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全转动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14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垂直全转动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垂直全转动钩,特别涉及用于齿形锁缝缝纫机和绣花缝纫机的垂直全转动钩。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摆梭100的针定位孔109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剖面图。针线101穿过上下运动的一针103的针尖部108上的线孔104。当针线101由针103供应到一叶尖102的正前方时,叶尖102捕获针线101而形成环线,从而该环线与未示出的梭心线咬合而形成针脚。
针103在下移过程中,由于针所穿过的布受缝纫机的送进,因此针103在布的移动方向上会稍稍发生翘曲而接触摆梭100的一凸缘105。为了防止针103因接触该凸缘而发生折断,现有技术在凸缘105的正对针定位孔109的顶部有一斜面107。
上述现有技术无法保证针103不发生折断。虽然在布的送进方向保持不变的普通缝纫机中不会出现很大问题,但在齿形锁缝缝纫机或绣花缝纫机中在不断送进布时或者在不时缝制厚布过程中针103会碰撞斜面107。此时针103受到很大冲击力而会折断或针103的针尖部108发生折断。
此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当针103在针定位孔109中发生翘曲时,针线101会夹住在壁106与针103之间。由于针线101由许多单股线搓合而成,因此针线101与壁106的接触会损坏这些单股线从而发生断线或缠成一团。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垂直全转动钩,防止针或针尖部被折断并避免因断针而发生断线或缠成一团。
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包括一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的引导面,一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一内端的第一垂直面,该第一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以及一形成在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一内侧上、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的第二垂直面,该第二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该引导面以及第一和第二垂直面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特征在于,一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一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摆梭的该向外凸缘上在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处形成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的引导面;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内端、与针的轴线平行的第一垂直面以及形成在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内侧上、但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与针的轴线平行的第二垂直面,因此针在下移过程中针尖不碰撞摆梭的向外凸缘。
而且,由于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因此针尖既不碰撞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外端,也不碰撞从该外端连续伸展到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内端、与针的轴线垂直的水平面。
按照本发明,由于形成在摆梭的向外凸缘上的引导面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因此针的针尖引导面不碰撞该向外凸缘,从而防止发生断针。此外,由于第一垂直面在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处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内端且与针的轴线平行并由于第二垂直面在针定位孔处沿摆梭径向与针的轴线平行地形成在第一垂直面的内侧上但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因此针在下移过程中针尖不碰撞摆梭的向外凸缘。而且,由于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因此针尖既不碰撞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外端,也不碰撞从该外端连续伸展到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内端、与针的轴线垂直的水平面,从而针线不会夹住在针与第一垂直面之间,从而防止断线。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包括一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的引导面,一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一内端的第一垂直面,该第一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以及一形成在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一内侧上、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的第二垂直面,该第二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该引导面以及第一和第二垂直面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特征在于,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一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从针眼内周面的顶端部与底端部之间的一中心位置到针的针尖的距离。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摆梭的该向外凸缘上在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处形成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的引导面;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内端、与针的轴线平行的第一垂直面以及形成在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内侧上、但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与针的轴线平行的第二垂直面,因此针在下移过程中针尖不碰撞摆梭的向外凸缘。
而且,由于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从针眼内周面的顶端部与底端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到针的针尖的距离,因此针尖既不碰撞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外端,也不碰撞从该外端连续伸展到摆梭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的内端、与针的轴线垂直的水平面。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包括
一阶梯形壁,包括许多与针的轴线平行、沿摆梭的径向向里靠近针的轴线的垂直面,该阶梯形壁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特征在于,互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每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摆梭的向外凸缘上在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处形成包括许多垂直面的阶梯形壁,这许多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且沿摆梭的径向向里靠近针的轴线,互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并且每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因此针尖既不碰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也不碰撞摆梭径向上从各垂直面的外端连续伸展到内端、与针的轴线垂直的水平面。此外,可防止针从叶尖向摆梭的开口端发生很大的翘曲,从而提高缝纫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包括一阶梯形壁,包括许多与针的轴线平行、沿摆梭的径向向里靠近针的轴线的垂直面,该阶梯形壁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特征在于,互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每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从针眼内周面的顶端部与底端部之间的一中心位置到针的针尖的距离。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摆梭的向外凸缘上在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处形成包括许多垂直面的阶梯形壁,这许多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且沿摆梭的径向向里靠近针的轴线,互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并且每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从针眼内周面的顶端部与底端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到针的针尖的距离,因此针尖既不碰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也不碰撞摆梭径向上从各垂直面的外端连续伸展到内端、与针的轴线垂直的水平面。此外,可防止针从叶尖向摆梭的开口端发生很大的翘曲,从而提高缝纫性能。
从下述结合附图的详述中可更清楚看出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的摆梭100的针定位孔109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2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垂直全转动钩10的剖面图;图3为图2所示垂直全转动钩10的摆梭15的针定位孔70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4为图3所示针眼43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5为示出垂直全转动钩10的一壁35与针11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剖面图;图6为用于图2所示垂直全转动钩10的摆梭15的俯视图;图7为其中套有一梭子22、一梭心23和摆梭15的摆梭托13的立体图;图8为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垂直全转动钩10的壁35的放大剖面图。
下面结合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垂直全转动钩10的剖面图;图3为图2所示垂直全转动钩10的摆梭15的针定位孔70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4为图3所示针眼43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5为示出垂直全转动钩10的一壁35与针11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剖面图;图6为用于图2所示垂直全转动钩10的摆梭15的俯视图;图7为其中套有一梭子22、一梭心23和摆梭15的摆梭托13的立体图。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垂直全转动钩10中,针11的轴线L1与摆梭托13的转动轴线L2大致垂直。垂直全转动钩10包括用螺丝18固定在一驱动轴17上的摆梭托13和套在摆梭托13中的摆梭15。摆梭15中套有梭子23,梭子23中套有其上绕有梭心线29的梭心22。摆梭托13、摆梭15、梭心22和梭子23用不锈钢或钢制成。
摆梭托13受驱动而围绕摆棱托13的转动轴线L2以图7中箭头P所示方向转动,从而被叶尖12捕获的针线51在摆梭15的外圆周面上回转而形成针脚。摆梭15外圆周面20上的轨道突起16插入在摆梭托13的内圆周面19上的轨道凹槽14中,从而摆梭15受摆梭托13的支撑。
摆梭15包括状如一圆柱、其上形成有轨道突起16的圆柱部42、一沿轴向连续伸展到圆柱部42的一端部的底端部30和一连续伸展到圆柱部的一开口端的向外凸缘34。
其中套有梭心22的梭子23装在摆梭15的一凹部21中。梭心22包括一其中有一供心轴24插入的中心孔25的正圆柱26和一对固定在圆柱26两端的凸缘27、28。梭心线29绕在梭心22上,直立在摆梭15的底端部30上的心轴24插入中心孔25中。
上述垂直全转动钩10位于未示出的缝纫机的一滑板31的下方。滑板31中有一供上下运动的针11插入的针孔32。待缝制的布放置在滑板31上进行缝制。
摆梭15的一侧壁的顶部中心有一供针11的针尖部40插入的大致呈卵形的针定位孔70,而向外凸缘34的正对针定位孔70的后方即图2中左边形成有壁35。
针11包括向图3上方即沿针11的轴线L1从针尖P1向针杆(未示出)直径逐渐增加的锥形针尖引导面72和形成正圆柱形的外圆周面73。
在针11的针尖部40旁有一供针线51穿过的针眼43。一沿针11的轴线L1连续伸展到针眼43的凹槽74供针线51退回。凹槽74所在部分75的直径小于摆梭15的轴线L1方向上的针11的外径。由于针线51退回到凹座74中,因此可防止针线51在夹在壁35与针11之间运动时遭到损坏。
壁35包括引导面36、第一垂直面37和第二垂直面38。引导面36做成沿摆梭15的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11的轴线L1。
此外,引导面36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1大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角θ1选定为15-25°,最好为20°。关于角θ1,值H1和d2(见图3)受制于垂直全转动钩10在缝纫机上的安装尺寸和针11的厚度,而值d1和H2(见图3)决定于防止向外凸缘34和针11和针眼43之间发生碰撞的位置关系,据此可确定θ1。
第一垂直面37沿摆梭15的径向连续伸展到引导面36的一内端P5而与针11的轴线L1平行。第二垂直面38形成在摆梭15的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37的内侧上但比第一垂直面37更靠近针11的轴线而与针11的轴线L1平行。如上所述,第一垂直面37和第二垂直面38为从下向上伸展的纵向表面。而且,第一垂直面37和第二垂直面38与摆梭托13的转动轴线L2垂直。
连接摆梭15的径向上的该内端P5与第二垂直面38的外端P6的连线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3设定成小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θ3<θ2),而第一垂直面37的长度H3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11的轴线L1上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针11的针尖P1之间的距离H4(H3≤H4)。
因此,由于引导面36沿摆梭15径向向外即向图3上方斜向偏离针11的轴线L1,因此针11的针尖部40由引导面36导入针定位孔70中从而针11顺利下移。此外,由于如上所述引导面36沿摆梭15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11的轴线L1,因此针11与引导面36之间的间隙沿摆梭15径向向外不断增大。因此针线51不在针11与引导面36之间滑动,从而防止损坏针线51。而且,由于针11与引导面36之间的间隙沿摆梭15径向向外不断增大,因此可减小供针线51退回的凹槽74的深度D1。从而可增加凹槽74所在部分75的厚度D2而提高针11的强度。
此外,由于角θ1大于角θ2,因此即使随着所缝纫的布的送进针11在下移时受力而翘曲而接触引导面36,针11也不会受到很大冲击力。即,由于针11沿引导面36顺利引导到针定位孔70中,因此可防止损坏针11的针尖部40。
而且,连接该内端P5与摆梭15的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38的外端P6的连线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3设定成小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θ3<θ2),而第一垂直面37的长度H3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11的轴线L1上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针11的针尖P1之间的长度H4(H3≤H4)。因此,即使随着所缝纫的布的送进针11在下移时受力而翘曲而接触引导面36,针11的针尖P1既不碰撞摆梭15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38的外端P6,也不碰撞从外端P6连续伸展到摆梭15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37的内端P7、与针11的轴线L1垂直的水平面39。总之,由于针11沿壁35顺利引导到针定位孔70中,因此可防止针11的针尖部40的损坏。
摆梭15的圆柱部42的正对针定位孔70的壁76包括第一壁77和第二壁78。壁76形成在摆梭15的底部30一侧而面向引导面36和/或第一垂直面37和/或第二垂直面38。第一壁77沿摆梭15的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11的轴线L1。
第二壁78沿摆梭15的径向连续伸展到第一壁77的内端79而与针11的轴线L1平行。
下面结合图4和5作详细说明。如上所述,针11包括沿针11的轴线L1从针尖P1向针杆(未示出)直径逐渐增加的锥形针尖引导面72和形成正圆柱形的外圆周面73。总之,图4所示针11从针尖P1到针眼42的内圆周面的底端部P2处的形状呈稍稍消失的圆锥形。此外,针11在一通过针的轴线上针眼43的内圆周面的底端部P2与顶端部P3之间的中心位置P4、与针11的轴线L1垂直的平面与针11相交处的形状为正圆柱形。因此,如上所述,当壁35的构型不满足条件θ3<θ4和H3≤H4时,针11的针尖P1碰撞图5中虚线所示外端P6或水平面39而损坏针11。另一方面,当壁35满足条件θ3<θ4和H3≤H4时,针11的针尖P1不碰撞图5中实线所示外端P6或水平面39从而不损坏针11。
在本发明垂直全转动钩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内端P5与摆梭15的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38的外端P6的连线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3设定成小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θ3<θ2),而第一垂直面37的长度H3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11的轴线L1上从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顶端部P3之间的中心位置P4到针11的针尖P1的距离H5(H3≤H5)。本发明该优选实施例的垂直全转动钩的结构与上述垂直全转动钩10相同,只是满足条件H3≤H5。与垂直全转动钩10一样,即使随着所缝纫的布的送进针11在下移时受力而翘曲而偏向引导面36,针11的针尖P1既不碰撞摆梭15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38的外端P6,也不碰撞从外端P6连续伸展到摆梭15径向上的第一垂直面37的内端P7、与针11的轴线L1垂直的水平面39。总之,由于针11沿壁35顺利引导到针定位孔70中,因此可防止针11的针尖部40的损坏。
图8为本发明该优选实施例的垂直全转动钩10的壁35的放大剖面图。在摆梭15的向外凸缘34上有一包括许多与针11的轴线L1平行、沿摆梭15的径向向里越来越靠近针11的轴线L1的垂直面38、45、46、47的阶梯形壁35。
连接摆梭15径向上的壁35的各垂直面38、45、46、47的外端P6、P8、P9、P10的连线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4、θ5、θ6设定成小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θ4<θ2、θ5<θ2、θ6<θ2)。
各垂直面45、46、47的长度H6、H7、H8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11的轴线L1上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针11的针尖P1之间的距离H4(H6≤H4、H7≤H4、H8≤H4)。
如上所述,连接摆梭15径向上的壁35的各垂直面38、45、46、47的外端P6、P8、P9、P10的连线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4、θ5、θ6设定成小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而各垂直面45、46、47的长度H6、H7、H8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11的轴线L1上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针11的针尖P1之间的距离H4。即垂直面38、45、46、47与针11之间的关系与图5所示第一垂直面37与针11之间的关系相同。因此,即使随着所缝纫的布的送进针11在下移时受力而翘曲而偏向壁35,针11的针尖P1既不碰撞各外端P6、P8、P9、P10,也不碰撞从各外端P6、P8、P9、P10连续伸展到摆梭15径向上的垂直面45、46、47的各内端P7、P11、P12、与针11的轴线L1垂直的水平面48、49、50。总之,由于针11沿壁35顺利引导到针定位孔70中,因此可防止针11的针尖部40的损坏。而且,由于可防止针11从叶尖12向摆梭15的开口端发生很大的翘曲,因此可提高缝纫性能。
在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摆梭15径向上的壁35的各垂直面38、45、46、47的外端P6、P8、P9、P10的连线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4、θ5、θ6设定成小于针11的针尖引导面72与针11的轴线L1所成的角θ2(θ4<θ2、θ5<θ2、θ6<θ2),而各垂直面45、46、47的长度H6、H7、H8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11的轴线L1上从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顶端部P3之间的中心位置P4到针11的针尖P1的距离H5(H6≤H5、H7≤H5、H8≤H5)。
因此,即使随着所缝纫的布33的送进针11在下移时受力而翘曲而偏向引导壁35,针11的针尖P1既不碰撞各外端P6、P8、P9、P10,也不碰撞从各外端P6、P8、P9、P10连续伸展到摆梭15径向上的垂直面45、46、47的各内端P7、P11、P12、与针11的轴线L1垂直的水平面48、49、50。总之,由于针11沿壁35顺利引导到针定位孔70中,因此可防止针11的针尖部40的损坏。
作为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可应用于摆梭15的转动轴线相对摆梭托13的转动轴线L2倾斜的垂直全转动钩中。
作为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可应用于针11的轴线L1相对摆梭15的转动轴线和摆梭托13的转动轴线L2倾斜的垂直全转动钩中。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基本特征内本发明可有其他实施方式。因此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应看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范围由后附权利要求而不是由上述说明给出,因此在权利要求的意义和范围内作出的所有变动都包括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的引导面,一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一内端的第一垂直面,该第一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以及一形成在摆梭径向上第一垂直面内侧、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的第二垂直面,该第二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该引导面以及第一和第二垂直面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中,一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一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
2.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沿摆梭径向向外斜向偏离针的轴线的引导面,一沿摆梭径向伸展到该引导面的一内端的第一垂直面,该第一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以及一形成在摆梭径向上第一垂直面内侧、比第一垂直面更靠近针的轴线的第二垂直面,该第二垂直面与针的轴线平行,该引导面以及第一和第二垂直面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中,一连接摆梭径向上的该引导面的该内端与摆梭径向上的第二垂直面的一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第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从针眼内周面的顶端部与底端部之间的一中心位置到针的针尖的距离。
3.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阶梯形壁,包括许多与针的轴线平行、沿摆梭的径向向里靠近针的轴线的垂直面,该阶梯形壁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中,互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每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针眼内周面的底端部与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
4.一种垂直全转动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阶梯形壁,包括许多与针的轴线平行、沿摆梭的径向向里靠近针的轴线的垂直面,该阶梯形壁形成在摆梭的一向外凸缘上而正对针所插入的针定位孔,其中,互连摆梭径向上的各垂直面的外端的连线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小于针的针尖引导面与针的轴线所成的角,以及每一垂直面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针的轴线上从针眼内周面的顶端部与底端部之间的一中心位置到针的针尖的距离。
全文摘要
一摆梭(15)的一壁(35)包括一引导面(36)、第一垂直面(37)和第二垂直面(38)。连接内端(P5)与第二垂直面的外端(P6)的连线与轴线(L1)的夹角(θ3)小于针尖引导面(72)与轴线(L1)的夹角(θ2),第一垂直面的长度(H3)等于或小于轴线(L1)上针眼(43)内周面的底端部(P2)与针尖(P1)间的距离(H4)。这种结构可防止摆梭碰断针和损坏针尖部以及针与摆梭夹断针线。
文档编号D05B57/14GK1180765SQ9712150
公开日1998年5月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18日
发明者佐藤泰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广濑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