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及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1920发布日期:2021-08-03 14:26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及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网络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加固材料以钢筋混凝土及金属材料为主,钢筋混凝土加固施工复杂,占用空间大,单位面积加固成本高且钢筋易发生腐蚀;并且,一些应用场景的水泥沙石覆盖层,内部没有合适的加固材料,容易发生开裂。金属材料加固以粘钢和外包型钢加固为主,通过环氧树脂胶粘剂将钢板粘贴在加固件表面,从而与加固件共同承受应力,但会增加被加固构件自重,同时钢材易锈蚀,应用较为局限。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兴起,碳纤维网络加固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碳纤维网络加固技术是使用碳纤维网格布浸渍于耐腐蚀性的树脂中,经多道涂层工艺,烘干形成的网络状整体,并配套喷射聚合物砂浆,从而对结构进行加固的工艺,具有耐火性好、抗剥离性好、耐久性强、加固效果明显等优点。

现有技术中的碳纤维网格布中间空隙较大时,难以保证其网格形状,通常使用特殊编织工艺将碳纤维经纱和纬纱进行编织,从而固定成网格的形状,有时还会辅助使用缝合线或缠绕线对碳纤维进行固定。在对碳纤维经纱和纬纱进行编织时,碳纤维会造成弯曲,会影响其拉伸强度,从而在对结构件进行加固时,对加固强度造成影响。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及其加工工艺,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及其加工工艺,从而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包括:

碳纤维经纱和碳纤维纬纱,所述碳纤维经纱和所述碳纤维纬纱相互垂直,所述碳纤维经纱和所述碳纤维纬纱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

热熔丝经线和热熔丝纬线,所述热熔丝经线与所述碳纤维经纱平行,所述热熔丝纬线与所述碳纤维纬纱平行;所述热熔丝经线至少局部与所述碳纤维纬纱粘合,所述热熔丝纬线至少局部与所述碳纤维经纱粘合,所述热熔丝经线和所述热熔丝纬线相互交织且局部粘合。

进一步地,在对所述热熔丝经线和所述碳纤维经纱排列时,所述热熔丝经线线数与所述碳纤维经纱片数之比为n:1;

在对所述热熔丝纬线和所述碳纤维纬纱排列时,所述热熔丝纬线线数与所述碳纤维纬纱片数之比为n:1;

所述n为大于0的奇数。

进一步地,所述热熔丝经线与所述碳纤维经纱垂直于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贴合;

所述热熔丝纬线与所述碳纤维纬纱垂直于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热熔丝为包覆有热熔胶的玻纤丝束。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碳纤维经纱及热熔丝经线进行放丝并穿筘送经,在穿筘时,使用间隔穿筘,所述热熔丝经线线数与所述碳纤维经纱片数之比为n:1;

步骤二:使用两页棕框分别对碳纤维纬纱及热熔丝纬线进行引纬并织造打纬,所述热熔丝纬线线数与所述碳纤维纬纱片数之比为n:1,所述n为大于0的奇数;

在织造时,使用平纹织造,所述热熔丝经线和所述热熔丝纬线相互交织,所述碳纤维经纱和所述碳纤维纬纱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

步骤三:使用加热辊进行热压合,使热熔丝经线和热熔丝纬线与所述碳纤维经纱和所述碳纤维纬纱受热粘结;

步骤四:对粘结后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卷。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进行间隔穿筘时,当n=1时,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一片所述碳纤维经纱与一束所述热熔丝经线穿在一个筘中;

s110:将下一个筘间隔;

s12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100至s120的循环;

当n大于1时,包括如下步骤:

s200:将一片所述碳纤维经纱与一束所述热熔丝经线穿在一个筘中;

s210:将下一个筘间隔;

s220:在下一个筘中穿两束所述热熔丝经线;

s23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210至s220的循环,且循环次;

s24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200至s230的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进行打纬时,使用变纬工艺,当n=1时,包括如下步骤:

s300:打一纬所述碳纤维纬纱,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310:打一纬所述热熔丝纬线,并走一段距离;

s320:循环步骤s300至s310;

当n大于1时,包括如下步骤:

s400:打一纬所述碳纤维纬纱,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410:打一纬所述热熔丝纬线,并走一段距离;

s420:打一纬所述热熔丝纬线,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430:打一纬所述热熔丝纬线,并走一段距离;

s440:循环步骤s420至s430,且循环次;

s450:循环步骤s400至s44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在对碳纤维经纱和热熔丝经线送经时,将碳纤维经纱和热熔丝经线分层送经,分别对碳纤维经纱和热熔丝经线张力进行控制,保持碳纤维经纱和热熔丝经线为平直伸长状态。

进一步地,在打纬时,走的所述一段距离为所述筘的宽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设置碳纤维经纱和碳纤维纬纱,热熔丝经线和热熔丝纬线,碳纤维经纱和碳纤维纬纱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通过热熔丝经线和热熔丝纬线,热熔丝与碳纤维进行粘合,对碳纤维经纱和碳纤维纬纱进行固定,保持其为网格状,由于避免了对碳纤维经纱和碳纤维纬纱的编织而引起的弯曲,使得碳纤维保持平直状态,拉伸强度更高,进行加固时加固性能更好,且热熔丝经线和纬线之间相互交织且局部粘合,对碳纤维经纱和碳纤维纬纱位置固定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粘合交织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穿筘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打纬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热压合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中穿筘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打纬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穿筘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3中打纬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碳纤维经纱;2、碳纤维纬纱;3、热熔丝经线;4、热熔丝纬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至8所示: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包括:

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相互垂直,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

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热熔丝经线3与碳纤维经纱1平行,热熔丝纬线4与碳纤维纬纱2平行;热熔丝经线3至少局部与碳纤维纬纱2粘合,热熔丝纬线4至少局部与碳纤维经纱1粘合,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相互交织且局部粘合。

通过设置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通过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热熔丝与碳纤维进行粘合,对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进行固定,保持其为网格状,由于避免了对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的编织而引起的弯曲,使得碳纤维保持平直状态,拉伸强度更高,进行加固时加固性能更好,且热熔丝经线3和纬线之间相互交织且局部粘合,对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位置固定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热熔丝经线3和碳纤维经纱1排列时,热熔丝经线3线数与碳纤维经纱1片数之比为1:1;

在对热熔丝纬线4和碳纤维纬纱2排列时,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1:1。

在对碳纤维网格布进行织造时,需要使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不交织,保持其平直状态,通过平纹织造,且通过将碳纤维纬纱2片数与热熔丝纬线4线数之比为1:1,在平纹织造时,由于碳纤维纬纱2与热熔丝纬线4为交替状态,使得在打纬时,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再处于上端时,再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从而保持碳纤维纬纱2处于碳纤维经纱1的一端,碳纤维纬纱2与碳纤维经纱1处于不交织的平直状态,拉伸强度更高,进行加固时加固性能更好,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为1:1,从而保证了碳纤维网格布的对称,使得碳纤维中间的网格大小固定且为正方形。

在本实施例中,热熔丝经线3与碳纤维经纱1垂直于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贴合。

通过将热熔丝经线3与碳纤维经纱1垂直于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贴合,从而在热压合时,热熔丝经线3可以与碳纤维经纱1边缘粘合,使得整根热熔丝经线3粘合在碳纤维经纱1上,增大接触面积,使得织物更加牢固,便于使用。

热熔丝纬线4与碳纤维纬纱2垂直于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贴合。

通过将热熔丝纬线4与碳纤维纬纱2垂直于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贴合,从而在热压合时,热熔丝纬线4可以与碳纤维纬纱2边缘粘合,使得整根热熔丝纬线4粘合在碳纤维纬纱2上,增大接触面积,使得织物更加牢固,便于使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热熔丝为包覆有热熔胶的玻纤丝束。

通过将热熔丝设置为包覆有热熔胶的玻纤丝束,从而热熔丝在与碳纤维热压合后,热熔胶受热熔化,使得碳纤维与热熔丝进行粘合,同时,玻纤丝束保证了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之间的交织状态,从而保证了对网格形状的固定,方便后续的使用。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碳纤维网格布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碳纤维经纱1及热熔丝经线3进行放丝并穿筘送经,在穿筘时,使用间隔穿筘,热熔丝经线3线数与碳纤维经纱1片数之比为1:1;

步骤二:使用两页棕框分别对碳纤维纬纱2及热熔丝纬线4进行引纬并织造打纬,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1:1;

在织造时,使用平纹织造,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相互交织,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

步骤三:使用加热辊进行热压合,使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与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受热粘结;

步骤四:对粘结后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卷。

在对碳纤维网格布进行织造时,需要使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不交织,保持其平直状态,通过平纹织造,且通过将碳纤维纬纱2片数与热熔丝纬线4线数之比为1:1,在平纹织造时,由于碳纤维纬纱2与热熔丝纬线4为交替状态,使得在打纬时,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再处于上端时,再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从而保持碳纤维纬纱2处于碳纤维经纱1的一端,碳纤维纬纱2与碳纤维经纱1处于不交织的平直状态,拉伸强度更高,进行加固时加固性能更好,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为1:1,从而保证了碳纤维网格布的对称,使得碳纤维中间的网格大小固定且为正方形。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步骤一中,进行间隔穿筘时,当n=1时,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一片碳纤维经纱1与一束热熔丝经线3穿在一个筘中;

s110:将下一个筘间隔;

s12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100至s120的循环。

通过将一片碳纤维经纱1与一束热熔丝经线3穿在一个筘中,从而保证了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相互贴合,从而在热压合时,热熔丝经线3能与碳纤维经纱1侧边粘合,增加了固定效果,通过进行间隔穿筘,使得碳纤维经纱之间存在一个筘的距离,通过选用不同规格的筘和不同类型的碳纤维,可以对网格尺寸进行控制,从而编织出不同种类不同网格尺寸的碳纤维网格布。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步骤二中,进行打纬时,使用变纬工艺,当n=1时,包括如下步骤:

s300:打一纬碳纤维纬纱2,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31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走一段距离;

s320:循环步骤s300至s310。

通过使用变纬工艺,打一纬碳纤维纬纱2后,停顿保持此处位置,再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然后再走一段距离,从而使得碳纤维纬纱2与热熔丝纬线4相互贴合,从而在热压合时,热熔丝纬线4能与碳纤维纬纱2侧边粘合,增加了固定效果。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步骤一中,在对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送经时,将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分层送经,分别对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张力进行控制,保持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为平直伸长状态。

由于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平直伸长状态所需的张力不同,所以为了使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都平直伸长,保持最优拉伸强力,对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分层送经,分别对碳纤维经纱1和热熔丝经线3张力进行控制,增加了碳纤维网格布的结构强度。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在打纬时,走的一段距离为筘的宽度。

通过将打纬时走的一段距离设置为筘的宽度,从而保证了碳纤维网格布中网格为正方形,保证了网格布的对称及美观。

实施例2:

如图9至10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对热熔丝经线3和碳纤维经纱1排列时,热熔丝经线3线数与碳纤维经纱1片数之比为3:1;在对热熔丝纬线4和碳纤维纬纱2排列时,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3:1。

在碳纤维网格布加工工艺中,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碳纤维经纱1及热熔丝经线3进行放丝并穿筘送经,在穿筘时,使用间隔穿筘,热熔丝经线3线数与碳纤维经纱1片数之比为3:1;

步骤二:使用两页棕框分别对碳纤维纬纱2及热熔丝纬线4进行引纬并织造打纬,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3:1;

在织造时,使用平纹织造,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相互交织,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

步骤三:使用加热辊进行热压合,使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与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受热粘结;

步骤四:对粘结后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卷。

步骤一中,进行间隔穿筘时,包括如下步骤:

s200:将一片碳纤维经纱1与一束热熔丝经线3穿在一个筘中;

s210:将下一个筘间隔;

s220:在下一个筘中穿两束热熔丝经线3;

s24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200至s220的循环。

步骤二中,进行打纬时,使用变纬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400:打一纬碳纤维纬纱2,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41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走一段距离;

s42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43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走一段距离;

s450:循环步骤s400至s430。

在对碳纤维网格布进行织造时,需要使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不交织,保持其平直状态,通过平纹织造,且通过将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3:1,在平纹织造时,由于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比例为3:1,使得在打纬时,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再处于上端时,再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从而保持碳纤维纬纱2处于碳纤维经纱1的一端,碳纤维纬纱2与碳纤维经纱1处于不交织的平直状态,拉伸强度更高,进行加固时加固性能更好,热熔丝经线3与碳纤维经纱1比例为3:1,从而保证了碳纤维网格布的对称,使得碳纤维中间的网格大小固定且为正方形,网格中间为交织的热熔丝。

实施例3:

如图11至1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对热熔丝经线3和碳纤维经纱1排列时,热熔丝经线3线数与碳纤维经纱1片数之比为5:1;在对热熔丝纬线4和碳纤维纬纱2排列时,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5:1。

在碳纤维网格布加工工艺中,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碳纤维经纱1及热熔丝经线3进行放丝并穿筘送经,在穿筘时,使用间隔穿筘,热熔丝经线3线数与碳纤维经纱1片数之比为5:1;

步骤二:使用两页棕框分别对碳纤维纬纱2及热熔丝纬线4进行引纬并织造打纬,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5:1;

在织造时,使用平纹织造,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相互交织,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为平直状态且分层堆叠成网格型;

步骤三:使用加热辊进行热压合,使热熔丝经线3和热熔丝纬线4与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受热粘结;

步骤四:对粘结后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卷。

步骤一中,进行间隔穿筘时,包括如下步骤:

s200:将一片碳纤维经纱1与一束热熔丝经线3穿在一个筘中;

s210:将下一个筘间隔;

s220:在下一个筘中穿两束热熔丝经线3;

s23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210至s220的循环,且循环1次;

s240:对后续筘进行步骤s200至s230的循环。

步骤二中,进行打纬时,使用变纬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400:打一纬碳纤维纬纱2,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41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走一段距离;

s42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停顿保持此处位置;

s430:打一纬热熔丝纬线4,并走一段距离;

s440:循环步骤s420至s430,且循环1次;

s450:循环步骤s400至s440。

在对碳纤维网格布进行织造时,需要使碳纤维经纱1和碳纤维纬纱2不交织,保持其平直状态,通过平纹织造,且通过将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片数之比为5:1,在平纹织造时,由于热熔丝纬线4线数与碳纤维纬纱2比例为5:1,使得在打纬时,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在处于上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处于下端时,穿入一根热熔丝纬线4;碳纤维经纱1再处于上端时,再穿入一根碳纤维纬纱2,从而保持碳纤维纬纱2处于碳纤维经纱1的一端,碳纤维纬纱2与碳纤维经纱1处于不交织的平直状态,拉伸强度更高,进行加固时加固性能更好,热熔丝经线3和碳纤维经纱1为5:1,从而保证了碳纤维网格布的对称,使得碳纤维中间的网格大小固定且为正方形,网格中间为交织的热熔丝。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