维;本发明采用多种纤维功能互补的效果,按上述三种纤维的配比进行混纺得到功能纱线,功能纱线规格为40英支,功能纱线纺纱方式为赛络紧密纺;

(2)在针织纬编机上编织得到坯布面料,面层采用40支精棉加30d弹力氨纶丝、中间和内层连接层采用步骤(1)得到的40支的功能纱线,里层采用30支混纺纱(50%膨体腈纶/50%精梳棉),以满足成品面料风格,面料克重为300-380克/㎡,手感柔软而又富有弹性,充分体现吸湿发热及远红外发热功效;具体地:

针织纬编机的筒经为34寸、针距为24针/英寸;纱线进入针圈编织方法如图1-图6所示的六路编织一个循环,完成组织结构,编织过程为:

如图1所示,第一路,40支功能纱线与上针的高针1成圈和下针的高针4形成集圈,上针的低针2和下针的低针3不参加编织;

如图2所示,第二路,40支精棉和30d弹力氨纶丝与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成圈,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不参加编织;

如图3所示,第三路,30支混纺纱与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成圈,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不参加编织;

如图4所示,第四路,40支功能纱线与上针的高针1成圈和下针的低针3形成集圈,上针的低针2和下针的高针4不参加编织;

如图5所示,第五路,40支精棉和30d弹力氨纶丝和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成圈,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不参加编织;

如图6所示,第六路,30支混纺纱和上针的高针1和低针2成圈,下针的高针4和低针3不参加编织;

重复上述第一路至第六路的编织方法,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编织得到坯布面料;

(3)面料染色后整理方法:经步骤(2)编织得到的坯布面料经预定型使面料中氨纶丝高温受热线圈稳定,达到所需要的布幅宽度及面料的平方米克重;成品面料平方米克重在300-380g/㎡之间,制作秋冬发热功能内衣服。

染色前处理对面料漂底去除油脂杂质,染色按正常色种要求。平幅烘干加入起毛助剂,对面料的30支(膨体腈纶/精棉)面层轻抓绒确保绒密不起球。对面料40支精棉层进行炭刷磨绒处理控制磨绒辊压力,要求绒面短而密,柔软、整理定型。

成品面料经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各项物理指标均高于国家的相关行业标准要求。通过服装版型师的设计,制作成功能发热服,皮肤触感柔软舒适富有弹性,具有吸湿发热透气,远红外发射产生的发热保健功效。与市场上出现的石墨烯保健服饰比,更厚实而且价格是市场的三分之一,很有市场潜力。

本发明所述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既有吸湿发热功效又有很好的远红外发射发热功能,可用于秋冬300-380克/㎡之间的发热功能服上。本发明所述石墨烯混合发热面料的制造方法通过国家产品监督中心对吸湿发热性能fz/t73036-2010检验:最高升温值,标准数值≥4℃,实测8.9℃;30分钟平均升温:标准数值≥3℃,实测4℃。按gb/t30127-2013纺织品远红外性能检验评价:远红外发射率、标准数值≥0.83,实测数值0.88;远红外辐射升温值(℃)标准数值≥1.7、实测1.8。各项功能指标的实测数据都高于行业及国标要求,产品功能好,价格受众面广,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