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9040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的前轴架和后轴架,具有收折和打开两个状态;前轴架上设有前轴杆及前张紧轴,对应该前张紧轴设有前刹结构;后轴架上设有后轴杆,前轴架的下端设有后张紧轴,对应后张紧轴设有后刹结构;前轴架上铰接有立架,立架上端具有上转动杆;后轴架下端具有下转动杆;还包括两番片,悬设于上转动杆下方;第一番片对应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设置,第二番片对应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设置;两番片的上横杆两端均通过上牵引绳与上转动杆两端连接,下横杆的两端通过下牵引绳与下转动杆的两端连接;还包括踏脚件,两端分别通过拉绳与下转动杆的两端连接;还包括筘箱架,上端固设有筘箱,底部转动连接于后轴架下端。
【专利说明】
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织机,具体涉及一种轻便可折叠的缂丝织机,该织机可用于学习缂丝之用,也可用于缂丝作品的创作。
【背景技术】
[0002]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它采用“通经断玮”的织法,即玮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镂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
[0003]缂丝制作需辅以专用的织机一一缂丝机(一种平纹木机),以及一些工具如:几十个装有各色玮线的舟形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缂丝艺人坐在木机前,经线下衬预先设计好的画稿或书稿,缂丝艺人透过经线,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梭子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玮线不必穿过整个幅面,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然后用拨子把玮线排紧。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0004]缂丝的工艺流程,除织造部分外还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扣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作为中国丝织艺术中的宝贵品种,缂丝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第一条件的人的智慧结晶。首先人们从养殖的蚕茧中抽取了蚕丝,再用人工漂染的色彩斑斓的彩色玮线,按人们精心设计的图案花纹,本着细经粗玮,直经曲玮的原则,由织工心领神会的画意,结合技法和感悟,通过漫长的制作周期,完成的艺术品,是不折不扣的人类文化产物。
[0005]然而,传统的缂丝机存在以下缺陷:
一、体积较大且笨重,不适合现在个体学习要求。传统缂丝机尽管简陋,但装配起来,并进行操作,每台至少需要2平方米空间以上,更无法轻易移动;
二、操作张紧经线需要大量的体力。传统缂丝机的搭建,经线的绞紧就位,都是费时且费力的事情;
三、传统缂丝机,几千年来没有做过改进,阻碍了现代初学者的上手学习,不宜推广到更多层面的社会环境中弘扬,对缂丝的良性传承不利。
[0006]因此,如何解决上述传统缂丝机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发明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其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缂丝机体积大、笨重不易移动、操作费时费力以及不利于初学者上手学习的问题。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包括前轴架和后轴架,该前轴架和后轴架用于定位并张紧经线,所述前轴架的边框与所述后轴架的边框相互铰接,构成前轴架与后轴架具有收折和打开两个工作状态,且在打开状态时所述前轴架与所述后轴架呈X形;
所述前轴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前轴杆,该前轴杆连设于所述前轴架的两侧边框之间;所述前轴架的上端还设有一前张紧轴,该前张紧轴平行设置于所述前轴杆的下方,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轴架的边框;所述前张紧轴上连设有一前刹结构,具有锁紧和解锁两个状态;
所述后轴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后轴杆,该后轴杆连设于所述后轴架的两侧边框之间;所述前轴架的下端还设有一后张紧轴,该后张紧轴平行设置于所述后轴杆的下方,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轴架的边框;所述后张紧轴上连设有一后刹结构,具有锁紧和解锁两个状态;
所述前轴架的边框上还铰接有一立架,该立架的内侧具有一限位块,该限位块对应所述后轴架的边框设置;
其中,所述立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上转动杆,该上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架的两边框之间;所述后轴架的下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下转动杆,该下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轴架的两边框之间;
所述织机还包括两番片,该两番片悬设于所述上转动杆的下方;其中第一番片对应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设置,第二番片对应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设置;两所述番片均由上横杆、下横杆以及连设于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之间的多根竖直排列的分离线组成;两所述番片的上横杆的左右两端均分别通过一上牵引绳与所述上转动杆的左右两端连接,两所述番片的下横杆的左右两端均分别通过一下牵引绳与所述下转动杆的左右两端连接;
所述织机还包括一踏脚件,该踏脚件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拉绳与所述下转动杆的左右两端连接,悬设于所述下转动杆的下方;
其中,所述上转动杆、所述下转动杆、两所述番片以及所述踏脚件构成了一经线分层机构;当所述踏脚件的一端向下时,所述拉绳牵引所述下转动杆正转或反转,进而牵引所述第一番片向下位移,所述上转动杆从动旋转;当所述踏脚件的另一端向下时,所述拉绳牵引所述下转动杆反转或正转,进而牵引所述第二番片向下位移,所述上转动杆从动旋转;
所述织机还包括一筘箱架,该筘箱架以其底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轴架的下端,且该筘箱架的上端固设有一筘箱,开筘箱对应所述经线设置。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轴杆用于定位经线的前端,经线的前端经由所述前轴杆绕设定位于所述前张紧轴,通过前轴杆与前张紧轴的配合张紧并定位所述经线的前端;
所述后轴杆用于定位经线的后端,经线的后端经由所述后轴杆绕设定位于所述后张紧轴,通过后轴杆与后张紧轴的配合张紧并定位所述经线的后端。
[0010]2.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刹结构在解锁状态时,转动前张紧轴以张紧经线;当经线张紧后,锁紧该前刹结构,固定所述前张紧轴以保持经线的张紧;
所述后刹结构在解锁状态时,转动后张紧轴以张紧经线;当经线张紧后,锁紧该后刹结构,固定所述后张紧轴以保持经线的张紧。
[0011]3.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限位块的设置,当前轴架与后轴架完全打开时,所述限位块与后轴架抵靠,通过后轴架的作用使所述立架的底部保持对前轴架边框的抵靠并使立架保持直立。
[0012]4.上述方案中,两所述番片(亦称“翻头”)用于分离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与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
[0013]5.上述方案中,所述踏脚件可以是踏脚棒,也可以是踏脚板,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结构形式。
[0014]6.上述方案中,所述经线分层机构用于将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与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分离,以便于带有玮线的梭子在运动的一个来回中依次分别与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和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穿梭,实现玮线与经线的交织,以构建缂丝作品的平纹组织。
[0015]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番片的分离线对应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设置,以对其产生牵动作用;所述第二番片的分离线对应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设置,以对其产生牵动作用。
[0016]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番片向下位移,以带动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向下位移,此时梭子带着玮线穿梭于各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所述第二番片向下位移,以带动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向下位移,此时梭子带着玮线穿梭于各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至此,通过第一番片、第二番片的依次下移,而让位出不同排列位置的经线,使得梭子完成一个往复的穿梭后,即可完成玮线对所有经线的一次穿梭交织。
[0017]9.上述方案中,所述开筘箱对应所述经线设置,用于梳理经线并压紧已经缂织上去的玮线,以代替传统的竹制的拨子。
[0018]10.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轴架的下端与所述后轴架的上端之间还设有一拉紧绳结构,该拉紧绳结构用于固定前轴架与后轴架的打开状态,防止两者因为经线的张紧力而发生收折的情况,提高了工作的流畅度和安全性。借此拉紧绳的设置,所述前轴架的前张紧轴与所述后轴架的后张紧轴可以对经线施加足够大的张紧力,以使得缂织时,织机能够满足缂丝特有的高张紧力的要求。
[0019]11.上述方案中,所述踏脚件还通过一定位绳与所述后轴架的底部的一连杆连接,以避免所述踏脚件随意摆动。
[0020]本发明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1、本发明的前轴架和后轴架具有收折和打开两种工作状态,对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在保有传统缂丝机功能的同时大幅精简了结构设计,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收折后便携且占地空间小、利于收纳的优点;
2、本发明对应前张紧轴设有前刹结构,对应后张紧轴设有后刹结构,对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搭建以及经线的张紧定位都更加轻松,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优点;
3、本发明容易上手,能实现零基础操作,和传统缂丝机的互通性强,因此还适合有基础的人使用,学员在使用之后也可以掌握传统缂丝机的操作;即,本发明不仅无基础的人操作使用也适合有基础的人操作使用;
4、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缂丝机无筘箱导致的缂丝速度慢的问题,可以提高缂丝的效率;
5、由于质量较轻、收折后体积较小,因此可供缂丝爱好者在家中收藏,更可推广学校的课堂使用,利于缂丝的传承和推广。
【附图说明】
[0021]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打开状态示意图一(侧前方视角);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打开状态示意图二 (侧后方视角);
附图3为图1的部分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收折状态示意图一(侧前方视角);
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收折状态示意图二 (侧后方视角)。
[0022]以上附图中:1.前轴架;2.后轴架;3.经线;4.前轴杆;5.前张紧轴;6.前刹结构;7.后轴杆;8.后张紧轴;9.后刹结构;10.立架;11.限位块;12.上转动杆;13.下转动杆;14.第一番片;15.第二番片;16.上横杆;17.下横杆;18.分呙线;19.上牵引绳;20.下牵引绳;21.踏脚棒;22.拉绳;23.筘箱架;24.箱箱;25.拉紧绳结构;26.定位绳;27.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包括前轴架I和后轴架2,该前轴架I和后轴架2用于定位并张紧经线3,所述前轴架I的边框的内侧与所述后轴架2的边框的外侧相互铰接,构成前轴架I与后轴架2具有收折和打开两个工作状态,且在打开状态时所述前轴架I与所述后轴架2呈X形;
所述前轴架I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前轴杆4,用于定位经线3的前端,该前轴杆4连设于所述前轴架I的两侧边框之间;所述前轴架I的上端还设有一前张紧轴5,该前张紧轴5平行设置于所述前轴杆4的下方,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轴架I的边框,经线3的前端经由所述前轴杆4绕设定位于该前张紧轴5,通过前轴杆4与前张紧轴5的配合张紧并定位所述经线3的前端。所述前张紧轴5上连设有一前刹结构6,具有锁紧和解锁两个状态,用以锁紧和解锁前张紧轴5,在解锁状态时,转动前张紧轴5以张紧经线3;当经线3张紧后,锁紧该前刹结构6,固定所述前张紧轴5以保持经线3的张紧。
[0024]所述后轴架2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后轴杆7,用于定位经线3的后端,该后轴杆7连设于所述后轴架2的两侧边框之间;所述前轴架I的下端还设有一后张紧轴8,该后张紧轴8平行设置于所述后轴杆7的下方,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轴架I的边框,经线3的后端经由所述后轴杆7绕设定位于该后张紧轴8,通过后轴杆7与后张紧轴8的配合张紧并定位所述经线3的后端;所述后张紧轴8上连设有一后刹结构9,具有锁紧和解锁两个状态,用以锁紧和解锁后张紧轴8,在解锁状态时,转动后张紧轴8以张紧经线;当经线3张紧后,锁紧该后刹结构9,固定所述后张紧轴8以保持经线3的张紧。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后刹结构9始终对所述后张紧轴8保持锁紧状态,以固定经线3的后端,当需要调整经线3张紧度时,仅需操作前刹结构6对前张紧轴5进行锁紧和解锁即可,由于前刹结构6正好对应操作者安坐的位置,又由于替换了传统缂丝织机的杠杆式张紧方式,因此经线3的张紧操作会十分的省力和方便。
[0025]所述前轴架I的边框上还铰接有一立架10,该立架10的内侧具有一限位块11,该限位块11对应所述后轴架2的边框设置;当前轴架I与后轴架2完全打开时,所述限位块11与后轴架2抵靠,通过后轴架2的作用使所述立架10的底部保持对前轴架I边框的抵靠并使立架1保持直立。
[0026]其中,所述立架10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上转动杆12,该上转动杆12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架10的两边框之间;所述后轴架2的下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下转动杆13,该下转动杆13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轴架2的两边框之间; 所述织机还包括两番片14、15,用于分离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3与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3,该两番片14、15悬设于所述上转动杆12的下方;其中第一番片14对应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3设置,第二番片15对应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3设置;两所述番片14、15均由上横杆16、下横杆17以及连设于所述上横杆16和所述下横杆17之间的多根竖直排列的分离线18组成;两所述番片14、15的上横杆16的左右两端均分别通过一上牵引绳19与所述上转动杆12的左右两端连接,两所述番片14、15的下横杆17的左右两端均分别通过一下牵引绳20与所述下转动杆13的左右两端连接。
[0027]所述织机还包括一踏脚棒21,该踏脚棒2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拉绳22与所述下转动杆13的左右两端连接,悬设于所述下转动杆13的下方。
[0028]其中,所述上转动杆12、所述下转动杆13、两所述番片14、15以及所述踏脚棒21构成了一经线分层机构,该经线分层机构用于将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3与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3分离,以便于带有玮线的梭子依次分别与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3和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3穿梭,实现玮线与经线3的交织,以构建缂丝织物的平纹组织。当所述踏脚棒21的一端被向下踩动时,所述拉绳22牵引所述下转动杆13正转,进而牵引所述第一番片14向下位移,并带动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3向下位移,此时梭子带着玮线穿梭于各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3,所述上转动杆12从动旋转;当所述踏脚棒21的另一端被向下踩动时,所述拉绳22牵引所述下转动杆13反转,进而牵引所述第二番片15向下位移,并带动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3向下位移,此时梭子带着玮线穿梭于各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至此,通过第一番片14、第二番片15的依次下移,而让位出不同排列位置的经线3,使得梭子完成一个往复的穿梭后,即可完成玮线对所有经线3的一次穿梭交织。
[0029]所述织机还包括一筘箱架23,该筘箱架23以其底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轴架2的下端,且该筘箱架23的上端固设有一筘箱24,该筘箱24对应所述经线3设置,用于梳理经线3并压紧已经缂织上去的玮线。
[0030]其中,所述前轴架I的下端与所述后轴架2的上端之间还设有一拉紧绳结构25,该拉紧绳结构25用于固定前轴架I与后轴架2的打开状态,防止两者因为经线3的张紧力而发生收折的情况,提高了工作的流畅度和安全性。更借此拉紧绳结构25的设置,所述前轴架I的前张紧轴5与所述后轴架I的后张紧轴8可以对经线3施加足够大的张紧力,以使得缂织时,织机能够满足缂丝特有的高张紧力的要求(缂丝在缂织时与其他织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缂丝对经线的张力要求极高)。
[0031]所述踏脚棒21还通过一定位绳26与所述后轴架2的底部的一连杆27连接,以避免所述踏脚棒21随意摆动。
[0032]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本发明的前轴架和后轴架具有收折和打开两种工作状态,对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在保有传统缂丝机功能的同时大幅精简了结构设计,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收折后便携且占地空间小、利于收纳的优点;
2、本发明对应前张紧轴设有前刹结构,对应后张紧轴设有后刹结构,对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搭建以及经线的张紧定位都更加轻松,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优点;
3、本发明容易上手,能实现零基础操作,和传统缂丝机的互通性强,因此还适合有基础的人使用,学员在使用之后也可以掌握传统缂丝机的操作;即,本发明不仅无基础的人操作使用也适合有基础的人操作使用;
4、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缂丝机无筘箱导致的缂丝速度慢的问题,可以提高缂丝的效率;
5、由于质量较轻、收折后体积较小,因此可供缂丝爱好者在家中收藏,更可推广学校的课堂使用,利于缂丝的传承和推广。
[0033]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便于学习的轻便可折叠缂丝织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前轴架和后轴架,该前轴架和后轴架用于定位并张紧经线,所述前轴架的边框与所述后轴架的边框相互铰接,构成前轴架与后轴架具有收折和打开两个工作状态,且在打开状态时所述前轴架与所述后轴架呈X形; 所述前轴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前轴杆,该前轴杆连设于所述前轴架的两侧边框之间;所述前轴架的上端还设有一前张紧轴,该前张紧轴平行设置于所述前轴杆的下方,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轴架的边框;所述前张紧轴上连设有一前刹结构,具有锁紧和解锁两个状态; 所述后轴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后轴杆,该后轴杆连设于所述后轴架的两侧边框之间;所述前轴架的下端还设有一后张紧轴,该后张紧轴平行设置于所述后轴杆的下方,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轴架的边框;所述后张紧轴上连设有一后刹结构,具有锁紧和解锁两个状态; 所述前轴架的边框上还铰接有一立架,该立架的内侧具有一限位块,该限位块对应所述后轴架的边框设置; 其中,所述立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上转动杆,该上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架的两边框之间;所述后轴架的下端具有一水平设置的下转动杆,该下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轴架的两边框之间; 所述织机还包括两番片,该两番片悬设于所述上转动杆的下方;其中第一番片对应排在单数位置的经线设置,第二番片对应排在偶数位置的经线设置;两所述番片均由上横杆、下横杆以及连设于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之间的多根竖直排列的分离线组成;两所述番片的上横杆的左右两端均分别通过一上牵引绳与所述上转动杆的左右两端连接,两所述番片的下横杆的左右两端均分别通过一下牵引绳与所述下转动杆的左右两端连接; 所述织机还包括一踏脚件,该踏脚件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拉绳与所述下转动杆的左右两端连接,悬设于所述下转动杆的下方; 其中,所述上转动杆、所述下转动杆、两所述番片以及所述踏脚件构成了一经线分层机构;当所述踏脚件的一端向下时,所述拉绳牵引所述下转动杆正转或反转,进而牵引所述第一番片向下位移,所述上转动杆从动旋转;当所述踏脚件的另一端向下时,所述拉绳牵引所述下转动杆反转或正转,进而牵引所述第二番片向下位移,所述上转动杆从动旋转; 所述织机还包括一筘箱架,该筘箱架以其底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后轴架的下端,且该筘箱架的上端固设有一筘箱,该筘箱对应所述经线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缂丝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架的下端与所述后轴架的上端之间还设有一拉紧绳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缂丝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踏脚件还通过一定位绳与所述后轴架的底部的一连杆连接。
【文档编号】D03D29/00GK105908343SQ20161048191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
【发明人】陈文 , 周家明
【申请人】陈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