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风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905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新风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建筑新风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具体地说是涉及可使建筑物室内的空气换气 更新,并对建筑墙壁夹层内的热气进行换热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的通风换热方式有1、开窗通风换热但这一最直接最原始的通风排气方法显然是不可取且弊端重重 的。开窗通风气流盲目,混乱的气流可能把卫生间和厨房的异味带入客厅以及卧室,并夹带 大量尘埃,在影响室内清洁卫生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噪音污染。另外,在使用冷热源设施时开 窗会造成能源浪费,在这讲究能源节约的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可取的。2、使用换气扇换热但是传统的换气扇虽然瞬时的排风量大,可无法连续排除室 内的异味,时开时关的工作状态不能持续通风换气,且在无新风导入口时,排风阻力增大, 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传统的换气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噪音问题会不断加重,且机器本 身易损坏,后续维修费用成本高。3、小型的家用中央空调换热它虽然带回风口但是无法同室外空气充分交换,因 为没有排风,故此新风在正压区域难以送入,虽然略带新风但不能彻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污浊空气无法迅速排出室外。上述各种建筑的室内通风换热方法,有的换热效果差,有的成本高,有的需要另外 增加其它高耗能的设备,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有的噪声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成本低、换热效果好, 噪声小,换热效果好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所述的该建筑包括多个房间,其特征在于该新风换热系统包 括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的出气管分别与该建筑的各个房间的上部相通;所述建筑房间的外墙设有换热空间夹层,换热空间夹层的一侧通过出风孔与房间 内部相连通;换热空间夹层的另一侧通过排风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出风孔和排风孔设 置在外墙上的不同高度上。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墙包括内墙壁、外墙壁、及连 接内墙壁和外墙壁的连接砖,所述的换热空间夹层由内墙壁与外墙壁构成,所述的出风孔 设置在内墙壁上,所述的排风孔设置在外墙壁上。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孔的数量为一个,其设置 在离地面高0. 5-2. 5米。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孔的数量为1-2个,其设置在离地面高0. 3-0. 6米。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孔与排风孔的数量比为 1 3。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孔的其设置在离地面高 3. 2米处,排风孔的数量为1个;所述的排风孔的其设置在离地面高0. 3米处,排风孔的数 量为2个。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孔的大小为 240mmX 53mmX 60-100mm。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孔设置在外墙的内侧,所 述的排风孔设置在外墙的外侧。如上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装置为一风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建筑房间内设有的送风装置和外墙设有换热空间,将空气送入 换热空间,使空气与外墙内的热气进行热交换,并使热空气从排风孔排出到外界,不但结构 简单,成本低,而且耗能低,噪声小,完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图1是本实用新型建筑新风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外墙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外墙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建筑新风换热系统,该建筑包括多个房间,其中有与外界相隔的房间,该新风换热 系统包括送风装置1,所述的送风装置1为一风机;送风装置1的出气管11分别与该建筑 的各个房间的上部相通;所述该建筑的与外界相隔的房间的外墙设有换热空间夹层2,换 热空间夹层2的一侧通过出风孔21与房间内部相连通;换热空间夹层2的另一侧通过排风 孔22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出风孔21设置在外墙的内侧,所述的排风孔22设置在外墙的 外侧。所述的出风孔21和排风孔22设置在外墙上的不同高度上。如图2所示,所述的外墙包括内墙壁200、外墙壁201、及连接内墙壁200和外墙壁 201的连接砖202,所述的换热空间夹层2由内墙壁200与外墙壁201构成,所述的出风孔 21设置在内墙壁200上,所述的排风孔22设置在外墙壁201上。出风孔21的数量为一个,其设置在离地面高0. 5-2. 5米。排风孔22的数量为1_2 个,其设置在离地面高0. 3-0. 6米。当排风孔22设置在离地面高3. 2米处时,排风孔22的数量为1个;当排风孔22 设置在离地面高0. 3米处时,排风孔22的数量为2个。为使得外墙的通风空气间层有较好的通风效果,带走室外向室内传递的部分热 量,需对外墙内侧出风口、外侧排风口的位置和面积进行分析。通过下面实施例,利用计算 流体力学(CFD)软件对换热空间夹层2的流动及其与墙体的传热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外墙 的内墙壁200和外墙壁201的厚度均为60-100mm。出风口大小为480mmX53mmX60-100mm,出风口位置设置在离地1. 5m,排风口的大小为240mmX 53mmX 60-100mm ;排风口的数量为2个,其中一个排风口设置在离地高0. 3m 处,另一个排风口设置在离地高3. 2m处。在此情况下,气流以0. 36m/s的平均速度从内侧 出风口流入墙体间层,遇到外侧墙壁201后,气流分为向上和向下的两股气流。其中沿着壁 面向上的气流,气流速度从0. 2m/s逐渐衰减至零,向下流动的气流约为0. 36m/s,气流在遇 到地面后,分为两股,最后在热压的作用下,气流从最顶端的排风口 22以0. 82m/s的速度流 出ο由于墙体外侧顶部排风口 22的设置,使得气流在墙体上部区域换热空间夹层2的 活动区域增大,气流速度在0. 12 0. 2m/s之间,只有换热空间夹层2顶部两个角落由于离 顶部排风口 22较远,空气流动最差,处于静止状态。排风口 22位置以下的墙体区域气流流 动性较好,靠近出风口 21、排风口 22区域的风速较大,在0.3 0. 4m/s之间,其他区域风速 为0. 1 0. 2m/s,大大增加了热交换空间的对流换热效果。因此在外墙室内通风口和外墙室外侧排风口数目的比例为1 3,在离地高度 3. 2m处外墙的外墙壁201上设置1个通风口,离地0. 3m处外墙的外墙壁201上设置2个通 风口,且每个外墙室外通风口的面积建议为240mmX 53mmX 60-100mm。换热空间夹层2由于与内、外侧墙壁砌块换热,带走部分热量,使得外墙内壁的 温度降低。外墙内壁面最高温度为34. 93 34. 95°C,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的要求。
权利要求建筑新风换热系统,所述的该建筑包括多个房间,其特征在于该新风换热系统包括送风装置(1),该送风装置(1)的出气管(11)分别与该建筑的各个房间的上部相通;所述建筑房间的外墙设有换热空间夹层(2),换热空间夹层(2)的一侧通过出风孔(21)与房间内部相连通;换热空间夹层(2)的另一侧通过排风孔(22)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出风孔(21)和排风孔(22)设置在外墙上的不同高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墙包括内墙壁 (200)、外墙壁(201)、及连接内墙壁(200)和外墙壁(201)的连接砖(202),所述的换热空 间夹层⑵由内墙壁(200)与外墙壁(201)构成,所述的出风孔(21)设置在内墙壁(200) 上,所述的排风孔(22)设置在外墙壁(2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孔(21)的数量为 一个,其设置在离地面高0. 5-2. 5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孔(22)的数量为 1-2个,其设置在离地面高0. 3-0. 6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孔(21)与排风孔(22)的数量比为1: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孔(22)的其设置 在离地面高3. 2米处,排风孔(22)的数量为1个;所述的排风孔(22)的其设置在离地面高 0. 3米处,排风孔(22)的数量为2个。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孔(22)的大小为 240mmX 53mmX 60-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孔(21)设置在外 墙的内侧,所述的排风孔(22)设置在外墙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新风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装置(1)为 一风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新风换热系统,所述的该建筑包括多个房间,其特征在于该新风换热系统包括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的出气管分别与该建筑的各个房间的上部相通;所述建筑房间的外墙设有换热空间夹层,换热空间夹层的一侧通过出风孔与房间内部相连通;换热空间夹层的另一侧通过排风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的出风孔和排风孔设置在外墙上的不同高度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建筑房间内设有的送风装置和外墙设有换热空间,将空气送入换热空间,使空气与外墙内的热气进行热交换,并使热空气从排风孔排出到外界,不但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耗能低,噪声小,完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文档编号E04B2/30GK201637031SQ201020123209
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7日
发明者钟粤 申请人:钟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