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草片材及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41915发布日期:2021-08-03 14:2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防草片材及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有织物组织的防草片材及该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该织物组织具备包含第一经纱的表面侧地组织、包含第二经纱的背面侧地组织、以及将表面侧地组织与背面侧地组织连结而形成双层织物的纬纱。



背景技术:

遮挡向土壤照射的光并抑制杂草的繁殖的防草片材用于维持建筑物、街道树木周围的美观,或者用于直接铺设于果树园、蔬菜园等的栽培地面来调整果树、蔬菜的生育环境。

以往的防草片材为了跟随有起伏的土壤,利用了具有柔软性且具有遮光性的织物片材等。例如,已知一种由单层结构的织物构成的砂砾下片材,在该砂砾下片材中,经纱和纬纱使用复丝的深色纺前染色纱,布面覆盖系数为2000以上,硬挺度为50mm~100mm,定伸长负荷为70n~300n,且遮光率为95%以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防草片材由于柔软且容易伸长,因此能够跟随土壤的起伏,且由于布面覆盖系数为2000以上,因此兼具充分的遮光性。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防草片材即使在杂草中也难以抑制特别是贯穿能力高的白茅、问荆等强草的贯穿,提高耐贯穿性成为课题。

因此,为了提高耐贯穿性(特别是初期贯入阻力),开发了一种防草片材,该防草片材在经纱和纬纱使用复丝纱构成的织物的至少一面赋予高分子树脂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的防草片材通过使织物的经纱和纬纱的拱起部的长度为0.8mm以下,防止了经纱和纬纱的错位,其结果是,尖锐的强草的芽难以进入经纱之间或纬纱之间的间隙。另外,赋予到片材表面的高分子树脂成为阻力,由此防止片材被强草贯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2244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2067号公报

然而,由于专利文献2的防草片材在其用途上专门在屋外使用,因此不能避免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片材表面的高分子树脂由于紫外线而劣化,有可能无法维持充分的耐贯穿性。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这样,能够长时间持续对强草的优异的耐贯穿性的防草片材尚未实用化。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由紫外线等引起的劣化且对强草具有优异的耐贯穿性的防草片材及该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

另外,对于防草片材,虽然也谋求象征自然草木的绿色、棕色、象征沥青的灰色等的多种颜色展开,但为了维持遮光性而优选黑色。作为对防草片材着色的方法,虽然也已知有染色、印刷等,但为了耐久性、耐气候性优异,使用纺前染色纱(原液染色纱)最佳。

然而,在防草片材中,对于一边使用耐久性、耐气候性优异的纺前染色纱进行着色一边仍维持遮光性的方面,还留有课题。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维持遮光性而至少一面为黑色,且另一面能够自由变更颜色的防草片材及该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防草片材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防草片材具有织物组织,所述织物组织具备包含第一经纱的表面侧地组织、包含第二经纱的背面侧地组织、以及将所述表面侧地组织与所述背面侧地组织连结而形成双层织物的纬纱,其中,

所述第一经纱和所述第二经纱中的至少一方是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

所述纬纱是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

所述表面侧地组织及所述背面侧地组织构成为均具有3根以上的浮纱,并且所述浮纱的长度为0.90~1.50mm,非浮纱构成为不相互接触。

根据本结构的防草片材,由于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构成为均具有3根以上的浮纱,并且浮纱的长度为0.90~1.50mm,因此能够缩短相邻的第一经纱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经纱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的错位,并提高在杂草中特别是相对于贯穿能力高的白茅、问荆等强草的耐贯穿性。当然由于无需对防草片材表面赋予高分子树脂,因此能够抑制耐贯穿性因紫外线等而衰减的可能性。另外,通过使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中的至少一方为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并使纬纱为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从而也能够使至少一面(表面侧地组织或背面侧地组织)为黑色来维持充分的遮光性,并使另一面为不同的配色。而且,在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中,非浮纱构成为不相互接触,由此在对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的情况下,能够赋予防草片材正反两用(reversible)性。

在本发明的防草片材中,优选为,

以astmd4833为标准而测定的初期贯入阻力值为4n以上。

根据本结构的防草片材,通过将以astmd4833为标准而测定的初期贯入阻力值设定位4n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强草的耐贯穿性。

在本发明的防草片材中,优选为,

所述纬纱由细度与所述第一经纱或所述第二经纱相同或为其以上的纱线构成。

根据本结构的防草片材,由于能够减小在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与纬纱的交叉部可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强草的耐贯穿性。

在本发明的防草片材中,优选为,

所述防草片材构成为满足以下的式(1):

2.5≤(第一经纱的细度(dtex)×第一经纱的密度(根/2.54cm)+第二经纱的细度(dtex)×第二经纱的密度(根/2.54cm))/(第一纬纱的细度(dtex)×第一纬纱的密度(根/2.54cm)+第二纬纱的细度(dtex)×第二纬纱的密度(根/2.54cm))≤5…(1)。

根据本结构的防草片材,通过构成为满足上述式(1),从而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的合计混合度(经纱的混合度)充分高于纬纱的混合度,因此能够一边维持充分的遮光性,一边将来自第一经纱或第二经纱的颜色鲜明地显现于表面侧地组织或背面侧地组织。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构成在于,

所述防草片材具有织物组织,所述织物组织由纬纱将包含第一经纱的表面侧地组织与包含第二经纱的背面侧地组织连结而成为双层织物,其中,

所述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第一经纱和所述第二经纱中的至少一方使用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

对所述纬纱使用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以及

以所述表面侧地组织及所述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以上的浮纱,所述浮纱的长度为0.90~1.50mm,非浮纱不相互接触的方式,在所述表面侧地组织与所述背面侧地组织之间织入所述纬纱。

根据本结构的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由于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以上的浮纱,且以浮纱的长度成为0.90~1.50mm的方式,在表面侧地组织与背面侧地组织之间织入纬纱,因此能够缩短相邻的第一经纱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经纱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的错位,并提高在杂草中特别是相对于贯穿能力高的白茅、问荆等强草的耐贯穿性。当然由于无需对防草片材表面赋予高分子树脂,因此能够抑制防草片材的耐贯穿性因紫外线等而衰减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对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中的至少一方使用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对纬纱使用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从而也能够使至少一面(表面侧地组织或背面侧地组织)为黑色来维持充分的遮光性,并使另一面为不同的配色。而且,在织成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时,通过使得非浮纱不相互接触,从而在对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的情况下,能够赋予防草片材正反两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所具有的织物组织的组织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所具有的织物组织的组织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贯入阻力试验和贯入阻力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防草片材的表面侧地组织的显微镜图像。

图7是实施例5的防草片材的表面侧地组织的显微镜图像。

图8是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的表面侧地组织的显微镜图像。

附图标记说明:

101防草片材

110表面侧地组织

111第一经纱

120背面侧地组织

121第二经纱

131纬纱

112、122浮纱

113、123非浮纱

1000白茅针

c1、c1’第一组织点

c2、c2’第二组织点

l浮纱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从横向爬生的根茎中生出芽的草本植物由于芽硬且尖锐,因此即使防草片材的铺设范围被遮光,有时芽也会从防草片材之下贯穿。作为这样的草本植物,可以例示白茅、问荆、芒草、芦苇、细竹等。在本说明书中,将这些草本植物称为“强草”。本发明的防草片材防止贯穿力大的强草的生长。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防草片材及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是,并不表示本发明限定于以下所说明的结构。

<防草片材>

本发明的防草片材具有织物组织,该织物组织具备包含第一经纱的表面侧地组织、包含第二经纱的背面侧地组织、以及将表面侧地组织与背面侧地组织连结而形成双层织物的纬纱。防草片材优选具有0.3~1.0mm的厚度。在防草片材的厚度小于0.3mm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针对强草的充分的耐贯穿性。另一方面,在防草片材的厚度超过1.0mm的情况下,防草片材的柔软性受损,难以铺设。

对于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例如可以采用缎纹组织或其变形组织、斜纹组织等。双层织物通过将表面侧地组织与背面侧地组织连结而形成,但作为连结纱线,可以根据使用经纱和/或纬纱中哪一种而分类为经纱双层织物、纬纱双层织物、或经纬纱双层织物。本发明的防草片材能够采用任一种类的双层织物,但从织造的容易度考虑,优选经纱双层织物。

以下,基于具体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防草片材。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10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101所具有的织物组织的组织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剖视图为了容易理解而夸大了纱的细度、间隔,并不严格地反映实际的比例尺、位置关系。另外,在图2的组织图中,将横向的各组织的排列称为“行”,将纵向的各组织的排列称为“列”。

如图1及图2所示,防草片材101具备包含第一经纱111的表面侧地组织110、包含第二经纱121的背面侧地组织120、以及将表面侧地组织110与背面侧地组织120连结而形成双层织物的纬纱131。表面侧地组织110的织物组织是缎纹组织的变形组织(以下,称为“变形缎纹组织”)。图2的(a)及(b)例示了以第一经纱111具有3根浮纱112的方式构成的变形缎纹组织。在此,根据图2的(a),在奇数列中用灰色表示构成表面侧地组织110的第一经纱111,用白色表示纬纱131。在偶数列中用白色表示构成背面侧地组织120的第二经纱121,用灰色表示纬纱131。如图2的(a)的组织图中奇数列所示,表面侧地组织110使用第一经纱111和纬纱131进行织造。图2的(b)是仅抽出图2的(a)的奇数列的组织图、即仅着眼于表面侧地组织110的组织图。如图2的(b)所示,在表面侧地组织110中第一经纱111与纬纱131交叉的点(组织点)处,作为与纬纱131交叉的第一经纱111的非浮纱113构成为不与相邻的非浮纱113相互接触。由此,来自组织点的纬纱131的颜色不会强烈地表现在表面侧地组织110上。其结果是,在对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的情况下,能够赋予防草片材101正反两用性。

背面侧地组织120的织物组织也与表面侧地组织110的织物组织同样地是变形缎纹组织。图2的(a)及(c)例示了以第二经纱121具有3根浮纱122的方式构成的变形缎纹组织。在图2的(a)的组织图中,可以理解偶数列所示的背面侧地组织120使用第二经纱121和纬纱131进行织造。图2的(c)是仅抽出图2的(a)的偶数列的组织图、即仅着眼于背面侧地组织120的组织图。如图2的(c)所示,在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第二经纱121与纬纱131交叉的点(组织点)处,作为与纬纱131交叉的第二经纱121的非浮纱123构成为不与相邻的非浮纱123相互接触。由此,来自组织点的纬纱131的颜色不会强烈地表现在背面侧地组织120上。其结果是,在对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的情况下,能够赋予防草片材101正反两用性。

变形缎纹组织能够使浮纱112和浮纱122的长度为0.90~1.50mm,比普通的缎纹组织短,由此,能够缩短相邻的第一经纱111之间或相邻的第二经纱121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除了提高遮光性以外,还能够防止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的错位,并且即使在杂草中也能够提高特别是相对于贯穿能力高的强草的耐贯穿性。

在本说明书中,将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的第一经纱111及第二经纱121的密集程度、即“经纱的混合情况”定义为“经纱的混合度”,并将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的纬纱131的“混合情况”定义为“纬纱的混合度”。具体而言,考虑后述的经纱的密度、纬纱的密度及纱的细度(总纤度),经纱的混合度由下述式(i)求出,纬纱的混合度由下述式(ii)求出。

经纱的混合度=第一经纱的细度(dtex)×第一经纱的密度(根/2.54cm)+第二经纱的细度(dtex)×第二经纱的密度(根/2.54cm)···(i)

纬纱的混合度=(第一纬纱的细度(dtex)×第一纬纱的密度(根/2.54cm)+第二纬纱的细度(dtex)×第二纬纱的密度(根/2.54cm))···(ii)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纬纱仅使用1种(即仅第一纬纱131),因此对式(ii)中的“第二纬纱的细度(dtex)×第二纬纱的密度(根/2.54cm)”代入0值。

在表面侧地组织110中,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的合计混合度(经纱的混合度)优选构成为纬纱131的混合度(纬纱的混合度)的2.5~5倍。在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的合计混合度(经纱的混合度)也优选构成为纬纱131的混合度的2.5~5倍。具体而言,在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由上述式(i)求出的经纱的混合度与由上述式(ii)求出的纬纱的混合度的比率即“混合度比”构成为满足以下的式(1)。

2.5≤(第一经纱的细度(dtex)×第一经纱的密度(根/2.54cm)+第二经纱的细度(dtex)×第二经纱的密度(根/2.54cm))/(第一纬纱的细度(dtex)×第一纬纱的密度(根/2.54cm)+第二纬纱的细度(dtex)×第二纬纱的密度(根/2.54cm))≤5···(1)

在混合度比满足式(1)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的合计混合度(经纱的混合度)大幅度高于纬纱131的混合度,因此能够维持充分的遮光性。而且,在对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的情况下,能够将来自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的颜色鲜明地显现于表面侧地组织110或背面侧地组织120,并能够进一步提高正反两用地使用防草片材101的情况下的设计性。

在表面侧地组织110或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经纱密度优选为100~450根/2.54cm,纬纱密度优选为40~180根/2.54cm。在经纱密度小于100根/2.54cm的情况或纬纱密度小于40根/2.54cm的情况下,纱线与纱线的间隙变大,有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遮光性。另一方面,在经纱密度超过450根/2.54cm的情况或纬纱密度超过180根/2.54cm的情况下,防草片材101的柔软性有可能受损。经纱密度更优选为150~300根/2.54cm,纬纱密度更优选为60~150根/2.54cm。

<第一经纱、第二经纱及纬纱>

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中的至少一方是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纬纱131是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由此,表面侧地组织110和背面侧地组织120中的至少一面成为黑色。通过使防草片材101的至少一面为黑色,能够赋予防草片材101优异的遮光性。另外,与通过染色、印刷等赋予色调相比,由黑纺前染色纱产生的黑色化的耐久性、耐气候性优异,因此能够在铺设于屋外的防草片材101中优选采用。

作为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的纱线种类,可以举出细纱、加工纱等。作为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的纤维原材料,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类纤维、尼龙6、尼龙66、尼龙46等聚酰胺类纤维、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纤维等合成纤维。通过使用这些纤维原材料,可以得到优异的强度和耐气候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可以使用相同种类的纤维原材料,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纤维原材料。

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的纱的细度(总纤度)优选分别为83~333dtex(分特)。若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在该范围内,则防草片材101的生产率、柔软性变得良好,能够提高施工性、作业性。在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的总纤度小于83dtex的情况下,防草片材101的强度有可能差。另一方面,在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的总纤度超过333dtex的情况下,防草片材101的柔软性有可能受损。另外,纬纱131的纱的细度(总纤度)优选由与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相同或为其以上的纱的细度(总纤度)构成。若纬纱131的总纤度是与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相同或为其以上的总纤度,则能够减小在第一经纱111及第二经纱121与纬纱131的交叉部能够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贯穿性。纬纱131的总纤度与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的总纤度的比优选为1∶1~2∶1。

第一经纱111、第二经纱121及纬纱131也可以在纤维中含有耐候剂。作为耐候剂,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等紫外线吸收剂。另外,除了耐候剂以外,也可以含有阻燃剂、除草剂、防霉剂、防虫剂等。

防草片材101的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构成为具有3根以上的浮纱112及122。表面侧地组织110的浮纱112如图2的(a)及(b)所示,是从第一经纱111与纬纱131交叉的点(第一组织点c1)起到下一个交叉的点(第二组织点c2)为止,在表面侧地组织110的外侧面显现的纱线。背面侧地组织120的浮纱122如图2的(a)及(c)所示,是从第二经纱121与纬纱131交叉的点(第一组织点c1’)起到下一个组织点(第二组织点c2’)为止,在背面侧地组织120的外侧面显现的纱线。

在本说明书中,“浮纱的长度”是指,在将防草片材101无松弛地铺设于水平面时,在从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与纬纱131交叉的第一交叉点(第一组织点c1或c1’)到下一交叉点(第二组织点c2或c2’)之间,从铅垂方向观察防草片材101时未被纬纱131遮隐而能够视觉辨认的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的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a)中,“浮纱的长度”通过标注符号l来进行表示。另外“浮纱的根数”是所谓的浮起根数,例如在图2中,处于从第一组织点c1或c1’到第二组织点c2或c2’之间的纬纱131的根数(3根)成为浮纱的根数。

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的浮纱112及122的长度为0.90~1.50mm。更优选的浮纱112及122的长度为1.15~1.40mm,进一步优选的浮纱112及122的长度为1.24~1.35mm。由此,能够缩短相邻的第一经纱111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经纱121之间的间隙(即,第一经纱彼此相邻、以及第二经纱121彼此相邻的部分)。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经纱111及第二经纱121的错位,即使在杂草中也能够提高特别是相对于贯穿能力高的强草的耐贯穿性。在浮纱112、122的长度小于0.90mm的情况下,即使对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也不能将来自第一经纱111或第二经纱121的颜色鲜明地显现于表面侧地组织110或背面侧地组织120,不能得到正反两用性。另一方面,在浮纱112、122的长度超过1.50mm的情况下,由于从第一组织点c1或c1’到第二组织点c2或c2’的距离过长,因此对强草的耐贯穿性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201所具有的织物组织的组织图的一例。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201所具有的织物组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图3及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201中,采用经纬纱双层织物的3/1斜纹组织,不仅经纱,而且纬纱也使用两种纬纱、即第一纬纱231a和第二纬纱231b。在此,根据图3,在奇数列中用灰色表示构成表面侧地组织210的第一经纱211,用白色表示第一纬纱231a。在偶数列中用白色表示构成背面侧地组织220的第二经纱221,在各列中用灰色表示第二纬纱231b。另外,不仅第一经纱211及第二经纱221,而且第一纬纱231a及第二纬纱231b也在表面侧地组织210方向及背面侧地组织220方向上浮沉而形成组织点。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纬纱,第一纬纱231a和第二纬纱231b中的至少一方包含黑纺前染色纱。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201,在对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纺前染色纱的情况下,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101同样地具有正反两用性,并且能够通过织物组织产生厚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强草的耐贯穿性。

〔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101时,如图2的(a)所示的组织图那样,将纬纱131织入到表面侧地组织110与背面侧地组织120之间。由此,形成由纬纱131将包含第一经纱111的表面侧地组织110与包含第二经纱121的背面侧地组织120连结而成的双层织物的织物组织。此时,表面侧地组织110及背面侧地组织120具有3根以上的浮纱112及122,并且浮纱112及122的长度为0.90~1.50mm,非浮纱113及123构成为分别不相互接触。

第一经纱111和第二经纱121中的至少一方使用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但优选使用捻纱。而且,第一经纱111及第二经纱121能够在织造前实施热定形。纬纱131使用包含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但能够在织造前实施热定形。通过实施热定形,织造成的防草片材101被适度地抑制收缩性。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201的制造方法,除了如上述那样不仅第一经纱211及第二经纱221,而且纬纱231a及231b也以在表面侧地组织210方向及背面侧地组织220方向上浮沉而形成组织点的方式织造双层织物的织物组织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草片材101的制造方法相同。

[实施例]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防草片材的耐贯穿性及正反两用性,准备了具备本发明的特征结构的防草片材(实施例1~6)。另外,为了比较,准备了不具备本发明的特征结构的防草片材(比较例1~2)。

〔实施例1〕

对第一经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nanyaplasticscorporation制(以下称为南亚制)),对第二经纱使用聚酯的白色的半无光(sd)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纬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从而形成经纱双层织物,得到实施例1的具有变形缎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实施例1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浮纱,且浮纱的长度为1.24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0247,纬纱的混合度为11356,混合度比为3.54。

〔实施例2〕

除了对第一经纱使用聚酯的绿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第二经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织造,得到实施例2的具有变形缎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实施例2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浮纱,且浮纱的长度为1.24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0247,纬纱的混合度为11356,混合度比为3.54。

〔实施例3〕

对第一经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第二经纱使用聚酯的白色的半无光(sd)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纬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83dtex/36f(南亚制),从而形成经纱双层织物,得到实施例3的具有变形缎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实施例3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6根浮纱,浮纱的长度为1.19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0247,纬纱的混合度为9960,混合度比为4.04。

〔实施例4〕

对第一经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第二经纱使用聚酯的白色的半无光(sd)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第一纬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对第二纬纱使用聚酯的白色的半无光(sd)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从而形成经纬纱双层织物,得到实施例4的具有3/1斜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实施例4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浮纱,且浮纱的长度为0.94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2418,纬纱的混合度为28390,混合度比为1.49。

〔实施例5〕

除了对纬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333dtex/72f(南亚制)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织造,得到实施例5的具有变形缎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实施例5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浮纱,浮纱的长度为1.35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0247,纬纱的混合度为16650,混合度比为2.42。

〔实施例6〕

除了对第二经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织造,得到实施例6的具有变形缎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实施例6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3根浮纱,浮纱的长度为1.24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0247,纬纱的混合度为11356,混合度比为3.54。

〔比较例1〕

除了使织物组织(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具有2根浮纱,使浮纱的长度为0.64mm,使织物组织为2/2斜纹组织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织造,得到比较例1的防草片材。在比较例1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2根浮纱,浮纱的长度为0.64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40247,纬纱的混合度为11356,混合度比为3.54。

〔比较例2〕

对第一经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83dtex/36f(南亚制),对第二经纱使用聚酯的白色的半无光(sd)加工纱83dtex/36f(南亚制),对纬纱使用聚酯的黑纺前染色加工纱167dtex/36f(南亚制),从而形成经纱双层织物,得到比较例2的具有7枚缎纹组织的防草片材。在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中,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均具有6根浮纱,浮纱的长度为1.51mm。另外,经纱的混合度为25647,纬纱的混合度为16700,混合度比为1.54。

〔防草片材的评价试验〕

对实施例1~6、以及比较例1~2的防草片材进行(1)初期贯入阻力试验、(2)实地耐贯穿性试验、以及(3)正反两用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6,由于表面侧地组织及背面侧地组织都是黑色,因此未进行正反两用性评价。

(1)初期贯入阻力试验

用以astmd4833(土工布(土木用纤维原材料)的贯穿强度)的测定方法为基准的方法来测定实施例1~6、以及比较例1~2的各防草片材。图5是用于说明贯入阻力试验及贯入阻力的一例的示意图。在astmd4833中,使用直径8mm且前端部形成为30°的圆锥状的贯入棒来进行测定,在本试验中,将全长7cm、直径2mm的圆柱在距前端3cm的范围内形成为圆锥状而得到的贯入夹具(以下,称为“白茅针”)代替所述贯入棒来使用。白茅针1000的落下速度为300mm/分钟。如图5所示,i期是白茅针1000的前端部与防草片材的一个表面α接触,并贯穿到防草片材的另一个表面β为止的期间的贯入阻力。ii期是在白茅针1000的前端部贯穿防草片材之后,在距前端部3cm的范围内所形成的圆锥状的部分到达另一个表面β为止的贯入阻力。iii期是白茅针1000的圆锥状的部分超过另一个表面β,直径2mm的圆柱部与防草片材之间的贯入阻力。在本试验中,测定i期的贯入阻力,并将i期中贯入阻力的最大值作为初期贯入阻力值。然后,基于初期贯入阻力值评价,按以下基准评价贯入阻力性。

(评价基准)

a:初期贯入阻力值为5n以上

b:初期贯入阻力值为4n以上且小于5n

c:初期贯入阻力值小于4n

(2)实际曝露耐贯穿性试验

在群植有白茅等强草的100cm×100cm的土壤铺设实施例1~6、以及比较例1~2的防草片材。在铺设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际曝露试验,并按照以下基准评价相对于强草的实际曝露耐贯穿性。

(评价基准)

a:贯穿防草片材的强草为0根

b:贯穿防草片材的强草为1~3根

c:贯穿防草片材的强草为4根以上

(3)正反两用性评价

在宽度3m×深度1m×斜面长度3m且倾斜角度约30°的土壤坡面,以表面侧地组织成为上表面的方式铺设实施例1的防草片材。在其旁边以背面侧地组织成为上表面的方式铺设实施例1的防草片材。对于实施例2~5、以及比较例1~2的防草片材,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以表面侧地组织为上表面的防草片材与以背面侧地组织为上表面的防草片材彼此相邻地铺设。对于各个防草片材,从远离1m的地方用以下基准评价基于目视的正反两用性。

(评价基准)

a:能够识别到有色差,看不到背面侧的颜色

b:能够识别到有色差,但能够从表面侧看到背面侧的颜色,确认到暗沉或闪烁

c:没有发现色差

(4)各评价试验的结果

将各评价试验的结果汇总示于以下的表1。

[表1]

对于初期贯入阻力试验,在实施例1~6的防草片材中,初期贯入阻力值都为4n以上,具有高的贯入阻力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中,初期贯入阻力值为2n,不具有充分的贯入阻力性。

对于实际曝露耐贯穿性试验,在实施例1~6的防草片材中,贯穿的强草的根数为3根以下,具有所希望的实际曝露耐贯穿性。特别是,在纬纱由细度与第一经纱或第二经纱相同或为其以上的纱线构成的实施例1~4及6的防草片材中,贯穿的强草的根数为0根,完全抑制了强草的繁殖。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中,贯穿的强草的根数多,没有能够充分抑制强草的繁殖。

对于正反两用性评价,在实施例1~5的防草片材中,能够在表面侧地组织和背面侧地组织清楚地识别颜色的差异。特别是,实施例4的防草片材由于是经纬纱双层织物,且对第一经纱及第一纬纱使用包含相同的黑纺前染色纱的纱线,对第二经纱及第二纬纱使用包含相同的白色的半无光(sd)加工纱的纱线,因此表面侧地组织和背面侧地组织的颜色差变得鲜明。而且,由于表面侧地组织与背面侧地组织分离为两层,因此从表面侧地组织侧观察防草片材时看不到背面侧地组织的白色,且从背面侧地组织侧观察防草片材时看不到表面侧地组织的黑色。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的防草片材中,尽管在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中使用了不同颜色的纱线,但浮纱的长度为0.64mm而过短,因此来自第二经纱的白色没有鲜明地显现。

图6是实施例1的防草片材的表面侧地组织的显微镜图像。图7是实施例5的防草片材的表面侧地组织的显微镜图像。图8是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的表面侧地组织的显微镜图像。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1的防草片材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5的防草片材中,可知相邻的第一经纱之间的间隙短。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中,可知相邻的第一经纱之间的间隙长。根据这样的组织的差异,认为在本发明的防草片材中,能够防止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的错位,并获得了高的贯入阻力性和实际曝露耐贯穿性。

与此相对,比较例1的防草片材虽然具有对强草的优异的耐贯穿性,但尽管在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中使用不同颜色的纱线,也不具有正反两用性。另外,比较例2的防草片材虽然具有正反两用性,但是对强草的耐贯穿性不足。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防草片材及防草片材的制造方法适合用于住宅等建築物、街道树木周围、果树园或蔬菜园等农地、施工现场、大型太阳能发电厂、铁道或道路等的坡面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