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色针织衫织片时缝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00193发布日期:2019-06-13 16:20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夹色针织衫织片时缝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机械化制衣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夹色针织衫织片时缝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颜色上,很多人都喜欢多种颜色互相搭配的衣服。拿针织衫来说,纯色的衣服一般没有夹色的衣服受欢迎。现有技术中这类针织衣服普遍采用针织机器自动生产,生产过程中,当由一种颜色换另一种颜色时,需要换线,换线时就会产生拉线,结合附图1,以两种颜色条交错的针织衫为例,衫体101由第一颜色条102和第二颜色条103交错编织而成。现有技术的机器在编织过程中缝边处采用的是如附图2现有技术下夹色针织衫逢边处局部104的放大示意图中所示的处理工艺,第一颜色条102和第二颜色条103在同一侧缝边,即由几根经线在一侧形成的缝边106侧,完成缝边后,第一颜色条102经拉线105跳过与之相邻的第二颜色条103开始编织下一个第一颜色条102,同理第二颜色条103也是间隔编织与第一颜色条之间也会产生一条拉线105,上述拉线105虽然保证了针织机的连续作业,但当颜色条的宽度超过1cm后,如果是两种颜色相间编织,每根拉线105的长度均会超过1cm,如果是三种颜色相间,则每根拉线105的长度均会超过2cm,依此类推,相间的颜色条越多,拉线105的长度越长。然而成衣在出厂前拉线105的长度必须控制在1cm以下的。否则用户将针织衫买回后在穿着或清洗过程中,极易与拉线105发生勾挂,将拉线105扯断,拉线105被扯断后,如果不及时缝制,断线处会越拉越长,使针织衫被拆坏,影响穿着。现有技术在处理这种机器织完后留下的拉线105时,都是请工人手工将拉线105剪断,再用钩针将断线一针一针钩进缝边106里,以控制拉线105的长度。显然,这种手工处理方法严重影响了针织衫的生产效率,加重了针织衫的生产成本,同时拉线105被剪断了,如果工人没有将线头处理好或洗涤次数频繁、穿着不当,针织衫还是存在脱线的隐患。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针织机在编织夹色针织衫时逢边处拉线还需要工人手工再次处理。虽然通过这种工人手工钩缝方法解决了105拉线长度的问题,但毕竟是被剪断以后钩进缝边106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夹色针织衫织片时逢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通过该方法不需要工人手工再次处理拉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夹色针织衫织片时缝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在针织机编织夹色针织衫缝边处的拉线时每隔0.5cm~1cm,就让控制拉线的纱嘴在缝边上至少编织1针。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在针织机编织夹色针织衫织片缝边处的拉线时每隔0.5cm~1cm,就让控制拉线的纱嘴在缝边上至少编织1针,该方法使针织机在编织时就自动将拉线的长度控制在0.5cm~1cm之间,该长度的拉线隐蔽性好,不易被勾挂,符合针织衫的出厂要求,整个过程由针织机在编织过程中一气呵成,无须工人手工再次处理拉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也被降低,同时这种拉线处理方式,没有将拉线剪断,因此拉线脱线隐患根本不存在,用户可以放心的穿着和洗涤。

作为优选,在针织机编织夹色针织衫缝边处的拉线时每隔0.8cm,就让控制拉线的纱嘴在缝边上编织2针。

附图说明

图1是夹色针织衫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下夹色针织衫逢边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技术下夹色针织衫逢边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技术下拉线处理处进一步放大示意图。

如图所示:101、衫体,102、第一颜色条,103、第二颜色条,104、缝边处局部,105、拉线,106、缝边,107、拉线处理处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结合附图3,一种夹色针织衫织片时逢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在针织机编织夹色针织衫缝边106处的拉线105时每隔0.5cm~1cm,就让控制拉线105的纱嘴在缝边106上至少编织1针。

具体实施时,进一步结合附图4,在针织机编织夹色针织衫缝边106处的拉线105时每隔0.8cm,就让控制拉线105的纱嘴在缝边106上编织2针。

以两种颜色的横向夹色条交错针织为例,第一颜色条102采用宽度为2cm的白色线条,第二颜色条103采用宽度为2cm的蓝色线条,针织机在编织此蓝白相间的夹色时,若先织白色,则通过针织机程序控制带有白色线条的纱嘴先横向织2cm宽的白色夹条,织完后带有白色线条的纱嘴回到缝边106处待命,然后通过针织机程序控制带有蓝色线条的纱嘴从缝边106上之前带白色线条的纱嘴待命的位置处开始下针并横向织2cm宽的蓝色夹条,织完后带有蓝色线条的纱嘴回到缝边106处待命,此时之前处于待命状态的带白色线条的纱嘴,开始延缝边106向下移动,每隔0.8cm就下针在缝边106上编织2针,将白色线条织进缝边106内,直到纱嘴向下移动完2cm的距离后,带白色线条的纱嘴继续横向编织下一个2cm宽的白色夹条,编织完成后,之前处于待命状态的带蓝色线条的纱嘴,开始延缝边106向下移动,每隔0.8cm就下针在缝边106上编织2针,将蓝色线条织进缝边106内,直到纱嘴向下移动完2cm的距离后,带蓝色线条的纱嘴继续横向编织下一个2cm宽的蓝色夹条,如此反复,直到整个夹色区域编织完成。当然以上实施例只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对本发明没有限制性,如要编织三种颜色相夹的夹色针织衫,则使用三个纱嘴,每个纱嘴带一种颜色的线条即可完成夹色条的编织。依次类推,只要颜色种类与纱嘴数量一一对应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夹色针织衫织片中的织片是服装纺织业内的一种通用叫法,是指用横机织成衣片的过程,衣片要缝合在一起才能成衣服,所以织片时会产生缝边这些是业内技术人员常识,此处不再详述。还有针织机的编织过程是由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来控制的,不同型号的针织机是不同的,但业内的技术人员针对自己使用的针织机的程序是很了解的,所以关于控制程序方面,此处不再做详细说明。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夹色条不一定是两种颜色相夹,两种颜色以上的也是适用的,同时夹色条也不一定是横向的,纵向或斜向的也行。夹色条的宽度也没有限制,只要是大于1cm的宽度的夹色条都可以采用本发明涉及的方法处理拉线。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色针织衫织片时逢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在针织机编织夹色针织衫缝边(106)处的拉线(105)时每隔0.5cm~1cm,就让控制拉线(105)的纱嘴在缝边(106)上至少编织1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夹色针织衫织片时逢边处拉线的编织方法,通过该方法不需要工人手工再次处理拉线。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首典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04
技术公布日:2019.06.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