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03722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下罩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缝纫机在缝纫机底座部的下部安装具有油箱的底罩,从设置于油箱的上表面的回收口向内部回收从缝纫机底座部落下的润滑油。
[0003]另外,缝纫机底座部利用支撑部可转动地支撑于缝纫机工作台T,在维护等时,使缝纫机转动而倾斜地倾倒,使操作人员能够进入缝纫机底座部的底部。
[0004]在上述的缝纫机中,由于底罩覆盖缝纫机底座部的构造,而在缝纫机底座部的支撑部侧的侧壁部和底罩的支撑部侧的侧壁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如上述所示,如果使缝纫机转动并成为倾斜地倾倒的状态,则从缝纫机架内落下的润滑油流到油箱的上表面,从上述间隙向外部漏出,因此,在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中,在缝纫机底座部的支撑部侧的侧壁部的下端部设置向正面侧延伸的流出防止板,在侧壁部和流出防止板之间的角部的内侧储存从缝纫机架落下的润滑油,防止该润滑油的漏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135527号公报
[0006]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缝纫机中,由于在侧壁部和流出防止板的角部储存润滑油的构造,而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容量少,所以如果缝纫机架的倾斜状态持续长时间,则逐渐地漏出的润滑油从侧壁部和流出防止板的角部溢出,从缝纫机底座部的侧壁部和底罩的侧壁部的间隙漏出。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防止润滑油的漏出。
[0008]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0009]缝纫机架,其具有缝纫机底座部,该缝纫机底座部具有顶部和从该顶部的周围向下方垂下的底座侧壁部,并且底部开放;以及
[0010]支撑部,其将上述缝纫机架支撑在缝纫机工作台上,能够使上述缝纫机架绕水平的支轴转动,
[0011 ]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0012]具有润滑油的储存容器,该储存容器具有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的周围整体立起的储存侧壁部,上部整体开放,
[0013]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上述支撑部侧的底座侧壁部和上述储存容器的上述支撑部侧的储存侧壁部抵接,在它们之间进行密封,以使得润滑油不通过,并且,
[0014]将上述储存容器的上述底板部形成为,上述支撑部侧的端部与其他部位相比成为最深。
[0015]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缝纫机中,
[0016]将水平且与缝纫机底座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与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的铅垂上下方向作为z轴方向,
[0017]上述储存侧壁部具有:
[0018]第一储存侧壁部,其沿Y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底板部的正面侧;
[0019]第二储存侧壁部,其沿Y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底板部的支撑部侧;
[0020]第三储存侧壁部,其沿X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底板部的针棒侧的端部附近;
[0021]第四储存侧壁部,其沿X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底板部的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
[0022]第五储存侧壁部,其沿X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底板部的针棒侧的端部;以及
[0023]第六储存侧壁部,其沿Y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底板部的针棒侧的端部,
[0024]上述第三储存侧壁部的支撑部侧的端部与上述第六储存侧壁部的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连接,
[0025]上述第三储存侧壁部的正面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储存侧壁部的针棒侧的端部连接,
[0026]上述第四储存侧壁部的支撑部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储存侧壁部的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连接,
[0027]上述第四储存侧壁部的正面侧的端部与第一储存侧壁部的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连接,
[0028]上述第五储存侧壁部的支撑部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储存侧壁部的针棒侧的端部连接,上述第五储存侧壁部的正面侧的端部与上述第六储存侧壁部的针棒侧的端部连接。
[0029]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缝纫机中,
[0030]上述底座侧壁部具有:
[0031]第一底座侧壁部,其沿Y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顶部的正面侧;
[0032]第二底座侧壁部,其沿Y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顶部的支撑部侧;
[0033]第三底座侧壁部,其沿X — Z平面形成,设置在上述顶部的针棒侧的端部附近且釜机构的跟前侧,正面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底座侧壁部的针棒侧的端部连接;
[0034]第四底座侧壁部,其沿X — Z平面形成,设置在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正面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底座侧壁部的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连接,支撑部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底座侧壁部的直立机体部侧的端部连接;以及
[0035]第五底座侧壁部,其沿X — Z平面形成,位于上述第二底座侧壁部的内侧,支撑部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底座侧壁部的靠近针棒侧的端部的位置连接。
[0036]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缝纫机中,
[0037]具有内壁部,该内壁部从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上述顶部垂下,
[0038]上述内壁部沿Y — Z平面形成,位于第二底座侧壁部的内侧,与该第二底座侧壁部相对,针棒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五底座侧壁部的正面侧的端部连接。
[0039]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缝纫机中,
[0040]上述第一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述第一底座侧壁部的下端面抵接,
[0041]上述第二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述第二底座侧壁部的下端面抵接,
[0042]上述第四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述第四底座侧壁部的下端面抵接,
[0043]上述第五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述第五底座侧壁部的下端面抵接,
[0044]上述第六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述内壁部的下端面抵接,
[0045]对这些抵接的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底座侧壁部之间、以及储存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述内壁部的下端面之间进行密封,以使得润滑油不通过。
[0046]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或者5记载的缝纫机中,
[0047]上述内壁部是随着朝向其直立机体部侧而接近上述第二底座侧壁部的形状。
[0048]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0049]具有油隔离板,该油隔离板设置在上述储存容器的上述支撑部侧的端部,覆盖上述储存容器的开放的上部的一部分。
[0050]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0051]在上述储存容器的上述底板部上,设置凸条的整流部,该整流部沿着从上述储存容器的正面侧的端部朝向上述支撑部侧的端部的方向。
[0052]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0053]在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下方,具有在内侧收容上述储存容器的下罩,
[0054]上述下罩具有下罩底板部和从该下罩底板部的周围整体立起的下罩侧壁部,并且上部整体开放,
[0055]上述下罩底板部的下表面形成为,与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针棒侧的端部相比,其相反侧的端部变低,
[0056]在沿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长度方向的上述下罩侧壁部的、靠近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针棒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形成贯穿孔,该贯穿孔供使布料压脚部件上升的膝抬杆的转动支轴穿过,并且,
[0057]在该下罩侧壁部的上端部、且靠近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针棒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形成切口部。
[0058]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具有:
[0059]布料压脚部件,其在针板上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
[0060]上部传递体,其在上述缝纫机底座部上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撑,利用上升动作向上述布料压脚部件传递压脚释放动作,并且该上部传递体的下端部位于上述缝纫机底座部的内侧;
[0061]下部传递体,其上端部与上述上部传递体的下端部抵接,并且,穿过上述储存容器的贯穿孔使下端部向外部凸出,该下部传递体在该储存容器中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撑;
[0062]手动操作杆,其仅向上述上部传递体施加上方移动动作;以及膝抬杆,其向上述下部传递体施加上方移动动作,
[0063]上述下部传递体具有将上述贯穿孔从上方闭塞的闭塞部。
[0064]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0065]将供上述下部传递体穿过的上述贯穿孔,形成在从上述储存容器的上述底板部向上方直立设置的筒状部的中心,
[0066]将上述下部传递体的上述闭塞部由第一闭塞部和第二闭塞部构成,该第一闭塞部对上述筒状部的上端面中的上述贯穿孔的周围进行闭塞,该第二闭塞部与上述筒状部的上部外周面紧密接触。
[0067]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