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84689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包括均设有进风面和出风面的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内部设有填充蒸汽的散热盘管,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通过外部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箱与第二散热箱相互固接使得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使得在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之间形成一个经空气通过的空间,且该空间上设有空气罩。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对蒸汽和高温水进行二次利用,提高了空气加热装置的热能利用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装置整体简约紧凑,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
【专利说明】
_种供干机空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洗涤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烘干机属于洗涤机械设备中的一种,一般在水洗脱水之后,用来除去服装和其它纺织品中的水分。传统的烘干机有带式烘干、滚筒烘干、箱式烘干、塔式烘干等几种模式,其中滚筒烘干机应用较为广泛,其工作原理是将周围环境空气加热变成干燥的热空气,输送到滚筒内,热空气与衣物充分接触,通过热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将热能直接传递给衣物,使衣物的水分在滚筒内不断被蒸发,热交换后的空气温度下降湿度上升,后排出机体。
[0003]传统上用来加热空气的装置为蒸汽加热,即将高温的蒸汽输入装有散热管的散热箱中,通过散热箱所释放的热量加热经过散热箱内部的空气,最后将经过加热的空气送入烘干机内部进行烘干作业,但目前的这种装置在蒸汽通过散热箱后,经过一次换热后就直接排出,而排出的蒸汽通常还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浪费了大量的热量,导致成本的提高,与节能环保的理念也不相符。
[0004]针对现有的装置热能利用率不高,换热效率低的特点,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如申请号为201320758591.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散热箱,包括箱体以及设于箱体内部的加热盘管,所述箱体包括相互连接的散热主箱和散热副箱,所述散热主箱连接有主进口管和主出口管,散热副箱连接有副进口管和副出口管,所述主出口管与副进口管通过连接阀连通,且所述散热主箱和散热副箱于主出口管和副进口管上设置排水阀。该装置能将在散热主箱进行热交换后的蒸汽送入散热副箱,使得蒸汽再次利用,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0005]但是现有的主副箱结构的散热箱,在使用中也存在如下不足:
[0006]1、蒸汽输入盘管后形成高温水,再通过蒸汽的输送压力把高温水从散热主箱送到散热副箱,但实际使用中,由于散热主箱和散热副箱竖立放置,加热盘管的高度较高,蒸汽的压力难以将高温水压送满整个箱体,特别是对于散热副箱,现实中经常是只能将高温水送至加热盘管的三分之二处,对于上面的三分之一难以有高温水存在,导致散热副箱的整体加热不均匀,影响了散热箱的加热效果。
[0007]2、也正因为现有的散热箱体结构使得蒸汽无法将高温水压满到整个箱体,而散热箱工作时蒸汽是通过散热主箱不断注入的,蒸汽的不断注入而又不能使得高温水注满整体箱体内部,就会使得散热主箱内部的加热盘管受压过大,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加热盘管涨裂;而且由于散热副箱里的高温水无法注满,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往下回流,会导致在连接主副箱之间的连接阀一边受蒸汽压力,另一边受回流水的压力,在两个压力的作用下,长时间使用也容易导致连接阀爆裂。
[0008]3、现有的散热箱结构是散热主箱和散热副箱并排紧挨放置,使得主副箱之间的间隔空间特别小,当空气经过散热箱时,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空气里附带的毛肩等杂物容易附着在箱体内的加热盘管里,影响了空气的加热效果。特别是在主副箱之间,往往还设置有过滤网来过滤杂物,那么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过滤网会布满各种杂物,反而影响了空气的通过,进而影响了空气的加热效果。
[0009]综上,已有的散热箱存在不少技术问题影响了空气加热效果,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蒸汽和高温水由第一散热箱输送到第二散热箱时阻力大、第二散热箱换热不均,散热装置运行过程盘管易胀坏的问题,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
[00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0012]—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包括均设有进风面和出风面的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内部设有填充蒸汽的散热盘管,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通过外部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箱与第二散热箱相互固接使得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使得在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之间形成一个经空气通过的空间,且该空间上设有空气罩。
[0013]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呈夹角设置使得第一散热箱与第二散热箱之间存在高度差,此时无论夹角是多少,蒸汽进入第一散热箱的盘管后形成高温水,蒸汽和高温水通过外部管道进入第二散热箱内部盘管,整个过程保证了蒸汽和高温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使得蒸汽和高温水顺利地从第一散热箱进入到第二散热箱中,而且蒸汽很容易地把高温水压送满整个第二散热箱,使得第二散热箱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对空气的加热效果;工作时蒸汽通过第一散热箱不断注入,而形成的高温水也能随着蒸汽的推动而流出第二散热箱,高温水不会积留在盘管中而蒸汽推动不了,因此散热箱内的盘管也不会因为蒸汽压力和高温水压力的抵触而发生爆裂;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之间呈一定夹角,增大了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之间空气流动的空间,空气中附带的毛肩不易附着在盘管上,避免了碎肩堵塞现象发生,同时第一散热箱与第二散热箱之间的距离也不至于过大导致热量从空气罩处散失掉。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加热装置从烘干机中分离出来,不需要在烘干机中设置复杂的空气通道,缩小了烘干机的体积,降低了烘干机的重量,便于运输,在需要使用时,将空气加热装置、风道、集热罩和风机等与烘干机灵活组装在一起即可。
[0014]所述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形成的夹角为直角,其中第一散热箱竖直放置,第二散热箱水平放置。蒸汽进入散热盘管后形成高温水,第二散热箱设置为水平放置,使得高温水在第二散热箱中的流速减慢下来,其有充足的时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高温水亦会在蒸汽的带动下逐渐从第二出口管流出,不需要停机进行高温水的排放,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得加热过程中既充分利用高温水的热量,也不会使得高温水积留在盘管内;且当夹角为直角,空气加热装置安装在烘干机顶部时,此时空气加热装置与出风道和风机等配合,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安装方便,整体重心低,连接稳固,不容易随着烘干机的转动而摇晃。
[0015]所述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其中第一散热箱倾斜放置,第二散热箱水平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对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相交的夹角进行调整,钝角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方案。
[0016]所述空气罩截面呈弧形。空气从第二散热箱的进风面进入,穿过第二散热箱的盘管后,被空气罩阻挡继而反射,反射后的空气直接穿过第一散热箱的盘管,这样结构大大降低了风流通过的阻力。
[0017]所述第一散热箱包括散热部和支承部,所述散热部位于支承部上方,散热盘管设置在散热部内,所述支承部与第二散热箱固定连接。
[0018]当穿过第二散热箱的空气继续穿过第一散热箱时,空气能与支承部上方的全部盘管接触换热,若第一散热箱不设支承部,通过第二散热箱的空气继续穿过第一散热箱时,空气并不能与第一散热箱的全部盘管接触换热,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一部分的热量;且通过设置支承部,使得从第一散热箱流出的蒸汽和高温水很自然的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进第二散热箱,而不需克服重力输送蒸汽和高温水,减少了蒸汽和高温水输送到第二散热箱中的阻力,并且降低了耗能。
[0019]所述第一散热箱的盘管排列数比第二散热箱的盘管排列数多。
[0020]蒸汽在第一散热箱中进行热交换后温度有所下降,因此设置的第二散热箱内的盘管排列数较少,使得第二散热箱内每段盘管的热能更为高,更有利于对空气进行加热。外界空气先经过第二散热箱进行换热,后再经过第一散热箱进行换热,两个散热箱的盘管设置能最大程度的对空气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
[0021]所述外部管道包括分别设于第一散热箱上下端的第一进口管和第一出口管,以及分别设于第二散热箱左右端的第二进口管和第二出口管,所述第一出口管和第二进口管连接。第一进口管和第一出口管的上下位置关系使得蒸汽和高温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上而下流动。
[0022]所述第一出口管通过水汽利用装置与第二进口管连接,所述第一进口管依次连接电磁阀和过滤器,所述第二出口管连接有疏水阀。
[0023]通过该水汽利用装置可以使第一散热箱中利用完的蒸汽和高温水尽快进入到第二散热箱中进行二次热量释放。由于空气加热装置的第一散热箱与第二散热箱的独特设置,换热过程产生的高温水并不会回流冲击水汽利用装置,降低了水汽利用装置发生损耗的几率,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一进口管的进气量由连接在第一进口管端部的电磁阀控制,当蒸汽从外部进入到第一散热箱时由该电磁阀控制进口的开启,过滤器则过滤掉杂质。疏水阀控制高温水和蒸汽顺利从第二散热箱的第二出口管排出。
[0024]优选地,所述水汽利用装置为疏水阀。
[0025]所述第一散热箱、第二散热箱和空气罩三者之间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I)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对蒸汽和高温水进行二次利用,充分利用蒸汽和高温水的热量,提高了装置整体热能利用率,降低了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
[0028](2)高温水能随着蒸汽的推动流经第二散热箱的所有散热盘管,使得第二散热箱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高温水也能随着蒸汽的推动而排出,防止盘管受压过大而破裂,高温水也不会回流冲击疏水阀,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夹角设计,降低了盘管表面附着碎肩的风险;
[0029](3)空气加热装置从烘干机分离出来,装置整体紧凑、与烘干机能灵活组装,维修简单,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实施例2结构简图;
[0034]其中,1、第一散热箱;11、第一进口管;12、第一出口管;13、电磁阀;14、过滤器;15、散热部;16、支承部;2、第二散热箱;21、第二进口管;22、第二出口管;23、疏水阀;3、空气罩;
4、疏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36]实施例1
[0037]如图1和2所示,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包括均设有进风面和出风面的第一散热箱I和第二散热箱2,所述第一散热箱I和第二散热箱2的内部设有填充蒸汽的散热盘管,第一散热箱I外侧上下端设有与散热盘管连通的第一进口管11和第一出口管12,第二散热箱2外侧左右端设有与散热盘管连通的第二进口管21和第二出口管22,所述第一出口管12通过疏水阀4与第二进口管21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箱I与第二散热箱2相互固接使得第一散热箱I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2的出风面垂直,其中第一散热箱I竖直设置,第二散热箱2水平设置,在第一散热箱I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2的出风面的夹角空间处设置截面为弧形的空气罩3。
[0038]如图1和3所示,第一散热箱I包括散热部15和支承部16,散热部15位于支承部16上方,散热盘管设置在散热部15内,支承部16与第二散热箱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进口管11依次连接电磁阀13和过滤器14,电磁阀13控制蒸汽的流量,所述第二出口管22连接有疏水阀23,疏水阀23控制蒸汽的高温水的排放。
[0039]第一散热箱1、第二散热箱2和空气罩3三者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0040]实施例2
[0041]如图4所示,除了第一散热箱I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2的出风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第一散热箱I倾斜设置,第二散热箱2水平设置外,其它条件同实施例1。
[0042]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包括均设有进风面和出风面的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内部设有填充蒸汽的散热盘管,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通过外部管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与第二散热箱相互固接使得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使得在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和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之间形成一个经空气通过的空间,且该空间上设有空气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形成的夹角为直角,其中第一散热箱竖直放置,第二散热箱水平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的进风面与第二散热箱的出风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其中第一散热箱倾斜放置,第二散热箱水平放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罩截面呈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包括散热部和支承部,所述散热部位于支承部上方,散热盘管设置在散热部内,所述支承部与第二散热箱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的盘管排列数比第二散热箱的盘管排列数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管道包括分别设于第一散热箱上下端的第一进口管和第一出口管,以及分别设于第二散热箱左右端的第二进口管和第二出口管,所述第一出口管和第二进口管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管通过水汽利用装置与第二进口管连接,所述第一进口管依次连接电磁阀和过滤器,所述第二出口管连接有疏水阀。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利用装置为疏水阀。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机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第二散热箱和空气罩三者之间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
【文档编号】D06F58/20GK205676702SQ201620315509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公开号201620315509.X, CN 201620315509, CN 205676702 U, CN 205676702U, CN-U-205676702, CN201620315509, CN201620315509.X, CN205676702 U, CN205676702U
【发明人】肖泽斌
【申请人】肖泽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